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子相關概念與化學學習

一、物質粒子與化學學習

物質粒子具有以下本質,包括物質由粒子組成、粒子是動態的、粒子之間是 真空的、粒子之間具有交互作用(Novick & Nussbaum, 1978)。許多研究曾提出學 生對粒子所持有的迷思概念及非科學的心智模式(Novick & Nussbaum, 1978, 1981; Benson, 1993)。其中有些文獻所指出的概念屬於粒子在空間中的分布與運 動(Novick & Nussbaum, 1978, 1981; Benson, 1993),例如,在粒子的運動方面,

Novick & Nussbaum (1981)提到,許多學生認為氣體粒子之所以不會掉落到容器 底部,是因為粒子靜止於容器當中,而當溫度升高時,則會提升粒子運動的比率,

溫度降低時,則會使氣體體積縮小,粒子間的引力增大;在粒子的分布方面,

Novick & Nussbaum (1978)指出,許多學生認為氣體粒子的比重小,導致粒子集 中於容器上方,也有學生認為氣體粒子會沈積於容器底部,Benson (1993)提到學 生常認為粒子集中於容器中心、四周、上方或下方。有的文獻則指出有關粒子間 隙的概念,Novick & Nussbaum (1981)研究指出,學生常認為粒子之間有空氣及 其他灰塵的存在,Griffiths & Preston (1992)也顯示類似的結果。

二、原子分子概念與化學學習

Peterson, Treagust & Garnett (1986)在研究中發展診斷式測驗,以診斷學生對 共價鍵及分子結構的理解,研究中以高中生為對象,所診斷的迷思概念類型包括 鍵的極性、分子形狀、分子間作用力、分子的極性、八隅體規則、及晶格。有關 鍵的極性,學生常認為所有共價鍵中的共用電子對,都是平等共用的;有關分子 形狀,學生常認為分子形狀是由於分子鍵間的排斥力所造成的、鍵的極性會決定 分子的形狀、及分子形狀是由於未共用電子對間的排斥造成的;有關分子間作用 力,學生常認為分子間作用力是屬於分子內部的力量、分子間作用力存在於共價

固體中、當物質的形狀改變時,共價鍵會被打斷;有關分子的極性,學生常認為 一個分子中,倘若原子的電負度皆相等,則稱為非極性分子、當分子中有未共用 電子對時,負電荷使分子具有極性;有關八隅體規則,學生常認為氮原子能在鍵 結的時候共用五個電子;有關晶格,學生常認為共價性的連續晶格中存在著分子 間的黏性。

Griffiths & Preston (1992)以 12 年級學生為對象,探討學生具有哪些原子、分 子相關的迷思概念,包括分子的結構、分子的組成、分子的大小、分子的形狀、

分子的重量、分子的鍵結、分子的能量、原子的結構、原子的大小、及原子的重 量。有關分子的結構,學生常認為水分子沒有固定的形狀、水分子是球狀的物體、

水分子是由兩個或多個球狀的微小物體構成的;有關分子的組成,學生常認為水 分子裡除了氫原子和氧原子外還包含了其他成分、水分子不一定都由相同的原子 組成、每種水分子都由不同數量的原子組成;有關分子的大小,學生常認為每個 水分子的大小都不盡相同、當水結冰的時候,水分子會變的比原來大或小、當水 變成水蒸氣時,水分子會變的比原來大或小、水分子的大小隨著溫度的不同而改 變;有關分子的形狀,學生常認為每個水分子的形狀都不盡相同、容器的形狀會 影響水分子的形狀、水分子的形狀會隨著三相的變化而改變;有關分子的重量,

學生常認為每個水分子的重量都不盡相同、當水結冰的時候,水分子會變的比原 來重、當水變成水蒸氣時,水分子會變的比原來輕、水分子的重量隨著水分子的 大小而有所不同;有關分子的鍵結,學生常認為當水結成冰時,水分子與水分子 之間會被填滿,毫無空隙。

三、分子層面的化學反應概念與化學學習

Teichert 等人(2008)提出學生以分子層次解釋化學現象的困難,學生的分子 層次解釋隨著問題情境有所不同,即便回答兩個不同情境問題的時間相隔不到幾 分鐘,例如,當學生以分子層次解釋氯化鈉溶液的導電度時,傾向於將氯化鈉視

為離子狀態,當解釋同一溶液的沸點時,傾向於以分子狀態的氯化鈉做解釋。

Teichert 等人(2008)認為,學生在分子層次的概念隨著問題情境而改變,不具 一致性,學生必須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加強以分子層次的觀點對不同情境做解 釋。Cokelez, Dumon, & Taber (2008)指出,學生以原子-分子的層次解釋化學變化 的過程時容易產生困難,例如,認為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分子是守恆的,或認為 化學反應時只有原子的互換,忽略了原子及其所帶的電荷。

第參章 研究方法

基於二元編碼理論(Paivio, 1986; Wu, Krajcik & Soloway, 2001),本研究具有兩 大主軸,一為視覺化表徵,一為概念理解,由此兩大主軸衍生出三個研究目的,

分別為(一)探討學生在閱讀視覺表徵時,對表徵的理解情形;(二)探討學生 在解決分子概念相關問題時,對概念的理解情形;(三)探討學生對視覺表徵的 理解與分子概念的關連。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發展兩大測驗工具,一為視 覺表徵能力測驗,另一為分子概念理解測驗,以國中學生為對象進行診斷式測驗。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設計說明兩大研究主軸的內容及其依據,第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