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長沙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啟示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周易》,也給 我們考慮這個問題一點啟示。這一批帛書《周易》包括了《易經》上、

下經,以及包括了〈二三子問〉、〈繫辭傳〉、〈易之義〉、〈要〉、〈繆和〉、

〈昭力〉等共六篇《易傳》。其中〈二三子問〉、〈繆和〉、〈昭力〉以及 大部分〈易之義〉及〈要〉的文字,都是從前所未見的。帛書〈繫辭傳〉

文字基本上與通行本相同,但卻不見「大衍之數五十(五)」章,而通 行本〈繫辭傳下〉的文字,則:

(一) 通行本〈繫辭傳下〉第五章:「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至「幾者動之微,凶之先見者也」共133字,以及「子曰 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至「立心勿恆凶」共149字,見於

〈要〉篇中;111

(二) 〈繫辭傳下〉第六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門 邪」至「以明失得之報」共119字;下第七章:「《易》

之興也其於中古乎」至「〈巽〉以行權」共145字:下第 八章:「《易》之為書也不可遠」至「則思過半矣」共163 字;下第九章:「二與四同功而異位」至「此之謂《易》

之道也」共188字,則見於〈易之義〉中。112

而帛書《易傳》有一點很可值得注意的,是它們的內容都是和義理有關,

而無關於占筮。例如〈二三子問〉共分為32節,爬梳如下:113

(一) 第1節論述「龍之德」;

(二) 第2至第4節、第9至第17節論述〈乾〉、〈坤〉兩卦的爻辭;

(三) 第5至第8節依次論述〈蹇〉、〈鼎〉、〈晉〉三卦的卦爻辭;

(四) 第18至第32節末尾依次論述〈屯〉、〈同人〉、〈大有〉、

〈謙〉、〈豫〉、〈中孚〉、〈小過〉、〈恆〉、〈蹇〉、

〈艮〉、〈豐〉、〈渙〉、〈未濟〉等十四卦的卦爻辭。

〈二三子問〉解《易》有一明顯的特色,就是只談德義,罕言卦象、爻 位和筮數。例如它首節重點論述「龍之德何如」;其「龍德」說與通行 本〈文言〉釋〈乾〉卦〈初九〉、〈九二〉兩爻,劈頭就引「子曰」:「龍 德而隱者也」,「龍德而正中者也」關係密切。114二如它釋〈乾〉卦〈上 九〉爻辭說:「此言為上而驕下,驕下而不殆者,未之有也。聖人之立

111 見王博,《〈易傳〉通論》,頁 133-134。王博原文說見於〈要〉及〈易之 義〉的是通行本〈繫辭傳下〉第四、五、六、七、八章,此處都據宋•朱 熹《〈周易〉本義》的分章,改為五、六、七、八、九章。

112 同前註,頁 133-134。

113 見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頁 326。

114 同前註。

正也,若遁木,俞高俞畏下」。而通行本〈文言〉則說:「貴而無位,高 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亢之為言也,知進而 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德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 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二三子問〉的「為上而驕下」,就是〈文言〉

的「高而無民」;「聖人之立正也,若遁木,俞高俞畏下」,就是「知進 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兩者思想如出一轍。115三如通行 本〈坤〉卦〈上六〉爻辭「龍戰於野」,〈二三子問〉所釋與諸家說都不 同。它以「戰」為「接」;以「龍」為「聖人」之喻;以「野」為「民」

之喻,認為「此言大人之廣德而施教於民」,「言大人之德而下接民也」。

因此廖名春說:

可見所謂「戰」,既非指爭戰之戰,亦非指龍在原野上交和之

「接」,而是指聖人、大人與民的結交。所謂「其血玄黃」,是「見 文也」,指「聖人出法教以導民」,這就是所謂文明。〈二三子〉

這一說解,較之諸家之說更具有德治主義與民本思想,合乎儒門 說《易》的傳統。116

四如〈二三子問〉釋〈蹇〉卦〈六二〉爻辭論述了難與不難的辯證關係,

說:「王臣蹇者,其言難也。夫唯知其難也,故重言之,以戒今也。君 子知難而備【之,則】不難矣;見機而務之,【則】有功矣,故備難【者】

易」,這與通行本〈彖傳〉的「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 矣哉!……蹇之時大矣哉」,有著內在的關係。117五如〈二三子問〉釋

