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視覺化表徵與化學學習

角色;本章第三節「分子相關概念與化學學習」,探討學習者解釋分子相關概念 的學習表現。

第一節 視覺化表徵

在談論視覺化表徵之前,首先要探討視覺化的定義,許多學者採用視覺化一 詞指涉一種技能(Ekstrom, et al., 1976;引自 Gobert, 2005; Ferk et al., 2003; Seddon

& Moore, 1986 ; 廖 焜 熙 和 邱 美 虹 , 1996) 、 過 程 (Briggs & Bodner, 2007;

Johnson-Laird, 1983; Tufte, 2001,引自 Gilbert, 2007)、或物件(Gobert, 2005; Rapp, 2007; Tufte, 2001,引自 Gilbert, 2007),對視覺化表徵著重的焦點也有所不同,因 此本節的第一個部分探討學者對「視覺化的定義」,第二個部分探討學者對「視 覺化表徵的定義」,第三個部分探討「視覺化表徵的特性」,第四個部分探討「視 覺化表徵的評量及技能」,茲分述如下。

一、視覺化的定義

科學著重的是對自然現象的解釋,並依賴各種模型(Models)以體現自然現象 (Gilbert, 2008),這些模型以三種不同的表徵層級(Representational levels)體現,包 括巨觀層級、次微觀層級、及符號層級(Gabel, 1999; Gilbert, 2008; Johnstone, 1993)。這三個表徵層級的心智轉換,是解釋自然現象不可或缺的技能,這些技

能是許多學生學習的困難所在,視覺化(Visualization)即這些重要技能之一(Gilbert, 2008) 。 視 覺 化 牽 涉 到 外 在 表 徵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及 內 在 表 徵 (Internal representation),外在表徵用以有系統的體現訊息,例如,圖片、圖表、及表格(Tufte, 1983,引自 Gilbert, 2008);內在表徵即心智的產物、貯存、及使用(Gilbert, 2008)。

有些學者(Gobert, 2005; Rapp, 2007; Tufte, 2001,引自 Gilbert, 2007)以外在表 徵的觀點談論視覺化,Tufte (2001,引自 Gilbert, 2007)以視覺化(Visualization)這 個字指稱兩種意義,一種是指將資訊有系統的以圖表的形式做視覺呈現,另一種 則屬於內在表徵。Rapp (2007)認為視覺化可以定義為將資料以新奇的方式做視覺 的呈現(Visual presentation),包括將資料以線條的形式簡單呈現、以三維度的圖 形詳細呈現、及以超媒體為基礎(Hypermedia- based)的環境,視覺化具有兩種功 能,一種是可以用來描述複雜機制背後,其個別元素的互動情形,而大多數的科 學知識即包含了動態系統中的複雜解釋及因果關係;另一種是幫助人們體驗日常 生活中無法經歷、無法觀察的現象,例如地質學家及生物學家研究幾千年前地球 所發生的變遷、化學家以微觀的層面描述化學變化的過程,視覺化使學生能夠以 可信、可見的方式經歷這些情境。Gobert (2005)歸納視覺化一詞在心理學及教育 上常用的三種學術用法,包括外在視覺化(External visualization)、內在視覺化 (Internal visualization)、以及空間視覺化技能(Spatial visualization skills),外在視 覺化是指那些常用於學習的表徵,這些表徵是語義豐富的(Semantically-rich),具 有複雜、領域特定的符號系統,例如,圖表、模型、模擬等。這些語義豐富的視 覺化表徵有別於那些僅有單純圖像的視覺表徵,例如,停止的標誌。外在視覺化,

也就是語義豐富的表徵,常在學習時被使用,且根據它們不同的特徵而在教學上 具有不同的意涵,給予學習者不同的幫助。

有些學者(Briggs & Bodner, 2007; Johnson-Laird, 1985; Tufte, 2001,引自 Gilbert, 2007)以內在表徵的觀點談論視覺化,Tufte (2001, 引自 Gilbert, 2007)以視覺化 (Visualization)這個字指稱兩種意義,一種屬於外在表徵,已於上段論述,另一種

