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梅湘的生平介紹

第一節 生平簡介

二十世紀的法國作曲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出生於法國南 部的的阿維儂城鎮(Avignon),他的父親不但是位英國文學教師,也是研究莎士 比亞(W. Shakespeare, 1564-1616)的學者,他的母親則是一位多情易感的女詩 人,如此的家庭成長背景,對他音樂風格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梅湘自幼成

裡找到了他的第一位音樂老師,那就是惹昂‧德‧吉朋(Jehan de Gibon)。他不 新奇卻不被重視的狀態,此時的梅湘已擁有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的《月宮的小丑(Moonstruck Pierrot),1912》及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的樂譜;同時他也專心地 研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及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等音樂家的作品。他在保羅‧杜卡(Paul Dukas, 1865-1935)的班上 即已完成了《八首前奏曲(Huit prélude),1929》、《三首歌曲(Trois mélodies),

1930》、《雙連畫(Diptyque),1930》等曲。至於他首次呈現於公眾之前的作品 則是於 1931 年完成的《被遺忘的祭獻(Les Offrandes oubliées),1931》,由斯特 拉哈(Walter Straram)指揮、於巴黎香榭里榭劇院公演(戴維后 22-27)。

1931 年,梅湘被聘任為巴黎聖三教堂的管風琴師,時值二十三歲,是全法 國最年輕的管風琴師。他是一位非常優異的管風琴演奏家,聖三堂大管風琴的優 異性能讓他隨心所欲地彈奏許多過去及現代的管風琴作品。梅湘在創作管風琴曲 時,大多是依照聖三堂管風琴的構造與性能而創作的。他從來未曾考慮離開聖三 堂管風琴師的職務,其一生的命運與聖三堂確實是密不可分的(連憲升 14)。

1935 年,梅湘創作了管風琴曲《主的誕生(La Nativité du Seigneur)》,這 是他第一部大型的管風琴作品。他在此曲中大量地運用了印度節奏,首次展現出 他 日 後 欲 發 展 的 特 殊 音 樂 語 法 。 1936 年 , 梅 湘 與 若 立 偉 ( Andr é Jolivet,

1905-1974)、丹尼爾–勒敘爾(Daniel–Lesur, 1908-2002)及波得里耶(Yves Baudrier, 1906-1988)合組「青年法蘭西」;這個團體反對新古典主義返回巴赫的 抽象化傾向,並追求重新賦予音樂人性的內涵及人的情感需求。「青年法蘭西」 品中帶有色彩的,像是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rverdi, 1567-1643),莫札特,

華格納,穆梭斯基(Modest Musorgsky, 1839-1881),德布西及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等皆是(連憲升 39-40)。 限移位調式(Modes á transpositions limitées)」與「不可逆行的節奏(Rythmes non rétrogradables)」成為他音樂語言的三大要素。

如前述,梅湘認為自己創作作品的最高境界是為了要闡揚天主教上帝的真

研究印度文化及哲學,我們還可發現他的音樂創作中含有東方的素材及神秘主義

至高無上』!而這造就了,它幫助我們獲致了更良善美好的生命,使我們更 自在裕如地準備著我們的死亡、我們所期盼之死亡的復活與嶄新生命的到 來。他們是一無與倫比的經過(passage),一優越卓絕的『前奏』(prelude),

通向那無法言說與不可視的事物。

『在你的音樂裡,我們將看見音樂』

『在你的光耀中,我們將聽到光』。(梅湘‧奧利維耶 64-6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