〈鼎〉卦〈九四〉爻辭說:「此言下不勝任也。非其任而任之,能毋折 乎?」與通行本〈繫辭傳〉「言不勝其任也」說同中有異。廖名春說:

〈繫辭〉主要是就德與智、力與位、謀與任的關係而言,是講用 人得當的問題。而〈二三子〉明是講君民關係問題,認為百姓的 負擔過重,就會下不用則城不守,師不戰,內亂□上」,就會危

115 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頁 326-327。

116 同前註,頁 327。

117 同前註,頁 327。

及君主的統治,使君主得不到好下場。為此它舉了「晉厲王(實 為楚靈王)路其國,蕪其地,出田七月不歸,民反諸雲夢,無車 而獨行……飢不得食其肉」的歷史事實加以證明。這種解釋,貼 合爻辭之義,具有鮮明的民本主義思想。118

此可見〈鼎九四〉爻辭說民本主義,與通行本〈繫辭傳〉說君臣關係,

便稍有不同,前者的對象是民,後者的對象為臣。但不論如何,〈二三 子問〉此處說解,都是與占筮無關。總的來說,〈二三子問〉說與〈彖 傳〉、〈大象傳〉、〈文言傳〉、〈繫辭傳〉比較接近,尤近於〈文言〉、〈繫 辭〉中的「子曰」,都是談義理的。再如〈易之義〉。〈易之義〉共45行,

爬梳如下119

(一) 第1至第2行說陰陽和諧相濟,是《易》之精義;原文說:

「子曰:『《易》之義誶陰與陽,六畫而成章。曲句焉 柔,正直焉剛。六剛無柔,是謂大陽,此天【之義也】。……

六柔無剛,此地之義也。天地相□,氣味相取,陰陽流刑,

剛柔成浧』」,120這就把《易》和天地陰陽結合來看了。

(二) 第3行至第10行歷陳各卦之義,其解釋多從卦名入手;其中原 文能見及由上下文可推出卦名的共42卦,其餘文字殘泐不可考 的共22卦。〈易之義〉說卦名皆從義理為言,與象數無關。121

(三) 第13行至第15行左右,為通行本〈說卦傳〉前三章;

(四) 第16行至第21行左右,闡述〈鍵〉(〈乾〉)、〈川〉(〈坤〉)

之「參說」。所謂「參說」,是說「〈乾〉六剛能方,湯 武之德」;「〈坤〉六柔相從順,文之至也」;「〈坤〉

之至德,柔而反於方;〈乾〉之至德,剛而能讓」,122剛 柔就是〈乾〉、〈坤〉的參說。

118 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頁 327。

119 同前註,頁 170。

120 同前註,頁 381。

121 同前註,頁 381-382。

122 同前註,頁 383。

(五) 第22行至第34行,分別闡述〈鍵〉、〈川〉之「羊(祥)

說」。所謂〈乾〉之「祥說」,是指「君子群居,莫敢首,

善而治,何□其和也?龍不待光而僮,无階而登,□□人 與蠪相似,何【不】吉之有?」123謂人似龍之吉祥也。而

〈坤〉之「祥說」,是指「君子苟得其終,可必可盡也。

君子言於无罪之外,不言於又罪之內,是謂重福」,124謂 君子得重福也。

(六) 從第34行至第45行,則為通行本〈繫辭傳〉下的六、七、

八、九章。

三如〈要〉篇。〈要〉篇大致有24行,每行平均約70餘字:

(一) 第1至第8行殘缺較多,但從第9行起,分章情況便較為清楚;

(二) 從第12行「夫子老而好易」至第18行「祝巫卜筮其後乎」

為一章,記載孔子晚年與子貢(520-?B.C.)論《易》事。

在與子貢的談話中,孔子說他所重視的,是《易》的義理,

而不在其占筮,所謂要觀其要。《易》之要,不在於筮數,

而在於德義,在於蓍、卦之德,六爻之義,這就是神、智 和變易的哲學思想;125

(三) 從第18行的最後兩字至第24行末為一章,記載孔子給其弟 子們講述《周易》〈損〉、〈益〉兩卦中的哲理。〈要〉

篇〈損〉、〈益〉兩卦講到〈益〉卦就節氣來說,代表春、

夏兩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但夏至一到,陽氣就開始衰 退了,所以益中便有損;〈損〉卦代表秋、冬兩季,是萬 物老衰的季節,但冬至一到,陽氣又開始萌生了,所以損 中也有益。引而言之,〈損〉卦因為秋、冬萬物老衰,所 以「道窮焉而產」,「產」就是「生」的意思。〈益〉卦

