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研究者分別針對教材的編製、教學及對未來的研究提出 建議,期待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及後續的研究者能有所幫助。

一、在教材的編製上的建議

本研究顯示齒輪操作題目可以增進學童對齒輪的科學素養,然而有關學童機 械傳動概念方面的研究並不多(Lehrer & Schauble,1998),檢視國小學校自然與生

活科技領域的教材內容卻只佔少數篇幅,希望本研究能作為教材編製者的參考,

並作為六年級學童相關齒輪的學習教材。

二、在教學上的建議

本研究顯示透過齒輪操作題目的實際操作歷程,學童的正確推理判準有增加 的趨勢,因此建議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應包含讓學生對於自然現 象建構出他自己的一套合理、正確的看法,提供發現問題的機會,以及建構這套 看法的過程,而非僅止於零星事實的記憶和套用公式,而是應該培養其興趣。教 師在教學的開始準備當中,即應了解學生的起始起點,另外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 方法,幫助學生學習,盡可能給予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延伸相同或具變化的題 目,並要求學生詳加注意變化的因素,提出可能的推理結果。例如,在教室提供 齒輪的組合教具,讓學生嘗試建構其概念,接著使用加深加廣的題材,引導學生 運用推理,進而提出解釋。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在齒輪操作推理題目轉向類型中,發現學童對兩個齒輪或一長串齒輪皆能輕 易掌握推理判準,顯示題目對六年級學生太簡易而無法獲取更多的推理表徵,建 議後續研究者可以加以改進。

本研究探討學生的推理表徵,然而限於時間、人力等因素,僅就齒輪的轉向、

傳動、機械利益等三個概念領域做分析,其他相關科學知識方面的推理表徵,仍 待後續研究者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1991)。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台 北市: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五南。

王文科 (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淑琴、郭重吉(1994)。利用 DOE 晤談探究大學生電學方面的另有架構。科學教育,

217,2-16。

李正森(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簡單機械齒輪迷思概念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 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

何定梁編著(1997)。物理-力學。科學圖書大庫。台北:徐氏基金會出版。

邱美虹(1993)。類比與科學概念的學習。教育研究資訊,1(6),79-90。

吳佳玲、張俊彥(2002)。高一學生地球科學問體解決能力與其先備知識及推理能力 關係的初探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0(2),135-156。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莊麗娟(2003)。三到六歲幼兒對重量概念的認知:本質認知與保留推理。科學教育 學刊,12(2),159-182。

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2,351-379。

郭靜芳(1997)。國小資優生後設認知與推理思考之研究。嘉義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

嘉義,未出版。

陳素玲(2002)。國小自然課本的數學概念與科學推理之分析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 教育所碩士論文。屏東,未出版。

黃志賢(1996)。原住民學生利用代數方法解題之研究。原住民教育,21,17-38。

黃幸美(1995)。類比推理思考及其在教學上之應用。教育研究資訊,3(3),128-142。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美玉、吳玉明(1999):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表現的探討--解釋推理及問題解決能 力。科學教育學刊,7(3), 255-280。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景媛、陳荻卿(2003)。促進推理思考的認知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6(2),79-108。

張淑女(2004)。從認知科學的研究反思教育學習的內涵—以「推理」為例。科學教 育研究與發展,34,29-40。

張筱珊(2004)。國小學童演繹邏輯推理能力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屏東,未出版。

薛靜瑩、林陳涌(1999)。學生對遺傳先前概念之探討。科學教育,217,2-16。

譚光鼎(1988)。智力的理論。現代教育,3(4),116-127。

Patton, M. Q. (1995).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吳芝儀、李奉儒(譯)。

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Vosniadou, S. (1991).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science.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 同鑫(譯) (1996)。科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英文部分

Bartolini, M. G., Boni, M., & Ferri, F. (1999). Early approach to theoretical thinking:

Gears i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39, 67-87.

Brewer, W. & Samarapungavan, A. (1991). Children’s theories versus scientific theories:

Cognition and the symbolic processes. In Hoffman, R. R. & Palermo, D. S.(eds), Applied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pp. 209–232). Hillsdale, NJ: Erlbaum.

Carey, S. (1985a). Conceptual change in childhood. Cambridge, MA: MIT Press.

Carey, S. (1985b). Thinking and learning skills Vol. 2, (pp. 485–514). Hillsdale, NJ:

Erlbaum.

Drive, R.,Guesne, E., & Tiberghuen, A.(1993). Children’s Ideas in Science.

Philadelphia:Open Unuversity Press.

Drive, R., Leach, J., Millar, R., & Scott, P.(1996). Young people’s images of science . Philadelphia:Open Unuversity Press.

Frank, L. & Misiti, J. (1983). Gear up with bike mechanics . The Science Teacher, 9, 35-38.

Gair, J., & Stancliffe, D. T. (1988). Talking about toys: An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s ideas about force and energy. Research in Science&Technological Education, 6(2), 167-180.

Karplus, R. (2003). Scicen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0, 51-57.

Lehrer, R. & Schauble, L .(1998). Reasoning abou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gea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5(1), 3-25.

Metz, K.E. (1991). Development of explanation:Incrementaland fundamental change In childre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8(9), 785-797.

Metz, K. (1995). Reassessment of 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 on children’s science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5, 93–127.

