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LO 切換對(LO Switching Pair)設計

第四章 V band I/Q 調變器

4.3 改良式吉伯特混頻器設計

4.3.2 LO 切換對(LO Switching Pair)設計

( )

I

D

A

DS

( )

V V

Resistive Gate

Acti ve D rain

Dual Gate

Zero Drain

Switching pair of Gilbert-Cell

Active Gate

圖 4-8.各混頻器的偏壓示意圖

本次的設計訴求係希望以較低的訊號功率完成一具有高隔離度、高贅餘訊號 抑制、不錯線性度、不錯的轉換增益等基礎;而【圖 4-8】為各混頻器的偏壓示 意圖,在各偏壓底下之混頻器皆有所不同的功用與效果;如常用的環狀電阻式混 頻器(Resistive Ring Mixer)屬於在電阻性偏壓(Resistive Gate)區域的混頻器,此種 混頻器優點為不太消耗直流功率、線性度高、贅餘訊號少且電路簡單,但卻因屬 於被動式混頻器,需要較大的訊號功率方能推動,且 LO-IF、RF-IF、RF-LO 隔 離度差,而轉換損耗的程度也有待考量;若選用工作在切換對偏壓(Switching Pair of Gilbert-Cell)的吉伯特混頻器(Gilbert-Cell Mixer),可以抑制各埠阻抗匹配、隔 離度和贅餘訊號的能力,且可有不錯的轉換增益,但電路稍嫌複雜、線性度較差;

若能有效的解決吉伯特混頻器(Gilbert-Cell Mixer)在線性度與電路複雜度的問 題,則此種設計將會是本次設計所需要的最好結果與努力目標,因此在本次的設 計上,期望能含括此兩種電路的設計方式與考量方法,以完成一具有高隔離度、

高贅餘訊號抑制、不錯線性度、不錯的轉換增益等訴求之吉伯特混頻器

(Gilbert-Cell Mixer)。由於在混頻器的分析中,皆採用大訊號的分析形態,因此在

電路的設計上,先利用 LO 切換對(LO Switching Pair )來考量一吉伯特混頻器 (Gilbert-Cell Mixer)的混頻機制與其規格的選擇,其分析如下:

[26][27][44][45][46]

v LO

圖 4-9. Gilbert-Cell 混頻器 LO Switching Pair

由 IF 端輸入一差動訊號

v

IF( )

t   V

IFcos

IF

t

,其

i

IF與

i

IF可表示成:

cos cos

( ) IF IF , ( ) IF IF

結合【圖 4-9】與【式(4.5)】之結果,可將 LO 所驅動的四顆電晶體表示成:

cos cos3 3

LO

因此可得證一轉換增益 G

C

(Conversion Gain)與電晶體的閘極長度(gate length, L)、閘極寬度(gate width, W)及指叉數(Number of Finger, N)皆有關係,然而在考量

Gain) 的變數,所以將轉換增益(Conversion Gain)此得證結果帶入模擬驗證之,以 求得一較為理想的吉伯特混頻器(Gilbert-Cell Mixer)規格。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Gate Width 1.2

m

C o n ve rsi o n G a in (d B)

LO_Power (dBm)

(A) 轉換增益在不同閘極寬度對 LO Power 之功率轉換圖

C o n ve rsi o n G a in (d B)

LO_Frequency (GHz) Gate Width

1.2

m 3.6

m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Number of Finger

2

C o n ve rsi o n G a in (d B)

LO_Power(dBm)

C o n ve rsi o n G a in (d B)

LO_Frequency(GHz)

Gate Width 2

m Number of Finger

2 16 4 32 8 64

(D) 轉換增益在不同指叉數對 LO 頻率之頻率響應圖 圖 4-12. 轉換增益與閘極寬度、指叉數之關係示意圖

經過【圖 4-12】中(A)與(B)兩張圖分析後,會發現當閘極寬度(gate width, W)為 1.2μm 到 2 μm 之間的轉換增益 G

C

(Conversion Gain)較為平緩,有機會可以用簡單 的阻抗匹配完成,而 1.2 μm 到 2 μm 之轉換增益 G (Conversion Gain)又以 2 μm 最

