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偏壓與元件選擇(Bias and Device Size Selection)

第三章 V band 功率放大器

3.3 內建線性器功率放大器設計與分析

3.3.2 偏壓與元件選擇(Bias and Device Size Selection)

功率放大器的設計中,輸出功率(Output Power)、線性度(Linearity)以及轉換 效率(Efficiency)為其中三組重要的參數考量;其參數的表現及特性會因為偏壓高

要設計一放大器,CMOS 則需操作在飽和區(Saturation Region),其條件為 V

DS

≧V

GS

-V

TH

,將此概念代換 I

D

, .

接著利用模擬軟體對於 CS(common source)架構做進一步的證明與分析,並同 時加入 A 類、B 類、AB 類、C 類等各類放大器的偏壓考量。

A 類放大器有著高線性、高增益、寬頻帶且不錯的輸出功率,但在效率

B. 功率放大器元件規格選擇(Device Size Selection of Power Amplifier)

從【式(3-1)】與【式(3-3)】中可以發現,電晶體的閘極寬度(gate width,W) 與閘極長度( gate length, L)比例會影響到汲極電流(I

D

)與轉導函數(G

m

),如將 其閘極長度設定在 TSMC CMOS 90nm RF 製程的最小值 0.1μm,且頻率設定 在 V 頻段的中心頻率 60GHz,對最大可用/穩定增益( MAG/MSG)與訊號電流 (i

ds

)分析閘極寬度(1.2μm 到 5μm)可能造成之影響,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對最大可用/穩定增益( MAG/MSG)做一個分析的驗證比對,確認這幾組閘極 寬度對於本次設計的頻段是否可用,

MAG /MSG (d B)

Frequency (GHz)

Gate width: 3.6

m

這幾組閘極寬度對於本次設計的頻帶都有著不錯但不甚穩定的增益,不過就 以目前的分析觀點來說皆為可用範圍;然而,以電晶體來說除了閘極的長度 與寬度外,尚有指叉數(Number of Finger)這項可考量的變因,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56 60 64

Number of Finger

Gate width: 3.6

m

MAG /MSG (d B)

Number of Finger

圖 3-13. 共源極組態在不同通指叉數的 MAG/MSG

從【圖 3-12】中可以了解到訊號電流(i

ds

)對於指叉數依舊呈現線性曲線,而 閘極寬度3.6μm、3.8μm 與 4μm 這三組在比較之下對於其可用功率相對較小 因此忽略考量;【圖 3-13】中得知最大可用/穩定增益( MAG/MSG)於 4.2μm、

4.4μm 與 4.8μm 這三組裡可用的指叉數為 12 以下,但為求較大的功率,因此 選用指叉數為 8 與 12 的這兩組跟方才選定出的三組閘極寬度對頻率響應做進 一步的交叉比對。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2 3 4 5 6 7 8 9 10 11

MAG /MSG (d B)

Frequency (GHz)

Gate width(

m) /Number of Finger

W: 4.2

m/N: 8 W: 4.2

m/N: 12 W: 4.4

m/N: 8 W: 4.4

m/N: 12 W: 4.6

m/N: 8 W: 4.6

m/N: 12

圖 3-14. 共源極組態在交叉比較下的 MAG/MSG 頻率響應圖

由於到目前為止的分析皆為理想的共源極組態分析,使我們在考量上對 於增益的穩定需約保留 7 到 10GHz 的經驗範圍以供在阻抗匹配上所造成的衰 減使用,因此最後我們選定閘極長度(gate length, L)為 0.1μm、閘極寬度(gate width, W)為 4.2μm、指叉數為 8 的 RF NMOS 作為元件的規格選定,並根據 此規格做一次理想的 P

1dB

模擬分析。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G a in (d B) Po u t(d Bm)

Pin (dBm) Gain

Pout

圖 3-15. 一理想電晶體 P1dB模擬圖

C. 線性器元件規格選擇(Device Size Selection of Linearizer)

本次設計所採用的是 cold-mode 線性器,當【圖 3-16】中的 M1 電晶體 操作在歐姆區(resistive region),也就是 V

DS

=0 時(圖 3-17),可以有許多應用,

如被動開關 (passive switch) 、電阻式的混頻器 (resistive mixer) 或可調式衰 減器(variable attenuator);但假設在大訊號操作下,這種偏壓對電 M1 晶體會 有增益增長(gain expansion)的現象,可以和放大器增益壓縮(gain compression) 的現象做補償。

Vd

V

bias

V

control

Pout AMP

M1

圖 3-16. cold-mode 線性器架構

I

DS

V

DS

Lower power swing Higher power

swing

V

DS

I

DS

P

in

control

V

V

bias

圖 3-17. cold-mode 線性器原理架構分析

今依據【圖 3-17】可推導出一在歐姆區的 Z

on

1

( )

on

control bias th

Zk V V V

  

(3.6)

根據上述條件綜合後,可以發現一 cold-mode 線性器可大致等效成一 RC 串 並聯模型,

圖 3-18. cold-mode 線性器等效模型

接著,整合以上所有條件, 將 V

control

定為 1V,分析 V

bias

於 0.2V 到 0.9V 之 間對於 M1 電晶體(0.1μm×2μm×1)的增益增長(gain expansion)現象,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G a in (d B)

Pin (dBm) V

bias

Ph a se (d e g re e )

Pin (dBm)

V

bias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G a in (d B)

Pin (dBm)

Gate width

1.2

m 3.6

m

Ph a se (d e g re e )

Pin (dBm) Gate width

1.2

m 3.6

m

`

G a in (d B)

Pin (dBm)

Number of Finger 4 20

Ph a se (d e g re e )

Pin (dBm)

Number of Finger

4 2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1.00

-0.75 -0.50 -0.25 0.00 0.25 0.50 0.75 1.00 1.25

p h a se (d e g re e )

Pin (dBm)

PA Power Stage Phase

(C) Power Stage 相位變化

圖 3-21. 線性器對於 M1 指叉數選擇

綜合以上結論,將線性器的規格定在 V

control

為 1V、V

bias

為 0.5V、M1 為 0.1μm×2μm×20 是一個較理想的 Device 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