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題解題表現與分析

在文檔中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頁 56-68)

六、小結

第四節 第四題解題表現與分析

B

P

A C

第四節 第四題解題表現與分析

為瞭解軟體直接呈現結果對於問題表徵形成方式、解題策略與反思行為所造成 的影響,因此設計本題。第四題題目如下:

正三角形ABC 中內部一點 P,若AP2+PB2 =PC2,求∠APB=?

本小節先說明問題特色,然後依序按解題時間、表徵與表徵轉換、過程策略、

反思行為等四個部分說明GSP 組與非 GSP 組學生之解題表現。

一、問題特色

本題解法大致如下:

1. 以 A 為頂點,將 AP 旋轉 60°之後的得到 AP’,連接 PP’後可得:

∆AP’B≅∆APC(SAS),則 PB=P’C;

2. 因AP2+PB2 =PC2,由1 可得PP'2+PB2 =BP'2,因此∠P’PB=90°;

3. 由 1.2.可知 AP∠ B= APP’+ P’P∠ ∠ B=60°+90°=150°。

圖 4-4-1:第四題的關鍵表徵:以旋轉表徵問題

對於使用 GSP 的解題者而言,關鍵在於能否從直接呈現的結果中,將 150°拆 解成90°與 60°之和。對於非 GSP 的解題者而言,關鍵在於能否將共點的三條直線 AP, BP 與 CP 依題意組成直角三角形,旋轉是最直接能夠得到答案的(如圖 4-4-1)。

除此之外,本題亦可以對稱的方式、解析幾何的方式與三角學的方式解題,解法相 當多元。

二、解題時間

彙整GSP 組與非 GSP 組之解題時間,如下表 4-4-1 所示:

表 4-4-1:第四題 GSP 組與非 GSP 組解題時間表

解題特徵 GSP 組 非GSP 組 乙生 丙生 甲生 丁生

實驗得到答案 5:22 4:53

完成解釋 21:52 49:52 88:16 9:47

平均 35:52 49:02

自表4-4-1 有以下發現:

1. 非 GSP 組解題平均時間比 GSP 組解題平均時間約多 13 分鐘,係因為非 GSP 組的甲生解題時間特別長,使得非GSP 組的平均時間較多;

2. 非 GSP 組的解題時間變異是因為表徵方式不同所致,丁生解題初期即以對 稱觀點成功表徵問題而迅速解題,甲生反複歷經旋轉、三角學(餘弦定理)、

相似等觀點表徵問題,過程並不順利;

3. GSP 組在解題初期即利用 GSP 所提供之測量與計算功能得到答案,但需要 分別花費額外的16 及 45 分鐘,才完成解釋,這顯示預知答案之後,並不一 定能夠迅速展開逆推或解釋。

三、表徵與表徵轉換

本段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說明GSP 組與非 GSP 組所產生表徵數量與類型的 差異,第二部分說明GSP 組與非 GSP 組所產生表徵轉換之類型的差異,第三部分 說明使用GSP 對於形成表徵的影響。

(一) 表徵

彙整解題過程中所產生的表徵類型與數量,如表4-4-2 所示:

表4-4-2:第四題 GSP 組與非 GSP 組在各表徵類型之次數分配

表徵類型 GSP 組 非GSP 組

乙生 丙生 平均 甲生 丁生 平均

草圖 2 2 2 2 1 1.5

符號關係 0 0 0 2 1 1.5

演繹陳述 1 0 0.5 3 3 3

總計 3 2 2.5 7 5 6

由表4-4-2,有以下發現:

1. GSP 組所產生表徵數目較少,多以草圖呈現表徵

GSP 組皆以旋轉觀點表徵問題即順利解題,惟丙生多以軌跡觀點表徵問題,因 此表徵數目多1 個。以丙生為例,他利用 GSP 實驗結果以軌跡觀點轉觀表徵問題,

在實驗過程中,丙生至少找到4 個滿足題意的 P 點且經過測量的結果確信:

430103 APB 的角度一定,所以...它是...一個在圓上跑的軌跡

於是丙生畫出∆APB 的外接圓(圖 4-4-2),但丙生並未察覺圖中 P 點位置略有誤 差,以致繪圖結果失真。之後,丙生注意到∠AOB可能是75 度(口語資料:430111, 430119, 430121)。事實上, AOB∠ 的度數為60 度且∆AOB 為正三角形,若繼續推 論下去的話,可以從此途徑得到解答,丙生稍後所嘗試的方法,亦接近這個作法,

可惜,他放棄這個想法重新另起爐灶。

圖 4-4-2:丙生以圓弧表徵問題 O

GSP 組均以旋轉表徵問題而旋轉即是題目之平方關係式:AP2+PB2 =PC2的 解譯,兩人皆以畢氏定理解譯這個關係,因此在解題過程中均利用旋轉 90 度的技 巧,製造直角三角形以滿足平方關係式;以丙生為例,儘管先前利用圓弧表徵問題,

最後還是回到旋轉的觀點來解題,他將AP 旋轉 90 度並取 BP 與 B2P 等長,試圖把 APB

∠ 拆解成90 度(直角)與 60 度之和(如圖 4-4-3)。

B2

C A

B

P

圖 4-4-3:丙生以旋轉表徵問題

GSP 組表徵數目少的原因在於成功以旋轉觀點表徵問題,旋轉觀點除了來自題 意的解譯之外,亦受惠於 GSP 所提供的實驗環境,尤其在確定特殊角或正三角形 之前,均使用測量功能確認之。

2. 非 GSP 組所產生表徵數目較多,多以演繹陳述呈現表徵

非 GSP 組的表徵方式差異很大,丁生以對稱觀點表徵問題後即接著符號表徵 問題,丁生解題歷程符號使用的時間很長,約10 分鐘的解題時間中即有 7 分鐘的 時間中利用符號進行表徵題意、運算與推理活動。甲生解題時間很長,約88 分鐘(表 4-4-1),大致經歷幾個階段:表徵題目中的直角三角形、以餘弦定理列出邊角關係、

以相似觀點表徵問題及以旋轉觀點表徵問題等階段,表徵出現的數目多,且以符 號、圖形與演繹陳述交替出現,和丁生以符號為主的表徵方式不同。丁生的解題歷 程中,符號能表徵題意與數學關係,具有命名與計算的功能,同時符號能夠擔任標 記的工作以標示途中的幾何量,在符號多重優勢情況下,丁生能快速解題,丁生解 題歷程中表徵改變與符號使用關係請參見表4-4-3。

b

FBE= ECD =120

∠ ∠ 0從邊角關係

1. GSP 組所產生表徵轉換數量少,並沒有呈現特定規則

丙生彙整GSP 實驗的結果發現 P 點所形成的軌跡是圓的一部分,以圓弧(軌跡) 觀點表徵問題,這是第一次表徵轉換,屬於「整併」型;第二次表徵轉換,是在以 圓弧表徵問題失敗之後所產生「突變」型表徵轉換,他放棄先前的想法,改以旋轉 表徵問題。

乙生唯一一次的表徵轉換是從草圖到旋轉表徵之間的轉換,這層轉換視為方程 式(平方關係式)與圖形間的轉換,即透過旋轉在圖形上呈現方程式的關係,這一次 轉換歸類為「等價變換」型。這三次表徵轉換分屬不同類型,GSP 組在表徵轉換上 並沒有呈現特定類型。

2.非 GSP 組所產生表徵轉換數量較多,突變型較多,等價變換型亦多

非 GSP 組中有 5 次「突變」型表徵轉換,其中有一部分是思考的躍進,有一 部分則是解題受阻時的觀點轉換。丁生形成對稱表徵時的表徵轉換則是思考的躍 進,丁生以對稱表徵開啟解題之門,將內部三條線以各邊為軸向外對稱做出之後,

配合符號、120 度特殊角與題目中平方關係式的運用,即迅速解決問題(參見表 4-4-3)。甲生四次突變型的轉換,則多屬於解題受阻時的觀點轉換。

四、過程策略

彙整使用與不使用GSP 的解題過程中所產生的解題策略,如表 4-4-5 所示:

表4-4-5:第四題GSP 組與非 GSP 組解題策略之次數分配

策略類型 GSP 組 非GSP 組 乙生 丙生 甲生 丁生

啟思策略 14 9 19 7

符號策略 2 2 45 3

視覺策略 18 14 37 5

GSP 特殊策略 8 10 0 0

總計 42 35 101 15

由上表,可得以下發現:

