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八首鋼琴《前奏曲》之樂曲解析

第七節 平靜的訴怨

這是一首樂曲長度較為短小的作品,以緩板(Lent)的速度彈奏,使用以 C 調調性及調式七第一轉位和弦為主的音響,搭配二段式的曲式結構。表 3-7 為本 曲的曲式段落配置。

表 3-7

「平靜的訴怨」曲式段落表

在樂曲一開頭即顯著地以三個調式七第一轉位音(F-C-G♭)表現出樂曲旋 律,其中 C-G♭為增四度音程,接著在第 1 小節中出現了一小段半音階(譜例 3-24),這種以增四度音程搭配了半音階較模糊及不確定的音樂特質,使樂曲隱 約透露出一股無奈與哀傷感。

段落 樂句 小節 A a,a' a:1~6

過門:7~8 a':9~14 B b,b' b:15~19

b':20~24 A' a' a':25~30

尾奏:31~32

譜例 3-24 梅湘,平靜的訴怨,第 1 小節至第 3 小節

經過了第 1 至第 5 小節的情緒轉折後,樂曲接入第 6 小節以 D 音為主體的 屬七和弦中,由於屬七和弦具有較安定的特質,於此處稍將哀傷的氣氛和緩下 來。第 8 小節後段三個音又開始重覆了與 a 樂句相同的旋律,至第 14 小節使用 以 C 音為主體的和聲做終結,更加確定這是一首以 C 音音響為主體的樂曲。第 15 小節至 16 小節以高音聲部與低音聲部的主題模仿方式表現出纏綿動人的旋律

(譜例 3-25)。

譜例 3-25 梅湘,平靜的訴怨,第 12 小節至第 16 小節

第 17 及第 18 小節以 6/8 拍及左手切分的節奏表現出激動與興奮歡愉(譜例 3-26),於第 19 小節時,激動之情稍為消退。第 20 至 24 小節重現了第 15 至 19 小節的旋律與和聲。

譜例 3-26 梅湘,平靜的訴怨,第 16 小節至第 18 小節

第 25 小節為 A'樂段,重現了與 A 段相同的主題旋律,在第 30 至 32 小節中 出現以 C 音為主體的音響,宛如回聲般的結尾,一切哀怨憂愁盡隨風而逝…。

第八節 … 風中映像… (Un reflet dans le vent)

這是一首以中板(Modéré)速度演奏的樂曲,在曲式結構上是以奏鳴曲式表 現樂思,以 D 大調的調性音為主,配合調式三及調式七的各種轉位音響表現旋 律與和聲。曲式段落詳見表 3-8。

相較於抒情的 B 樂段,呈示部的 A 樂段是較具有戲劇張力的樂段。樂曲從 第 1 小節至第 4 小節持續重複以 A 音為主體的三十二分音符,此處所呈現的頑 固音型樂句非常具有爪哇的甘美朗(gamelan)音樂風格,經過第 5 到第 8 小節 強而有力的八度音上行樂句,這與之前具有甘美朗風格的樂句呈現出兩極化的對 比,使得 A 樂段較具戲劇張力。b 樂句以「和聲連禱」為素材創作(譜例 3-27)。

梅湘本人說過:和聲連禱(Litanies harmoniques)是指以兩個或幾個音所構成的旋律 片段,並以不同的和聲配置加以反覆(梅湘‧奧利維耶 109)。

譜例 3-27 梅湘,風中映像,第 7 小節至第 13 小節

表 3-8

d' 162~168

d' 169~177

c' 178~191

Coda 192~203

第 15 至 28 小節與第 1 至 13 小節為相似的樂句,惟第 29 至 32 小節的每一 個小節末均強調 E 音,這主要是為了將 A 段連接至以 E 音為主體旋律的 B 樂段 而使用的手法。

如上一段所述,B 樂段是較具有歌唱性質的樂段,於此樂段中,第二主題樂 句中出現了第三調式的第三轉位音所組成的旋律,左手以流暢優美的琶音音型伴 奏,因此使得旋律呈現了纖細優美的異國風情,又像是一縷徐緩飄過的微風,帶 來一股清新。第 49 至 51 小節運用了「和弦串群」(連憲升譯 103)(譜例 3-28)

