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綜合討論

一、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態度剖析

整體而言,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的態度是積極且肯定的,32 題之 總平均數為 122.52 分(總分 160 分),態度全量表各題平均數為 3.83(五點量表),

行動傾向部分各題總平均數 3.92,情感部分各題總平均數 3.62,認知部分各題總平 均數 3.93,國小學生的觀點(角色)替取能力、社會的道德推理與同理心的發展尚 在培養的階段,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的態度,大部分取決於自己的感受程度。

在本研究全量表 32 題之得分情形,第 31 題:國小學生對於將心中的秘密與資源班 同儕分享的意願並不高(平均數=2.95),一般人並不會將心中秘密隨便就告訴任何 人,秘密的分享會視對方的特質而決定,何況是要與資源班同學分享,所以意願 不高。

二、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態度與認知、情感和行動 傾向三者間的關係

態度包含認知、情感和行動傾向三部分,行動傾向、情感和認知三者應有一 致性, 知、情、行三者合一,如果態度是正向積極的,則對目標者應有正確而肯 定的認識,在認知與信念上,都持積極的看法,情感上也是喜歡與接納,在行為 傾向上,應是傾向願意去接觸、討論和從事等。

本研究國小學生在認知、情感與行動傾向的得分相關係數,介於 .598 與 .841

(p<.01),一致性頗高,且為正相關。情感及行動傾向與態度的相關係數分別都 高達 .923(p<.01),可見情感及行動傾向是態度的首要成份。

三、影響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態度的變項分析

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同儕的態度,整體而言是積極正向的,而在五個 背景變項中(性別、年級、學業成績、接觸經驗與學校規模)中,僅性別與接觸 經驗,具有預測效力。換言之,態度受上述兩個變項的影響較大,國小學生的年 級、學業成績與學校規模等因素,沒有得到統計上的支持。本研究所選取的變項 為靜態的人口學變項,僅接觸經驗與學業成績兩個動態變項,如加入更多動態變 項替代靜態變項,其解釋量應可提高,此外,增加連續變項與減少類別變項,對 解釋量的提昇或有助益,尚待進一步的探究。

以下分別就不同性別、接觸經驗、學業成績、年級與學校規模的態度差異進 行討論。

(一) 性別方面

本研究之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懠之接納態度有顯著差異,

女生比男生更能接納資源班同懠,與以往許多對殘障者態度的研究論點(李玉琴,

2002;吳勝儒,1999;林乾福,2003;黃崑發,2002;黃馭寰,2002; 邱鈺喬,2003;

彭源榮,2003;呂美玲2003;Hodge & Jansma, 2000;Krajewski & Flaherty, 2000;

Nowicki & Sandieson , 2002)相同。造成女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態度較積極的可 能原因如下所述,女性基於母愛的天性, 較具同情心, 且受到傳統

社會對於女性的角色期許, 使得女性較易於表現出接納身心障礙同儕的態度, 社 會文化、大眾傳播媒體的力量, 影響了男女不同的行為模式, 而使得女性較具 社會情感取向的人格特質(李美枝 ,1985)。另外,女性常被鼓勵要扮演情感性 的角色( expressive role ), 包括要仁慈、有愛心, 即能敏銳的察覺他人的需求。

相反的, 男性則被鼓勵要扮演工具性的角色( instrumental role),要具有支配力、

果斷、獨立及愛競爭的人(杞昭安,1995)。因為社會價值觀與角色扮演,親和

(affiliative)、教養(nurturant)與人際關係導向的行為,常被視為女性特質。因此

國小女生可能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普遍對特殊兒童會有表示關愛與幫助。

歸納上述結論得知,因不同性別的社會文化演進過程、社會價值觀與社會責 任感等差異,可能造成女生對身心障礙同儕的態度比男生積極。本研究之結果顯 示女生表現均較男生為佳,可見女生對身心障礙者較願意去幫助與協助。

(二) 年級方面

本研究結果顯示「五年級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態度較六年級佳,且達顯著差 異」。此結果與李玉琴(2002)、彭源榮(2003)林真鍊(2004)、涂添旺(2002)

對身心障礙者的研究一致,較低年級學生對資源班同儕的態度比較高年級者佳;

但本研究在情感分量表及態度全量表卻顯示「不同年級的國小學生在對資源班同 儕態度上沒有顯著差異」,與吳麗君(1997)楊麗香(2003)張君如(民 2004)呂 美玲(2003)林東山(2003)葉振彰(2005)吳幸祝(2002)、黃崑發(2002)、

彭素真(2005)黃富廷(2000)及 Barrett & Kitchenham(1992)等研究結果相符合。

綜合上述研究分析,研究者初步推測年級不同並不影響一般學生對身心障礙者的 態度,但本研究顯示「年級因素對身心障礙同儕態度之影響有差異」。

(三) 接觸經驗方面

本研究之統計結果呈現的是「無接觸經驗較有接觸經驗的態度佳」。此項結果 與林豐城和蘇再添(1991)、邱佩瑩(1994)、吳秋燕(1998)、Goodman, et al.

(1972)、Gottlieb; Cohen & Goldstein(1974)對身心障礙者的研究結果一致,即 認為在實際接觸後比尚未接觸前,對身心障礙者的接納態度反而更低。究其原因 可能在於未與身心障礙者直接接觸經驗的學生心靈純潔、性善學說及社會文化等 因素的影響,認為對於身心障礙者應該多照顧、幫助、關懷,發揮愛心等,表現 出社會期許性(social desirability),因此無法真正感受到身心障礙兒童一旦出現行

為問題時,所造成的種種危機的情形。況且,在一個未受到支持與鼓勵的環境中,

對與身心障礙資源班同班的學生而言,直接感受到身心障礙兒童本身行為問題或 學校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降低了接納的態度。

(四) 學業成績方面

本研究結果顯示「學業成績較高者對資源班同儕的接受度較學業成績低者」。 此項結果與涂添旺(2002)、林豐城、蘇再添(1980)、林東山(2005)呂美玲(2003)

合上述分析顯示,學業程度較優之學生,不管在認知、情感與全量表方面都有優 於成績低組的表現,也許是學業程度較優的學生在認知上對資源班學生的認識與 了解愈多,就有更深一層的體會,進而在情感上越能表達出接納、善意的態 度,表現在行為上的則顯露出願意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和他們相處在一起學 習活動的態度,並提供適時的支援與協助。

(五) 擔任幹部

有無擔任幹部的國小學生無論在行動傾向、情感與認知三方面都無顯著差 異。顯示國小學生對學習障礙同儕之接納態度,並不因有無擔任幹部而有所 差異。

(六) 學校規模方面

本研究發現不同班級數學校之國小學生,對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無顯著 差異。或許本研究之地區為大都會市學童生,生活水平皆都接近相似,因此學校 規模大小的學生對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