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荒涼景物中的狂歡之歌

第三章 八首鋼琴《前奏曲》之樂曲解析

第二節 荒涼景物中的狂歡之歌

《荒涼景物中的狂歡之歌》為複合三段式,從緩慢及憂傷(Lent et triste)的 氣氛中揭開音樂的序幕。整首樂曲以圍繞在 f#大小調為主軸的調性及呈現出第二 調式第一轉位的音響氛圍(C-D♭-E♭-E-F#-G-A-B♭-C)。A 段為第 1 至第 24 小節,其中又可分為 a、b 及 a' 樂句,a 樂句為第 1 小節至第 8 小節,b 樂句為 第 9 小節至第 16 小節,a' 樂句為第 17 小節至第 24 小節。B 段包含三個部分,

可細分為 c、d、c 樂句,c 樂句為第 25 小節至第 32 小節,d 樂句為第 33 小節至 第 40 小節,之後又出現了 c 樂句,此樂句為第 41 小節至第 48 小節。第三部分 為 A'段,其中分為 a'、b'、a'樂句,a'樂句為第 49 小節至第 56 小節,b'樂句為第 57 小節至第 64 小節,之後又出現了 a'樂句,此樂句為第 65 小節至第 72 小節。

最後的 Coda 於第 73~74 小節作結束(曲式段落的小節分配表如表 3-2)。

表 3-2

譜例 3-4 梅湘,荒涼景物中的狂歡之歌,第 9 小節至第 11 小節

第 12 及 13 小節以第 4 小節的節奏型態為模型,並使用了「泛音共鳴的和弦」

的手法;梅湘對於泛音的共鳴效果曾這麼描述過:「保羅‧杜卡經常提到『共鳴 的效果』。這是一種純粹想像的效果,我們可以將它視為和自然共鳴現象關係非 常遙遠的類似效果」(梅湘‧奧利維耶 101)。

第 14 小節的和弦則如同荒山蔓野中飄移的回聲,經過第 15、16 小節的過門 樂句,將飄移的和聲帶回 a 樂句的旋律中(第 17 小節),此時左手的 D#—C#頑 固伴奏音型較第 1 小節增加了低八度音,右手旋律則較先前增加了高八度音,因 此音樂的響度較為豐厚,音樂的意象由先前的纏繞曲折轉為沉重徐緩,至第 24 小節中結束了這憂傷而沉重的樂段。

第 25 小節處開始了較為清新活潑的 B 樂段,其中使用了「附加音」的作曲 手法。所謂「附加音」即是在主要旋律音之間加入「裝飾音群(Groupe–broderie)」

(譜例 3-5 ),此種裝飾音群是傳統中所使用的經過音,也就是梅湘所謂經由「外 來音」而形成「音樂的整體」之概念(連憲升 93)。這種創作手法也很類似「複 調」,即所謂在不同的聲部中,使不同調性的和聲互相疊置。此種表現手法為剛 硬單調的旋律起了緩和作用,並使樂曲呈現出繽紛的色彩,使旋律整個鮮活了起 來。

譜例 3-5 梅湘,荒涼景物中的狂歡之歌,第 24 小節至第 27 小節

第 28 小節左手的第一個和弦是十一和弦附加六度音(亦等於十三和弦),附 加音在梅湘的音樂中具有增添音樂色彩的作用,因為它們具備的音色和已經被分 類的倚音相同,也或許是來自和弦根音的共鳴(連憲升 89)。在此小節中梅湘使 用了第二調式第一轉位所構成的旋律和聲。第 32 小節以小三度及半音階下行構 成的旋律,將音樂連接至由第 33 小節起完全不同樂思的 d 樂句中,其間主要以 卡農的創作手法及切分音的節奏構成(譜例 3-6)。此種型式的鋪排使整個旋律的 進行緊湊而又激動,將樂曲帶至狂歡情緒的最高峰。在第 40 小節中,梅湘以如 同泛音共鳴般的漸慢和聲將激動的情緒緩和下來,接著出現與第 25 小節相同的 重覆樂段中。

譜例 3-6 梅湘,荒涼景物中的狂歡之歌,第 32 小節至第 35 小節︰

A'樂段除了右手以八度音平行進行的方式出現主旋律外,其中還參雜了以 十六分音符為音型的旋律,這使得整個旋律更具有流動感,音響色彩的層次也更 加豐富。第 65 小節以兩手齊奏出主旋律,至第 69 小節時,主旋律只以一個聲部 單獨奏出,因此音響愈形單薄,第 73 及 74 小節的 Coda 樂段以連續的「泛音共 鳴的和弦」奏出,至此,所有的憂鬱哀傷似乎隨著微風而消失於天際之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