的創作手法。在此樂段中不斷地反覆 c、d 樂句,這似乎代表著時間欲永遠停留 於此美好映像之中。

譜例 3-28 梅湘,風中映像,第 49 小節至第 51 小節

第 75 小節起為樂曲的發展部,右手以斷奏法奏出剛強的頑固伴奏音群,左 手則以 A 段第五、六小節的切分音節奏型素材奏出旋律(譜例 3-29),這樣的搭 配組合使得此樂句呈現出緊張詭異的氣氛。

譜例 3-29 梅湘,風中映像,第 74 小節至第 79 小節

第 79 小節是類似泛音的裝飾樂句,將音樂再度帶至具有緊張感的 e'樂句中。

第 91 小節起左手依然以 A 段第五、六小節的切分音節奏型素材表現,惟此時右 手則取代以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音群伴奏(譜例 3-30)。

譜例 3-30 梅湘,風中映像,第 91 小節至第 92 小節

第 97 至 104 小節為第 91 至 96 小節的轉調樂段,到了第 105 小節時以 fff

的強度奏出一串華麗燦爛的反覆模進音群,然後倏地無聲靜止。

再現部使用與《焦慮的鐘聲與別離之淚》開頭相同的附加節奏緩緩奏出 A 音,然後以節奏的變形慢慢帶出與 A 段第 1 至 4 小節相同的三十二分音符音群

(譜例 3-31)。

譜例 3-31 梅湘,風中映像,第 108 小節至第 117 小節

於 B'樂段中,第二主題以低於呈示部五度音的 A 音奏出。Coda 樂段中使用 了發展部第 75 至 78 小節的素材表現樂思,以逐漸增強的力度,將樂曲推展到具 有爆炸性格的高潮,並以肯定果決的 D 大調主音 D 音作為全曲的結束。

第四章 梅湘鋼琴【前奏曲】的演奏及詮釋

第一節 鋼琴【前奏曲】的樂曲特質

梅湘的八首鋼琴《前奏曲》雖然是他在求學時期的創作,但其中卻隱含著二 十世紀的新穎創作素材。歐洲在經過德奧長期制式的創作手法後,許多音樂創作 者欲跳脫傳統的桎梏,並發展出新的音樂創作法;例如從德布西具有東方意象的 樂曲創作到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中具野性動感的節奏,以及荀貝格前衛的「十 二音列」創作手法等等…,這些現象顯現出此時是一個充滿革新思想的時期。

我們從梅湘的八首鋼琴《前奏曲》中可發現他在節奏、調式及和聲旋律線條 中都使用了嶄新而豐富的語法。在節奏上,梅湘強調節奏必須依照旋律線條的進 行走向來安排,使旋律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他使用互相疊置的調式音響以及增四 度音程、減五度音程、十三和弦等。互相疊置的調式和聲使樂曲產生如同泛音般 的音響效果,不協和的增四、減五度音程讓樂曲產生神秘而不安定的樂感。

根據上一章對於八首鋼琴前奏曲的解析,研究者發現,在樂曲的調式上梅 湘最常使用調式二及調式三。謹將各曲使用的調式表列於下:

表 4-1

屬於精緻剔透的法國式風格,讓人不禁聯想到一幅幅以景物為標題的畫作,一切

典時期規則劃一的方式創作,旋律必須隨著情感思緒的起伏而表現出動感(馬吉

都能夠使彼此的心靈產生共鳴。梅湘的音樂雖然是屬於二十世紀的創作,但是其

成而下」的論點,認為「唯樂不可以為偽」,在這裡提出了要表達音樂的內涵,

闊,這與中國自古以來道教音樂的功能及道家莊重而神秘的信仰思維如出一轍。

感性的持續性旋律線條。第 10 小節處,高音聲部出現了平行八度的旋律,必須

音音程群要綿延而平均地彈奏。此首樂曲屬長度較長且重複樂句較多的一首,因

響。如何在彈奏時做出泛音共鳴的效果呢?關鍵在於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和弦的 強弱對比。通常低音聲部要彈奏得較長而強,高音聲部的和弦則較短而弱,如此 便可感受到不同層次的立體音響效果。以平行八度與泛音建構的樂曲,能使音響 產生東方的風味;八度的空靈感受呈現出孔子學說中所強調清淨高尚的君子特 質。色彩豐富的泛音則呈現出中國古老而具深度的神祕文化背景。