則指單純的在腦中產生對外在素樸世界的真實影像,而個體透過眼睛觀察外在現 象,進而在腦中建構的知識則不盡相同。Briggs & Bodner (2007)說明視覺化是一 種使用表徵(Representations)和操弄(Operations)做心智建模(Mental modeling)的過 程,視覺化是一種在心智表徵與指涉物(Referent)之間操弄的過程,而表徵即是操 弄的物體和結果。舉例來說,當學習者看到一個印在紙上的二維度表徵,並將它 轉化為心智表徵,這樣的操弄過程為視覺化,而操弄的產物稱為表徵。視覺化一 詞被用以指稱內在的心智建構(Internal mental constructs),例如,那些存在於學習 者腦中的心智影像、用以解決問題的心智模式(Johnson-Laird, 1985;引自 Gobert, 2005)。

有些學者(Ekstrom, et al., 1976;引自 Gobert, 2005; Ferk et al., 2003; Seddon &

Moore, 1986;廖焜熙和邱美虹,1996)則將視覺化視為一種心智操弄的過程,例 如,用以描述一種空間技能,視覺化是一種操弄(Manipulate)或轉換(Transform) 空間模組(Spatial patterns),使之成為另一種排列的能力(Ekstrom, et al., 1976;引 自 Gobert, 2005) 。 有 些 學 者 則 使 用 視 覺 化 一 詞 指 涉 一 種 空 間 操 弄 (Spatial operations)的能力,包括旋轉(Rotation)、翻轉(Inversions)、及反射(Reflections)( Ferk et al., 2003; Seddon & Moore, 1986)。視覺化是一種空間技能,包括空間視覺化 (Spatial visualization) 、 空 間 方 位 (Spatial orientation) 、 及 空 間 關 係 (Spatial relations)( Barnea, 2000; Tuckey & Selvaratnam, 1993)。

上述的三種視覺化的用法並非相互唯獨的建構或過程,例如,當學習者以外 在視覺化作為學習的工具時,同時也建構自己的內在視覺化表徵,而這種建構的 過程深受學習者本身空間視覺化能力的影響 (Gobert, 2005)。

二、視覺化表徵的定義

許多學者對視覺化表徵提出看法,有的學者由概念改變的觀點談論表徵 (Boulter & Buckley, 2000; Buckley & Boulter, 2000),有的學者由情境認知的觀點 談論視覺化表徵(Kozma & Russell, 2007),有的學者則由訊息處理的觀點談論表 徵(Paivio, 1986; Wu, Krajcik & Soloway, 2001)。

由概念改變的觀點,表徵即模型體現的方式,模型(Model)一詞常用以表達學 習者感知外在物理世界時,所產生或具有的內隱及外顯表徵,例如,無論在教室、

博物館中,老師或學習者都藉由模型進行意義的建構,模型可以是一個想法、物 件、事件、過程或系統的表徵(Gilbert & Priest, 1997,引自 Buckley & Boulter, 2000)。有些學者以心智模型(Mental model)一詞指涉學習者內隱的認知表徵,用 以 對 現 象 進 行 推 理 、 並 敘 述 、 解 釋 及 預 測 現 象 (Gentner & Stevens, 1983;

Johnson-Laird, 1983; Rouse & Morris, 1986,引自 Buckley & Boulter, 2000);有些 學 者 以 表 達 模 型 (Expressed model) 指 涉 那 些 用 以 溝 通 及 推 理 的 外 顯 表 徵 (Kindfield, 1993; Larkin, 1989; Larkin & Simon, 1987,引自 Buckley & Boulter, 2000)。心智模型、表達模型、及外在現象三者之間具有交互作用(如圖 2-1-1), 心智模型用以理解和創造表達模型,表達模型影響了個體對外在現象的知覺,進 而影響個體的心智模型,表達模型也可以用以體現個體的心智模型及外在現象 (Buckley & Boulter, 2000)。由上可知,概念改變學者關注的是模型或表徵在教學 和學習中扮演的角色,學生如何透過表徵理解科學概念,而表徵如何影響學生理 解科學概念。表徵一詞常用以解釋模型的內容或類型,而模型一詞常用以表達完 整的表徵系統,兩者密不可分。

圖 2-1-1 模型與現象的交互關係(引自 Buckley & Boulter, 2000)

由情境認知的觀點,表徵(Representations)在場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表徵使 得場域中發生的人際及心理歷程得以體現或凸顯。所謂表徵,即該場域中用以體 現或凸顯人際或心理歷程的資源,例如,文字、符號、手勢或圖表。化學家可以 透過表徵來視覺化、討論、理解分子結構及化學過程,表達實驗室中所感知到的 化學現象。表徵的意義並非鑲嵌於表徵本身,而是體現在使用表徵的過程中 (Kozma & Russell, 2007)。情境認知理論主張,在特定場域下的實體及社會元素,

