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3 高速電子斑點干涉儀之研製:整合雷射都普勒干涉術與時進

4.3.27 光學軟體分析

為了在實際架設光場前,驗證所設計之光路的可行性,本研究以光學設計軟 體先行模擬分析,並以此作為修改光路與選擇光學元件之準則。在幾種光學軟體 中(如 OLSO, ZEMAX, ASAP, TracePro),美國 ORA(Optical Research Associate)公 司所發行的CODE V 9.5 與 LightTool 5.1.025都擁有光偏極態分析功能,而CODE V 採用序列式的光跡追蹤法(sequential ray trace)進行模擬,主要為光學鏡片之像 差(aberration)與容忍度(tolerance)分析;LightTool 則採用非序列式的光跡追蹤法 (non-sequential ray trace)進行模擬,主要應用在光機設計與照明(illumination)分析 上,藉此判斷分散光(stray light)的情形。對於本研究所使用的高速 CCD 是操作 在極短曝光時間,必須有足夠的能量進入其中,因此將以 LightTool 分析在此設 計光路下的光能量(power)大小。

設計上首先需製作使 P 偏極態光通過和 S 偏極態光反射之偏極分光鏡 PBS,

製作方式是以兩個直角稜鏡(right angle prism)分別在斜面設定所要的鍍膜,並以 黏合的方式將其斜面互相接合,使用此種立方體(cube)結構作為偏極分光鏡將會 比一般使用片狀(plate)結構較沒有厚度所造成的光程差影響。如圖 4-106(a)所 示,將這些個別製作完成的元件組合為所設計之光路,並選擇波長為 633nm 之 同調光源後開始模擬(simulation)。圖 4-106(b)為都卜勒聚焦光路,可以看出光訊 號成功聚焦在物體表面,並反射回到四個感測器之中;而圖4-106(c)則為電子斑 點擴束光路,物面與參考面之反射光皆可到達CCD 之中。在光能量分析部分,

圖 4-107(a)表示雷射光源出射光能量,為 5mW,在到達待測物的光能量則為圖 4-107(b)所示,為 270µ W。

121

(a)光學元件製作

(b)雷射都卜勒光路模擬

122

(c)電子斑點干涉光路模擬 圖4-106 LightTool 光學軟體分析介面

(a)雷射輸出能量 (b)到達待測物能量 圖4-107 光能量分析結果

改良式光路說明

123

圖4-108 提升光強之修改光路

為了提高系統量測的頻寬,盡可能操作在最短的曝光時間(本系統 CCD 可操 作的最短曝光時間為100ns),故需要足夠的光強來達到目的。因此,光路將稍做 修改如圖4-108 所示,減少光學分光元件,以最簡易之邁克森干涉儀為設計架構。

與先前光路比較,主要不同之處在於 PZT 是直接黏附上與待測物相同的粗糙表 面,將入射之參考光以散射方式反射回去,因此五步相移之精準度無法如之前是 採用面鏡改變光程一樣準確。但由於本實驗使用的壓電相移機構擁有極佳的線性 度,且系統以量測微小待測物為主,光擴束直徑不大,在短距離內幾乎可視為平 面波,故影響十分微小,仍擁有精準的五步相位。圖4-109 與圖 4-110 分別為此 光路的 LightTool 模擬分析介面與入射待測物之光能量值分析,其大小為 520µW,較先前光強足足提升了兩倍。

圖4-109 LightTool 光學軟體分析介面(修改光路)

124

圖4-110 光強分析結果(修改光路) 光路偏極效應分析

另外值得注意的,由於光路設計是以垂直偏極光分別進行干涉使其可達到同 步量測,對於光路產生解偏極效應(de-polarization)需要先行評估。在此以一個簡 單擁有偏極元件的光路探討此效應,如圖4-111(a)所示,此為判斷四分之一波板 快慢軸方向的檢測光路26,其利用到了光偏極元件在之中,當四分之一波板快軸 或慢軸剛好轉到45 度方向時,若反射面是類似鏡子的光滑面,則將會只有一個 光點在平板上,若非45 度方向則會有兩個光點出現,藉此判斷出快慢軸方向;

如圖5-7(b)所示,若反射面是以 Lambertian 散射面模擬,可以發現即使 QW 是擺 45 度方向,反射回到 PBS 的光偏極態不再是單一方向,產生了解偏極態效應。

