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碰撞與隱沒地帶,因此 地震活動十分頻繁,地震觀測和地震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事。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

1.1 研究動機

臺灣的地理位置處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互碰撞之交 界帶,是一典型板塊碰撞下所產生之大陸邊緣島嶼,災害性地震重複 發生,顯示臺灣這個島嶼實為地殼活動非常劇烈的一個區域。另外,

根據過去歷史的記載,臺灣地區百人以上死亡的災害地震有14次,其 中千人以上死亡有4次:1848年彰化地震(1,030人死亡)、1906年梅山地 震(1,258人死亡)、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3,276人死亡)、及令人印象深 刻的1999年集集地震(2,444人死亡)等(資料來源:鄭世楠)。而且隨 著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高樓大廈林立,各大都會區人口密度不斷提 高,更大幅增加地震對於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因此生活在地震威脅 如此嚴重的環境下,地震研究在災害防治上的應用益顯重要,並積極 推動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工作,以減少大規模地震帶來的損失。

1.2 研究目的

透過專家諮詢會議方式討論大臺北地區之高潛勢地震源與合宜之 地動預估方法,並建立大臺北地區高潛勢地震源之地動分布圖資與引 致液化分布情境,接續整合地動模擬與工程評估技術,目前針對建物 災損評估與人員傷亡評估為主要優先進行工作。其中,大臺北地區高 潛勢地震源之地動分析之重要成果包括:一、設定大臺北地區地震衝 擊模擬震源,二、建立網格化地動圖層,三、 建置土壤液化評估流程 與網格化潛勢圖資。

大臺北地區建物及人口主要集中於沖積平原地區,在強烈地震作 用下,沖積平原地區可能發生土壤液化現象;土壤液化後,土壤將失 去承載力而地表將產生沉陷,危及建物及設施安全。因此,本研究參 考國內外相關研究,並考量分析尺度及基本資料細緻程度,建立土壤 液化初步及詳細評估方法;然後以地動模擬之網格化地動分布值,進 行大臺北地區土壤液化潛勢及液化引致沉陷分析,建置網格化土壤液 化潛勢圖資。

針對一般建物,採用非線性靜力分析(易損性分析)的評估方法,

建立不同結構型態建物的損害評估模式,並進行測試及說明。主要工 作:

1. 網格化建物分布圖層:目前已取得台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的房屋 稅籍資料,並依據結構型態、建物高度、建造年代、耐震設計等級 等來進行建物分類,建立網格化建物分布圖層。

2. 建物損害評估技術:針對非線性靜力分析(如易損性分析)進行盤 點,召開學者專家座談會,與外部進行討論與交換意見,建立可行 的一般建物損害評估程序,並產製網格化建物災損分布圖。

在整個防災計畫中,人是最重要的保全對象,因此人口資訊是都 市防災計劃中,最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料。透過已掌握的人口資料,在 災害前的整備期間,可以及早規劃防災資源的整備;當災害發生期間,

透過已知的人口分布情形,可於第一時間內將資源投入人口集中處,

提升救災資源的調度效率。

為能因應天然災害的襲擊,尤其是任一時刻都可能發生的地震,

其所引致人員傷亡的災害程度,是隨著發生時間及人口所在環境而有 所不同的。因此人口分布地圖於防災研究上有其重要性,資訊的提供 也應該朝向更細緻化的選擇。傳統的人口資訊,在數據資料的部分,

多由實際調查所得,不僅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時間進行蒐整,從數 據資料也無法直接判讀空間性的資訊;在人口分布圖的部分,則常見 圖層分區單元不夠細緻、研究分區不同或行政單元於時間上的重組與

多以行政區域為單位,在資訊上也只呈現特定行政區的人口密度或是 人口數的訊息。爰此,人口資訊若能因應時間、所在環境來給予細緻 的人口數據資訊,並且透過人口分布圖提供空間性資訊,同時在資料 格式上可配合不同分區邊界來建置人口資料,是為較符合現今人口資 料運用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