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創作內涵與形式之理論探討

第三節 創作形式之相關文獻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

第三節 創作形式之相關文獻討論

一、 紀錄片的定義與類型

隨著紀錄片在台灣的發展以及創作者對新表現方式的追求、對觀影者的挑戰,

紀錄片已經突破過去傳統中規中矩的紀實形象,和劇情片、實驗片之間的界線不 再涇渭分明。究竟紀錄片是什麼?到底可以怎麼拍?眾多的討論最終仍圍繞著英 國紀錄片之父格里爾生(John Grierson)對紀錄片所下的定義:「對真實事物(的 影像紀錄)作創意性的處理」(Rabiger, 1992∕王亞維譯,1998)。這樣的定義,

本身就帶有矛盾,並且容許許多創造的空間。李道明(2009)認為,要找出一個 普同的定義實非易事,紀錄片的範疇必須從相對於劇情片的角度來著手。簡單來 說,紀錄片和劇情片最大的分野在於:紀錄片是「事實的再現」,而劇情片是「想 像的表現」。若用 Bill Nichols 的說法,前者是「社會的再現」,後者是「願望的 實現」。

關於製作紀錄片,格里爾生提出三個主張:1. 放棄人工背景;2. 讓真實人 物引導我們對社會的詮釋;3. 來自生活的材料與故事,比演出來的東西更細緻

(李道明,2009:88)。紀錄片最基本的約束即是其所運用的素材,不論經過多 少重建或是操弄,必須在電影製作過程之外曾經真實的發生過。現今人們已經漸 漸可以接受,紀錄片其實僅能再現真實,無法百分之一百地呈現事實。而紀錄片 到底有哪些表現的方式,Bill Nichols 所提出的模式可供創作者參考:

(The Expository Mode)

Observational mode Participatory Mode)

(The Reflexive Mode)

Performative Mode)

資料來源:王蔚慈(2003)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 Bill Nichols 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

《廣播與電視》,頁 1-33。筆者重新整理。

2006:124-125)。上述針對個人化式紀錄片的優缺點分析,亦將作為本人創作的 提醒。

3 (Leahan, 2005,轉引自《女性‧影像‧書─從女性影展看女性影像之再現》,2006:1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

三、影片分析與借鏡

以下詳述對本片內涵與形式有較直接影響之影片內容與學習方向,其餘參考 影片列表請見附錄一。

(一)《點燃生命之海》

男主角勒蒙於二十六歲時因跳水意外,造成頸部以下癱瘓,從此失去身體的 自主權。影片開始時,年屆五十三的勒蒙已經臥床 27 年,意外發生以來,他一 直住在哥哥的家中,與父親、嫂嫂和姪子同住。飽讀詩書的勒蒙,已厭倦靈魂只 能禁錮在無法動彈的軀殼當中,他正努力爭取死亡的自主權,希望能夠為自己的 人生作主。故事由此展開,這一位個性積極又固執的病患,他的生命意志(或可 稱求死的意志)和周遭的親人、朋友以及傳統的社會價值觀碰撞出一連串人生中 的種種困境以及最真摯的情感。

本片沒有高潮迭起敘事結構,導演一再運用對比的手法,讓勒蒙隨著他的求 死之旅與抱持不同主張的人物(支持他的人權組織義工、患有漸凍症的女律師、

照顧他的親人等)相處對談,不斷拋出難解的道德議題,供觀影者深究探索。

導演描寫片中勒蒙與其親人之間的糾葛十分深刻,也反映出大多數類似家庭 可能會有的遭遇。長期臥病的勒蒙失去身體自主的能力,凡事需要人代勞,身為 家人的兄嫂、父親和姪兒,面對固執的勒蒙,雖迭有抱怨、有責任,更有一份難 以割捨的愛。而面對年紀漸長的父親與兄嫂,勒蒙心中的歉疚則是他難以承受的 痛。

片中,為了刻劃勒蒙的願望、掙扎與情慾,導演數度在影片中穿插了勒蒙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

