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題解題表現與分析

在文檔中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頁 39-56)

六、小結

第三節 第三題解題表現與分析

M

N K

F

E

D C

B

A

第三節 第三題解題表現與分析

為瞭解 GSP 的視覺操弄功能是否有助於探索問題情境,本題特別設計一個需 要經由複雜作圖以進行證明的題目,其中有多組交疊的平行線與平行四邊形且涉及 多組垂心之間的連線,在視覺上容易造成干擾。題目如下:

令 AD 、 BE 、

CF

分別為△ABC的三個高,點K、M 及 N 分別為 AEF△ 、 B

△ FD 及 CDE△ 的垂心。試證:△KMN≅ DEF△ 。

一、問題特色

本題關鍵在於發現隱藏於題目中的平行六邊形。解法大致如下(圖 4-3-1):

1. 由公垂線關係可找出三組三條平行線(如:FM、EN 與 AD);

2. 兩組平行線可決定一個平行四邊形,因此四邊形 KEHF、FHDM 與 ENDH 為 平行四邊形;

3. 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且相等,因此 KE=FH 且 FH=MD,則 KE=MD,又由 1.

知KE 平行 MD(公垂於 AB),則四邊形 KEDM 為平行四邊形,可推得 KM=ED;

4. 同理,由 1 可知 FM 平行 EN,由 2.可知 FM=HD 且 HD=EN,因此四邊形 FMNE 為平行四邊形,可推得FE=MN;

5. 同理,四邊形 KFDN 為平行四邊形,可推得 FD=KN;

6. 由 3, 4, 5 可知,KM=ED,MN=FE 且 FD=KN,故∆KMN ≅ ∆DEF(SSS)。

圖4-3-1:第三題關鍵:平行六邊形之表徵

上述證明關鍵是從公垂關係發展出平行關係,解題者必須能觀察或推論出圖中 和三邊垂直的三組平行線構成三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 KEHF、平行四邊形 FHDM 與平行四邊形 ENDH,而垂心 H 恰為這三個平行四邊形的交點,這三個平 行四邊形被”包含”在平行六邊形 KENDMF 中,卻是證明平行六邊形 KENDMF 對 邊等長的基礎,對邊等長的平行六邊形能夠決定三組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 KEDM、平行四邊形 KFDN 與平行四邊形 FMNE),而三組平行四邊形提供三組等 長的對邊(KM=ED、MN=EF 與 KN=FD),可由此證明全等(SSS)。

為了方便解釋,則將平行四邊形 KENH、平行四邊形 FHDM 與平行四邊形 ENDH 稱為內部平行四邊形;將平行四邊形 KEDM、平行四邊形 KFDN 與平行四 邊形FMNE 稱為外部平行四邊形。

二、解題時間

由於乙生一開始即採用解析幾何之方法嘗試計算垂心座標,一直未能成功,約 28 分鐘時宣告放棄,因此,該生之資料未納入本題之比較分析。彙整 GSP 組甲、

丁二生與非GSP 組之丙生之解題特徵時間,如表 4-3-1 所示:

表 4-3-1:第三題 GSP 組與非 GSP 組解題特徵出現之時間點

解題特徵 GSP 組 非GSP 組 甲生 丁生 乙生 丙生 完成草圖 (1) 03:51 (1) 09:25 (1) 03:59 發現二條平行線 (2) 12:06 (2) 12:09 - (2) 09:10 發現三條平行線 - (3) 12:13 - (3) 09:25 發現內部平行四邊形 (6) 25:38 (6) 31:42 - (4) 15:30 利用垂心連結對邊 (7) 28:09 - - (5) 16:46 發現平行六邊形 (3) 21:02 - - (6) 17:52 發現外部平行四邊形 (4) 21:57 (4) 26:25 - (7) 19:42 指出全等 (5) 23:42 (5) 27:55 - (8) 20:08

證明完成 28:35 35:29 - 20:08

根據表4-3-1 之結果,有下列發現:

1. 非 GSP 組(丙生)得到答案的時間(約 20 分鐘)比 GSP 組(平均時間約 32 分鐘)來 得短(約少 12 分鐘),主要原因是丙生掌握平行概念的時間較早,到下一個重要 發現(發現內部平行四邊形)的時間較其他兩人短;

2. 就個人解題特徵出現的時間差而言,丙生在發現三組平行線到發現內部平行四 邊形的時間最長(約 6 分鐘),甲生在發現兩組平行線到發現平行六邊形的時間 最長(約 9 分鐘),丁生在發現兩組平行線到發現外部平行四邊形的時間最長(約 14 分鐘),非 GSP 組的丙生時間差較小是因為丙生能夠善用平行關係,獲得有 效的推論,而GSP 組的解題者仍利用 GSP 嘗試各種可能;

