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前言

1.1 種子黏質之簡介

被子植物的種皮 (seed coat)由數層特殊組織所構成,是受精後的珠 被 發 育 而 成 。 一 些 植 物 , 例 如 十 字 花 科 (Brassicaceae) 、 茄 科 (Solanaceae)、亞麻科 (Linaceae)、車前草科 (Plantaginaceae)等種子的 種皮最外層含有黏質 (mucilage),此類外層含有黏質的種子又稱為黏 液繁殖體 (myxospermy) (Grubert, 1981)。黏質是在高爾基體內製造,

累積於分泌小泡,再經由胞外分泌成為細胞外基質 (extracellular matrix) (Western et al., 2000)。黏質為透明果膠狀多醣體 (pectinaceous polysaccharides)的物質,乾燥時緊貼於種皮外圍,遇水則會在短時間 內吸取水份並膨潤,包覆種子形成一圈黏液 (Bradford and Nonogaki, 2007)。

種子外層的黏質被認為在保持種子活力及確保種子萌芽上扮演重 要角色,可藉由:(1)幫助種子對抗乾燥。當黏質遇水可立即吸取水 分,並且降低水分喪失;(2)幫助種子吸收及補充營養物。黏質一旦 澎潤後增加種子與土壤接觸面積,因此可促進種子保持營養物;(3) 保護種子。黏質可與土壤黏著,避免種子遭受螞蟻或種子採集者的掠 食。(4)調節種子萌芽。溼度過高時,黏質使種皮的透氣性及透水性 變差,引起種子進入休眠,同時抑制種子發芽以保護胚 (embryo)免 於損害,保持種子完整且確保在合適的條件下再行萌芽; (5)幫助固 著。黏質黏附土壤後,防止種子被風雨散播,利於種子在母株附近固 著。(6)幫助散播。黏質也可黏附於鳥類與哺乳類,幫助種子擴展至

5

新棲地,或是藉由流水散播至較遠的距離並保持種子完整 (Gutterman, 1993; Zaady et al., 1997; Arsovski et al., 2009; Yang et al., 2010)。除此 之外,黏質吸附露水或少量雨水後可幫助胚修復 DNA,並且維持種 子在惡劣沙漠環境中的活力 (Huang et al., 2008)。

1.2 黏質多醣體之組成

黏質多醣體的主要成份為果膠 (pectin) (Western et al., 2000)。果膠 是由大量酸性多醣所構成的膠狀物,存在於植物細胞壁的細胞外間 質 , 具 有 很 高 的 親 水 性 。 依 組 成 的 不 同 分 為 四 類 , 分 別 為 homogalacturonan (HGA) 、 xylogalacturonan (XGA) 、 rhamnogalacturonan I (RG I) 及 rhamnogalacturonan II (RG II)。HGA 是以 α-1,4 醣苷鍵連接的 D-galacturonic acid 直鏈結構;XGA 是 α-1,4-D-galacturonic acid 的直鏈,側鏈為 β-1,3-D-xylose;RG I 是以 α-1,4-D-galacturonic acid 與 α-1,2-L-rhamnose 組合的雙醣構成主鏈,

側鏈主要為 α-1,3-L-arabinose 和 β-1,4-D-galactose 形成較長的寡聚 醣;RG II 是以 α-1,4- D-galacturonic acid 為主鏈,側鏈較短且多,可 能連接的單醣有十二種,也是唯一含有硼 (borate)的果膠 (Willats et al., 2001; Harholt et al., 2010)。

果 膠 的 結 構 可 以 被 修飾 , 在 galacturonic acid 之 羧 基 (carboxyl group)可被甲基酯化 (methyl esterified)或是在第二個碳上的氫氧根 (hydroxyl)被乙醯酯化 (acetyl esterified)。果膠根據甲基酯化的程度可 分 為 兩 類 , 其 中 甲 基 酯 化 程 度 低 於 50% 為 低 甲 基 酯 化 果 膠 (low-methoxyl pectins),高於50%則為高甲基酯化果膠 (high-methoxyl

6

pectins)。依據果膠的修飾程度具有不同的凝膠機制,高甲基酯化果 膠需在高酸 (pH 24)且高糖濃度之環境下方可凝膠,是以氫鍵結合 形成網狀構造的凝膠 (Gigli et al., 2009);而低甲基化酯果膠凝膠時不 需糖,且pH值範圍較廣 (pH 2.56.5),是雙價金屬陽離子 (例如Ca2+、 Mg2+等)與galacturonic acid 之羧基以離子鍵鍵結形成的凝膠 (Thakur et al., 1997)。