身的想像片段、主觀的鏡頭,如其中一幕他已奇蹟似的恢復,並且飛越山巒的阻 隔到他最喜愛的海邊和他心儀的女子見面。十分令人感動,值得借鏡。

(二)《醫生》

本片主人翁是一位來自臺灣竹東的溫醫師,他任職於邁阿密兒童醫院的腫瘤 科,與妻兒長期居住在美國。2003 年,一位罹患神經外皮層瘤的 12 歲男孩 Sebastian 和他的母親來到美國求診,與溫醫師相遇。在診療期間,溫醫師重新拾起關於已 逝兒子的記憶,在鏡頭前翻閱兒子最喜愛的書籍、談論關於兒子的種種。溫醫師 的兒子 Felix 從小多才多藝,聰明過人,對事物充滿好奇,包括死亡。但不幸於 1996 年,美國國慶日當天午後於房間衣櫥內上吊自殺身亡。

本片主要環繞在三條敘事線上:一為溫醫師替 Sebastian 治療的經過以及 Sebastian 的轉變、二為家庭錄影帶中 Felix 過往的活潑模樣、三為溫醫師夫婦描 述對此事件的看法(訪談)。觀眾從中可看出,身為救人活命的醫師,溫醫師一 面細心診療 Sebastian,幫助他與死亡奮鬥;另一面,他對兒子的變故卻是束手無 策。生命的無常以及深不可測在這樣的對比中浮現。導演面對生命的難題、一個 家庭的創傷,使用了黑白、簡潔的影像風格做低調處理,不濫情催淚,使觀眾具 備理性思考的空間,反芻自身對生命的解讀。

片中,所有 Felix 出現的家庭錄影帶素材,導演均在畫面上使用一個邊框框 住,刻意區隔出今與昔、曾在與失去的不可混淆。對我而言,那個畫面標誌出溫 醫師夫婦最珍視的回憶、同時也是最想忘卻的傷痛、更也許是他們此生最大的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0

望—Felix 於眼前出現,再度活蹦亂跳。如此的表現手法,或可挪用拿來處理本 次創作中,與事實悖離或是想像的影片素材,間接表達我與家人的願望。

(三)《母愛天空下─東東的笑》

本片為瑪利亞基金會所籌劃拍攝的系列影片其一,記錄了自出生就患有腦性 麻痺的東東與母親和家人間親暱的互動:母親為了東東放棄工作,照顧東東起居、

還志願擔任基金會義工,積極幫助東東復健、伴隨他成長,就算再怎麼辛苦繁忙,

母親只要見到東東的笑容就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導演成功地補捉到東東母親的韌性、開朗與活力,藉由母親的自述表達社會 上許多人對腦麻兒的誤解(認為是天譴),並呈現東東與其母親、妹妹、同學的 互動情形,讓人得以一窺腦麻兒家庭的生活方式。

本片所記錄的題材與我的創作背景雷同,不過較可惜的是,也許礙於影片目 的與屬性的限制,本片以積極、陽光作為主要的調性,呈現的角度較單一,對於 這樣的家庭與病患在真實生活中所遭遇到的挫折、衝突與轉化,則較少著墨。這 提醒身為家屬的我,更應該深入去觀察與挖掘,並且勇敢的面對傷痛的那一面,

期許自己的影片能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情意。

(四)《潛水鐘與蝴蝶》

原本於法國知名時尚雜誌《ELLE》擔任總編輯的尚多明尼克‧鮑比,在 1996 年突然中風而全身癱瘓,從五光十色的絢爛人生淪落至如同被禁錮在潛水衣中失 去自由的生命,鮑比將他患病的心路歷程、對生命的反省以及對痛苦的轉換,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1

用他唯一還能眨動的左眼皮與外界溝通,寫成《潛水鐘與蝴蝶》一書,並於 1997 年發行。

本片由同名書籍改編而成。尚多明尼克‧鮑比患病後生命的閉鎖狀態,與弟 弟的狀況十分雷同,而本片如同主角個人的傳記,充分表達主角對於自由的嚮往,

幫助我深入想像弟弟的內心世界。此外,影片中使用大量的第一人稱觀點鏡頭,

導演利用柔焦、模糊、扭曲、晃動的光影等視覺效果來模擬主角的主觀視覺,手 法值得學習與挪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