123 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頁 384。

124 同前註,頁 385。

125 同前註,頁 85-86。

因為春、夏萬物萌生,所以「道【長】焉【而懮】」,「懮」

就是「消」的意思。於是〈損〉卦是「損之始凶」,「其 終也吉」;〈益〉卦是「〈益〉之始也吉」,「其終也凶」。

〈要〉篇這裡正是以天道自然為喻,說明了〈損〉、〈益〉

二卦中的哲理。所以〈要〉篇這一章便說:「〈損〉、〈益〉

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於〈損〉、

〈益〉之變者,不可動以憂憙」,明白了〈損〉、〈益〉

這天地之變的道理,明君便可以用之於政事了。126 四如〈繆和〉,〈昭力〉。〈繆和〉、〈昭力〉雖各自名篇,但從內容來說,它 們實即一體,猶如一篇文章的上下篇。和〈二三子問〉、〈易之義〉、〈要〉

一樣,〈繆和〉、〈昭力〉大體上也是以問答的形式解《易》。兩篇共約27 段,其中〈繆和〉約24段127

(一) 第1至第5段是繆和向先生問《易》,討論了〈渙九二〉爻 辭、〈困〉卦辭、〈謙九三〉爻辭、〈豐九三〉爻辭。例 如先生解釋〈渙九二〉爻辭說:「渙者,散也。賁階,幾 也,時也。古之君子時福至則進取,時亡則以讓」,128闡 明了君子處時之道。

(二) 第6至第8段是呂昌向先生問《易》,討論了〈屯九五〉爻 辭、〈渙六四〉爻辭、〈蒙〉卦辭之義。例如先生解〈蒙〉

卦辭,也是一大篇義理,說:「君子於仁義之道也,雖弗 身能,剴能已才?日夜不休,冬身不卷,日日載載,必成 而后止」,129談的也是君子之道。

(三) 第9段是吳孟向先生問《易》,討論了〈中孚九二〉爻辭 之義;先生說:

126 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頁 110-111。

127 同前註,頁 348。

128 同前註,頁 390。

129 同前註,頁 393。

夫鶴□□□□□者所獨擅也,道之所見也,故曰「在陰」。

君者,人之父母也;人者,君之子也。君發號出令,以死 力應之,故曰「其子和之」。「我又好□,吾與壐羸之」

者,夫□祿在君,在人,君不徒□,臣不【徒忠。聖君之 使】其人也,訢然而欲利之;忠臣之事其君也,驩然而欲 明之。驩訢交迵,此聖王之所以君天下也。130

此處是以君民、君臣關係來解釋〈中孚九二〉「鶴鳴在陰,

其子和之」一句,又是用義理來解《易》。

(四) 第10段是莊但向先生問《易》,討論了〈謙〉卦卦辭之義;

先生說:「夫務尊顯者,其心又不足者也。君子不然,□

焉不自明也,不自尊也,□□高世」,131此又藉〈謙〉卦 說君子之道。

(五) 第11段是張射向先生問《易》,也是討論了〈謙〉卦辭之 義。〈謙〉卦有「嗛,亨,君子又冬」一句,張射便問先 生:「君子何亨於此乎?」先生的一段解說,糅和了儒家 和道家貴謙貴柔的思想,也是以義理說《易》。132

(六) 第12至24段則是直接以「子曰」解《易》和以歷史故事證

《易》。其中第12至18段每段以「子曰」開頭,依次闡發 了〈復六二〉爻辭、〈訟六三〉爻辭、〈恆初六〉爻辭、

〈恆九三〉爻辭、〈恆九五〉爻辭、〈坤六二〉爻辭之義。

第19至24段則先敘述一個歷史故事,再引《易》為證。例如〈恆 九三〉子曰:「『不恆其』者,言其德行之無恆也。德行無 道,則親疏無辨;親疏無辨,【則】必將【羞辱時至,如】何 不藺?故曰:『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藺】。』」133此處

130 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頁 393。

131 同前註,頁 393-394。

132 同前註,頁 350-352。

133 同前註,頁 396。

是說德行的義理。至於第19至24段的共六個歷史故事,即

是說德行的義理。至於第19至24段的共六個歷史故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