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意論說文寫作教學的研究成果

第八章 結論 …

第一節 創意論說文寫作教學的研究成果

本節主要探討的是創意論說文的觀念與內涵,並針對相關的研究成果作進一步的檢 討,並略為揭示創意論說文的內容及有效的創意論說方法,統整出如何進行創意論說文 寫作的基本原則,以作為本研究理論建構的一個引子。

探討上採取的是現象主義方法。所謂的現象主義方法,不同於著重意向性的現象學 方法。它的現象觀是指「凡是一切出現者,一切顯示於意識者,無論它的方式如何」。(趙 雅博,1990:311)顧名思義,以個人所意識到的為依歸,是其範圍,也是限制。接著介 紹創意論說文主要的觀念、內涵以及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成果。

一、創意論說文的觀念與內涵

文體是指一類或一篇文章所表現出造句遣詞的規則和布局謀篇的格式。關於「文體」

一詞,中國傳統觀念從元明《文章辨體》、《文體明辨》等書之後,一直把它和「文類」

混淆,直至徐復觀(1985)在《中國文學論集》一書中,才上探《文心雕龍》的文體觀 念,將「文體」的詞義作了正確的澄清,定義為藝術的形相性。另 Traugort 及 Pratt(1980) 也表示,語言(language)包含了一個人所能使用的全部結構(construction),而文體則是 在某一情境(context)下所特意去選擇的結構。

文類的適用於語文教學中,分為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四種;用於文學創作方 面,則可分為記敘文(包含敘事及抒情)、說明文、議論文及應用文四類。

演變至現代,論說文寫作教學大致分成兩部分:一是以議論為主要內容表達的「議 論文」;一是以說明為主要內容表達的「說明文」。而這二者的不同在於:「說明」是說 明事物,寫作者不表示自我意見,只有提出主張;而議論則是要正面表示意見,提出自 我的看法及主張。(楊子嬰、孫芳銘、潘鈺宏,1988:93)然而,任何道理由透過「人」

說出來,多多少少總會夾雜著一些個人主觀的色彩。於是為了使別人信服,非得提出比 較客觀的證據和理由不可。因此,「說明」免不了主觀成分,「議論」少不了客觀成分。

倘若想把「議論」、「說明」作明顯的區分,有點困難,倒不如將它們視為一類文體,稱 為「論說文」。(吳淑玲,1994:2)因此,在林政華《文章寫作與教學》一書中提到:

議論文要針對論題加以敘說,所以常離不開說明;說明文有時遇到需要討 論、辯證的時候,也離不開議論,或者先解說再評斷,所謂「夾敘(說明)夾議

(議論)」。二者關係密切,不分軒輊。因此,可以合稱為「論說文」。(林政 華,1991:86)

在確定現代「論說文」寫作的教學觀念為「說明」與「議論」二者並重之後,接著 就可見許多著重「說明」與「議論」的論說文寫作教學眾說紛紜,但它們都離不開「成 果導向」的教學意圖。也就是說,從教師教學的角度設計類似問答的大綱,接著便讓學 生填入本身的語文相關經驗,最後再讓所有的答案作連貫的編織。但這種教學模式,明 確導向結果的意圖,易使寫作者缺乏寫作歷程中的思考與創意而創作出並非寫作者本身 的意旨,更是埋下了學童不願意主動寫作的潛在因子。

有鑒於此,近幾年來的論說文寫作逐漸發展成在成果導向的趨勢中,能夠兼顧「寫 作過程」的獨特性,透過教育心理學的認知取向來檢視論說文的寫作過程,發展更具深 度的寫作作品。Guilford 研究發現,學生智能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

這項問題使得學生面對問題時,顯得能力不足。所以在當前教育制度中,需要培養的是 能夠面對問題的學生,而面對問題的解決,最重要的智能因素就是創造力。(引自王瑞,

2002:24-28)

「創意思考寫作」是指教學者在課堂中,為了達到訓練、強化學童創造能力的教學 目標,讓學童發揮想像與聯想的思維活動的各類寫作課程,有別於傳統的命題式寫作。

「創意思考寫作」的優點是能釋放給學童更寬廣、更彈性的寫作思考空間,並且在寫作 過程中,學童能將自身所學到的生活經驗、日常觀察,透過聯想與想像,以活潑自主的 寫作方式來呈現,讓學童對於寫作作品有自我的認同感。(蔡佳真,2009:7)

因此,本研究認為「創意論說文」除了基本的「論說骨架」必須存在外,寫作者獨 創的「創意靈魂」更需緊緊附著於上,才能充分展現出文章的獨特性,不僅作者表達了 文思,讀者也才能夠體會到每一篇文章的精神,而非千篇一律。

二、論說文創意內涵的研究

為了達到寫作的最大效度,近年來衍生而出的寫作教學以「創意」教學法最為學者

所認同,但在許多的研究中,卻未能見到「創意論說文」此類的相關研究,僅能就「創

三 篇 C

始於足下。」的涵意;聽到樹上的黃鶯,引歌高唱著,聲音響亮而甜美,以牠 為榜樣,不勝反省自己總是大吼大叫,有如野獸般地咆哮,著實不該;聞到花 兒的芬芳,香遠益清,以它為榜樣,不任想到「不禁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 鼻香。」我們處在逆境,更須自立自強;一不注意,碰到了玫瑰的刺,腦中忍 不住浮現了句佳言:「與其抱怨玫瑰上有刺,不如感謝刺上有玫瑰。」以玫瑰為 榜樣,玫瑰在刺叢中綻放豔麗的花,我們更應該以樂觀的心情,從困難中站起;

風兒呼呼地吹,捲起地上的落葉,不帶哀愁,卻也不帶喜悅,平平淡淡地走向 另一方的世界,以風兒為榜樣,我們不難了解其「淡泊」的心志,我們為人處 世、待人接物,皆應像風兒般的中庸;路旁的積水,更是可以為榜樣的,水是 隨遇而安的,是清澈澄明的,是謙虛低下的。大自然的榜樣,俯拾即是,何不 立個大自然的榜樣?

