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四節 入住長期照護機構後

將老人安置長期照護機構後,並不代表照顧工作及責任的結束,而是 另一段新生活的開展。本節描繪家屬在老人入住機構後的生活經驗與感 受,經由訪談資料的分析,歸納出兩個類別,即「百感交集」以及「積極 面對老人的機構生活」。

一、百感交集

老人入長期照護機構,除了對老人本身造成很大的衝擊,對家屬情緒 上的煎熬亦是相當明顯。雖然家庭照顧工作的卸下,身心負荷得到一定程 度的紓解,然而將老人送入機構的罪惡感卻油然而生。沒有親人在旁,家 屬擔憂老人在機構的生活種種,也不忍老人因為身體殘病所導致的病痛,

卻也不斷用正面的態度來看待機構照護。家屬心中複雜的情緒交集在一 起,正反思緒的自我對話,希望能尋求內心的平衡點。

罪惡感

許多家屬對於不能親自照顧老人,認為自己沒有盡到為人子女的責任,

沒有在老人需要照顧的時候讓他們享受到親情,感到內疚。

就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怎麼覺得怪怪的,很空虛,很愧疚,為什麼我們就不能 自己顧,要送去給人家顧。...我如果一天沒有來,睡覺時就會覺得心臟跳得特別快,

所以我沒有理由推託時,就一定會來,如果那天沒來,又沒有理由推託,我那晚在睡覺 時,就會覺得心悸,睡不著覺。就是覺得我一定會去做的,啊為什麼沒有去做,一種自

一開始的時候,會覺得,憑良心講有點罪惡感,但是我想想,罪惡歸罪惡,現實的 問題應該擺在優先,孩子都還沒成家,我自己也很忙,...(No.3)

那個時候的壓力,我覺得有一部分,當然比例可能不是很高,就是有一部分覺得有 罪惡感,覺得自己不能親自去照顧她,然後要把她送到外面,然後那時候會覺得,你去 外面找一個好的醫院,找好的護理人員,好像反而是替自己找藉口,啊反正,別人照顧 得比我好嘛,所以可能我覺得那是一種個人的罪惡感。(No.5)

卸責後的輕鬆

某些家屬在家庭照顧工作卸下後,因為繁重的身心負荷獲得緩解,感 到輕鬆。受訪個案 3 表示,他的媽媽因為有躁鬱症,之前在家時,家人的 情緒都很緊繃,生活的模式也都受到壓抑,而在媽媽進到護理之家後,這 些問題都不再存在。

以前我們的孩子蠻被壓抑的,就是說她那種躁鬱症的情形就是說都不能有聲音,我 們小孩很可憐,如果她在樓下,我們看電視都把那個 volume 調到最低,以前我都不准 他們在這裡(一樓)看電視。...原來我們的生活模式,我們跟孩子教育的過程當中,

你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就是她在的時候,沒有辦法去實現,啊後來她去住**(護理 之家名稱),好像這個問題變得不存在。(No.3)

有些受訪個案因為老人住進護理之家後,除了身心負荷的情形減輕之 外,也擁有較多自己的時間及生活空間。

照顧我媽媽的責任卸下來之後我覺得就變得很輕鬆吧,那天睡覺就睡得特別好,因 為不會有我媽突然把我叫醒,說要做什麼什麼的。(No.7)

最近來這邊已經超過一年半了,這一年半的話,...至少,..我因為她臨時出狀況而請 臨時休假的天數比較少,啊她在這邊的話,我還可以打點一下,唉,我什麼時候比較有 空,我來這邊看她。(No.8)

她來住這邊以後,我比較能出去,我比較能「啪啪走」(可以隨心所欲出門),她之 前住我那裡,我比較不能「啪啪走」(No.10)

擔憂與不忍老人在機構的生活

個案 11 的媽媽入住護理之家才一個半月,老人與家屬都處於不適應

她的手套在手套裡,啊筋骨沒有活動,現在變做說她的手只能彎這樣而已,那個筋都已

有一次是我媽媽發生事情,醫院行政體系就出面,秘書還有主任,跟我就有一些 meeting 這樣子,然後就會先瞭解一下我心裏到底在想什麼,那其實我覺得,相對的,

他們也有在治療我,(語帶哽咽),就是說,他們知道我的壓力很大,然後所以那個秘書、

對於老人的不適應,家屬給予情緒上的安撫,將難處與考量說給老人聽。

另外也藉由規則頻繁的探視,安撫老人擔心受遺棄的情緒,也對自己內心 的愧疚感找到化解的出口。家屬慢慢也願意調整心態,重整自己的照顧者 角色,以新的角度看待新生活,並積極以不同形式參與照護,對機構照護 提出適當的要求與監督,期望機構提供一定的照護品質,以使老人能得到 妥善照顧。對於老人在機構生活中欠缺的親情,家屬也積極嘗試用不同方 式來彌補。

對老人的情緒安撫

老人入住機構時,會經歷一段不適應期,畢竟許多老人通常在一個他 熟悉的地方居住了幾十年,在生命的晚年,在身心都需依靠家人的時候,

要落腳在一個完全陌生而且沒有親人在旁的地方,對老人來說是一個很大 的衝擊,各種不適應的狀況是可預期的。個案 2 讓老人熟悉的居家看護跟 著她到機構,協助她度過這一段時期:

那當要去的時候,我們那個**小姐(看護名),她是帶過去的,將近待了 10 天左 右,她跟著她,她不在那裡的時候,她就是不想待在那裡。那因為醫院有醫院的院規跟 行規,我想這個你應該很清楚啦,她應該不屬於醫院裡的人,有點佔地盤搶飯碗,我們 也很清楚,那我們也跟醫院那邊溝通說這是短期的,讓她能夠跟著她在那邊,這樣就比 較好辦,院方後來也同意,就待了大概 10 天左右,到底幾天也不清楚,反正也那麼久 了,我們也不是很在意。那後來**小姐(看護名)就偷偷的溜走。之後她有大概兩個 禮拜的不適應,天天在叫**(看護名)的名字。(No.2)

有的家屬將現況分析給老人聽,並說明這一切的難處與考量,希望老

媽入住護理之家,她也將這樣的考量讓媽媽知道:

會帶我那個小孫子來這邊,來這邊陪她吃飯啊,等於說她如果休息的時間,沒有上課的

像我有時候在「跑車」(開計程車),人家要是把我叫車,我如果跑比較遠,我會打

對機構照護的要求與監督

的作業紀錄,看他們是不是真的有這樣在進行,這也是一個家屬關心的地方。畢竟我這

也不能忽視與阿公的這份親情,也希望在老人風燭殘年的時日裡,還能享 受親情的溫暖。

要讓小孩子知道說他還有一個阿公還在這兒,不能讓他說回到家少一個阿公無所 謂,你至少做人家的孫你也要知道還有一個阿公還在這個世上,這個是很重要啦。他們 來,我就會督導他們推阿公出去散步,有的捏手,有的捏腳,有的捏頭。要了解阿公就 是我們的長輩。我常常跟他們講,你們就像是太陽初升,阿公就像夕陽西沉,這時間的 差距很長,你們要再看他,看不久。我一再強調還有一個阿公給人家顧,我們不是要逼 孩子怎樣,是要讓他知道有親情在。(No.1)

每年除夕我會把他接回家過年 2 至 3 天,喔那時後就親戚朋友聚集一整間房子,他 們會覺得最快樂的就是那一天。我老爸他們那些兄弟、朋友,都會撥個下午去跟他坐一 坐,看一看他,雖然沒有辦法跟他講話,那時候一整天都很熱鬧。(No.1)

家屬在安置老人入機構後,必須經臨相互衝突的情緒,卸責的輕鬆感 卻伴隨著內疚與罪惡感。雖然嘗試用機構照護的「好」來說服自己,卻仍 對老人的機構生活有著擔憂與不忍。心理上縱然是百味雜陳,仍要積極面 對老人在機構的事實,頻繁的探視、對機構照護的要求、持續的照顧角色,

都是家屬尋求內心衝突化解的實際行動,他們也相信這樣可以幫助老人盡 快適應機構生活,也幫助自己減輕情緒上的壓力。

家屬安置老人於長期照護機構之經驗的詮釋,分別在安置前、安置後 呈現了不同的面貌。時代變遷下,盡己所能的提供家庭照護,然而終究難 以承受照顧的身心負荷,不得不做此困難的決定,入機構後,百感交集的 煎熬,非當事人,恐難體會個中滋味!

第五章 討論

研究結果歸納出這兩個階段各有其編碼以及類別,本章將依資料分析 所得之七個類別分別作討論:盡己所能的家庭照護、時代轉換中的家庭照 護、煎熬的決策過程、矛盾的抉擇、百感交集,以及積極面對老人的機構 生活。

一、盡己所能的家庭照護

當家中老人逐漸衰老、殘病,需要他人協助日常生活功能時,家庭照 護常是第一選擇。根據內政部 85 年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發現,老年人認為最 理想的養老居住方式為:與子女同住或隔鄰而居者佔 69.7%,次為與配偶 同住者佔 13.3%,可了解大多數的老年人認為最理想的老年居住方式是在 家裡(內政部,2003)。陳、鍾所作「老人福利提供與需求評估」研究中問 及「當無法照顧自己時,希望由誰來照顧?」,研究結果中有 83.8%的老人 希望居住在家中,由家人負責照顧;4.5%認為住在家中,請專人照護;有 1.1%希望住在家中參加日間托老(引自郝,1988)。胡、郭、王(1996)的 研究中顯示:在 262 位出院慢性病重症患者中,以家人照顧佔最多數,為 78.9%。許多的數據均顯示家庭照護在長期照護體系的重要性。

個鐘頭就要回家一趟,照顧中風躺床的爸爸。個案 2 與婆婆同住 30 年,15 年前婆婆開始出現躁鬱症的情況,身為長媳,奉守傳統孝道,責無旁貸的 照顧了 15 年。個案 4 為老人的三女兒,因為老人無兒子,而且其他兩個女 兒都住國外,所以都由三女兒負責照料媽媽的生活,在入機構前的一年多,

女兒因為要工作,所以請白天看護來協助自己的家庭照護。個案 5 為老人

女兒因為要工作,所以請白天看護來協助自己的家庭照護。個案 5 為老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