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儕態度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同儕態度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因素

一、同儕態度的重要性

同儕關係是一對或一群年齡相近個體間的特殊互動關係,在此關係中彼此的 地位是平等的( B e r n d t , 1 989)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現代化的社會 裡,學童大部份的時間會與同儕接觸、相處,因此同儕團體對學童的身心發 展及生活,伋伋相關。同儕的接納態度不但會影響其成員的學業成就與情緒 行為態度,也會影響其成員未來人格行為性向發展對於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是 一項很重要的因素 (劉安彥、陳英豪,1999)。

近年來,因回歸主流與融合教育,使得許多身心障礙學生得以在普通班就 讀,特殊學生在普通班上往往居於弱勢,經常遭到同儕排擠,學生同儕對資 源班學生的態度與看法,都會影響他們在自我概念、學習、社交等各方面的成長,

(吳武典、簡明建、王欣宜、陳浚隆,2001)。而在團體生活中會接受多樣的刺激 而促進其發展,當中以相同年齡的兒童,同儕關係的存在是最大的刺激來源(王 昭月、江慧齡、邱紹春、郭津均、蔡娟姿譯,1999)。同儕關係有助於語言及溝通 能力、社會行為認知的發展,且對社會化有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兒童人格及社 會適應的好壞,受其友伴接受的程度影響非常之大。因此,學習如何與同儕 相處,如何解決人際問題,不但是普通教育中不可輕忽的一環。

學童未來如何適應環境與解決困難的能力與早期建立的同儕關係是有相當重 大的關聯(郭秀鳳,1995)。國小階段的兒童,發展與同儕間的友誼及良好的互動 關係是此時期孩子的生活重心 ( Kavale & Forness, 1996 ; Kuhne & Wiener, 2000;La Greca & Stone,1990; Swanson & Malone, 1992 ; Vaughn, Elbaum, &

Schum, 1996;Wiener, 1987; Wiener, 2000; Wiener, Harris, & Shirer, 1990 )。

Hurlock( 1978 )指出,一個孩子在同儕裡若不受歡迎,那麼這個孩子將會是孤

獨、不快樂、十分苦惱的。從友伴的相處中,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如何解決 問題、如何以別人的立場來考量及其它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所以,普通班學生 對特殊學童的接納態度就顯得更為重要,也是融合教育是否成功的要件之 一。兒童如能為其同儕團體接納,則才會表現出快樂且具有安全感、發展出 良好的自我概念、有機會學習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模式及技巧、順從團體期 望、較有機會參與同伴活動等行為 ( 李惠加,1997 )。

蘇清守(1985)提到回歸主流面臨的問題,說明了回歸主流下普通兒童接納特 殊兒童的態度與行動之重要性。惟有普通班的同儕團體真心地接納特殊兒童才是 回歸主流教育之理想達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兒童人格及社會適應的 好壞,受其同儕團體接受的程度影響非常之大。(林坤燦、洪麗遠,1992)。 Vorrath

& Brendtro(1985)指出同儕團體對青少年兒童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的養成,其 影響力相當甚遠(引自楊坤堂,2001,頁432)。

林清江(1981)指出在學校,除了師生關係之外,學生同儕團體中彼此相互的 關係,也會影響教師教學的效率及學生的學習成就,林宏熾( 2001 )指出同儕團體 中彼此相互的關係的建立與社交圈的擴充,係同儕團體參與社區活動的重要關 鍵。Csikszentmihalyi(1977)說明經由與同伴的交往,青少年培養了他們的社會技 巧,可試著演出不同的社會角色和行為。藉由與同儕的互動,青少年逐漸界定出 其發展中的個性的社會成分,確認自己人生觀,也確認自己未來(Berndt, 1992)(引 自游恆山、李素卿譯,2000,頁249)。

國內學者吳武典(1991)的研究結果顯示:同儕之間若常有互動不良關係、彼 此了解不深的情形。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往往會產生許多的人際問題,造成其 與同儕之間的互動不佳,及學校生活適應不良。兒童在常時間相互排斥下其同儕 關係會定位成一種惡性循環:缺乏同儕的接受可能會導致缺少發展性的同儕互動 增強動力使其生活適應不良、人際問題、行為偏差及,然認知發展與社交能力受

童能為其同儕團體所接納,則其人格發展、生活適應學習能力更易獲致積極的效 果(簡茂發、朱經明,1982)。

Hartup( 1983)指出同儕團體的功能, 在積極方面有下列數項:(1)為青 少年提供個人主要地位的認可(2) 提供規範行為的常模(3) 促進青少年獨立 自主的發展(4) 為青少年提供各種不同嘗試的場所及機會。因為同儕一般是比 較能瞭解彼此間的處境, 同情的瞭解和容忍、接受, 使一般青年人能夠從不斷 的嘗試中認定自我, 建立個人的價值體系, 決定往後的生活目標。