語文經驗 語言現象 創意成分

內容

評析 知識性 規範性 審美性 描述 詮釋 評價 無中生有 製造差異 A ˇ ˇ ˇ ˇ ˇ ˇ

B ˇ ˇ ˇ ˇ ˇ ˇ

C ˇ ˇ ˇ ˇ ˇ ˇ ˇ

從上列的評析結果發現:

(一) 語文經驗:知識性、審美性、規範性

1.知識經驗:朱艷英(1994)認為論證方法其中較常用的有:例證法、引證法、反 證法、比較法、因果論證法、喻證法。在第一篇和第二篇中,舉出了可為榜樣的人物「德 蕾莎修女」、「牛頓」、「史懷哲醫生」、「牛頓」、「關羽」等例,但在第三篇文章中,以大 自然的動植物作為舉例題材,看似喻證,但有失妥當,因為那並不是以人可以具體學習 模仿的對象,只能在精神上符合,形象上卻是有失「榜樣」題意。

另一方面來看,這些偉人事蹟的敘寫已經是每次論說事蹟的常客,倘若寫作者能夠 在平常多涉獵一些社會新人物的消息,隨著時代的進展而有所更新,如陳樹菊。

黃清輝在〈論說文的兩把鑰匙〉一文中提到寫作時,倘若交代社會現象,論說效果 顯著,其因有三:(1)取材較容易,有利於擴充作文篇幅;(2)容易引起共鳴;(3)表 現作者與時推移的睿智及洞察世事的宏觀,那麼例證更貼近現實,說服力更有力。

2.審美經驗:周成霞在〈論說文教學中應注重審美研究〉一文中提到:

作者根據自己對社會生活本質的認識、理解和感悟, 用文學的手段, 借助於 語言這個物質外殼, 運用比喻、例證、推理等多種論證方法來說明事理, 從而闡 明作者的觀點和主張, 並以此來揭示生活中的美與醜, 真理與謬誤, 用藝術生 活的美來再現現實生活的美。這一創作過程, 表現了作家非凡的藝術創造力, 這 種藝術的創造力正是美的本質、美的理念的感性顯現……論說文中蘊含著豐富的 美育因素, 要靠我們教師和學生一起去挖掘。論說文的教學過程, 說到底就是一 個審美教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 就是要帶領學生從文學作品的分析和鑒 賞中去發現美, 揭示美, 從而帶領學生去創造美。就是要把語文知識與作品中藝 術形象所展示的美相結合, 並運用教學特有的符號語言, 邏輯推理, 論辯技巧, 論證方法等表現手法, 去創造教育情境; 從事理的論證中去感受和體驗作者的 情感美, 表達的語言美, 論證的形象美, 思維的創造美。(周成霞,2006)

從上述可知,個人的感性成分在寫作發展歷程中是最容易紓發的,也因此抒情文是 學童最能進行寫作的文體。由此也可見,即使是在進行論說時,仍會以作者本身審視為

「美」的事物作為例證,如「美麗的記憶」、「竹之節」、「花香」,從中可看出每一 位寫作者的獨特觀點。周成霞還提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寫作者將心中的美化 作文字的美,讓讀者能夠感染了寫作者心中感同的美感。如此而來,論說文不會是強勢 論說而具攻擊性的,會呈現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的中庸意象。(周成霞,2006)

3.規範經驗:在周慶華《語文教學方法》一書中,將規範分為「倫理」、「道德」、「宗 教三種屬性。(周慶華,2007a:201-245)在這三篇中,便清楚的交代出所信任的「道德」

觀點,進而達到正確教化的作用,例如「患難」、「勸勉」、「自立自強」等關鍵語詞。

但對於論說文的本質來說,論理的力量仍嫌不足,因此需有後續段落的再加強。

(二) 語言現象:描述語言、詮釋語言、評價語言

1.描述語言:簡單說來,就是相關的語文現象或以語文形式存在的事物的指陳或描 繪(周慶華,2004a:50),如範文中的「關羽也曾在將被吳王孫權斬首之時,慷慨激昂 的說:『玉可碎不可破其白:竹可焚不可毀其節,身雖損,而義垂於松柏』」、「十九世紀 出生的德蕾莎修女,願意走入印度加爾各答去服務病人及窮人」、「玫瑰在刺叢中綻放豔 麗的花」等句子。以上句子所描述的,是最初的現象透過語文形式表達出來,並未附加 寫作者自我的詮釋以及主觀的評價成分。

2.詮釋語言:定義為「兼」作相關的語文現象或以語文形式存在的事物的解析,而

2.詮釋語言:定義為「兼」作相關的語文現象或以語文形式存在的事物的解析,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