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陸、 科學想像的前提──馬克思與韋伯的「個人」與

「社會」觀念

第一節 哈伯瑪斯的「興趣」解釋

哈伯瑪斯的〈知識與人類興趣〉(2005)從理論的傳統意義開始,他說最早在 哲學中,理論(theoria)代表對於宇宙的沉思,這種沉思會帶出一個特點:在哲學 家觀看不朽的宇宙秩序時,他不可避免地會試圖讓他自己進入與宇宙相一致的狀 態,例如去模仿自然的運動、音樂的和諧等等,於內在把宇宙的秩序再生產出來。

而 當 哲 學 家 透 過 讓 靈 魂 與 宇 宙 運 動 相 似 時 , 他 就 把 理 論 帶 進 了 生 活 當 中 (Habermas, 2005:310)。

如今的理論的意義又如何呢?哈伯瑪斯先從實證主義談起,科學實證主義自 認為與傳統哲學思維是一致的:因為它已從理論上描述了宇宙的自身規律,它就 自認從教條中解放了出來、從自然對人的迷惑中解放了出來。反之,歷史─詮釋 學科並不處理宇宙學,它關注的是會變化的事物以及「意圖」,因此它們很難跟 傳統哲學思維有關。不過哈伯瑪斯認為,若使用自然科學的標準,那我們還是可 以把歷史─詮釋學科視為一種科學意識:因為歷史中的那些符號和意義,可以在 一種理想的「共時性」的意義上集合成一個事實的宇宙。也就是說,當這種學科 在看待歷史中的現象時,同一個時期中的不同元素、或是不同時期中的同一個元 素,其實在某種意義上都能把它們視為“同時的”,研究者可以說是在處理這些各 種元素所匯聚起來的「宇宙學」(Habermas, 2005: 311)。所以,雖然歷史─詮釋學 科主要方法是理解,也並不關注普遍規律,但他們與經驗分析學科的方法論意識 是一樣的:用理論的態度去描述結構性的現實。

而當實證主義的思維進入社會科學時,它們就採取了「價值中立」的立場,

這一點確實是現代科學與希臘哲學的原初理論思維氣質相近的部分,希臘哲學也 在心理上無條件服從於理論,而在認識論上把知識與興趣隔離開來。不過哈伯瑪 斯認為,價值中立的概念假定其實跟理論的經典涵意已經有所不同:理論原來的 目的其實是研究存在的東西,但「價值」卻是人們對存在的東西的概念進行批判 後才跑出來的副產品。也就是說價值(這是新康德主義最強調的)實際上割裂了理 論與存在之間的聯繫。雖然實證主義科學在理論概念上的確有與哲學傳統一致的 地方,畢竟科學從哲學中借用了「理論態度的方法論意義」與「在本體論上假設 世界的結構獨立於認識者」這兩項元素;但另一方面,科學卻也毀壞了哲學傳統 的重要核心,它們拋棄了理論與宇宙的連結、拋棄了模仿(mimesis)與理論生活 (bios theoretikos)的連結。理論曾經具有的實際效用如今被方法論的禁令所困。「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論是對人格的培養過程」這個概念已經變成虛偽的概念了 (Habermas, 2005:

312)。

正是因為現代科學已經失去了對於生活的特定意義,胡塞爾才想透過革新純 粹理論把它們重新連繫在一起。胡塞爾把科學的特徵視為一種「客觀主義」,並 對它加以批判,他的批判有三個步驟:(1)他認為客觀主義把世界視為一個客觀 的「事實宇宙」,其中具有一些法則性的連結,而人可以藉由描述去掌握那些連 結。但胡塞爾指出,那些客觀世界的知識,其實在前科學的(prescientific)世界中 有其先驗基礎,科學的對象其實是先驗地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被構成。(2)胡塞 爾揭露了科學的對象其實是主觀性的產物,但因為科學並沒有把它們自己從根植 於生活世界的興趣中徹底解放出來,從而那種主觀性就在客觀主義的掩蓋下消失 了。反之,只有現象學透過嚴格的沉思擺脫了前述幼稚的觀點,而把知識從興趣 中解放出來。(3)胡塞爾把他的現象學論述叫做「先驗的自我反思」,並且認為,

這與傳統意義中理論是一樣的(Habermas, 2005: 312)。

哈伯瑪斯認為胡塞爾對客觀主義的批判是正當的,也就是說,客觀主義確實 用「以類法則的方式、由結構化的事實所組成的實在本身的圖像」迷惑了科學,

它掩蓋了那些事實的構成,從而防止意識去認識到「在生活世界中知識與興趣的 連鎖關係」;而因為現象學又讓意識認識到了那個連鎖關係,所以在胡塞爾眼中 它就從那些興趣中解放了出來,從而現象學就有資格獲得那個科學所不正當地擁 有的「純粹理論」的頭銜。但這卻有一致命的錯誤:胡塞爾沒有認識到他所批判 的客觀主義,與他無意間借用的傳統的理論概念,這兩者在本體論上是有聯繫的:

在經典的傳統意義上,理論會對生活有影響,是因為人們認為理論發現了宇宙秩 序中的理想世界結構、這也包含了人類世界秩序。哈伯瑪斯指出,理論只有作為 宇宙學,才能夠導引人類行動(Habermas, 2005: 313)。因此當現象學把理論的宇 宙學內容去掉、只以抽象的方式保存某種類似理論態度的東西,胡塞爾就不能期 待現象學還能夠形成人的自我(self-formative process)。也就是說,胡塞爾是想藉 由現象學來告訴人們「理論的對象其實都來自於生活世界」,亦即「客觀實在都 是主觀產物」,如此一來客觀實在就被消解了,而認識到「客觀實在都是主觀產 物」的現象學,就變成了“真正客觀”的知識。但哈伯瑪斯強調,傳統的理論之所 以與生活有聯繫,恰恰是因為人們覺得它是客觀的,若我們今天把客觀化約為主 觀,那理論就不再能指導生活。另一方面,理論之所以有教育或文化的意涵,並 不是因為它把知識從興趣中解放了出來,相反地,是因為它掩蓋了它的實際興趣,

進而得出了「偽規範力量(pseudonormative power)」。當胡塞爾批評客觀主義的 自我理解時,他就陷入了另一種客觀主義,因為他以為他擺脫了實際興趣 (Habermas, 2005: 313)。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哈伯瑪斯的說法詮釋成「理論實際上都是假客觀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因為所有的理論都有興趣在做引導,而認為「理論都是客觀」的那些人,就是一 種客觀主義:

我們和胡塞爾一樣,把「幼稚地將理論陳述和事實情況相連」的態度 稱作客觀主義。這種態度假設那些在理論立場中所呈現出來的經驗變 數之間的關係乃是獨立存在的(self-existent);同時它也抑制了那些先 驗框架,該框架是讓這些陳述具有有效性意義的先決條件。而一旦這 些論述被認為是與它們所附著於其上的先在框架有關係,那客觀主義 的幻覺就會瓦解,而那些構成知識的興趣就會顯而易見。(Habermas, 2005: 314)

是哪些構成知識的興趣被「客觀主義的幻象」給掩蓋了?哈伯瑪斯指出,批判理 論要做的就是把「邏輯─方法論的規則」和「構成知識的興趣」之間的連結展顯 出來,他認為主要存在三種興趣:經驗分析的科學包含了「技術的」認知興趣;

歷史詮釋的科學包含了「實踐的」認知興趣;而以批判為導向的科學途徑(亦即 批判理論)則包含了「解放的」認知興趣。以下即分別介紹:

經驗分析科學

在經驗分析的科學中,理論由數個命題組成的「假設─演繹的連結關係」所 構成,該連結用類似法則(lawlike)的假設對於經驗內容進行演繹,而那些類似法 則的假設是一種「關於可觀察現象之共變(covariance)的陳述」,當給予該陳述一 個原初條件之後,它就會進行可能的預測。所以,經驗分析的知識就是預測可能 性的知識。它們實際上通常是這樣操作的:在受控制的觀察中(往往採取實驗的 形式),我們把原初條件生產出來,並測量在這些條件下進行操作所達成的結果。

哈伯瑪斯認為,經驗主義在對觀察的基本論述中,表現出了客觀主義的幻象:當 觀察提供了並無添加主觀性在內的直接證據時,它就被設想成是可靠的。但實際 上,觀察並不僅僅表現了事實本身,而也表現了研究者操作方式的成功或失敗,

我們確實可以描述那些事實和事實間的關係,但我們的描述絕不能掩蓋:那些與 經驗科學有關的事實,首先就是被我們在行動中的那些「經驗的先行組織(a priori organization)」所構成的。總結上述,哈伯瑪斯認為經驗分析的科學結合了以下 這兩個元素:「容納命題的系統之邏輯結構」和「進行確證的條件之類型」,而 這說明了「揭示實在的經驗科學」其理論是從屬於一種構成性的興趣,該興趣是

“盡可能地透過資訊來保全和擴張「監控回饋(feedback-monitored)」的行動”。這 種認知興趣在於對客體化的過程進行技術控制(Habermas, 2005: 315)。

歷史─詮釋科學

歷史─詮釋科學的方法論架構與經驗分析科學不同,它們的理論並不是演繹 地構成的、也不是靠操作方式的成功來把經驗組織起來,而是利用對於意義的理 解、而非觀察,來接近事實。不過哈伯瑪斯認為,歷史─詮釋科學在文本的詮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這方面,與經驗分析科學對於法則式的假設的「驗證」是非常相似的,歷史主義

47由於在理解意義時,也把精神性的事實設想為直接給定的證據,所以它也同樣 產生了客觀主義的幻象,實際上,雖然詮釋者是把他自己置換到他所研究的那些 世界和語言(文本藉由它們才得來意義)的視野中,但是那些精神事實同樣首先是 由那些建立它們的標準所構成的。對哈伯瑪斯而言,歷史─詮釋科學與經驗分析 科學犯了一樣的錯誤,實證主義是因為不重視「對測量的操作」以及「對回饋的 控制」之間的聯繫,所以沒有考慮到詮釋者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詮 釋型的學科也是永遠有前理解在作中介的,這些前理解來自於詮釋者的原初狀況。

由於詮釋者是在兩個世界之間建立溝通,因此只有在他自己的世界也已經全然被

由於詮釋者是在兩個世界之間建立溝通,因此只有在他自己的世界也已經全然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