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兩套語言,兩篇解《易》之作

我們說,《周易》有兩套語言,固然是就《易經》及《易傳》來說 的,但這說法,似乎也適用於其中一篇解《易》之作─〈易大傳〉之 中。據朱熹《周易本義》,〈易大傳〉共分24章,上、下篇各佔12章。71其 中談筮法的是上篇第九章,其餘各章,談的都是易理,兩者之間,便顯 得有點扞格不入,大異其趣。筆者嘗試爬梳如下:

70 這裡對《周易》筮法的解釋及文字,全採自金景芳,《〈周易〉講座》,

頁43-47。

71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頁 233-265。

(一) 〈易大傳〉上篇第一章開宗明義便談天地、乾坤、貴賤、

動靜、剛柔、賢人之德、賢人之業,牽涉到自然哲理及生 命道德哲理兩大方面。它說到「天尊地卑」,天地尊卑既 定,乾(天)、坤(地)也就跟著定了。又說「卑高以陳,

貴賤位矣」,朱熹以為「卑高者,天地萬物上下之位」,72 是說自然界之事,由自然界的上下引申到《易》中卦爻上 下之位,也就是「貴賤」之意義。至於「動靜」、「剛柔」,

朱熹謂「動者,陽之常;靜者,陰之常。剛柔者,《易》

中卦爻陰陽之稱也」,73都牽涉到天地陰陽等形上的道理。

「賢人之德」、「賢人之業」則皆從「乾」、「坤」而來。

〈易大傳〉於此說:「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

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 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 賢人之業」,74賢人的德業都是和乾坤陰陽互相配合,所 以〈易大傳〉的道德論和宇宙論是不相離的,也就是天人 合一的觀念。

(二) 第二章談到變化、三極之道。所謂「變化」,朱熹以為是 由卦爻陰、陽相推盪而來的。他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言卦爻陰、陽迭相推盪,而陰或變陽,陽或化陰,聖 人所以觀象而繫辭,眾人所以因蓍以求卦者也」。75至於 三極之道,是由六爻之動而來的。朱熹說:「六爻:初、

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動即變化也。極,至 也。三極,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極也。此明剛 柔相推以生變化,而變化之極,復為剛柔,流行於一卦六

72 宋•朱熹,《〈周易〉本義》,頁 234。

73 同前註。

74 同前註,頁 233。

75 同前註,頁 235。

爻之間,而占者得因所值以斷吉凶也」,76也就是下文〈易 大傳下〉第十章的三材之道。

(三) 第四章談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談 到天文、地理、幽明死生之道、精氣、遊魂、鬼神、萬物、

樂天知命、安土敦仁,也是牽涉到自然哲理及生命道德哲 理的。所謂天文、地理、幽明、死生、精氣、遊魂、鬼神,

都大部分和陰陽有關,牽涉到宇宙自然的道理。朱熹謂:

「《易》者,陰陽而已。幽明、死生、鬼神,皆陰陽之變,

天地之道也。天文,則有晝夜上下;地理,則有南北高深。

原者,推之於前;反者,要之於後。陰精陽氣,聚而成物,

神之伸也;魂游魄降,散而為變,鬼之歸也」。77而能做 到樂天知命,安土敦仁,〈易大傳〉謂則能不憂,能愛,

這也便是做人的準則。

(四) 第五章談到「一陰一陽之謂道」,談到盛德大業。「道」

就是由陰陽的相摩相盪而形成的。而盛德大業,〈易大傳〉

說:「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78朱熹引張子解釋 謂:「張子曰:『富有者,大而無外;日新者,久而無窮』」。79 第五章顯然也是牽涉到自然哲理及道德哲理兩方面。

(五) 第六章又談到動靜、天地、陰陽、四時。朱熹說:「乾、

坤各有動靜,於其四德見之。靜體而動用,靜別而動交 也」。80靜和動是體用的問題,而天地、陰陽、四時是《易 傳》常常提到的,是自然哲學的範圍。

(六) 第七章談到崇德廣業,談到道義,這又是道德哲學的問題。

76 宋•朱熹,《〈周易〉本義》,頁 236。

77 同前註,頁 237。

78 同前註,頁 238。

79 同前註,頁 239。

80 同前註,頁 240。

(七) 第八章談吉凶變化、君子之道。《易經》中的吉凶變化是 由占筮得出六爻推斷而來的。〈易大傳〉說:「聖人有以 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 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 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而成其變 化」。81這裡雖然講到占筮而得爻,但〈易大傳〉下文跟 著舉〈同人九五〉、〈大過初六〉、〈謙九三〉、〈乾上 九〉、〈節初九〉、〈解六三〉諸爻為例,都具引孔子的 解釋為說,講的都是義理的問題。至於君子之道,〈易大 傳〉此處是說個人言行的態度。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言 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而行則發乎邇,見乎遠。「言行,

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 動天地也,可不慎乎?」82

(八) 第十章談聖人之道四、談通變、談無思無為、談感通、談

「極深而研幾」之微妙之道。所謂「聖人之道四」,是說

《易》的四種效用,「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 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83而能「通變」,遂 成天地之文。而「《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84朱熹解釋說:「易,指蓍卦。無 思、無為,言其無心也。寂然者,感之體。感通者,寂之 用。人心之妙,其動靜亦如此」。85至於「極深而研幾」,

朱熹說:「研,猶審也。幾,微也。所以極深者,至精也;

