•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肆、 馬克思與韋伯對科學的理解

第一節 何謂科學?

一、馬克思的科學

「科學」一詞在馬克思那裏顯然總是具有正面的意義。正如 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 在「自然科學」條目的解釋當中提到的,馬克思與恩格斯其實都 深受十九世紀思想的影響,認為科學乃是一種「進步」。後來一些具影響力的詮 釋者──伯恩斯坦、考斯基、普列漢諾夫等人──也大量依賴自然科學的模式與類 比來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由於當時無有對科學進行反思的必要,當馬克思 提到科學的時候,常常只是為了批駁一些在他看來的謬論,例如在《德意志意識 形態》當中,「科學」就是與德國哲學從天降地的「玄想」相對立的:

德國哲學從天降地;和它完全相反,這裡是從地升天。也就是說,並 不是從人之所說、所設想(einbilden)、所想像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被 說、被思考、被設想、被想像出來的人出發,以便達到有血有肉的人;

而是從實際活動著的人出發,而且從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出發……在 玄想終止的地方,在實際生活那裡,也正好就開始了「實際的、實證 的科學」、對人們「實際的發展過程」的「實踐活動」的鋪陳(Darstellung)。

意識的「言詞」會終止,實際的知識必將取而代之。隨著對實際的鋪 陳,獨立的哲學將失去其存在媒介。(《馬克思哲學與政治經濟學著作 選5》,2015:118)

因此,所謂「科學」,首先要「從實際的前提出發」。它的前提就是人,是處於實 際的、經驗可見的、在特定條件下的「發展過程」中的人,而不是被這些人所描 述、所設想的那種人。馬克思於是批評德國當時的歷史書寫甚至比不上一個日常 生活中的小販,因為每個時代怎麼說、史學家就怎麼信,毫無能力判別那是「裝 模作樣」還是「實際如此」(《選集》,2015:139)。而除了德國哲學和歷史學家 之外,經濟學家也犯了相同的錯誤,馬克思曾說「我們可別像國民經濟學家那樣

──當他想要做解釋的時候,就──跑到一個虛構的原始狀態裡去。這樣的原始狀 態什麼也解釋不了。它只是把問題推到一個灰濛濛的遠方而已。它把它應該推論 的東西,亦即兩個東西──例如分工和交換──之間的必然關係,給假定為事實、

事件(《選集》,2015:64)」。不只前提要是實際的,在進行推論時也都不該離開 實際生活過程,因此,「科學」在這裡可說是等同於「實際」、「非玄想」。恩格斯

5 此書由孫善豪老師所編譯,即將出版,以下簡稱《選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也有相同的看法,他批評空想社會主義者認 為社會主義是絕對真理的表現,只要把它發現出來,它就會自己征服世界,且這 種觀點長期支配著 19 世紀的社會主義陣營。恩格斯認為,這種看法只能得出一 種折衷的、不倫不類的社會主義,相對於此,必須發展出一種位於現實的基礎上 的「科學的」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1995:732)。而所謂「實 際」,必然是以「感性」為基礎的:「感性 (參見費爾巴哈) 必須是所有科學的基 礎。科學只有從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這兩種形貌的感性出發……才是實際的科學 (《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選集》,2015:90)」。

馬克思的「科學」不只是當作一種形容詞使用,時而也指涉確切的對象,在

《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巴黎手稿》)當中,馬克思就曾論述 過「自然科學」和「人的科學」:

自然科學卻藉由工業而愈來愈在實踐上進入了人的生活、改造了人的 生活,並為人的解放做了準備,儘管它必須直接完成的是「非人化」

(Entmenschung)。工業是自然對人、從而是自然科學對人的「實際歷史 關係」。因此,如果把工業看成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揭示,那麼,自 然之「人的本質」,或者人之「自然的本質」,也就被理解了;這樣,

自然科學就將失去它的抽象物質的,或者不如說是唯心主義的方向,

並且將成為人的科學的基礎,正像它現在已經──儘管以異化的形貌

──成了實際上人的生活的基礎一樣。(《選集》,2015:90)

在這裡,馬克思把自然科學視作一種生產力與控制勞動力的手段,亦即今日所謂 的「科技」。馬克思在此強調自然科學的「實踐」性質,如果今天只把自然科學 視為某種對物質世界的觀察或抽象理解,那這是不夠的,並且是「唯心的」,因 為工業正運用著自然科學,作為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互動中介,一方面讓人類得 以利用、改造自然,另方面也改造著人的生活。同時,自然科學所使用的儀器也 無非是工業的產物,所以無論從哪方面看,科學都處於與人的實際互動過程之 中。

G. A. Cohen(1972)則試圖從「本質」和「表象」的關係來處理馬克思的科學

6。他舉《資本論》中的論述為例,指出馬克思所認為「真正科學的」解釋其實 就等於對現象之「深邃內在(esoteric)」的解釋,因為馬克思說過:「如果事物之 表象及其本質會直接等同,那就不需要科學了」;在 1865 年一場對工人的演說當 中他也提到:「科學真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總是相矛盾的,我們的日常經驗 僅僅捕捉到事物迷惑我們的那些表象」(Cohen, 1972: 183)。反過來說,既然有科 學存在,就表示一個外在現象一定具有一個與它不同的本質。就像我們所呼吸的