(一)GSP 組使用策略數量較少,組內變異小

GSP 組使用策略數相對較少,是因為甲生(非 GSP 組)在符號策略使用次數上特 別多,若暫時忽略符號策略,則GSP 組所使用的策略數不見得少。由於表徵數目 少且皆以旋轉表徵問題而順利解題,因此策略使用的模式與次數相近,呈現組內 差異小的情況;以GSP 使用的策略為例,計算、測量與拖曳等行為皆出現在草圖 時至下一個表徵形成之前,待以旋轉觀點說明全等之前,亦出現少數測量行為。

甲生以旋轉表徵問題之前嘗試多種方式,造成在策略使用上組內差異大。甲 生試圖以符號建立邊角關係,需要利用符號列式與化簡,同時符號運算次數亦多,

因此甲生使用符號策略的次數超越其他三人,在解題過程中,甲生需要使用16 次 符號命名;18 次的標記,這也是異於其他三人之處。

丁生以對稱表徵問題,雖然依賴符號,不過符號功能上多以表徵目的居多,

真正參與運算的機會不多(表 4-4-6)。

表4-4-6:第四題GSP 組與非 GSP 組符號策略之次數分配

符號策略類型 GSP 組 非GSP 組 乙生 丙生 甲生 丁生

命名 2 2 16 0

標記 0 0 18 1

運算 0 0 11 2

總計 2 2 45 3

(二)GSP 環境能聚焦於幾何策略的使用

GSP 環境侷限代數符號的使用,促使解題思考方式以幾何或視覺面向的思考 為主。解題初期如果盲目嘗試各種方式,分散認知資源,將無法有效解題。理解幾 何圖形的深層結構需要經過視覺、構圖、推理與論述等階段(Duval, 1998),並注意 圖形與概念面向間的連結(Fischbein, 1993),方能從中獲取重要的解題資訊。在 GSP

環境中,解題者會利用 GSP 所提供的繪圖工具繪製出滿足題意的圖,過程中解題 者對於該圖形已經有了最基本的認識,要思考的是如何將圖形與概念進行連結,從 圖形中理解資訊的過程不是一蹴可及的,解題需要輪流考慮圖形的各部分,嘗試不 同組合,經常對圖形進行各種修改,圖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GSP 某種程度上侷限 代數思考的可能性,即增加幾何思考的面向,這不一定是有利的,有些解題者在多 重表徵中找尋合適的表徵,能迅速解題,但也有解題者在摸索中之一直找不到頭緒 而放棄,GSP 提供一個能夠適度堅持的環境,進行幾何思考,對於甲生而言,也許 是一個優點。

(三)GSP 情境能提供利於視覺操作的策略

甲生在本題中重新畫了5 次圖,至少 4 度局部重新畫圖。當甲生發現圖 4-4-3 上方圖形中可能藏有部分重要訊息,但一方面避免視覺干擾,一方面避免建立輔 助框架造成原圖的污染,讓草圖變得複雜而不可辨識,因此選擇在草圖附近的空 白處,摘錄這部分資訊,在草圖附近局部重新畫圖,亦可方便檢查與校正,減少 在新圖與舊圖之間轉錄時產生錯誤而引起解題錯誤;而在GSP 的環境中可以使用

「複製」、「隱藏」與「復原」等指令取代上述動作或是改變線段粗細或顏色等視 覺策略達到相同效果,不需要冒著抄錄錯誤的風險及耗費時間心力。

甲 生 選 擇 在 草 圖 附 近 局 部 重 新 畫 圖 的行 為 顯 示 視 覺 清 晰 性 的 重 要(Lowe, 1994),他必須在嘗試操弄圖形過程中,同時維持圖形清晰性,因此以折衷方式─

甲 生 選 擇 在 草 圖 附 近 局 部 重 新 畫 圖 的行 為 顯 示 視 覺 清 晰 性 的 重 要(Lowe, 1994),他必須在嘗試操弄圖形過程中,同時維持圖形清晰性,因此以折衷方式─

在文檔中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頁 56-6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