1.3 果膠的應用

長久以來,果膠普遍做為天然的食品添加劑。果膠常做為食品中的 膠凝劑 (gelling agent)、增稠劑 (thickener)、調質劑 (texturizer)、乳 化劑 (emulsifier)及安定劑 (stabilizer)等,是一項純天然植物原料。

經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 (FAO ∕ WHO)聯合專家 委 員 會 共 同 確 認 , 果 膠 是 無 毒 性 , 並 且 是 無 每 日 允 許 攝 取 量 (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 限 制 的 食 品 添 加 劑 (Thakur et al., 1997)。

除了應用於食品工業的特性之外,攝取含有果膠的食物有益健康。

已知食用果膠具有以下保健功能:(1)刺激腸胃蠕動,軟化糞便並促 進排便;(2)具抗菌功效,緩和幼兒常見的細菌性腹瀉;(3)降低血液 中總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lipoprotein, LDL)濃度,預防 心血管疾病;(4)與鉛等重金屬結合,並排出體外。現代文明疾病與 高熱量飲食習慣相當有關,果膠產品不但促進健康,可取代高糖高脂 肪原料製成低卡洛里產品,並在腸道與其它食物混合,阻止消化液與 食物接觸,降低食物吸收率;又因果膠能結合大量水分,延緩胃排空

7

時間與提升飽足感,達到節食效果 (Thakur et al., 1997; Sriamornsak, 2003)。

近年來關於果膠在藥物上的應用已有許多進展。藥物釋放系統 (drug delivery system, DDS)目的為控制藥物進入人體的釋放速率,防 止藥物輸送過量及抑制藥物副作用,且維持長時間的藥效。藥物釋放 系統將藥物外表包覆親水性載體,使輸送過程中不受破壞,到達目標 後因載體逐漸水解而擴散釋放藥物。藥物釋放系統常用高分子材料做 為藥物的載體。由於果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親水性,已有許多 實 驗 進 一 步 評 估 做 為 藥 物 釋 放 系 統 的 載 體 (Thakur et al., 1997;

Sriamornsak, 2003; Liu et al., 2007)。

除此之外,果膠廣泛應用於許多其它產業。例如化粧品產業中,果 膠可做為調整化妝品流動性的增稠劑,及均勻混合油水兩相的乳化穩 定劑;另外紡織業與造紙業也使用果膠做為漿料。在生態應用方面,

果膠可吸附廢水中的重金屬,如鉛、銅、鋅等金屬離子。由上述等多 項應用,可證實果膠是一項天然、安全且相當具有發展價值的原料 (Thakur et al., 1997; Leroux et al., 2003; Li et al., 2007)

1.4 皮膚的構造與老化之簡介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總表面積約1.52.0 平方公尺,具有調節 體溫、防止乾燥及抵抗外來物質入侵的功能。皮膚由上而下可大致分 為表皮 (epidermis)、真皮 (dermis)和皮下組織 (subcutaneous tissue) 三層,另外還有一些附屬結構,如毛髮、指甲、皮膚腺體 (汗腺、皮 脂腺)等。

8

表皮平均厚度約 0.10.3 mm,由內而外分為五層,即:基底層、有 棘層、顆粒層、透明層、角質層,但只有手掌及腳掌的部位具有透明 層。表皮是由細胞密密地推積起來的,由以三種型態的細胞:角質細 胞 (keratinocyte)、 麥拉 寧 色 素 細胞 (melanocyte)及 蘭 格 罕 氏細 胞 (langerhans cell) 所組成。角質細胞是表皮層裡主要行擴散代謝的細 胞,其功能為角質化以產生角質蛋白,表皮層內之各層是由角質細胞 由其基底層分裂代謝而形成。麥拉寧色素細胞生成麥拉寧色素,是造 成膚色的主因之一。蘭格罕氏細胞是皮膚之免疫反應中呈現抗原給淋 巴球的細胞。

真皮以基底膜與表皮連繫,平均厚度約 0.32 mm,區分為乳頭層 及網狀層,是由結締纖維、基質及細胞所組成。真皮內含三類細胞:

纖 維 母 細 胞 (fibrobla st) 、 肥 大 細 胞 (mast cell) 及 巨 噬 細 胞 (macrophage)。纖維母細胞可合成膠原蛋白纖維與彈力蛋白纖維,其 中膠原蛋白纖維其功用是保持組織的形狀,而彈力蛋白纖維可使皮膚 組織有彈性。肥大細胞和巨噬細胞則是與皮膚免疫反應有關。真皮內 基質功能為保持大量的水分,組成為醣蛋白和粘多醣,真皮內水分可 將養分從血管擴散到細胞中,同時使組織柔軟。