3. 針對內部平行四邊形(簡稱「內」)、外部平行四邊形(簡稱「外」)、平行六邊 形(簡稱「六」)及說明全等(簡稱「全」)四個解題特徵的順序來比較,丙生(非 GSP 組)的順序為「內→六→外→全」,而甲生(GSP 組)的順序為「六→外→全

→內」,丁生(GSP 組)沒有發現平行六邊形的存在,順序為「外→全→內」,

解題特徵出現順序的差異受 GSP 的影響,GSP 所提供的視覺資訊超越演繹邏 輯的順序,跳過「內部平行四邊形」的發現,直接以外部平行四邊形說明全等 時,發現無法成功解釋,必須重新尋找內部平行四邊形做為推理的基礎;

4. 「跳躍而折回」的論證方式使得解題時間延長,丙生歷經「內→六→外→全」

的順序約4.5 分鐘,甲生歷經「六→外→全→內」至證明完成的時間約 6 分鐘,

丁生歷經「外→全→內」至證明完成的時間約為 9 分鐘,這些數據得以說明丙 生解題時間較短的原因。

5. 丁生完成草圖的時間較同組的甲生約多 6 分鐘,除了操作的熟練與作圖技巧之 外,丁生在操作過程中曾經出現3 次失誤,多次以拖曳方式調整圖形以維持視 覺的可辨性及符合視覺習慣(口語資料:340072),甲生在操作過程中並無錯誤,

僅在最後階段以拖曳調整圖形。

三、表徵與表徵轉換

本段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說明GSP 組與非 GSP 組所產生表徵數量與類型的 差異,第二部分說明GSP 組與非 GSP 組所產生表徵轉換之類型的差異,第三部分 說明使用GSP 對於形成表徵的影響。

(一) 表徵

彙整解題過程中所產生的表徵數量與類型表徵轉換方式,如表4-3-2 所示:

表4-3-2:第三題 GSP 組與非 GSP 組在各表徵類型之次數分配

表徵類型 GSP 組 非GSP 組

甲生 丁生 平均 乙生 丙生 平均

草圖 7 5 6 - 1 -

符號關係 0 0 0 - 0 -

演繹陳述 3 1 1 - 7 -

總計 10 6 7 - 8 -

由上表有以下發現:

1.非 GSP 組(丙生)多以演繹陳述呈現表徵

丙生多以演繹陳述呈現表徵,原因有二:一是丙生已掌握題意中垂直與平行關 係;二是視覺困擾,必須以邏輯演繹為主要推論工具。

丙生在開始解題時即已體會到本題的意義在於平行關係,這是他對題意更深層 的理解,他認為”每邊都有三條平行線,看要怎麼用”(口語資料:230037),因此丙 生掌握垂直關係(垂心)所造成的平行關係後,則多以演繹推理為主;以演繹推理為 主的另一個原因是視覺上的困擾,必須以演繹推理確認或反駁視覺推論,推論才得 以繼續,有以下的口語資料為證:

230056 應該就是這樣,好亂喔 [視覺上的困擾]

230066 好像都會平行的感覺,嗯…[視覺上的推論]

230066 應該這些都 平行平行 [演繹推理的確認]

表4-3-3:第三題丙生(非GSP 組)的表徵形式與轉換過程 要怎麼用(230037) 2-1-1

B2:以演繹陳述表徵題意之平行與

垂直關係 1-3 只有平行和垂直的關係

而已(230052) 2-1-2

這樣列(230091) 2-1-2

平行四邊形(表徵 D),並將這個結果類推,得到全等證明,丁生很少的”代價”獲得

表4-3-5:第三題丁生(GSP 組)的表徵形式與轉換過程

1.非 GSP 組(丙生)表徵轉換形式以「整併」型居多,沒有出現以「突變」型

丙生掌握垂直與平行關係之後,表徵轉換的方式即以「整併」型居多,並沒有 出現「突變」型,這是因為丙生在推理過程中持續深入探討平行關係,透過整併資 訊而增進理解問題,沒有改變觀點。

丙生整併平行關係之後形成平行四邊形表徵C(參見表 4-3-3),發現三個內部平 行四邊形的交點為垂心H 之後,垂心有新的意義與功能(形成表徵 D),垂心能夠連 結平行六邊形的三組對邊,在證明平行六邊形對邊等長時扮演重要角色,形成對邊 等長平行六邊形表徵(表徵 E)之後,剩下一小步即完成證明。這些過程中,丙生需 要整併諸多資訊,才能形成更進一步的理解。