6 G. A. Cohen, “Karl Marx and the Withering Away of Social Science”,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Vol. 1, No. 2 (Winter, 1972), pp. 182-2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空氣看似是單一的,但化學可以揭示其中其實含有許多成分;或者太陽看似是繞 著地球轉的,但科學會告訴我們事實恰好相反。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之所以 可說是「科學的」,正是由於對一般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馬克思口中的「庸俗 經濟學家」──而言,由於工人的勞動看似獲得了完全的報酬,如此一來,資本 家的利潤勢必就來自勞動以外的地方,所以他們就把利潤歸因於資本家的精明等 因素;但在馬克思的解釋中,只有勞動的耗費才會創造經濟價值,因此,工人其 實並沒有得到其勞動的全部報酬。在此意義上,庸俗經濟學家只看到利潤的表象,

只有馬克思才「科學地」指出了利潤被隱蔽起來的本質。

對 Farr(1991)而言,「闡明內在機制」也是馬克思的科學中相當重要的部分。

如果自然科學與化學是去闡明物理現象的「實在」,那馬克思欲闡明的,則是人 類或社會機制的「實在」,Farr 認為,馬克思研究人的實在時,聚焦於「力量」

及「關係」這兩方面。而若從這兩方面來辨別事物本質,這其實並沒有把自然對 象與社會對象區分開來,就此而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是具有連續性的。

不過,Farr 認為馬克思仍然有區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意圖。馬克思的歷史的 社會科學當中的「法則」,都是以趨勢(tendency)的形式出現的,所有的經濟法則,

對他來說都是特定的個人或階級,在不同的自然或社會環境下實現自身力量的趨 勢,這是「歷史必然性」而非「絕對必然性」(Farr, 1991: 115)。該法則並非永恆 有效的,而是「社會地」有效,它對於特定生產關係而言是客觀的,而該生產關 係從屬於被歷史所決定的社會的生產模式。Farr 引用了馬克思的話:「法則只對 一個給定的歷史發展而言有效」、「它們的假設,決不適用於所有的社會階段」(Farr, 1991: 116)。這就構成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原則性區分,也構成了馬克思與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主要區別,後者自認他們的法則是跨歷史的並且是普世的。

所以,馬克思既相信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存在許多連續性:都是去把某些機 制、力量、關係給理論化,都是經驗的、理論的、辯證的與唯物的方法等等。但 他也渴望強調出社會科學的某些特有特徵:例如它們的法則是歷史的。Farr 認為,

馬克思並不像一般的自然主義者一樣,相信社會科學可以化約為自然科學,用自 然科學的術語、法則、方法來進行研究。

既然科學要從實際出發,又具有實踐的特性,那麼科學的目標也當然在於實 踐,或用馬克思最著名的話說:「改變世界」。整篇《費爾巴哈題綱》都在強調理 論必須要走向實踐,在《哲學的貧困》文末,馬克思也提到科學的責任在於激起 鬥爭,引導社會走向沒有階級對立的狀態:

只有在沒有階級和階級對抗的情況下,社會進化將不再是政治革命。

而在這以前,在每一次社會全盤改造的前夜,社會科學的結論總是“不 是戰鬥,就是死亡,不是血戰,就是毀滅。問題的提法必然如此。” (《馬 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65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然而,在揚棄階級的社會狀態中,科學將如何發展,卻存在一些不同的詮釋。

Perelman(1978)認為馬克思眼中的科學的歷史,是一種逐步把荒謬事物清除的過 程7。科學的整個發展與經濟狀態息息相關,但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的 潛能會得到最廣泛的利用,也正是科學與工業的結合,才創造出資本主義的龐大 生產力。而對於生產力與科學,都應該藉由生產關係來加以掌握:資本主義的生 產力乃是特定生產關係的體現;也正是在特定的生產關係底下,科學才變成一種 與勞動有所區別的力量,並且也必須為資本服務。但資本主義雖有利於科學發展,

它卻也支配著科學發展,只要科學仍處於資本的支配底下,知識與物質活動就始 終分裂成「無思想的活動」與「無活動的思想」(Perelman, 1978:863)。Perelman 指出,馬克思不只認為科學可以改進社會,社會也能改善科學。這一點必須從馬 克思說「科學是在特殊的生產方式之下發展的」之概念中來理解:過去的原始生 產方式使得當時的人處於迷信的狀態,只有在這種迷信衰退之後,人才能夠把動 物、亦即自然視為人的工具;而在資本主義的發展當中,則是人本身被視為工具。

因此,資本主義中的科學只是一種有限的科學,同樣的,奠基於這種科學所發展

因此,資本主義中的科學只是一種有限的科學,同樣的,奠基於這種科學所發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