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Moschis and Moor(1979)從心理學的學習理論和認知發展理論研究青少年消費者決策 行為,以了解其消費社會化的過程,並發展出消費者社會化模式。消費者社會化模式的過程 計有五種類型變數,分別為:社會化機構(socializationagent)、學習過程(learning process)、社會結構變數(social structuralvariable)、年齡或生命週期(age or

處的定位,也可說是人口統計變項,如家庭社經地位、性別、出生別等。年齡或生命週期變 項則是指消費者的認知發展階段,不同年齡的學習者有不同的認知發展階段。學習特質變項 係指消費者在消費方面的各種認知與行為,如儲蓄、消費的態度以及對品牌的偏好等。社會 化機構變項為對學習者消費社會化產生重大影響之個人或機構,學習者可透過模仿、強化和 社會互動達到消費社會化的目的。

在內外控取向方面:內控者通常相信個人可以影響環境或機會,而獎勵來自於個人的行 為;外控者則相信是環境影響個人,而獎勵受到外在環境的控制,如:運氣、命運等。因此 內控取向有較多的積極、樂觀且會試著嘗試去控制周遭的環境與機會,如果遇到失敗,就會 認為是自己的過錯。而外控取向者通常會比內控者有較多的憂慮、被動、缺乏信心以及對別 人有較強的懷疑及不信任。

內控型的人對於需要處理與學習較複雜資訊的技術性工作,如專業技能或管理能力等,

比較能夠勝任。相反來說,外控型的人比較順從且願意接受指示,他們認為自己無法控制或 改變組織的成果,因此他們比較適合已經有既定流程與事先指示的工作,且任務的達成與否 主要是視其是否遵守主管的命令或指示來判定(洪郁鈞,2005)。

大學生的內外控取向取決於從小到目前的人格特質,其人格特質會影響到領導觀念,進 而影響到未來的領導特性。對於任何被領導者而言,有較佳的領導上司,在企業或是學生中 的工作效能、團隊合作等,更可以發揮整體效力。因此如前言所述,有合適的人格特質,其 在升學或就業裡可說是無網不利。而在研究中大學生正值就學期間,其在生理心理到達了成 熟的階段,不過還是有其成長之空間,故藉以此結果,可以再進而幫助對大學生領導觀念的 想法接著協助大學生來對領導觀念之影響度與規劃 (蘇君梅、顏安君 , 2007) 。

在國內,王振德(民 86)針對國中小資源教師及各縣市教育局特教業務承辦人員所進行的 訪問調查結果指出,資源班補救教學的實施,對學生學業成就、學習動機、自信心、學習方 法及行為問題之改善,亦有積極的效果。由此可見,學習障礙兒童在接受有效的補救教學或 學習輔導後,在學業及問題行為上均能有效改善。

由於當前的教育體制使然,大學生在國高中求學階段除了拼學測、應付大考等僵化考試 外,完全無其他目的,普遍缺乏理解自己與知識間的緊密關聯。而當高等教育入學多元化、

學系專業化、學校大量化等因素後,多數學生大量進入大學校園,也因為不瞭解自己的生涯 目標與興趣志向,明顯缺乏主動學習、積極獲取知識能力的企圖心,因此在學習上缺乏明確 的學習目標,與對就業競爭力的認知和培養。(何希慧,2009)

在2006年10月間,天下雜誌進行「大學教育大調查」,以大學教師、大學生及家長為對象 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高達87%的大學生,和80%的家長同意,大學生「素質不好」。另有78%

的大學教授認為,現在大學生的素質不如10年前。至於誰該為不理想的大學教育負責?28%

的教授認為教育部應負責,但也有28%認為是「大學生自己」應該負責,而43%的大學生則認 為「自己」應負責。大學教師又怎麼看待自己?調查結果顯示,現在的教授自信在研究方面 的表現,較10年前的教授好,但在教學熱情、給學生做典範兩個面向上沒有進步,對學生的 正面影響力更是不及格,只有5.7分(滿分10分)(許癸鎣,2006)。

目前一般社會大眾、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學生,多數認為高等教育的品質未達理想,大學 生呈現出的學習成果與競爭力,未能符合社會趨向多元化與全球化的要求。因此,提升大學 的教育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成果,應是目前高等教育著力的重點工作,然而如何掌握問題的根 源,有效的運作呢?本文試由大學生對學習成果滿意度,以及相關因素的分析,探討比較公 私立大學與技職院校學生,對自己學習成果的評估與主動學習的程度,以及對於學校環境、

各項措施與教學方式等的滿意度,期能提出對於不同類型學校,如何提升教育品質之建議。(劉 若蘭,2006)

Khan(1997)指出,網路教學旨在提供一個多元化、彈性化、適時及適性的學習系統。

簡單的說,網路教學的內涵就是利用全球資訊網超連結與多媒體呈現的特性,讓學生透過簡 單的網路使用界面,在多元的數位化網路資源中,所進行的同步和非同步互動學習活動。

再就其特質來說,Khan(1997)及其他學者(邱玉菁,2004;陳年興、洪雪芬,2003;曾琳 雲,2004)指出網路教學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它的互動性、多媒體呈現教材、開放性系統(open system)、線上搜尋(online search)、超越時空和平台(device, distance, and time

independent)、全球共享(globally accessible)、學習者主動控制等多項。在這樣的教 學環境中,學生與老師分處於不同的空間或時間,但經由教學網路系統的各項機制如討論區、