延續平行關係,他利用兩組平行線夾等角(表徵 F)與兩組對應邊等長的性質證 出一組邊長相等:KM=ED(∆FMK≅∆DNE, SAS),同理可得 KN=FD 與 MN=FE,即 可證明∆KMN≅∆DEF(SSS)。在測後訪談中,丙生以圖 4-3-2 呈現他的想法,他將平 行六邊形的一組對邊向外延伸成為平行四邊形 (如圖 4-3-2 的外框所示),利用平行 四邊形對角相等性質得到∠END= KFM∠ 。丙生透過整併資訊增進對於問題的理 解,他不僅看內部平行四邊形與外部平行四邊形,更發現延長邊長所形成的平行四 邊形,這是在GSP 組中不曾出現的例子。

圖4-3-2:丙生第三題的表徵 F(研究者依題意加入頂點標記) 2.GSP 組表徵轉換形式亦以「整併」型居多,但出現「突變」型

甲生的表徵數目有 10 個(見表 4-3-4),表徵轉換過程中有 6 次「整併」型,3 次「突變」型。以其中4 個表徵為例,甲生發現兩平行線表徵(表徵 C1,圖4-3-3A)

M D F

K

N

E

P

(甲生,2007,3,15)

嗯...就從那個梯形(圖 4-3-3C)發現...我就試著把梯形四個點都連起來,然後發 現..好像看到一個平行四邊形(FHDM),那我就..試著畫出其他線啊...就是..不同方 向的垂線,然後..就...畫出一個很大的平行六邊形 (口語資料:210147~210158)

圖4-3-3:甲生發現平行六邊形的表徵演進過程

續的演繹推論中,發揮效果,這個躍進的過程,需要有更多的演繹推論加以支持,

使用GSP 的解題者則必須填補這一層空缺。

丁生表徵轉換過程中亦出現2 次「突變」型。一次是在指出全等之後(表徵 E,

表4-3-5),重新尋找內部平行四邊形與外部平行四邊形的關係;另一次則是出現在 表徵C 和表徵 D 的轉換之間(表 4-3-5)。以下篇幅將詳述這一次轉換的過程:丁生 將每邊三條平行線(表徵 B)的想法縮減成每邊兩條平行線,嘗試在每邊兩條平行線 的情況下理解問題(表徵 C,圖 4-3-4A),這個圖具有平行六邊形的雛型,如果繼續 深入探討,可由此完成證明;丁生是在圖 4-3-4A 的各種子圖尋找可能組合,猜到 其中可能有平行四邊形,他中斷推理活動,直接利用 GSP 所提供測量結果作為推 論的依據,以測量結果說明四邊形EFNM 為平行四邊形(表徵 D)。這一次轉變除了 在圖形外觀上有變化,還帶有猜測成分:

340160 就是..對...我就是從這個圖形中,就覺得...這裡好像有一個...平行四邊形..很 像平行四邊形的東西,就去量量看,結果發現它真的長度是一樣的

圖4-3-4:突變型表徵轉換(以丁生為例)

(三) 使用 GSP 對於形成表徵與表徵轉換的影響

本題中,使用 GSP 的解題者多數以圖形呈現表徵,亦出現多次「突變」型表 徵轉換(共 5 次),出現「突變」型表徵轉換有兩個時機:一是指出全等之後需要重 新解釋,因此產生「突變」型的表徵轉換;二是彙整視覺資訊後,產生思考過程跳 躍的「突變」型表徵轉換。第一類「突變」型表徵轉換是因為使用 GSP 的解題者

A

圖 圖B

常常在指出結果之後,才增補演繹解釋,因此會產生這一類型的表徵轉換;第二類

「突變」型表徵轉換是因為GSP 能夠提供豐富的視覺資訊,視覺資訊(圖象)展佈於 平面,每個元素都可任意相互連結(Larkin & Simon, 1987),尤其在思路受阻時或是 沒有想法時,解題者可能嘗試任意組合與連結,帶著運氣成分下,常會有「突變」

型表徵轉出現。

四、過程策略

彙整GSP 組與非 GSP 組解題過程中所使用的解題策略,如表 4-3-7 所示:

表4-3-7:第三題GSP 組與非 GSP 組解題策略之次數分配

表4-3-7:第三題GSP 組與非 GSP 組解題策略之次數分配

在文檔中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頁 39-5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