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使用 GSP 與不使用 GSP 之解題表現比較

在文檔中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頁 68-78)

六、小結

第五節 使用 GSP 與不使用 GSP 之解題表現比較

本節說明使用與不使用 GSP 對於幾何解題時間、表徵方式、解題策略與反 思行為之差異。研究結果如下:

一、解題時間的比較

彙整四位受測者四個問題的解題時間資料,形成下表:

表4-5-1:GSP 組與非 GSP 組解題時間

GSP 組 非GSP 組

第一題 6:35(甲) 22:16(乙) 57:50(丙) 67:59(丁) 第二題 9:05(甲) 32:37(乙) 8:05(丙) 7:45(丁) 第三題 27:15(甲) 35:29(丁) 20:08(丙) - 第四題 21:52(乙) 49:52(丙) 88:16(甲) 9:47(丁)

平均 25:38 37:07

標準差 13:13 31:02

由表4-5-1,可知以下結論:

1. 整體說來,使用 GSP 的解題平均時間較不使用 GSP 解題平均時間短 12 分鐘,第一題的結果最為明顯,係因 GSP 能精確表徵問題且提供視覺操 弄以探索問題情境,較快形成關鍵表徵之故;有 3 題非 GSP 的解題時間 接近或超過60 分鐘,是造成非 GSP 組解題時間增加的原因,GSP 組則無 此現象,最長的解題時間約為45 分鐘;

2. 非 GSP 組的時間變異大,有 3 題時間均在 10 分鐘以下,有 3 題解題時間 接近或超過60 分鐘,關鍵在於解題者形成關鍵表徵的時間;

3. 第二題的結果顯示,甲丙丁三人雖然使用不同工具解題,但解題時間相 近,係因三人表徵問題的概念與執行過程接近,這顯示表徵問題方式對於 解題時間的影響,有時更勝於解題工具的使用。

4. 甲生在 GSP 的表現時間較短而在非 GSP 環境中表現時間長,有部分原因 是工具轉換過程中不適應的所致,同樣情況在其他三人的訪談中亦發生類 似意見。

二、 表徵與表徵轉換的比較

彙整與分析四位受測者四個問題的口語資料之後,統計 GSP 組與非 GSP 組 的表徵類型與數量,如表4-5-2 所示:

表4-5-2:GSP 組與非 GSP 組表徵類型統計

表徵類型 GSP 組 非GSP 組

數量 百分比 數量 百分比

草圖 28 85% 8 18%

符號關係 0 0% 7 16%

演繹陳述 5 15% 29 66%

總計 33 100% 44 100%

由表4-5-2 可知以下結論:

(一) GSP 組的解題者表徵出現的數目較少且多以圖形呈現(約 85%),精確的圖象表 徵使得解題時間短,表徵方式固定使得解題時間變異小;

(二) 非 GSP 組的解題者表徵出現的數目較多且以演繹陳述呈現較多(約 66%),圖形 表徵居次(約 18%),表徵方式的多元性使得解題者能夠尋得更適切的表徵而迅 速解題,研究顯示不使用 GSP 的解題過程中,解題者花了許多時間在嘗試各 種可能的表徵,使得解題時間延遲;表徵方式的多元性為非 GSP 組解題時間 變異較大的原因之一;

(三) GSP 組表徵方式多以圖形呈現,顯示思考方式偏向具象的圖象思考;而非 GSP 組的解題者多以演繹陳述呈現表徵,顯示思考方式偏向抽象的邏輯思考;

彙整與分析四位受測者四個問題的口語資料之後,統計GSP 組與非 GSP 組的 表徵轉換形式與數量,如表4-5-3 所示:

表4-5-3:GSP 組與非 GSP 組表徵轉換類型統計

表徵轉換類型 GSP 組 非GSP 組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等價變換 9 36% 19 51%

整併 12 48% 7 19%

突變 4 16% 11 30%

總計 25 100% 37 100%

由表4-5-3 可知以下結論:

(一) 以 GSP 解題時,表徵轉換方式多以「整併」型居多。和語文陳述的資訊相較 之下,解題者能夠以較為彈性的方式連結圖中的資訊,以點與 Larkin 與 Simon(1987)的研究結果相同,解題者能針對題意加以整併;

(二) 語文資訊的連結通常和上下文有關(Larkin & Simon, 1987),幾何學中語文知識 具有階層性,以演繹邏輯方式進行推理與連結(De Villiers, 1994),而非 GSP 組的解題者多以演繹陳述呈現表徵方式,因此表徵轉換方式以「等價變換」

