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兒童推理能力的表徵探究方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兒童推理能力的表徵探究方法

兒童推理能力的表徵探究方法採「預測、觀察、解釋」策略來進行個別深度 晤談,在晤談中進行錄影錄音,轉化成晤談逐字稿,研究者並撰寫研究日記,作 為後續的研究與分析資料。

一、深度晤談

本研究對學生進行個別晤談來蒐集研究的資料,因此屬於質性研究,主要的 蒐集資料方法有自然觀察(naturalsitic observation)、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與深度晤談(indepth interview)等,其質化研究的特徵有以下五 種:(一)以自然情境為資料的直接來源,研究者是主要的研究工具;(二)重 視文字描述;(三)關切過程甚於結果;(四)傾向歸納地分析資料;(五)意 義是基本關切(高敬文,1996)。

深度晤談的主要目的是透過訪談的過程中,了解受試者所擁有的概念與生活

世界的事件之間的關係,並確定此一個體在特定的事件中所擁有的知識本質。王 淑琴、郭重吉(1994)認為深度晤談是一種特定目的與專業的對談,具有直接收 集資料的能力,並融和了語文表達與實際操作資料收集的優點,是探究學生認知 結構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深度晤談法可以了解兒童在解題過後,詳細的描述出 思考的歷程,而且深度晤談法比紙筆法更能了解學童對於自然現象解釋的理由,

進而了解學童的思考模式。

二、「預測、觀察、解釋」策略

White 和 Gunstone (1992)提出了「預測、觀察、解釋」策略運用於探究學 生的概念,其策略的主要步驟有三:

(一)、預測(Predict):學生運用其原有的知識去預測一個事件的結果,其預 測必須要有其支持的理由,才能提出。

(二)、觀察(Observate):在事件完成之後,學生去描述這事件的真正結 果。

(三)、解釋(Explain):學生要去解釋他的預測和真實結果之間的矛盾,通常 他們會遇到困難,教學者要鼓勵學生去考慮所有的可能因素;此時 的鼓勵是重要的,因為學生在這個步驟中會展現出他們對於事件的 理解。

「預測、觀察、解釋」策略最重要的關鍵,是著重在「預測-觀察-解釋」的 歷程中,要讓學生決定出最後的解釋;在許多活動的經驗中,學生經常用日常經 驗去支持他們的理由,或者應用物理的觀念去解釋現象,這說明了「預測、觀察、

解釋」策略比一般的策略更能夠探測學生用來解釋現象的信念。

而且 White 和 Gunstone (1992)認為「預測、觀察、解釋」策略對學童的推 理表徵的探究,是很好的一種方法,優點如下:

(一)、可以獲知學童如何運用本身的經驗和獲得的資訊來解釋事件。

(二)、學童可以聚焦於特殊事件,並且直接的表達。

(三)、可以知道學童應用知識的能力。

(四)、可以瞭解學童一致性的解釋。

(五)、可以幫助學童推理出答案。

本研究參考了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5)與 Driver(1996)、Tytler

(2002)、李正森(2003)等人的研究結果,以推理策略設計一系列國小齒輪操 作的推理題目,利用「預測、觀察、解釋」與深度晤談,來探究學生對於齒輪操 作的推理表徵。在晤談過程中,讓學生針對齒輪的轉向、傳動、機械利益等題目 進行預測、說明理由;接著由學生進行操作,並且觀察操作結果,利用操作前後 結果使學生能聚焦於齒輪的變化情形,最後由學生針對預測與觀察提出其自身之 解釋,根據學生的推理解釋反應作深入晤談,收集晤談的資料,並詳加分析以探 究學童的推理表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