Metz, K. (1997). On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research and children’s science curricula.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 151–163.

Piaget, J. (1965).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Glencoe, IL: Free Press.

Russell, S. J. (1999). Developing Mathematical Reasoning in Grades K-12 (pp. 1-12).

Virgini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Tytler, R. & Peterson, S.(2002). From “Try It and See” to strategic exploration:

characterizing young children’s science reaso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1(1), 94-118.

White, R. & Gunstone, R. (1992). 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In White, R. &

Gunstone, R., Probing Understanding(pp. 44-64).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附錄一

國小齒輪操作推理題目初探設計

題目一(轉向):

(1) 順時針方向轉動把手旋轉第一個齒輪,右邊齒輪的轉動情形?你為什麼這 樣認為呢?可以說說你的理由嗎?

(2) 在操作過程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3) 你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一樣嗎?請你說說看爲什麼會不一樣?

題目二(轉向):

(4) 順時針方向轉動把手旋轉第一個齒輪,最後一個齒輪將會轉什麼方向呢?

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可以說說你的理由嗎?

(5) 在操作過程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6) 你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一樣嗎?請你說說看爲什麼會不一樣?

題目三(轉向):

(1) 這裡有幾個齒輪數連結的齒輪組合板,當順時針方向轉動把手時,各個齒 輪組合板轉動的情形會怎麼樣呢?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可以說說你的理 由嗎?

(2) 在操作過程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3) 你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一樣嗎?請你說說看爲什麼會不一樣?

題目四(傳動):

(1) 這裡有 3 個齒輪數連結的齒輪組合板,當順時針方向轉動把手時,各個齒 輪組合板轉動的情形會怎麼樣呢?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可以說說你的理 由嗎?

(2) 在操作過程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3) 你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一樣嗎?請你說說看爲什麼會不一樣?

題目五(傳動):

(1) 這裡有 4 個齒輪數連結的齒輪組合板,當順時針方向轉動把手時,各個齒 輪組合板轉動的情形會怎麼樣呢?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可以說說你的理 由嗎?

(2) 在操作過程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3) 你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一樣嗎?請你說說看爲什麼會不一樣?

題目六(轉數):

(1) 這裡有個齒輪組合,當順時針方向轉動齒輪的把手時,第二個齒輪中的人 相移動的情形會怎麼樣呢?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可以說說你的理由嗎?

(2) 在操作過程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3) 你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一樣嗎?請你說說看爲什麼會不一樣?

題目七(轉數):

(1) 這裡有個齒輪組合,當順時針方向轉動齒輪的把手一圈時,左邊的齒輪會 轉動幾圈?最右邊的藍色齒輪會轉動幾圈?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可以說 說你的理由嗎?

(2) 在操作過程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3) 你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一樣嗎?請你說說看爲什麼會不一樣?

題目八(轉數):

(4) 這裡有個齒輪組合,當順時針方向轉動齒輪的把手一圈時,最左邊的紅色 齒輪會轉動幾圈?最右邊的藍色齒輪會轉動幾圈?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可以說說你的理由嗎?

(5) 在操作過程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6) 你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一樣嗎?請你說說看爲什麼會不一樣?

題目九(轉數):

(1) 這裡有個齒輪組合,黃色、紅色、橘色疊在一起,當轉動紫色齒輪的把手 一圈時,黃色齒輪會轉動幾圈?紅色齒輪會轉動幾圈?橘色齒輪會轉動幾 圈?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可以說說你的理由嗎?

(2) 在操作過程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3) 你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一樣嗎?請你說說看爲什麼會不一樣?

題目十(機械利益):

(1) 這裡有個齒輪組合,左右紅色齒輪大小相等,當左邊紅色齒輪掛一個法碼 時,右邊紅色齒輪該掛幾個法碼才不會轉動?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可以 說說你的理由嗎?

(2) 在操作過程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3) 你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一樣嗎?請你說說看爲什麼會不一樣?

題目十一(機械利益):

(1) 這裡有個齒輪組合,齒輪大小都不同,當左邊紅色齒輪掛一個法碼時,右 邊紅色齒輪該掛幾個法碼才不會轉動?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可以說說你 的理由嗎?

(2) 在操作過程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3) 你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一樣嗎?請你說說看爲什麼會不一樣?

題目十二(機械利益):

(1) 這裡有個齒輪組合,當最左邊紅色齒輪掛一個法碼時,最右邊橘色齒輪該 掛幾個法碼才不會轉動?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可以說說你的理由嗎?

(2) 在操作過程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3) 你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一樣嗎?請你說說看爲什麼會不一樣?

附錄二

國小齒輪操作推理題目

題目一(轉向):

(7) 順時針方向轉動把手旋轉第一個齒輪,右邊齒輪的轉動情形?你為什麼這 樣認為呢?可以說說你的理由嗎?

(8) 在操作過程中,你觀察到什麼現象呢?

(9) 你的預測和觀察結果一樣嗎?請你說說看爲什麼會不一樣?

題目二(轉向):

(4) 這裡有幾個齒輪數連結的齒輪組合板,當順時針方向轉動把手時,各個齒

(4) 這裡有幾個齒輪數連結的齒輪組合板,當順時針方向轉動把手時,各個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