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優勢觀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第三節 優勢觀點

優勢觀點是針對過去對於個人問題過度倚賴個人歸因、病理解釋取向的反思 而發展出來的,其主張應由多元層面發掘個人才能,並能夠使用已具備的能力去 對抗環境所加諸的壓迫和障礙,使個人潛能得以釋放(Saleebey,1996)。換言之,

優勢觀點的焦點在於以正向眼光,發現個人的優勢,激發其潛能,進而走向更美 好的生活。

(一) 優勢觀點的假定:

優勢觀點強調每個人為獨一無二的個體,具備著獨特的能力與資源,其基本 的假定如下(Early & GlenMaye,2000):

1、人類有成長與改變的能力,而這種生命力或人類的力量乃是指一種可以 持續轉變與治癒的驅力。

2、人有知識可去定義自身所處的情境、問題的面向與樣貌以及潛在或實際 的解決之道。

3、人是可以復元的,復原力是一種個人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的內在力量,

是復元過程的助力。

從上述假定可知,優勢觀點肯定個人對於自身情境掌控的能力,並且可以透 過自我的能力改變與成長,在改變與成長的過程中發展出內在的復原力,最終達 到復元的結果。

(二) 優勢觀點與病理觀點的比較

在過去的社會工作理論中,常以病理觀點做為基礎,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理論 觀點與實務方法。然而,究竟以「病理取向」做為看待個體的視角會有什麼問題 呢?Rapp & Goscha 指出以缺點模型可能造成的結果包括(引自宋麗玉、施教裕,

2010):

1、 當賦予個人「問題」時,問題就成了個人的一部分,產生標籤化的效果。

2、 病理模式假定了一套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然而實際上並不全然如 此。

Saleebey(1996,p298) 也比較了病理觀點與優勢觀點專業關係中的差異:

表 2-3-1 病理觀點與優勢觀點之比較 Pathology(病理學) Strengths(優勢觀點) 1、 個人被視為「個案」,重視個人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由上可知,病理觀點之取向,多將個體視為問題的總合,其問題來源必然由 過去的不良經驗所導致,因此強調了個人責任,同時也再次的標籤化個人;優點 模式不必然的認為個人過去經驗必然導致現在的問題,找出任何對於未來更好的 可能性才是工作階段中重要的目標,因此將焦點放在個人能力與資源的發掘,同 時促進個人權能之提升。

(三) 優勢觀點對於「問題」的看法(宋麗玉、施教裕,2010):

1、「問題」是被建構的,個人可以透過重新建構來轉換視界:

個人對於問題的解釋或是看法取決於個人站在那個角度詮譯,透過個人重新 對於情境或是事件的再架構(reframing),始得於看到不同的視野,亦從消極轉向 積極層面。

2、 解決「問題」的方法彈性、多元:

優勢觀點強調「可能性(possibility)」,如同系統觀點的思考,任何一個部分 的改變,都可以帶動其他其他系統的改變,而達到殊途同歸的結果,因此解決問 題的方式並非僅有單一的做法,可以視個人擁有的能力及資源找出多重的方法來 面對困境。

3、 每個人是自己狀況之專家,可以做出最好的決定:

基於對個人價值及個別性之肯定,優勢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有為自我做決擇之 權力與能力,因此尊重個體的意願與抉擇,實踐「案主自決」之理念;又個人在 決定及採取行動的過程中,亦達到「充權」之效果。

(四) 與優勢觀點相關的觀點:

1、 復元(recovery):

優勢觀點認為問題或是困境的解決並非最終的目標,而是以「復元」為目標。

復元之意義包含了過程與結果,個體在復元的過程中,可以重新的發現自己,給 予自己價值,展現自我的主體性,重新建立有品質滿意的生活(宋麗玉,2010)。

然而,復元的過程並非總是線性的前進,而是一種在進退之間的螺旋歷程,漸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式的朝向更好的方向前進(宋麗玉、施教裕、張錦麗,2005)。

復元可以四個歷程來說明(宋麗玉、施教裕、張錦麗,2005):

(1)生命中的重大事件造成個人的創傷或障礙:

第一個階段開始於生命中重大事件的發生,造成個人的創傷或是障礙,

這些負向的影響使得生活充滿了壓力與負荷,任何的努力似乎都無可改變不 幸的狀態,而喪失對自我的控制感與信心。

(2) 與障礙對抗:

在第二階段,個人不再只是停留在創傷事件,而試圖重建力量與信心,

並對事件或創傷有所解釋,開始意識到必須採取不同於以往的因應方式,來 改變現存的狀態。然而,一個改變的動機不必然就可以真正獲得改善,障礙 的困境也許讓個人擔憂無法承擔的失敗,而未能採取真正的行動。

(3)與障礙共存期:

這個階段的個人已經可以面對現實上的困難,也發展出自我的控制感,

雖然障礙仍存在,也持續影響著個人,但個人漸懂得用一些較有效的方式去 面對障礙,開始擁有希望感,認為改變是可能達成的,在生活環境中也開始 重新找到了定位。

(4) 超越障礙時期:

在此階段中,個人已可以超越障礙,障礙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並不阻 礙個人的發展。個人可以與他人及環境建立良好的關係,而體驗到有意義、

