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儕接納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同儕接納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因素

根據心理學家 Maslow(1970)的需求理論,個人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除了個體 本身的條件外,要滿足這些需求層次,同時也需要他人的支持與尊重(鄭國旭,2011)。

另外,相關研究也指出,個人在學校、社會適應是否良好,與同儕的接納態度有著密不 可分的關係。因此本節在說明同儕接納對於身心障礙學生的重要性,以及影響同儕接納 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一、同儕接納的重要性

兒童在進入學校就讀後,與家人的相處時間減少,相對的與學校同儕間的相處時間 增加,再加上平常較少接觸學校以外的地方,所以學校教室就成為兒童發展社會關係與 人格發展的重要場所(Salisbury、Gallucci、Palombaro & Peck,1995)。同儕接納是 人類的基本需求,這種需求會影響著個人的自我評價、自我態度及自尊等,甚至影響自 我觀念與人格的發展,也是個人日後是否能有效適應社會的一個極重要之因素,可見同 儕接納之重要性(葉振彰,2006)。

朱經明(1982)與邱佩瑩(1994)指出同儕關係對於兒童的重要性,大致可歸納出以下 三點:

(一)兒童在同儕間尋求關懷、鼓勵、安慰等情感支持,能感到有歸屬感。

(二)在同儕間的互動中,學習同儕的行為與思想,增加社會適應能力。

(三)在互動的過程中,同儕的反應提供了回饋,正向的行為會被接納,反之則會引起拒 絕。

王以仁(2007)也指出同儕團體對於兒童而言有以下重要影響:

(一)發展自我概念,建立自尊與自信

在同儕團體中,可以藉由他人對自己的認同與欣賞來得到對自己的肯定,並建立自 身信心。同儕有如一面鏡子,可以從他們的反應建構出正確的自我表徵。

(二)促進個體的社會技能

與同儕平等的互動中,會促使個體去探究一個全新的人際關係,從中發展出社會人

22

際互動與判斷能力,同時也需學習如何克服被孤立或排斥時的應對,才能在同儕團體中 生存。

(三)在同儕團體間尋求歸屬感

人是群居的動物,每個人都期望被同伴尊重與接受,以藉此滿足歸屬感,並對於未 來的社會適應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對個人產生教育上的影響

在同儕團體中會認識各式各樣的人,各有其不同專長、經驗、看法和習慣,可從互 動中觀察他人的行為,藉此擴展自身視野及豐富知識。

(五)刺激社會認知發展

認知能力發展是建構在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礎上,與人互動亦能增加認知能力的發 展,人際關係的成功與否會對個性與認知能力產生影響。

綜合上列各學者所述同儕接納能建立學童發展出較好的自我概念和社會認知能 力,且能促使其在未來踏入社會後的人際互動建立良好的基礎,是兒童人格發展的關鍵 因素,並影響個體的社會化程度,由此可見同儕接納的重要性。正向的同儕接納態度對 一般學童是如此重要,且有助於其身心發展,其實對身心障礙學童也不列外。近幾年來,

由於融合教育的提倡,使得許多身心障礙學生得以在普通班就讀,這時普通班學生對身 心障礙學生的接納態度就顯得更為重要,也是融合教育能成功的要件之一(邱鈺喬,

2003)。吳婉君(2008)也提出,同儕間若能接受身心障礙兒童,融合教育成功的機率則 會大大的提升。另外,國內外許多研究也顯示讓身心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一起接受教 育,從中發展出學習同伴、空白課程同伴或是同儕示範等各種關係的相互交流,不僅可 增進對身心障礙學生的瞭解與接納、道德與社會認知的成長,亦能提升其發展潛能與自 我實現的機會(莊斐斐,2010)。所以研究者認為融合教育的重要關鍵在於普通班同儕是 否能接納身心障礙兒童,因此希望能藉由此研究來了解臺灣現在的普通班學生對於身心 障礙學生的接納態度為何,融合教育的推動是否有其成效。

23

二、影響同儕接納的因素

同儕接納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在同儕團體中每個人受歡迎與被接納的程度卻因人 而異,Shaffer 認為同儕接納的影響因素可能有父母教養型態、出生序、認知技巧、名 字、生理特質、人際行為模式等(林翠湄譯,1995)。王柏壽(1989)指出影響國小學童受 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有教師的態度、家庭背景、父母教養方式、排行、社經地位、學校 學習成就、自我態度、社交能力等。以下綜合國內外各學者,並參考李美枝(2002)所歸 納影響同儕間接納態度的因素,分述如下:

(一)情境因素

分為「時空的接近」(Physical proximith)與「熟悉性」。時空上的接近可使人有 較多的時間交流,久而久之會了解與適應對方的特質,進而彼此獲得好感;而熟悉性也 即所謂的『曝光效應』(exposure effect),個體如果常出現在我們面前,會影響我們 的喜好程度,因接觸機會而產生熟悉感,此接觸是中性的或有良好反應,意即雙方是互 相接納,如此才可繼續往來溝通,進而發展出良好的關係(時蓉華,1996)。

而在現今融合教育的理論基礎下,將普通班學生與身心障礙學生一同學習,曾加普 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兒童的熟悉感與認識,是否能夠提升同儕的接納態度,是本研究所 欲探討的因素之一。

(二)個人因素

受到大家歡迎的人,其本身就具備有一些高社會評價的特質,如外表出眾、談吐風 度等(劉文心,2009)。

1. 外在的吸引力:人們在初次見面時,第一眼印象即是外表。外表包含了一個人的服 裝、儀容、態度與行為舉止。Brescheied(1971)研究發現大學生選擇約會對象中,

儀表因素其相關程度達 0.61,他也指出外在的吸引力可產生一種「暈輪效應」(halo effect),然而這種外在的吸引力是沒有一定的標準,會因不同民族、不同歷史分期 而有所不同。雖然外在條件的影響會隨著時間慢慢的降低,但是外在的好壞卻會決 定同儕關係的下一步發展。

24

2. 內在的人格特質:如上所述,隨著社會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吸引力其影響作用會逐 漸減小,進而轉向個人內在的人格特質(時蓉華,1996)。Allport(1961)曾調查人際 的吸引力,發現內在屬性的幽默涵養、禮貌等,是很重要的因素。

3. 能力:能力強的人處理事情有條不紊,動作迅速不拖泥帶水,容易給人良好的印象,

但是能力太強,往往會使人退避三舍,Aronson,Willerman 與 Floyd(1966)便指出,

一個看起來非常有才華的人,如果偶爾犯一點小錯誤,曝露出個人的一些小缺失,

反而較容易被一般人所接受;如果是完美無缺,亳不出錯的人,則會使人有高不可 攀,不敢與其交往的情形。

以上三個個人因素都會影響同儕的接納態度,然而就身心障礙兒童而言,因 外表長相特殊,加上身心的缺陷不善整理自己的服裝儀容,導致外表缺乏美感,容易給 人不好的第一印象;部分身心障礙兒童也因能力較普通兒童差,認知發展較遲緩,社交 能力不足及缺乏動機,如此都會影響同儕的接納態度(吳勝儒,2000)。

(三)相互因素

同儕間的互動若缺乏相互因素,就只能產生單方面的喜好與欣賞,無法產生彼此間 的同儕關係。而相互因素所指的是彼此間的「相似性」與「互補性」。相似性所含事項 很多,諸如年齡、興趣、嗜好、學歷...等,與同儕間的特質,相似度越高,被接受 與受歡迎的程度越高。當雙方需要與對方期望正好成互補性(complementarity)時,容 易產生強烈的吸引力,Buss(1984)提到,獨立性強的人會想與依賴性強的人相處,脾氣 暴躁的人會想和脾氣溫和的人相處,使雙方的關係更加協調,個人的特點正好適好對方 需要,各得其所,因為人都有一種自我完善的趨向。

由以上可知,影響同儕關係之變項非常複雜,甚至有相關變項的影響,而對於影響 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的因素,近年來也有不少國內外學者進行探討研 究。研究者搜集相關資料,以吳信鏘(2008)之三大因素為架構,整理結果如下表 2-3。

25

表 2-3

影響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因素摘要

影響因素 相關變項

家庭因素 (一般學童)

出生次序、家中有無身心障礙成員、父母管教態度、家庭社 經地位、居住地區、家庭氣氛、父母人格

學校因素

年級、是否擔任班級幹部、學校類型(規模)、在校成績、特 教宣導程度、學校有無特殊班、教師態度、安置方式 個人因素

(一般學童)

性別、年齡、接觸經驗、接觸程度、社交技巧、個人能力、

自我態度、人格特質、宗教信仰 個人因素

(身心障礙學童)

社會能力、性格因素、個人能力、障礙類別、障礙程度、生 理特質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由上表中得知,影響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因素相當多,故研究者選取「性別」、「年 級」、「接觸程度」、「地區」、「家中是否有身心障礙成員」、「學校有無特殊班」、「特教宣 導程度」、「有無擔任班級幹部」、「父母社經背景」與「學校規模」十個影響因素做為本 研究的主要變項來探討。

2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