型居多,此發現與De Villiers(1994)的觀點相符,De Villiers(1994)認為幾何學 中的語文知識具有階層性且以演繹邏輯的方式進行推理與連結。

三、 解題策略的比較

本段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比較與分析GSP 組與非 GSP 組所使用之解題策略 之差異,第二至第五部分則比較與分析GSP 組與非 GSP 組使用啟思策略、符號策 略、視覺策略與GSP 特殊策略的差異。

(一) 解題策略的差異

彙整與分析四位受測者四個問題的口語資料之後,統計GSP 組與非 GSP 組的 解題策略,如表4-5-4 所示:

表4-5-4:GSP 組與非 GSP 組解題策略類型統計

解題策略類型 GSP 組 非GSP 組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啟思策略 57 31% 66 29%

符號策略 7 4% 82 36%

視覺策略 84 45% 77 35%

GSP 特殊策略 38 20% 0 0%

總計 186 100% 225 100%

由表4-5-4 可知以下結論:

1.GSP 組在解題策略的使用上以視覺策略為主,啟思策略為輔,適時搭配使用 GSP 所提供的特殊功能。GSP 環境中某種程度上侷限符號策略的使用,增加 幾何思考的面向,GSP 環境提供豐富與精確的視覺資訊,只要適度堅持,解 題者通常能組織資訊,進而解題,解題時間不超過50 分鐘(表 4-5-1);

2.非 GSP 組在解題策略的使用上以符號、視覺與啟思策略並重;策略與表徵的 多元性,使得有些解題者在多重表徵中找尋合適的表徵,能迅速解題,但也 有解題者在摸索中之一直找不到頭緒而放棄。

(二) 啟思策略的差異

彙整與分析四位受測者四個問題的口語資料之後,統計GSP 組與非 GSP 組的 啟思策略,如表4-5-5 所示:

表4-5-5:GSP 組與非 GSP 組啟思策略類型統計

啟思策略類型 GSP 組 非GSP 組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嘗試錯誤 4 7% 2 4%

猜測 12 21% 10 22%

專家知識 0 0% 2 4%

演繹 37 65% 24 51%

逆推 4 7% 9 19%

總計 57 100% 47 100%

註:GSP 組所產生的 37 次演繹推理活動中有 19 次用演繹法解釋視覺上的發現。

由表4-5-5 可知以下結論:

1. 非 GSP 組所使用的啟思策略以演繹為主,猜測與逆推為輔,依實際需要 使用嘗試錯誤的策略與專家知識,但比重低。啟思策略多元顯示非 GSP 組以發散思考為主;

2. GSP 組啟思策略雖以「演繹」為主,但其中 19 次用於解釋視覺發現,因 此總數為37 次的演繹推理中,只有 18 次是用在發現視覺結果的過程中,

「演繹」和「猜測」策略次數的比例為2:3,這顯示 GSP 組在發現解答的 過程中,啟思策略呈現「演繹`」與「猜測」並重的情況。

(三) 符號策略的差異

彙整與分析四位受測者四個問題的口語資料之後,統計GSP 組與非 GSP 組的 符號策略,如表4-5-6 所示:

表4-5-6:GSP 組與非 GSP 組符號策略類型統計

符號策略類型 GSP 組 非GSP 組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命名 6 86% 20 24%

標記 1 14% 41 50%

運算 0 0% 21 26%

總計 7 100% 82 100%

由表4-5-6 可知以下結論:

1. GSP 組所使用的符號策略僅有命名的功能;

2. 非 GSP 組所使用的符號策略中不僅有命名與標記功能,還能參與運算與推 理,同時具有表徵的功能。

(四) 視覺策略的差異

彙整與分析四位受測者四個問題的口語資料之後,統計GSP 組與非 GSP 組的 視覺策略,如表4-5-7 所示:

表4-5-7:GSP 組與非 GSP 組視覺策略類型統計

視覺策略類型 GSP 組 非GSP 組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重新畫圖 4 5% 16 21%

增刪部份圖形 48 57% 31 40%

調整圖形 7 8% 3 4%

變換樣式 25 30% 23 30%

局部重畫 0 0% 4 5%

總計 84 100% 78 100%

由表4-5-7 可知以下結論:

1. GSP 組與非 GSP 組所使用的視覺策略次數非常接近,兩組使用的視覺策略,

均以「增刪圖形」為主,「變換樣式」為輔,

2. 重新或局部重新畫圖的行為在非 GSP 組較常見,係維持視覺簡約性的重要活 動,在GSP 環境較不需要重新畫圖,顯示 GSP 所提供的視覺與視覺操弄的功 能性強,較不需要進行根本的重整;