有目的的生活經驗。

而在困境中的個體,是如何從障礙或是創傷中,踏入復元歷程的呢? Schiff 對此指出當個人開始有了想要逃離病痛、障礙或痛苦,並且心中擁有所欲達成的 理想與渴望,即促動了復元之歷程,進一步的可以逃離出「天涯淪落人」的處境,

以積極的社會參與,而開展出來各種的正向改變的行動(引自宋麗玉、施教裕、

張錦麗,2005)。由此可知,復元並非僅僅克服問題或障礙,而是以希望、意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以及負責任之行動做為基礎,最後超越過往之限制,找到生命中安身立命的自我 與角色任務,積極的走向未來(宋麗玉、施教裕,2010)。

對於兒少保社工員而言,在工作中所遭遇之困境以及產生的傷害,是否因此 促發了其走向復元的歷程,在過程中所有的希望、意願及行動的內涵為何?這些 內涵對兒少保社工員在復原力展現上發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力,都是值得進一步探 究的。

2、 生態系統觀點(ecological perspective):

生態系統觀點是社會工作領域中少數具有綜融性的理論觀點,其以人與環境 間的互動關係為概念之架構,思考個人所在的情境中如何正向與負向的影響個 人,其干預的標的對象廣泛,包括了個人、家庭、次文化、社區各個層次的系統,

強調了多元系統的干預,以達成人與情境的調合(鄭麗珍,2002)。因此,個人在 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困境,其實是人與環境的失調所致。Pinderhughes 認為個人若 在滋養性的環境(nutritive environment)中,則可以在適當的時刻提供個人必要資 源、安全與支持,將增進個人的認知及社會發展,反之,不友善的環境(hostile environment)相對地阻礙個人發展、成長的能力(鄭麗珍,2002)。Bronfenbrenner 將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聯性以數個層次系統所形成的巢狀結構做說明(引自鄭麗 珍,2002):

(1)微視系統微視系統(microsystem):直接影響個人發展、與個體最接近、互 動最頻繁的環境或場所,如:家庭、學校、同儕等等。

(2)中視系統(mesosystem):與個人接觸頻繁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微視系統,

彼此之間的連結及互動情形,最常見的狀況如:家庭與學校間的互動關係。

中視系統若缺乏連結,或是兩個微視系統間有價值衝突,個人與微視系統間 的危機隨之產生。

(3)外部系統(exosystem):個體並非直接參與,但卻對個體的發展產生影響的 系統,即微視系統與中視系統所存在的外在脈絡,如工作場域、新聞媒體等 皆歸類於外部系統中。

(4)鉅視系統(macrosystem):個體所處環境的文化、價值觀、法律等,是一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廣泛的思想體系或是公共政策,對於個人產生的影響非立即性,但確影響著 社會群體每一個人的生活。

另外,Eamon 另外指出時間系統(chronosystem)的概念,亦即個體在不同生命 週期中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亦影響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包括環境與生活持續和改變 的事件,如結婚、父母親離婚、親屬死亡、歷史重大事件、天災等皆屬之(引自 吳采晴,2011)。

從生態觀點的概念中,可以發現其與復原力共同的概念是,均重視個人與環 境之間互動的多元面向。復原力的保護因子亦是多元出現在個人與環境的大小不 同的層次系統中,在生態系統多層次的架構下,可以更為細緻的方式探討復原力 與 個 體 及 環 境 之 間 的 關 聯 性 。 另 外 , 在 生 態 系 統 觀 點 中 , Germain and Gitterman(引自 Payne,2005)的生活模式(life model)提及了個體層次的「人際關 係」、「能力」、「自我概念」、「自尊」、「生活控制感」等因素,以及環境層次的「權 力」、「棲息地」(habitat)、「社會地位」等因素,二者之間的互動過程是否對於復 原力的形成發揮了效應,可以進一步探究。

3、 增強權能

增強權能概念的發展源於 Solomon 所著 Black Empowerment 一書,此概念認 為社會中不同的群體擁有不同程度的權力與資源,社會問題即是因為權力與資源 分配的不平等所造成(鄭麗珍,2002;李永年,2003;Payne,2005)。這些權力與 資源不均的情況下,使個人的生活中充滿了無力感。因此 Torre 認為增強權能為:

人們因而學習到各項參與、控制、或影響相關單位與制度的技巧、知識與權能,

以改善自己或相關他人的生活品質的一個歷程(引自鄭麗珍,2002)。宋麗玉(2006) 定義增強權能為「個人對自己能力抱持肯定的態度,自覺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

並且在需要時影響週遭的環境」(p55),進一步再以生態系統觀點,分析「個人 層面」、「人際層面」以及「社會政治層面」三層次的權能展現(宋麗玉,2006):

(1)個人層面:個人擁有自尊、自我效能、掌控感,並且能夠設定目標,採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行動,達成目標;個人也因權能之展現而與環境有良好的適配度(goodness of fit)。

(2)人際層面:個人擁有與他人互動之技巧與知識,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

懷有自信,可以與他人建立夥伴關係、對自己的負責任,並且可以考量到他 人的需求。

(3)社會政治層面:了解自己應擁有的權利,認同團結就是力量,肯定透過集

(3)社會政治層面:了解自己應擁有的權利,認同團結就是力量,肯定透過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