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你找什麼:社交術語與約砲暗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你找什麼:社交術語與約砲暗示

Hi

你好 請問找什麼呢

我的檔案有寫 你呢 看到了

我 不限

(田野筆記,2015.04.12)

Bourdieu 將社會劃分出許多場域,把場域運作比喻為一場遊戲(game)。人 們照著場域內的遊戲規則玩,為的是贏得遊戲所界定的目標/旨趣(interest)

(Bourdieu,1990:87-89)。借用這比喻,在前面兩章中,我們已經初步討論了 男同志手機交友 app 場域的遊戲規則分別是「臉照中心主義」與「陽剛霸權」。

至於旨趣是什麼呢?就其常見的名稱而言(交友軟體、社交網絡、約會社交軟體)

便是社交機會了。也就是說,交友 app 就其名稱與功能來說,已經界定出這是一 個社交活動的場域。為了達成社交意圖(例如交友、伴侶、約砲等等),必須累 積、投入、展現自己的外貌、身體資本,以便換取更多社交機會。

既然這是一場遊戲,那麼便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抵達終點、贏得目標。若 我們沿著 Grindr 創辦人預想的步驟──先看照片、再看自我介紹──來玩這個社交 遊戲的話。第一關卡先是冒著出櫃風險接觸周遭的男同志,第二關卡則是看照片 挑選對象(裡頭還混雜著難以辨識的無臉男或刑天)。即便通過前面兩個關卡,

雙方都有意願聊天,仍有最後一關的挑戰:你找什麼?在國藝會線上誌的一篇訪 談中寫道:「幾乎不分國界,『你找什麼?』是男同志交友軟體中,最常被使用的 一句話,用以快速確認彼此目的:感情?朋友?性?」(許祐綸,2018)。提問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方,就像是角色扮演遊戲裡的 NPC(Non Player Character),必須答出正確答 案,才能開啟後續的線索。也像是戀愛遊戲裡的角色,若無法選出能增加好感的 答案,就會失去「攻略」對方的機會。受訪者 Andy 也用遊戲的比喻,描述這種 在聊天中尋求各種條件配合的社交模式:「像在打電動,二選一選錯了就結束」。

雖然在上一章提到照片可以在某些情況下反映使用者的社交意圖,但仍有不 同詮釋的空間。因此最明確的方式是在「Looking for/我要尋找」欄位標示自己 的目的。選項有聊天(chat)、約會(dates)、朋友(friends)、網聊/拓展人脈

(networking)、固定關係/交往(relationships)、約砲(right now)64,並且可以 複選。有時即便清楚填寫檔案內的每個欄位,仍然會遇上本章開頭田野筆記內的 狀況。對方劈頭就問「找什麼?」似乎完全沒有看過我的檔案內容,或者明知故 問。從他後續的回應「不限」來看,先前那句話,似乎就不僅僅只是字面上的詢 問,更像是「你約砲嗎?」的暗示。

不熟悉交友 app 或當代男同志社交語彙的人,光看這段簡單幾句的對話可能 會無法理解,或是和我解讀出非常不同的意思。2017 年記錄片《你找什麼?》65 的導演周東彥,最初遇到這問題時的反應便是回答「沒有不見東西」。他的不解 與誤會,顯示他一開始並未將這個問句放在適當的語境脈絡/遊戲規則下理解,

因此回答牛頭不對馬嘴。正因為這句話在交友 app 上有特定的意思,甚至成為一 種互動模式,周東彥便是以此為題,訪問世界各地的男同志,他們究竟想藉由交 友 app 找什麼?在片中,有些受訪者透過交友 app 認識了穩定交往的伴侶,也有 些受訪者享受於約砲可以吃盡各式菜色。美國 HBO 電視台也曾於 2014 年推出 影集《Looking》,用較為平實的敘事方式,描述一群舊金山男同志的生活,尋找 人生與感情的方向。在影集中主角們面臨許多議題,例如約砲、開放式關係、年 齡差距、偷吃出軌等等。這些也是台灣男同志社群中經常討論的感情議題。

64 在 Grindr 中文版,將 networking 翻譯成網聊、relationship 翻譯成固定關係,而 Hornet 則將 這兩者分別翻譯成拓展人脈和交往。除了中文翻譯的差異外,Hornet 內並沒有約砲選項。

65 請參考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cA4y0rz0。查閱時間 2019/7/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找什麼?」在周東彥與影集《Looking》中,被詮釋為一種人生意義的探 問,是當代男同志對愛與性的追尋。有人迷茫、焦慮、不知所措,有人安適、自 在、享受其中。在本章中,將分成兩部分討論。第一部分,我將「你找什麼?」

定義為一種快速確認社交意圖的術語,並且形成一套交友 app 上的互動模式。這 套模式體現了當代藉由手機開展的流動人際型態:具有即刻連結的機會,卻也伴 隨持續分心的限制。第二部分,此術語具有理性效率和商品交換的意涵,一方面 可以快速篩選社交意圖相符的對象,另一方面也經常被詮釋、挪用為一種約砲暗 示,化為一種既模糊又明確的術語。最後總結,交友 app 在液態現代性下,具有 將社交商品化,或者說將使用者物化為社交商品的技術政治性。

一、術語、暗號與潛規則

我:你覺得在交友軟體上面有什麼潛規則嗎?