3. 調整圖形的行為在非 GSP 組與 GSP 組都曾出現,顯示調整圖形的策略在幾何 解題中有實際存在的需要。GSP 組以拖曳滑鼠調整合適的觀察外形,包括位置 與大小;而非 GSP 組僅能夠以旋轉紙張調整觀察幾何物件的相對位置,並無 法改變大小,顯示GSP 能提供更好的視覺功能以應用於幾何解題。

(五) GSP 特殊策略的差異

彙整與分析四位受測者四個問題的口語資料之後,統計GSP 組使用 GSP 所提 供的特殊策略,如表4-5-8 所示:

表4-5-8:GSP 組特殊策略類型統計

拖曳檢驗 無聲軌跡

拖曳 測量長度 測量角度 計算 總和 GSP 組 7 13 10 6 3 39

由表4-5-8 可知以下結論:

1. GSP 組所使用的特殊策略隨題型不同而有差別。求証題中多以拖曳檢驗以驗證 命題是否成立,求解題中則以無聲軌跡拖曳確認滿足題意的軌跡;

2. 測量與計算的功能在探索活動中出現,有助於形成猜測與驗證,成為解題的關 鍵(第三題);解題者在尚未探索問題之間,能利用測量與計算的功能預先得知 答案,有助於指引思考方向,提供解題捷徑(第四題)。

四、 反思行為的比較

彙整與分析四位受測者四個問題的口語資料之後,統計GSP 組與非 GSP 組的 反思行為的類型與次數,有以下三點結論(參見表 4-5-9):

(一) 反思行為的數目和解題時間有關,解題時間長,反思行為出現的次數亦較高,

非GSP 組的解題時間長(參見 4-5-1),所產生反思行為的數目亦較多;

(二) 「質疑」型的反思行為在兩組之間均佔有重要比例且以 GSP 組為重,產生不 確定性是解題過程中的常態(Zaslavsky, 2005);

(三) 非 GSP 組產生的反思行為類型以「結果預見」、「回顧」與「質疑」較多,

顯示非 GSP 組在解題過程中,具有解題策略與表徵方式的多元性,因此需要 對於策略有較多的回顧與預先評估,尤其在幾何與代數符號思考之間的轉換過 程中;

(四) 由於 GSP 環境中侷限符號的使用,反而能聚焦於幾何思考,不需要進行幾何 與代數符號策略的轉換與比較,因此 GSP 組的反思行為中並沒有出現「策略 比較」;

(五) 不論是 GSP 組或是非 GSP 組,三個覺知類型的反思行為約佔總反思行為的 20%,顯示這類型偏向個人特質的反思行為不因情境不同而有所差異。

表4-5-9::GSP 組與非 GSP 組反思行為類型統計

反思行為類型 GSP 組 非GSP 組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個人覺知 1 1% 2 2%

任務覺知 10 14% 13 11%

策略覺知 3 4% 8 7%

結果預見 9 12% 27 23%

策略比較 0 0% 6 5%

質疑 26 36% 17 15%

回顧 7 10% 19 16%

發生偵錯事件 8 11% 10 9%

嘗試另類解法 1 1% 0 0%

重新改變作法 8 11% 15 12%

總計 73 100% 117 100%

五、 小結

GSP 環境中,解題者絕大部分均以圖象表徵問題,透過操作 GSP 所提供的視 覺功能以理解幾何圖形所蘊含的資訊,如:透過拖曳將圖形放大或旋轉以符合視覺 習慣,透過增加或隱藏部分幾何物件、變換幾何物件的顏色或框線的深淺以重新組 織解釋的框架,受測者利用視覺操弄的方式以理解問題和Roth & Bowen(2003)的論 述相同。有別於語文資訊,圖象資訊中的元素可以任意連結,GSP 組的解題者需要 整併豐富而精確的視覺資訊,做為解題之用,因此表徵轉換方式以整併為主;在侷

GSP 環境中,解題者絕大部分均以圖象表徵問題,透過操作 GSP 所提供的視 覺功能以理解幾何圖形所蘊含的資訊,如:透過拖曳將圖形放大或旋轉以符合視覺 習慣,透過增加或隱藏部分幾何物件、變換幾何物件的顏色或框線的深淺以重新組 織解釋的框架,受測者利用視覺操弄的方式以理解問題和Roth & Bowen(2003)的論 述相同。有別於語文資訊,圖象資訊中的元素可以任意連結,GSP 組的解題者需要 整併豐富而精確的視覺資訊,做為解題之用,因此表徵轉換方式以整併為主;在侷

在文檔中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頁 68-7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