聊天室、視訊會議和電子郵件等將兩者串連起來,再應用媒體科技的技術,傳遞分享多元的 訊息,達到互動溝通、主動學習、知識建構的學習目的。總之,利用多元的資訊科技隨時隨 地的來為師生傳遞資訊,而非面對面的上課講解,是網路教學重要的特質之一。(林菁,2006)

鑑於網路教學所具備的優勢,近年來不分國內外各級學校或機構均投入相當可觀的經費 與精力於網路課程的開發與製作中(Molenda & Sullivan, 2003;陳年興、洪雪芬,2003)。 例如英國開放大學於2000年攻讀博士、碩士或學士學位的十八萬學生中,就有十一萬是選擇 網路教學為學習管道;香港公開大學也採用開放和網路教學模式提供諸多副學位、學位和進 修的課程(張偉遠、黃慈,2001)。南方朔(2003)估計全球至今共同投入網路教學的經費已 達一百五十億美元左右。這些經費無論是支持網路平台的開發或是數位內容的製作,利用網 路來輔助教學,或是建置以網路為主的虛擬教室,甚至朝向網路大學或跨地區之網路課程整 體規劃,它們均是世界各國現正不遺餘力研發的方向所在。

學習者特質就是設計網路教學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Simonson等人(2003)指出,

一般來說,網路教學的推動者多將重心放在資訊科技是否能運作順暢方面,反而較少留意到 網路教學中學習者的特性。然而,研究發現網路課程的教學成效最容易受到學習者不同特性 之影響。Kumar(1999)以318名技術學院大學生為對象,探討學生特性與學生在網路學習成 功的關係。結果發現學生的婚姻狀態、社會階層、求學管道、就業狀況和網路學習的先備經 驗等五項特質,會影響其學業上的自我概念、讀書習慣和對網路教學的態度。因此,Kumar 建議網路教材應考慮學生的多元的特質,以符合學生的需求,如此才能真正提升網路學習的 效能。

論及網路學習的學習成效,由於網路教學中師生多無法面對面溝通,故在評量學生學習 成效上除了期中或期末的紙筆測驗外,老師多會採用多元的方式,以讓評量更具公正性和彈 性,並避免欺騙和剽竊的情況發生。而線上討論區的參與就是學者認為可作為評量學生進步 狀況的方式之一(Simonson, Smaldino, Albright & Zvacek, 2003)。一般來說,大部份的

網路教學平台都會設置網路討論區,其主要功能是讓學生得以在課外時間與班上同學和老師 做同步或非同步的互動,討論課堂中的主題,或者加入新的相關討論議題,以培養學生思辨 和自我建構知識的能力,並形成社群的概念(李世忠譯,2002;洪明洲,1999)

Ross和Powell(1990)的研究則發現女生由於具有較高的學習動機(如覺得獲得學位是件很 重要的事、覺得考試失敗是很嚴重的等),所以她們完成網路課程的比例會較男生為高(引自 Simonson, Smaldino, Albright & Zvacek, 2003)。更進一步,Rodino(1997)指出在線上 會議時女生會比男生更常表現出社會依賴的行為。Arbaugh(2000)亦發現男生較重視線上課 程中有關競賽的事項,而女生則多將線上虛擬環境視為一個合作分享的機會(引自Wang, Sierra & Folger, 2003)。Sullivan (2001)調查195位修習網路課程的在職大學生,結果發 現男女生在網路教學的彈性、師生互動和自律等面向有不同的經驗。由於參與問卷的女性多 有家庭和孩子的負擔,所以她們較男生更喜歡網路教學中時間和地點的彈性特色;雖然女生 也喜歡網路上的互動,但與男生相比,有更高比例的女生懷念傳統教室中師生和學生間更人 性化的互動,她們多對網路教學中自律的要求感到不適應。因此,Sullivan推論這個現象可 能是因為男生較能自主學習,而女生較傾向社會化的學習方式。

選修網路課程的學生程度多是參差不齊,各種學習動機的學生均可能出現在修習網路課 程的名單中。不同性別或先備經驗的學生,是否會抱持不同的學習動機來修習網路課程?就 如黃明月(2002)所建議我們應多瞭解遠距學習者願意參與學習的動機,以設計出更多元、

適性的課程,真正滿足他們的需求。(林菁,2006)

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藉由行為、個人與環境相互的觀察與模仿而得到學習的成效,

而在行為模仿上,他歸納了注意(Attention)、保留(Retention)、動作重現(Motor Reproduction)和動機(Motivation),簡稱為 ARRM 四個模仿學習要素,其四個要素如下說 明:

(一)注意:在模仿時觀察者要先注意被觀察者的行為訊息及特徴,特別是觀察關鍵部分 的差異性。

(二)保留:即是將觀察所得到的行為模式,用語意或視覺影像儲存在記憶中。

(三)動作重現:將記憶中的訊息符號提取,將其所觀察的現象用具體或適當的行為模仿 出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