同儕團體因為組成份子的身份地位平等及在相同環境中活動與學習,其行為 的發展過程中,透過與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價值觀的兒童相處,兒童能測試 自己的意見、感受,同伴也能提供情緒上的安全感 ,同儕團體的影響力量與日俱 增,因此,同儕團體對於個人的人格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力量。只有在同儕團體中 建立積極的健全關係,才能施予幫助。所以,同儕團體成為影響少年社會化及人 格發展的團體(林清江,1986)。綜合上述觀點可見,同儕接納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而且對個人的自我概念、自我認同、人格發展, 甚至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都有影 響, 可見同儕接納的重要性。

二、同儕態度的影響因素

一般人欲使在周遭環境中工作順利、生活舒適愉快,快樂愉悅的人際關係是 一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態度的一種,即個人 與人之間給予正面評價的傾向。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如下:

(一)情境因素-時空的接近

「遠親不如近鄰」道出了時空距離是友誼形成的重要基礎。

(二)個人因素

1.外在吸引力:外貌對第一印象具有相當份量的影響,但是對於長期的人

際關係並沒有持久的效用。

2.愉悅的人格屬性:最被喜歡的三個人格屬性是真誠、誠實與忠心。

3.能力及帶有缺陷的完美:一個能力很強或接近完美的人若顯露一些人性 的瑕疵或遭遇挫敗,會比一個完善無缺的人更討人喜歡。

(三)、兩人的相互因素

1. 相似性:相似態度相對於相異態度的比例愈大,愈喜歡陌生人。

2. 需求互補:互動的兩個人,雖然彼此的態度、觀念不相同,但是一方 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正好可以滿足另外一方相反的心理需求,則彼此 之間將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3. 喜歡反應的互饋交流:「愛人者,人恆愛之」(李美枝,1991)。

影響同儕接納的因素眾多,人們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態度, 除了受態度評定者 本身的背景與特質(如: 性別、年齡、先前經驗、家庭社經地位、需求、價值觀等) , 以及受評者本身的生理或行為特質所影響外,社會對於受評者的判斷(包括重要他 人的影響)及社會情境(social co ntext)也是形成對身心障礙者態度的重要影響因素 ( 李碧珍, 1992; 張照明, 1996; 梁偉岳,1995; Siperstein & Bak,1986 ) 。

一般正常的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態度的因素有:

(一)、性別 :

由於社會上對男、女性別之角色期望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性別的一般學 生對身心障礙同儕之態度可能有差異(吳勝儒,2000;李玉琴,2002;林真鍊,

2004;呂美玲,2004;林乾福,2003;張素玉、謝俊民,1999;黃富廷,2000;

黃崑發,2002;;彭源榮,2003;萬明美、張照明、陳麗君,1997;Barrett &

Kitchenham, 1992;McQuilkin, 1990;Townsend, Wilton, & Vakilirad, 1993)。

(二)、年級 :

由於年齡的高低和個人身心成熟度有關,年齡越大,身心發展較成熟,對 於身心障礙同儕之態度可能較佳。因此,年齡或年級的高低被視為是影響一般 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態度的重要變項,不同年級的一般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之 態度可能有差異(李玉琴,2002;吳秋燕,1998;吳勝儒,2002;陳金池,1998;

陳素真,1996; Alhamaudi, 1996)。

(三)、接觸程度:

不同接觸程度的一般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之態度有差異(;吳勝儒,2000;

李玉琴,2002;林東山,2005;林真鍊,2004;林乾福,2003;洪雪萍,1998;

張素玉、謝俊民,1999;呂美玲,2004;黃馭寰,2002; Hazzard, 1983;

Townsend,Wilton, & Vakilirad , 1993)。

(四)、擔任幹部:

在國小班級裡,班級幹部是班級自治活動的一個重要角色,是班級的管理 者與服務者,班級幹部與同儕之間的互動在監督與管理上,因著擔任幹部與否 的關係權力,使同儕之間出現了不平等的變化。(涂添旺,2002;張君如,2003)。

(五)、學習成就:

由於國內升學主義及課業壓力常護會與同儕互相比較,而普通班中正常 學生的學習成就高低是否影響其對身心障礙同儕之態度,在相關研究中並無 一致性之研究發現(林東山,2005;林真鍊,2004;涂添旺,2002;張君如,

2003)。

(六)、家長社經地位方面:

國小學生, 則家長社經地位對其態度有顯著的影響( 吳秋燕,1998)。

家長的社經地位對接納態度的影響因受試的年齡層高低而有差異。

人際互動社會交換理論將人際關係視同事務的交換,每一個個體進行人際互 動時,必須付出成本(cost) 同時獲得一些回饋作為酬賞, 酬賞扣除成本就是成 果, 他並指出, 相似性、能力、空間距離、互補的特質、知覺對方喜歡自己、

外表的吸引力等六項因素,對人際互動的影響相當重要( Shaw & Costanzo, 1982)。

兒童的行為如果能夠受到同儕的接納與肯定,其各方面的表現會更佳,但是其接 納的條件受各方面的影響,如: 性別、年齡、先前經驗、家庭社經地位、需求、價 值觀個人特質、語言溝通能力、社交能力、教室學習氣氛、教師接納程度以及同 儕與其互動的程度等。所以不管是一般兒童或特殊兒童在行為或心理狀態,都會 因此而有所改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