所以研幾者,至變也」,86說的也是義理之事。

81 宋•朱熹,《〈周易〉本義》,頁 241。

82 同前註。

83 同前註,頁 246。

84 同前註。

85 同前註,頁 247。

86 同前註。

(九) 第十一章說「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說蓍 之德、卦之德,說推天道以明人事,說變通,說「太極生 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 業」,說天地、四時、日月。所謂「開物成務,冒天下之 道」,是「謂使人卜筮以知吉凶,而成事業。冒天下之道 謂卦爻既設,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87而蓍之德是「圓 而神」,謂變化無方;卦之德是「方以知」,謂事有定理。

至於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吉凶、大業,朱熹解釋說:

「《易》者,陰陽之變;太極者,其理也。兩儀者,始為 一畫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為二畫以分大小;八卦者,次 為三畫而三才之象始備。此數言者,實聖人作《易》自然 之次第,有不假絲毫智力而成者。畫卦、揲蓍,其序皆然」。

88這裡雖然也牽涉到畫卦、揲蓍之問題,但重點顯然已轉 折到義理方面,和占筮的關係並不大。

(十) 第十二章談乾坤,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 器」,說會通,說神明,說德行。朱熹說:「卦爻陰陽,

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89卦爻因有象可尋,故為形 而下;道理則因為是抽象的,故為形而上。朱熹又說:「卦 爻所以變通者在人,人之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90這 便解釋了會通、神明、德行之義。

(十一) 下篇第一章開宗明義說剛柔、變通、吉凶、天地之道、

日月之道,這已是《易傳》的老生常談了。

(十二) 第二章談窮變通久,原文作「《易》窮則變,變則通,

通則久」。91萬事萬物到窮盡之時便要變,能變則能通,

87 宋•朱熹,《〈周易〉本義》,頁 248。

88 同前註,頁 249。

89 同前註,頁 251。

90 同前註。

91 同前註,頁 254。

通暢了便能長久。就如《易經》六十四卦,到〈既濟〉

似乎窮盡了,便一變而為〈未濟〉,如此周而復始的循 環發展下去。中國人兩千年來的通變思想,便是從《易 傳》這句話發展而來的。

(十三) 第四章談君子之道、小人之道。〈易大傳〉這裡是從陰 陽卦配合德行來說的。它認為陽卦是奇,陰卦是偶。從 其德行講,則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 民,小人之道也。金景芳解釋說:「陽卦一君而二民,

表現的是君子之道;陰卦二君而一民,表現的是小人之 道。因為在《易經》中,陽爻是君,陰爻是民。『陽卦 多陰』,一個陽爻兩個陰爻,所以說是『一君而二民』。

『陰卦多陽』,兩個陽爻一個陰爻,所以說是『二君而 一民』」。92

(十四) 第五章談往來屈伸、精義入神、利用安身、窮神知化,

這幾項都是引用了孔子的說話。原文說:「子曰:『……

往者,屈也,來者,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 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93朱熹認為,往來屈伸,

皆感應自然之常理,如果加入思慮,則入於私了。尺蠖、

龍蛇的屈伸,都合乎自然之機。而精研其義,到了入神,

便是屈之至,也是致用之本。至於便利施用,無往而不 安,則是伸之極,這都是作為崇德之資本。94至於窮神 知化,「乃德盛仁熟而自致耳。然不知者,往而屈也;

92 金景芳,《〈周易〉全解》,頁 578。

93 宋•朱熹,《〈周易〉本義》,頁 256。

94 同前註,頁 258。

自致者,來而信也,是亦感應自然之理而已」。95這裡

〈易大傳〉說明了行事為人,往來進退和自然的關係。

(十五) 第六章說乾坤,說陰陽合德、剛柔有體;這又是《易傳》

常見的話題。

(十六) 第七章三陳九德。九德是就〈履〉、〈謙〉、〈復〉、

〈恆〉、〈損〉、〈益〉、〈困〉、〈井〉、〈巽〉共九 卦來說的,分別是「德之基」、「德之柄」、「德之本」、

「德之固」、「德之脩」、「德之裕」、「德之辨」、

「德之地」、「德之制」,是為一陳。分別是「和而至」、

「尊而光」、「小而辨於物」、「雜而不厭」、「先難 而後易」、「長裕而不設」、「窮而通」、「居其所而 遷」、「稱而隱」,是為二陳。又分別是「以和行」、

「以制禮」、「以自知」、「以一德」、「以遠害」、

「以興利」、「以寡怨」、「以辨義」、「以行權」,

是為三陳。96這都是和個人的出處進退、道德操守有關。

(十七) 第八章說《易》變動不居,上下無常。所謂「變動不居」,

是指六爻是陰是陽常有變動。「上下無常」也是這個意 思,上爻下爻的剛柔不是不變的,是無常的。

(十八) 第九章談六爻的譽懼貴賤。原文說:「二與四,同功而 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 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

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97 金景芳解釋說:

二爻與四爻,都是偶數,是陰位,所以說同功。但二在 內卦的中爻,四在外卦的下爻,所以說異位。實際上同

95 宋•朱熹,《〈周易〉本義》。

96 同前註,頁 261。

97 同前註,頁 262-263。

功是就性質言,異位是就遠近言。「二多譽,四多懼」,

這是從六十四卦二、四的爻辭來看的,也就是說:二多 半是譽,好;四多半是懼,不好。為什麼四多懼呢?因 為四「近也」。四接近君位,接近君位就要有所戒懼。「柔

這是從六十四卦二、四的爻辭來看的,也就是說:二多 半是譽,好;四多半是懼,不好。為什麼四多懼呢?因 為四「近也」。四接近君位,接近君位就要有所戒懼。「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