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三、小結

幾乎可以說,馬克思強調科學的一體性,韋伯區分各種不同的科學類型,其 理由皆來自於他們對於科學對象的看法:馬克思的對象只有一種,韋伯則至少有 三種。馬克思利用人的「實踐」,或說人的「勞動」,把科學對象與人結合在一起,

由於對象只有一種,馬克思的科學也就只有一種;韋伯則既利用「無限的雜多」

把科學對象與人區別開來,又利用人的「價值觀念」與從而產生的「文化意義」, 把科學對象區分開來,從而也區分了不同的科學類型。如今看來,馬克思的論述 是相對融貫的,不過它可能產生一些問題,亦即會把科學對象只限定在「人」這 一方面(因為他強調所有的對象物都是人的產物),進而把對自然的研究給消解。

韋伯的論述則有些曖昧之處。首先,他先前不斷強調實在是混沌的雜多,但卻還 是從其中區分出了兩種對象。再者,他用「價值觀念」把人的行動與自然現象區 分開來,但卻又用「符合經驗規則」這一點去強調人的行動與自然現象一樣具有 某種規律性。這或多或少意味著對韋伯來說,自然科學的那種把現象關聯上規則 的研究,依然具有某種程度的「優越性」。

第三節 科學方法

一、馬克思的科學方法

提到馬克思的科學方法,「辯證」通常會是首先浮現出來的字眼。在《資本 論》第二版跋中,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辯證法褒貶參半,他認為黑格爾的辯證是用 頭站立的。必須把它翻轉過來,才能發現神秘外殼中的合理內核。但無論如何,

是 黑 格 爾 首 先 以 一 種 全 面 而 有 意 的 方 式 , 把 辯 證 的 普 遍 運 動 形 式 給 表 現 (dargestellt) 了出來的(《資本》,2015:11)。馬克思隨後說明了辯證的特性:

它[指辯證法]在對現存的東西的正面理解(Verständnis)裡,同時也包含 了對於它[指現存的東西]的否定(Negation)的理解、對於它的必然滅亡 的理解;因為:它把任何變化而來的(gewordne)形式,都放在「運動之 河」(Flusse der Bewegung)裡來掌握,也就是:也都從它們「無常的」

(vergängliche)方面來掌握……(《資本》,2015:11)

恩格斯曾在著作中補充馬克思「辯證法」的思考方式主要是與形上學相對立的,

它的首要出發點是把世界的圖像視為處於運動與變動之中:「一切都在運動、變 化、生成和消逝。所以,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總畫面,其中各個細節還或多或少地 隱藏在背景中,我們注意得更多的是運動、轉變和聯繫,而不是注意什麼東西在 運動、轉變和聯繫」(馬恩選集(三),1995:732)。在面對世界時我們首先會看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世界的整體,但為了認識整體中的細節,我們不得不把那些細節從自然的或歷史 的聯繫中抽出來,以便研究它們的特性、原因和結果,這就是自然科學和歷史研 究的任務,到了 15 世紀後半葉,自然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使我們留下 了一種「撇開整體聯繫,孤立進行考察」的習慣:慣於不從運動的狀態、而從靜 止的狀態去考察;不從變化的角度,而是把事物看作永恆不變的東西;不從活的 狀態,而從死的狀態去考察。當這種方法被培根和洛克從自然科學中移植到哲學 中,才造就了形上學的思維方式。

與意識形態“少了基礎的信仰”一樣,形上學的思考方式本身並不是錯誤的,

在依物件的性質而展開的各個領域中它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它的錯誤在於它 有一個界限,一超越該界限,形上學就會變成片面的、狹隘的、抽象的,並陷入 矛盾,因為它看到各個事物,卻忘記它們相互的聯繫;看到事物的存在,忘了它 們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們的靜止,而忘記它們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三卷,1995:735)。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論》當中,就以近乎示範 的方式,說明了「從整體進入細節,再從細節回到整體」的研究方式:

從實在和具體開始,從實際的前提開始,亦即,例如在經濟學上,從 作為整個社會生產行動的基礎和主體的「人口」開始,這似乎是對的。

但是,更仔細一點來看,這卻是錯的。如果我,例如,拋開構成人口 的階級,那麼人口就是一個抽象。如果我不知道這些階級所依據的因 素,如薪水勞動,資本等等,那麼階級又是一個空洞的字眼。而這些 因素是以交換、分工、價格等等為前提的。例如資本,如果沒有薪水 勞動、沒有價值、錢、價格等等,就什麼也不是。這樣,如果我從人 口著手,那麼這或許只是一個關於總體的「混沌的想像」,經過更進一 步的規定之後,我應該就可以 (用分析的方式) 愈來愈達到簡單的概 念;從想像的具體達到愈來愈稀薄的抽象,直到我達到一些最簡單的 規定。行程應該就要從那裡折返,直到我最後又回到人口,但是這回 人口已不是一個關於總體的混沌的想像,而是一個具有許多規定和關 係的豐富的整體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論》,《選集》,2015:305) 當找出了一些最簡單的規定,例如《資本論》從商品分析開始,找到「有用勞動」

與「抽象人類勞動」的區分之後,必須回到商品,進而解釋交換、階級、國家等 更大的體系,馬克思批評十七世紀的經濟學家雖然確實是從活生生的總體、從人 口、民族、國家等等開始,但是他們總是找出一些抽象的、普遍的關係之後就停 止了。而真正「科學上正確的方法」,必須是在那些個別的環節確定下來和抽象 出來之後,再上升到國家、國際交換和世界市場等各種經濟學體系(《選集》,2015:

306)。也就是說,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所用的方法是一種「歸納」,這確實是正確 的,但卻只走到路的一半;對馬克思而言,「演繹」才是真正可稱為科學的道路,

但這個演繹必須透過前者的歸納而來,兩條途徑合併在一起,方可謂之「辯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在《資本論》二版跋中,「歸納」和「演繹」變成了「研究法」和「敘述法」,但 馬克思所主張的基本程序仍是一樣的:

敘述法(Darstellungsweise)必須在形式上與研究法(Forschungsweise)區 分開來。研究必須仔細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不同的發展形式,

並追索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繫。只有在這項工作完成了以後,現實的運 動才能相應地被敘述(dargestellt)出來。一旦做到這點,材料的生命一 旦觀念地(ideell)反映出來,則看起來,我們就彷彿是在和一個「先驗 的結構」(Konstruktion a priori)打交道似的了。(《資本》:11)

若要對馬克思的方法進行類型學的分析,可以參考 David Walker(2001)和 James Farr(1991)的整理,他們都試圖以當代科學哲學的角度架構出馬克思的「科 學方法」,以下本文即概述他們的看法。對 Walker 來說,馬克思前後期所使用的 方法大致上是一致的,早期作品構成了馬克思的整個思路,這對於理解晚期作品 是很重要的。在早期作品中馬克思用了黑格爾主義與唯心哲學的概念,並概述了 他看待政治經濟學的立場;而在晚期作品如《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或《資本論》

中,馬克思也回顧了他的早期作品,並使用了他早期概述的概念。因此,那些企 圖忽略早期作品的論述(例如 Althusser 所說的那種馬克思前後有「認識論上的斷 裂」),或是企圖忽略晚期作品的傾向(例如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是有誤 的24。同時必須注意的是,馬克思雖然同意有許多處理不同主題的科學,不過他 認為科學所採取的途徑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 Walker 與 Farr 所整理的是馬克思 的方法的幾個重要特徵,而非不同科學所採用的不同方法:

24 Walker 指出,既然馬克思的思想是連貫的,那問題就不在於早期和晚期作品是否斷裂,而在 於它們連續的程度為何。一般來說,馬克思的作品通常以 1845 年為界被劃分成早期與晚期作品,

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費爾巴哈題綱》這部關鍵作品,它預示了歷史唯物論。但 Walker 認為,《費 爾巴哈題綱》雖確實有其創新性,我們卻不需要把它看成是馬克思與早期思想的決裂,反而可以 採用另外一種分期的方式:從 1845 年的《費爾巴哈題綱》開始,後有 1846 年的《德意志意識形 態》和 1847 年的《哲學的貧困》,這些作品可視為介於馬克思早期與成熟時期之間的過渡期作品 (the transitional works),它們標誌了唯物史觀的誕生以及馬克思脫離了黑格爾與費爾巴哈──可視 之為「中期馬克思(Middle Marx)」的階段(Walker, 2001: 28-29)。至於《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政 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剩餘價值理論》、《資本論》等書則屬成熟期作品,

他們已轉向關注政治經濟學(Walker, 2001:40)。David McLellan(2005)在《卡爾‧馬克思傳》中的 觀點也與 Walker 相似,他認為應該把馬克思後期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思想,看成是對 1844 年首次 探索的問題的繼續思考,而此思考過程在他 1857、1858 年的作品中達到顛峰。例如《巴黎手稿》

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論》之間就有明顯的連續性。馬克思曾在一封信中提及《導論》:「它是 十五年的、即我一生的黃金時代的研究成果。」而這封信寫於 1858 年 11 月,正好是馬克思 1843 年 11 月到達巴黎之後 15 年。在 1859 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他也寫到:「我面前的全 部材料都是專題論文,它們是在相隔很久的幾個時期內寫成的,目的不是為了付印,而是為了自 己弄清問題,至於能否按照上述計畫對它們進行系統整理,就要看環境如何了」。McLellan 指出 馬克思所說的材料就是《巴黎手稿》和 1850-1852 年的倫敦筆記。(McLellan, 2005:2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批判

「批判」是馬克思早期作品的關鍵概念。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他幾乎 與黑格爾的批判方法決裂,指出真正的哲學批判不是去聲稱現狀當中有矛盾,而 是要去解釋它,了解其起源與必然性(Walker, 2001:17)。到了《費爾巴哈題綱》,

馬克思實際應用了這種方法去批判費爾巴哈,他指出費爾巴哈展示了宗教世界只 是現實世界的一種幻覺,但卻沒有回答人們是如何在腦中得來這些幻覺的。如此 一來費爾巴哈就只停留在理論的層次,而沒有把批判推向唯物的結論,亦即去說 明那些幻覺如何在物質環境中形成。Walker 認為,對馬克思而言,批判就是「超 越幻象得到真理」。而只有唯物論的途徑得以穿透各個時代的幻象,因為它在物

馬克思實際應用了這種方法去批判費爾巴哈,他指出費爾巴哈展示了宗教世界只 是現實世界的一種幻覺,但卻沒有回答人們是如何在腦中得來這些幻覺的。如此 一來費爾巴哈就只停留在理論的層次,而沒有把批判推向唯物的結論,亦即去說 明那些幻覺如何在物質環境中形成。Walker 認為,對馬克思而言,批判就是「超 越幻象得到真理」。而只有唯物論的途徑得以穿透各個時代的幻象,因為它在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