構成了在該場域發生的人際及心理歷程,而這些歷程則涵蓋了學習及理解 (Greeno, 1998; Lave & Wenger, 1991; Roth, 2001;引自 Kozma & Russell, 2007)。

情境認知理論強調,特定場域下的實體元素,可以激發或抑制發生在該場域的活 動,包括談話、思考及理解,舉例來說,實驗室中,時常以化學反應式作為表達 思想或溝通的媒介,實驗室即特定的場域,化學反應式即實體元素,化學反應式 可以激發與化合物的屬性有關的討論,例如,顏色、黏性及味道,而有關分子的 組成、結構或分子構形之間的轉換,則不那麼被激發(Kozma, 2000;引自 Kozma

& Russell, 2007)。情境認知理論不僅強調特定場域下實體與個體的互動,也強調 個體與個體間的互動,當這些個體參與該場域中所發生的活動時,則被視為一個 社群,社群中的個體藉由參與的過程,形成社會認同及彼此間的聯繫,個體間的 認同和聯繫則影響了個體參與社群活動的動機(Kozma & Russell, 2007)。

心智模型

(體現於個體心智中)

表達模型

(體現於外在)

現象 感知

 

表徵不僅是視覺化的呈現,也是概念的建構,因此,學生要理解表徵,不僅 需要具備視覺空間的能力,也要具有足夠的概念知識(Wu, Krajcik, & Soloway, 2001)。由上述情境認知理論及概念改變理論可知,情境認知理論強調個體對表 徵自發的使用,在社會情境下用以溝通;而概念改變學者則著重於個體感知日常 經驗、或個體感知表徵後,對概念的影響。然而,個體使用表徵或感知表徵的心 智過程為何?訊息處理論提出了個體心智過程的假設性解釋。

Paivio (1986)表徵可以由具體到抽象的程度分為三個層級,最具體的層級即 使用表徵體現可觀察的現象;較為抽象的層級即使用表徵指涉個體觀察現象後,

內隱的認知歷程或心智模式;最為抽象的層級即以表徵描述認知系統的結構 (Structural)及功能(Functional)屬性,即二元編碼理論。就結構來說,認知系統中 具有語言的(Verbal)及非語言(Nonverbal)的兩個次系統,兩個系統分別感知及處 理語言刺激(Verbal stimuli)及非語言刺激(Nonverbal stimuli);就功能來說,語言 及非語言系統彼此之間可以單獨運作,也可以平行處理,兩系統之間具有交互作 用(Paivio, 1986) (如圖 2-1-2)。

Wu, Krajcik & Soloway (2001)以 Paivio (1986)二元編碼理論為基礎,提出個體 在解釋視覺表徵時的視覺化過程模型,稱為「二元編碼理論的視覺及概念系統 (Visual and conceptual systems of dual coding theory)」。學生理解化學表徵,可能 需要建構三個基本的認知連結,這些連結包含了概念和視覺的資訊,分別為概念 資訊的連結(Representational connections between conceptual information)、視覺資 訊的連結(Representational connections between visual information)、及概念系統與 視 覺 系 統 的 對 應 連 結 (Referential connections between visual and conceptual systems)(如圖 2-1-3)。

圖 2-1-2 語言及非語言符號系統基模(引自 Paivio, 1986) (Verbal stimuli)

非語言刺激 (Nonverbal stimuli)

感知系統(Sensory systems) (Verbal responses)

非語言反應 (Nonverbal responses) 語言系統

(Verbal

非語言系統 (Nonverbal system)

指示連結

(Referential connections)

(二)視覺資訊的連結(Representational connections between visual information):

個體接收到外在的視覺刺激後,所體現或內化的視覺心智表徵,例如,甲 烷的結構式為外在視覺刺激,則個體產生甲烷結構的心像。

(三)概念系統與視覺系統的對應連結(Referential connections between visual and conceptual systems):個體將心智中的語言表徵與視覺表徵做對應的連結, (Conceptual Stimuli)

甲烷的鍵結只有單鍵,是碳 (Visual Stimuli)

視覺表徵 (Verbal Representation)

甲烷結構的心像

概念系統 (Conceptual System)

視覺系統 (Visual System)

由外在資源體現

由個體體現

連結一 連結二

連結三

三、視覺化表徵的特性

(一)表徵的多重性質

就表徵的類型而言,Boulter & Buckley (2000)認為表徵具有五種基本的類

就表徵的類型而言,Boulter & Buckley (2000)認為表徵具有五種基本的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