另外,這八首樂曲大多以較緩慢的速度表現,緩慢的速度進行,能使聽眾 感受到上帝與天體的永恆、廣闊,但在漫長的音樂鋪陳中,必須要將樂曲做一個 適度的統合,使聽眾不致感到散漫而冗長。「節奏」是統整漫長音樂旋律的重要 因素。在彈奏一連串重覆的旋律時,演奏者依循不同的樂念,加入不同的節奏動 感,時而緊湊,時而鬆散,讓音樂呈現出恰如其分的彈性線條,聽眾便在不知不 覺中忘卻了時間的滯留。

善用觸鍵控制音色的強弱與質感,以節奏調整旋律的起落句與走向,這是 梅湘樂曲象徵時間的永恆與多層次空間不可或缺的表現手法,也是拉近聽眾與演 奏者、作曲者距離的最佳途徑。

第五章 結語

目的,此種功能與中國道家以音樂歌頌神靈的偉大神秘不謀而合。

參考文獻 一、英文書目:

Boulez, Pierre. Boulez on Music Toddy. Trans. Susan Bradshaw and Richard Rodney Bennett.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71.

Bruhn, Siglind. Images and Ideas in Modern French Piano Music: the extra–musical

subtext in piano works by Ravel, Debussy, and Messiaen. New York: Pendragon Press,

1997.

Burge, David. Twentieth–century Piano Music.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0.

---. Messiaen’s Language of Mystical Love. New York: Garland, 1998.

Cone, Edward T. Musical Form and Musical Performance.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1968.

Davidson, Audrey Ekdahl. Olivier Messiaen and the Tristan Myth. Connecticut: Praeger,

2001.

Goehr, Alexander. Finding the Key: The Messiaen Class.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98,

pp. 42–57.

Griffiths, Paul. Modern Music. New York:Thames and Hudson, 1978.

---. Olivier Messiaen and the Music of the Time.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85.

Hill, Peter. The Messiaen Companion. London:Farber and Farber, 1995.

Hsu, Madeleine. Olivier Messiaen, the Musical Mediator: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Liszt,

Debussy, and Bartok. Madison ﹝N.J.﹞: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Johnson, Robert Sherlaw. Messiae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Messiaen, Olivier. Technique de mon Langage Musical. Trans. John Satterfield. Paris: Leduc,

1956 ﹝1944﹞.

---. Messiaen on Messiaen: the composer writes about his works. Trans. Irene Feddern.

Bloomington Ind.:Frangipani, 1986.

Murray,Michael. French Masters of the Organ: Saint–Saens, Franck, Widor, Vierne, Dupre,

Langlais, Messiae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Nichols, Roger. Messiae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ople, Anthony. Messiaen, 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Raad, Virginia. The Piano Sonority of Claude Debussy. Lewiston: E. Mellon Press, 1994.

Randel, Don Michael. 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New York: Belknap

Harvard,1999.

Roberts, Paul. Images: the Piano Music of Claude Debussy. Portland, Or.: Amadeus Press,

1996.

Rosen, Charles. Sonata Form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8.

Sadie, Stanley, and Tyrell, Joh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essiaen. London: 2001. pp. 491–504.

Samuel, Claude. Olivier Messiaen Music and Color:Conversations with Claude Samuel.

Trans. E. Thomas Glasow. Portland, OR: Amadeus, 1994.

Schmitz, E. Robert. The Piano Works of Claude Debussy. New York: Dover, 1966.

Stravinsky, Igor. The Poetics of Music. Trans. Arthur Knodel, Ingolf Dahl.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47.

二、中文書目:

巴爾塔薩。神學美學導論。曹衛東、刁承俊譯。香港:三聯書店,民 87。

古典音樂編輯部。悼梅湘—二十世紀最後的大作曲家。台北︰古典音樂,9,民 81.11。

頁 106–112。

史特拉汶斯基。音樂七講。許常惠譯。台北:愛樂,民 54。

史脫爾‧安東尼。音樂與心靈。張嚶嚶譯。台北:知英文化,民 87。

安默兒‧克麗絲汀。音樂辭典。貓頭鷹編譯小組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民 90。

米勒、泰勒、威廉斯。音樂概論。桂冠學術編輯譯。台北:桂冠,民 88。

民 84. 04。頁 94–99。

Messiaen, Olivier. Préludes pour piano. France:Durand editions musicales, 1930.

四、有聲資料:

Hill, Perter. Préludes. By Olivier Messiaen. Germany Regis, 1984-198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