位於真皮下層的皮下組織是由海綿狀的結締組織與脂肪細胞所構 成,其中脂肪細胞會合成脂肪貯存於內,而脂肪的功能是保持體溫和 貯存能量。

皮膚老化會有許多徵象,在外觀上會使皮膚紋理粗糙、皮膚鬆弛,

並產生皺紋及褐斑等。在皮膚生理機能上,則有角質層的水分含量減 少、表皮細胞增殖能力降低、真皮纖維母細胞增殖能力降低及皮下組

9

織脂肪減少的現象。此外,對於皮膚老化有許多理論,目前最被接受 的是自由基老化理論 (free radical theory)。自由基是具有不成對電子 的化學物質,會攻擊細胞組織,促成癌症及老化產生 (光井武夫,

2005;陳與洪,2001)。

1.5 自由基之簡介

自由基定義為外層軌域具有不成對電子 (unpaired electron)的原子 或基團,因外層軌遇的不穩定,而具有極高的化學反應性 (high chemical reactivity),易與其它物質反應並奪取電子,穩定自由基本身 但造成其它物質的不穩定,引發一連串的反應,即為自由基的連鎖反 應 (free radical chain reaction) (Halliwell, 1994)。

自由基的來源分為外生性 (exogenous)與內生性 (endogenous)兩 類,外生性為受到環境汙染、輻射、紫外線或吸菸等因素而誘導;內 生性為人體進行正常代謝時所產生。人體內進行氧化代謝 (oxidative metabolism)時,會產生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活性氧 是以氧為中心的高反應分子。當活性氧與抗氧化防禦系統失衡時,過 量的活性氧攻擊細胞組織,造成氧化逆境 (oxidative stress)而促進老 化或疾病。常見的活性氧有超氧陰離子自由基 (superoxide radical, O2

-) 、 過 氧 化 氧 (hydrogen peroxide, H2O2) 及 氫 氧 離 子 自 由 基 (hydroxyl radical, ‧OH) (Lykkesfeldt, 1995)。

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為最先產生、數量也最多的活性氧,半衰期短,

很少直接對人體造成傷害,卻會形成其它的活性氧。過氧化氧雖然不 是自由基,但可穿透細胞膜到達人體各處,且易受過渡金屬離子催化

10

轉變為氫氧離子自由基。氫氧離子自由基的毒性最強,會使細胞膜上 的脂質過氧化及氧化修飾 DNA,將 DNA 上的鳥糞嘌呤 (guanine)突 變為 8-hydroxyguanine 而造成細胞凋亡。另外,氫氧離子自由基也可 能氧化蛋白質,使蛋白質結構改變而失去活性 (Zhu et al., 2004)。

1.6 抗氧化機制之簡介

人體內本身即有酵素與非酵素的抗氧化防禦系統。包括超氧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 SOD) 、 麩 胱 甘 肽 過 氧 化 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過氧化氫酶 (catalase)等,相互間的反應式 如下:

非酵素系統則包含維他命 E (α-tocopherol)、維他命 C (ascorbic acid)、類黃酮 (flavonoid)及多元酚 (polyphenol)等,作用機制為終止 自由基連鎖反應、提供氫原子或螯合過渡金屬離子,達到抑制氧化反 應 (Zhu et al., 2004)。

11

1.7 研究動機與目的

柚籽是食用柚肉後剩下的廢棄物,表面含有黏質。將柚籽浸潤水 1015 分鐘後,柚籽周圍即有一層透明的黏質物 (圖 1-1A),然後再 利用一種染酸性多醣的染劑ruthenium red (0.2%,w/v),染柚籽後呈 現明顯紅紫色 (圖 1-1B),確認柚籽外層的主要成份是酸性多醣 (Naran et al., 2008)。根據種子的生理理論,推測此黏質物應該具有良 好的吸水特性。因此擬以水萃取存在柚籽外層的多醣體,進行特性分 析,包括黏度、水合能力、抗氧化能力及細胞毒性;組成分析,包括 總醣含量、醣醛酸含量、蛋白質含量、醣類成份及甲基酯化程度。並 且將粗萃的多醣經過陰離子交換層析得到部份純化的多醣體,除了除 了重複上述的特性分析與組成分析外,並利用分子篩估算部份純化多 醣的分子量,實驗架構如圖 1-2。

期望藉由上述的組成與特性分析,評估柚籽表面粘質物是否具有做 為食品、化妝品及藥物添加劑的應用潛力。

圖 1-1. (A)柚籽吸水後,黏質膨潤為果 膠狀的物質。(B)以 0.2% (w/v) ruthenium

圖 1-1. (A)柚籽吸水後,黏質膨潤為果 膠狀的物質。(B)以 0.2% (w/v) ruthenium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