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健康體適能之探討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可視為身體適應基本生活、活動與環境的綜 合能力。方進隆(1993)指出,體適能是由身體幾組或幾種不同特質的體 能所構成,這些體能和從事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的品質或能力有關。卓俊 辰(1992)指出好的體適能即人的心臟、血管、肺臟及肌肉組織等都能發 揮相當有效的機能,也就是能勝任日常工作,有餘力享受休閒生活,又可

以應付突發緊急狀況的身體能力。簡而言之,體適能就是身體適應環境的 能力。

一般體適能依需求與目標的不同主要分為健康體適能和競技體適能。

健康體適能由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耐力與身體組成五種不同特質 的身體能力與構造所組成。健康體適能乃一般人為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和 從容應付日常生活所追求之體能(方進隆,1993)。

謝伸裕(2002)指出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認為健康體適能的構成成份為:

(一) 心肺適能(aerobic fitness):身體攝取氧氣、使用氧氣,以產生能量 的能力。

(二) 肌肉適能(muscular fitness):肌肉的肌力與肌耐力。

(三) 柔軟度(flexibility):關節被屈伸和肌肉被拉長,已達完整動作範圍 的能力。

(四) 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脂肪組織占全身組織的百分比。

健康體適能已逐漸成為各國所重視的主題,因為體適能是所有活動的 基礎,體適能不佳將會影響日常生活的活動、工作、學習狀況和健康,而 且也會導致醫療負擔增加、國民體質衰弱,造成國家競爭力下滑等後續問 題。擁有良好健康體適能,相信對個人生活品質、社會和諧安寧及國家豐 榮富盛皆有正面的助益。

二、 體適能與健康

隨著時代進步加上生活水準提高,過去認為身體沒有病痛或不感到虛弱 就是健康的狹義健康概念,已逐漸被全人健康(wellness)的觀念取代。而 體適能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可以就全人健康的觀點來說明。全人健康一般指 的是個體致力於維持健康狀態,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以達到整體的幸福 安寧(Hoeger, 1989)。這整個概念包含很多層面,根據 Hoeger(1994)指 出全人健康應該包含十二個領域:(一)健康體適能;(二)不吸煙;(三)

活動安全;(四)醫學身體檢查;(五)壓力管理;(六)癌症預防;(七)

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減低;(八)健康教育;(九)精神生活;(十)藥物 濫用控制;(十一)營養;(十二)性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健康體適能被 列為 12 項中的第一位,可見健康體適能的好壞,對於全人健康的發展扮演 著重責大任的角色。

從過去的農、工業時代主要以人力從事工作,到現在科技引領當代生 活,電腦科技及產業自動化逐漸取代人力,使現代人的活動機會越來越少;

加上處於知識經濟時代,工作壓力與坐式生活方式,大大改變了國人的生 活型態。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8)統計2007年台灣地區十大死因,慢性 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占了十大主因的大多數。

而十大死因中的慢性疾病多為心血管循環方面所引發的疾病,目前心血管 方面的疾病也受到多方公認為現今台灣地區的健康最大殺手(黃文俊,

2001)。

表 2-2-1 2007 年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統計

排名 死因 死亡人數占率

1 惡性腫瘤 28.90%

2 心臟疾病 9.30%

3 腦血管疾病 9.20%

4 糖尿病 7.30%

5 事故傷害 5.10%

6 肺炎 4.20%

7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3.70%

8 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 3.70%

9 自殺 2.80%

10 高血壓性疾病 1.40%

出處:引自行政院衛生署(2008)

美國的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NCCDPHP](2004)指出喜歡從事規律中等或高強度身體活動的 人,可因此受益而降低30-50%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中風、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與直腸癌的風險。Riddoch and Borcham

(1995)也指出,身體不活動比身體活動的個體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 可能性增加1.9倍。發生糖尿病的機率增加至2-4倍,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則增 加2-5倍(Twisk, 2001)Armstrong and Simons-Morton(1994)的研究也發

現對於肥胖、糖尿病或是心臟病與高膽固醇家族史的青少年,透過規律運 動可有效的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規律運動也可以減少憂鬱、焦慮感 以及壓力,促進心理健康、提昇自我形象和安適的感覺(謝伸裕,2002)。

規律運動除了可以改善體適能和心理狀況外,更可達到強化心臟、淨化血 液、燃燒脂肪、消除疲勞和促進安眠的效果(丁翠苓、王秀銀與黃碧月,

2005)。因此,規律運動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由體適能、健康與十大死因的歸納,我們可以了解到,身體活動不足,

造成體適能低落,在我們的生活中已逐漸成為隱憂。個人行為方式是影響 健康和體適能的主要因素,個人行為中是否有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及對健 康體適能的促進與疾病的預防是有密切關係。體適能水準的降低將增加罹 患慢性疾病的機率。所以健康體適能不僅直接反映個人的健康狀態,更是 全人健康的重要決定因子之一。

三、 運動參與及體適能概況之探討

許多研究都證實規律運動有助於身、心健康,但國內許多對於大專院 校學生運動參與的研究,都顯示了大專院校學生運動情形不盡理想。以下 就近年來國內有關學生運動行為的研究歸納整理如下表(表 2-2-2):

表 2-2-2 大專院校學生規律運動的現況探討

林佑真等(2007) 18-24歲民眾 有規律運動男性18.6%,女性12.2%。

教育部(2007) 大專院校學生 每週運動(不含體育課)平均達三天

年級受測學生健康體適能狀況,在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瞬發力及心肺 耐力等四項適能與1999年度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健康體適能常模比較,

呈現較差的狀況,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張世沛與黃世賢(2006)針對 787位大學一年級學生進行體適能與運動態度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瞬發力及 心肺耐力,與常模相比,較同年齡學生表現較差,而且柔軟度也有需要改 善的空間。陳秀華(2004)指出根據教育部在1999年底公佈的「台灣地區 大專院校學生體能常模」顯示,台灣大專院校學生的體能不僅比高中生差,

也比美國、日本與中國大陸差。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目前文獻大都呈現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體適能 現況有越來越差的趨勢,而且隨著年齡增長,無規律運動的人口比例增加,

使得體適能水準也逐漸下降,如此一來,「身體活動不足」較易罹患的慢性 疾病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顯現,這樣不但影響個人生活品質,增加社會 醫療負擔,也阻礙國家競爭力。近年來,教育部不斷推動學生健康體適能

「運動333計畫」,但上述的研究結果再次證實年輕族群尤其女性從事規律 運動的習慣仍有待提升,如何讓無規律運動的年輕女性開始運動,而有規 律運動的年輕女性持續且積極參與運動,讓她們能真正享受擁有健康體適 能所帶來的樂趣與好處是值得我們深思及探討的課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