由此可知,待測物的表面特性將會是系統性能的重要指標。

(a)保偏極態情形 (b)解偏極態情形 圖4-111 解偏極態效應示意圖

125 型號 1125/P 之氦氖雷射(Helium-Neon laser)。其波長為 632.8nm,輸出功率為 5mW,光束直徑(beam diameter)為 0.81mm,偏極態比(polarization ratio)為 500:1。

聚焦與空間濾波元件

在系統光路中,入射待測物之雷射都卜勒光束需要聚焦,一來是平移反射 光路使其與參考光重合,二來是對於表面較粗糙的待測物仍然可以維持良好波 前。本架構所採用的聚焦鏡為焦距f=60mm 的雙鏡組透鏡(doublet),其具有非常 好的消像差能力,也可以達到縮小聚焦光點的要求。圖4-112 表示高斯(Gaussian) 光束由透鏡聚焦所產生的光點直徑d(spot diameter)與焦深(DOF, Depth of Focus) 之關係27,考慮在偏軸入射情況下,則其光點腰徑(wasit radius)與焦深分別為: 效焦距(EFL, Effect Focal Length)為 59.99mm,而最後一面鏡到成像位置的距離為 57.8mm;在光源參數上,設定入瞳孔徑(EPD, Entrance Pupil Diameter)為 0.81mm 來控制平行光束的入射直徑,並設定光圈(stop)位置偏離(decenter)主軸 2mm 來

126

模擬偏軸入射,最後分析主光束(chief ray)與邊緣光束(marginal ray)之聚焦情形。

首先以CODE V 中高斯光束(Gaussian beam)相關指令 BEA 進行模擬,其是在近 軸完成光束追蹤,故光圈並沒有影響,在成像位置所得到的光束半徑(beam radius) 為29.8µm,與計算結果幾乎相同。

(a) 鏡面相關參數

(b) 模擬光路

圖4-113 以 CODE V 模擬偏軸入射 doublet 之結果

然而上述情形是在近軸(paraxial)下分析,因此忽略了像差情形,在分析聚焦 點之spot size 時,必需考慮像差所造成的影響,也需要考慮繞射(diffract)的基本 物理現象。因此採用了點擴散函數(PSF, Point Spread Function)來進行分析,其包 含了所有的光束追蹤(ray tracing)下的像差分析,也包含了以光程差(OPD, Optical Path Difference)來分析繞射現象。結果如圖 4-114 所示,可以看出其 spot size 大 約是63.7 mµ 。值得注意的是,此結果是除了考慮了繞射現象外,也考慮在光學 軟體分析中入射光束較孔徑(aperture)大時所產生的截切(truncation)情形。

127

0.0637 mm

25

圖4-114 以 PSF 分析 spot size 之結果

在電子斑點系統中,光束是需要擴束並加以濾波以得到較佳的條紋解析度,

因此採用空間濾波器,其方法是雷射光經物鏡後先是聚焦於焦點上,而後擴束放 大,只要在透鏡的焦點上放置一個針孔(pin hole),即可達到濾波的效果。如圖 4-115 所示,所謂空間濾波原理28指的是對光場空間頻率過濾行為,因為一道接 近平行的光束,它的空間頻率很低,當經過透鏡後將聚焦於光軸焦點上,能很容 易的通過置於焦點上的針孔。至於光束中混入的雜訊,通常它的空間頻率較高,

因此經透鏡後將聚焦在離光軸焦點較遠的周圍,而無法通過置於焦點上的針孔,

藉此達到濾波效果。本架構採用具有x、y、z 三軸,和水平俯仰及左右偏擺調整 功能的微動機構,並選擇Newport 公司的 10X 物鏡(焦距 f=16.5mm)搭配 25 mµ 針 孔,以得到所需直徑大小的擴束光。

圖4-115 空間濾波示意圖 光學鏡片與成像系統

系統中將會用到許多光學鏡片,包含反射鏡、角隅鏡、直角稜鏡、零階四分 之一波板(zero-order waveplate)、偏極與非偏極分光鏡等,這些鏡子都需標定波 長和選用抗反射鍍膜(AR-coating, Anti-Reflection coating),另外鏡面的平坦度 (flatness)至少需達 1/4λ(λ為光波波長),才可以維持一定的光波前品質。