Christian:好像一開頭的對話都差不多。就先打招呼,如果對方有照片他就 會問說能不能開照片,如果他沒照片就會問要不要換照片,換完 就會說「你找什麼」。每次都這樣子啊。

順著遊戲的比喻來看待交友 app 上常見的術語,Christian 經驗到的互動模式 正是一種典型:「打招呼→交換照片→問找什麼→延續或結束」。先打招呼等待回 應,若至少有一方沒有公開照片的話,則會詢問能否看照片。接著再問「你找什 麼?」確認社交意圖,並決定了對話是否會延續或結束。雖然有時順序可能會調 換,例如先確認彼此意圖相同後再交換照片,仍舊不脫這三個步驟。有時「找什 麼?」更變成取代打招呼的開場白。當我和 Eddie 聊到這話題時,他認為「找什 麼」是一種次文化用語,與一般語言的差別在於目的性非常清楚、沒有模糊空間。

Eddie:呃...可能我自己學語言,所以我對這些東西覺得很有趣。(中略)就 我自己看上面的,其實我自己都會學,就是說...這也算是一種次文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吧。就是次文化的用語,跟一般的正規的語言,然後有雅俗之差的是,

次文化的用語是更加直接,目的性非常清楚的,它不要有模稜兩可的 空間,不像古文那樣一個字有多義之解,它的意思就是那樣,很清楚。

而且它是次文化那個文化圈裡的人的暗號。

Eddie 將之稱為「暗號」,換個詞彙說也是一種術語、行話。力宏勳(2014)

研究台灣男同志的術語文化,他指出術語的功能不僅提供男同志一種身分認同,

以及相應的角色互動模式(例如哥/弟、1/0);也能增加溝通效率,在極短的 文字內傳遞最大的訊息量。由於網路的匿名性,為了在「篩與被篩之間取得最好 的效益」,術語是有效率的溝通方式,能在短短的幾個標籤中讓人初步認識自己

(力宏勳,2014:35-37)。「你找什麼?」在此便是一種快速確認社交意圖的術 語,在交友 app 上形成一種特殊的互動模式。雖然術語是明確、精準的語言,但 在一次聊天當中朋友 H 告訴我,他認為「你找什麼?」是種模糊的問題,不確定 究竟想問什麼,感覺對方想要釣人。回答這問題像是先表明自己的立場、暴露自 己但對方卻是躲起來、意圖未明的狀態,他並不喜歡這種感覺。與釣人類似的,

Andy 認為這是一種試探性的表達「興趣/性趣」的方式:

我:你有被問過找什麼嗎?你覺得他們在問什麼?

Andy:想知道你在找什麼啊。他對你有感覺,想跟你見面的意思。

我:所以你覺得這是表達想見面的意思?

Andy:試探吧...就是有沒有任何的可能性,見面或是打ㄆ[砲]之類的。

(中略)

我:你為什麼想要問別人找什麼?

Andy:我好像沒有遇過不會問這問題的人,也可能是我最近用軟體的狀況。

因為通常如果不會問這問題,就是他對你沒興趣,他就會一直嗯嗯喔 喔哈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我:那個興趣指的是?

Andy:就是任何...可能是交友、打砲。

雖然術語的功能可以增進溝通效率,對於「你找什麼?」,受訪者有不同看 法。比較正面的如 Miles,他認為「很直接啊、很效率、不會浪費時間」。Dylan 也說:「我最重要的目的是我們是不是同一類人,如果是不同目的的話,我不想 再花很多時間去聊天。」比較負面的如 Tomas、Damas、Christian、Mon,覺得這 樣問很沒禮貌。Tomas 甚至認為這句話有「滿滿的資本主義的味道」。

Tomas:你今天在現實生活中認識朋友會說欸你是找同學,還是真的能夠交 心的朋友,還是酒肉朋友?你會那麼功利嗎?

Damas:因為我覺得剛開始就問找什麼,好像有點失禮,感覺態度很差。什 麼叫「你找什麼?」就很直接的方式,讓我很不喜歡啦。就是有那 麼急嗎,有這麼急著一定要先確認怎麼樣這樣子。

對於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而言,在社交的語境中,這種直接效率的態度是不 禮貌的。他們同樣在意對方的社交意圖,只是他們比較喜歡從自然展開的聊天當 中找線索。或者先以「認識朋友」的態度開頭,之後再決定要和對方發展什麼樣 的關係。Tomas 用「資本主義」、「功利」等字眼形容這樣的態度,使用社交市場 的比喻。人們在市場中尋找與自己有相同社交意圖的、等價的對象,才進行交換。

從受訪者所使用的「效率、直接、功利」等字眼來看,呈現的是一種理性化的、

商品交易的態度。進一步論,因為這種商品交易般的直接,違背交友需要認識彼 此的個性、興趣等個人化的相互理解,卻恰好符合約砲的基本條件:非個人化

(impersonal)66甚至匿名的往來。不必真的認識彼此,只需要約好時間、地點,

66 此處非個人化指的是「非個人性的、超乎個人或人格之外的,或不涉及私人身分或情感的」

(Humphreys,2016:49)。在下文中也會討論到都市人際關係其實就是與陌生人的關係。人們 面對大量陌生人僅能依照職業、外表衣著等進行「範疇性認識」,並據此進行非個人性的、次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