Finger, N)的分析,由【圖 4-12】中(C)與(D)兩張圖中,可以知道指叉數越小,LO Power 的輸入功率可以越小,但相對的可能會需要較複雜的阻抗匹配,因此在最 後結果不一定會優於只需要簡單阻抗匹配的大指叉數設計,所以在此選擇以指叉 數為 8 與 16 兩組進行接下來的分析比較。

經過了元件規格大小(Device Size)的大致選取後,決定選用閘極寬度為 2 μm,且指叉數(Number Finger)為 8、12、16 這三組進行交叉比對,藉由這樣的交 叉驗證來選取出一組適合的元件大小(Device Size)。

其中,為何透過閘極偏壓的選擇一併選定的緣由在於【式(3.6)】與【式(4.16)】

所提到過的

Z 這組變數;從這組變數中可以看出一閘極偏壓的改變,會相對改

on 變電晶體所等效的電阻阻抗,進而影響到混頻器的混頻效果(如【式(4.18)】),因 此在選取上也相對格外重要。

【圖 4-13】為一閘極偏壓(Gate Bias)與指叉數(Number Finger)對應轉換增益 (Conversion Gain)之分析,由此圖不難發現在指叉數(Number Finger)為 8 及 12 兩 組時,可以擁有較好的轉換增益(Conversion Gain)與閘極偏壓(Gate Bias)之可調寬 度。

Conversion Gain (dB)

VG (V) Gate With 2 m

Frequency/Number of Finger 55GHz/8 55GHz/12

0.2 0.4 0.6 0.8 1.0 1.2

C o n ve rsi o n G a in (d B)

VG (V)

Gate With 2 m LO Power/Number of Finger

-15 dBm/8 -15 dBm/12 -15 dBm/16

接著將方才得到之指叉數(Number Finger)分析結果再一次利用頻率響應驗證 之,以求得到一組抗匹配簡單且能夠維持較好轉換增益(Conversion Gain)之元件 大小(Device Size),從【圖 4-14】中了解了指叉數(Number Finger)為 8 時,其轉換 增益(Conversion Gain)的頻寬斜率會稍小於指叉數(Number Finger)為 12 時,相對 其轉換增益(Conversion Gain)也稍微大於指叉數(Number Finger)為 12 之結果;另 外又以 V

G

為 0.5 V 時之轉換增益(Conversion Gain)最為理想,所以在總體選定上,

以閘極寬度(gate width, W)為 2 μm、指叉數(Number Finger)為 8、閘極偏壓為 0.5 V 這樣的元件選擇為 V 頻帶混頻器設計最理想的的組合;但由於在電路設計之初,

並沒有如此完善的電路分析,因此在晶片下線(Tape Out)時選用之元件為閘極寬 度(gate width, W)為 2 μm、指叉數(Number Finger)為 12、閘極偏壓為 0.5 V。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C o n ve rsi o n G a in (d B)

LO Frequency (GHz)

Gate Width 2 m VG/Number of Finger

0.2 V/ 8 0.2 V/ 12 的轉換增益(Conversion Gain)。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C o n ve rsi o n G a in (d B)

V

DS

(V)

LO Frequency 55 GHz 60 GHz 65 GHz

(A). 電晶體之 VDS與轉換增益對 LO Frequency 分析圖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2

C o n ve rsi o n G a in (d B)

V

DS

(V) LO Power

-20 dBm 5 dBm -15 dBm 10 dBm -10 dBm 15 dBm -5 dBm 20 dBm 0 dBm

(B). 電晶體之 VDS與轉換增益對 LO Power 分析圖 圖 4-15. 電晶體之 VDS工作分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