128

在CCD 成像系統方面,需配合 CCD 感測元件的規格(sensor format)選用適 當的鏡頭,才可以得到最佳的成像品質。幾個重要基本的參數,包含視場角(FOV, Field of View)、解析度(resolution)、工作距離(WD, Working Distance)和景深(DOF, Depth of Field)都會因為選擇鏡頭的不同而有所影響。一般而言,理論上最佳情 況是一個斑點成像對應到一個像素點(pixel),由(2.13)式的成像系統與斑點大小關 係可知,當光源波長固定時,斑點尺寸會受 F/#和系統放大倍率(magnification) 影響,其中F/#值則是由鏡頭光圈(aperture)與焦距決定。

在本系統中,由於光強是影響頻寬的重要因素,而光進入CCD 的能量同樣 也是光圈決定,因此光圈同時決定了斑點大小與光強能量。當光圈較大時,光能 量進入較多,曝光時間可以縮短,得到較大的量測頻寬,並且如圖4-117(a)所示 (曝光 10 sµ ),此時斑點會較小,在之後得到的條紋對比度(contrast)較為清晰;

反之,光圈較小時,曝光時間長,量測頻寬降低,且斑點較大,如圖 5-12(b)所 示(曝光 50 sµ ),且之後所得到的條紋對比度會較差。此外當斑點較小而使得一 個像素點內有多個斑點時,雖然會因為平均效果而失去光強調制性(intensity modulation),卻可以減低變形前後斑點失去相關性(de-crorrelation)的情形發生20

(a)光圈大時,斑點較小 (b)光圈小時,斑點較大 圖4-117 光圈大小影響斑點大小之情形

由上討論似乎光圈越大時是為最佳操作條件,曝光時間可縮短,斑點又可較 小而有較好的相關性,因此盡可能以最大的光圈進行實驗。然而並非如此,因為 鏡頭F/#值除了決定光強進入的多寡,也決定了 DOF 的大小29。如圖4-118 所示,

當F/#較小時,即有較大之光圈時,雖然光能量可以收集較多,但會有較小的景 深,因此如前2-2-3 節所述將會使得斑點容易失去相關性。由此可知,對此必須 有所取捨,依實驗當時的狀況,選定適當的成像系統參數來得到最佳的結果。

圖4-118 成像系統 F/#值與 DOF 之關係

如圖 4-118 所示,為實際架設的光場情形,由於是以光干涉為基礎所發展出 來的系統,對於量測環境也有一定的要求,除了以光學防震桌保持平衡並吸收振

129

動干擾外,環境溫度與濕度也需保持在固定,使得光學元件不至於因潮濕而有損 壞。值得一提的是,本架構由於是在極短曝光時間下操作,對於日光並不會有影 響,換句話說,不需要如全像術或高能量脈衝雷射之ESPI 系統一樣,因為採用 感光底片或長時間曝光之CCD 感測器,必須要有高規格的暗場環境,因此本系 統不但操作方便並且擁有絕佳的工程實用性。

圖4-118 實際光場架構 Aperture

Mirror Laser

CCD PZT

PBS1

NPBS1 Spatial

Filter

PBS2 NPBS2 Sample Focus Lens

Mirror

DAQ Connector

Corner Cube Quadrature

Detector

130

系統架構

一套完整的光學系統,除了有光場架設外,還需要有自動化的控制系統以 及資料分析的人機介面,使得操作一氣呵成,提高量測效率與精準度。本研究建 立了完整的控制系統,包含電子斑點全域檢測與雷射都卜勒高速檢測,並將整套 實驗流程予以精確的時序控制。

自動化控制系統

圖4-119 整體系統實驗架構

本研究之整體架構如圖 4-119 所示,以個人電腦 PC 作為控制中心(control center),藉由 LabVIEWTM程式控制一張訊號擷取卡(DAQ card),控制驅動/感測 中心(sensing & actuating center)之各項儀器和訊號卡。實驗中所使用的 DAQ 卡為 NI 公司的 PCI-M6251,其包含兩通道的類比輸出(AO, Analog Output),其輸出速

本研究之整體架構如圖 4-119 所示,以個人電腦 PC 作為控制中心(control center),藉由 LabVIEWTM程式控制一張訊號擷取卡(DAQ card),控制驅動/感測 中心(sensing & actuating center)之各項儀器和訊號卡。實驗中所使用的 DAQ 卡為 NI 公司的 PCI-M6251,其包含兩通道的類比輸出(AO, Analog Output),其輸出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