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創造力與創意之評估

創造力(Creativity)一詞最早是 1875 年由 Adolfus William Ward 於其著作中 提及,而二戰期間蘇美兩國的科技武力較勁讓科學的創造力逐漸受到重視。1950 年,Guilford 於美國心理學會疾聲呼籲學界研究創造力,許多學者紛紛投入此一 領域進行研究(毛連塭等人,2000),且基於創造力的範疇及切入角度的不同,

發展了各種不同的學說理論,至今創造力的相關研究仍然高度受到矚目。

Rhodes(1961)與 Mooney(1963)歸納了各方定義創造力的文獻後,提出 了「創造力 4P」來統整這些概念,其 4P 分別是產品(product)、歷程(process)、

環境(place)或者壓力(press)、個人(person)等,此歸納法亦常受到後續研 究學者所採用。以下為各學說的相關文獻整理:

1. 創造力「產品」論

創造能力可決定於個人之產品(production),Sternberg & Lubart(1996)將 創造力定義成具備新穎性與適切性的作品。新穎性意指擁有原創且不可預期的性 質,而適切性為檢視其產品對於解決某項問題或需求是有用的。除此之外,其產 品的品質與重要性亦為衡量創意的指標之一,若產品不能以最優技術執行出來,

創造力亦隨之減低,重要性亦然。

Amabile(1983)曾提出創造力成份模式(Componential Model)指出創意產 品的產生至少必須依賴三種基本成份,分別是領域相關的專業技能(Expertise)、

創造力相關的技能(Creativity Skills)以及工作動機(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

在創意產生過程中此三種成份會不斷地互相影響,交互的程度越大,創造力也越 高。

20

圖 2-1 創造力成份模式(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

資料來源:Amabile, T.M., Motivation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 (p.43),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Fall 1997

在 這 三 種 成 份 之 後 , Amabile 又 在 1996 年 加 入 了 「 社 會 環 境 」

(social-environment)這項外向成份,包含所有的外在動機,例如政策方針、協 同工作程員的技能或者贊助者…等等。她主張產品的創意必須藉由環境脈絡的襯 托才能顯現出來。

Amabile(1983)強調在創造力的衡量上,產品或者可以被觀察到的反應才 是創造力的最終證明,並認為創造力的定義在於某項產品是否結合了新穎性、適 當性、有用性與價值性(Amabile,1996)。不同領域的產品需要由各自的專家來 評鑑其產品的創意性,並發展出評量創意的方法,即「共識評量技術」(CAT,

Consensual Assessment Technique)。相關內容將在下一小節的創意衡量指標部份 作進一步描述。

2. 創造力「歷程」論

早期的創造力研究多以歷程觀點下手進行研究,他們認為創造是一種從不穩 定狀態到獲得解答的過程(Getzel,1975)。Torrance(1966)亦提出創造力是一

21

種解決問題的過程,面對不完整或有漏洞的知識甚至是任何不協調的事物,都能 夠敏銳地查覺其缺失,並思考答案、提出假設更進一步驗證假設、反覆修訂以達 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而 Wallas(1926)則將創造的歷程分成四個階段:

(1) 準備期(preparation):檢視心中萌生的概念或想法,並著手開始蒐集各方面 資料,整合新舊知識以找出解決窗口的階段。

(2) 醞釀期(incubation):百思不得其解後暫時將問題擱置,但仍將此一問題放 在心底。即外顯行為雖看似已停止思考,潛意識中依舊在思索這個問題。

(3) 豁朗期(illumination):突然間靈光乍現,頓悟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4) 驗證期(verification):將頓悟的想法付諸實行,以驗證此解決方法是否可行,

並且反覆進行修正及實證的動作以達到完美。

另外 Woodman, Sawyar & Griffin(1993)也曾表示個人的創意是受到社會環 境所影響,有可能強化亦或是壓迫其創造力。Mellou(1996)指出無論是個人、

團隊或至整體組織的創意表現亦然,個人創造力是需要像同儕之間的互動、父母 的鼓舞及足夠的時間等環境刺激才能被激發出來的;團隊的內部構成及多元性以 及社會情境也影響了其創造力;組織創造力也是因內外部的溝通與資訊交流以及 體系等環境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22

4. 創造力「個人」論

吳岳軒(2004)在整理以個人此一面向來解釋的創造力理論中,歸納三種不 同觀點,分別為個人認知的觀點以、個人生活經驗與發展的觀點以及人格特質的 觀點。林思彤(2008)則將認知的觀點改以「思考能力」稱之。以下將分項敘述 之:

(1) 「思考能力」觀點

發明了腦力激蕩法(Brainstorming)的創意學之父 Alex F. Osborn(1957)

認為創造力就是產生對其自身有價值的新構想或新領域、新思維的能力。

根據 Guilford(1967)的智力結構模式(Structure of Intellect Model,SOI),

人類的思維分成聚斂及發散兩種,在此則將創造力定義為一種向外延展的思考能 力,又稱為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其中包含了獨創力、流暢力、精密 力…等。而後經 Getzels & Jackson(1962)、Wallach & Kogan(1965)等學者的 補充與發展,並由 Torrance(1981)將創造力的要素劃分為四點。

此四個要點分別為:1.流暢力(fluency),在不同的環境或情境之下,面對 問題仍能保有通暢靈活的思考,並且迅速地作出反應;2.變通力(flexibility),

善於運用不同角度及觀點審視問題,並舉一反三、隨機應變的能力。其中亦分為 自發性的(spontaneous flexibility)以及適應性的變通力(adaptive flexibility)兩 種;3.獨創力(originality):發想與眾不同的點子,對問題提出全新觀點的看法 以及解決途徑。4.精進力(elaboration):以原構想或觀念為基礎增補新觀念,以 及組織各種想法以產生新概念的能力。

而後續學者如陳龍安(1989)等人,進一步根據以上學說,加入了一項敏覺 力,統合成創造力五力。所謂敏覺力(sensitivity)即對問題的敏感度,以及觀 察出漏洞、不完善部份的能力。

23

(2) 「個人生活經驗與發展」觀點

Csikszentmihalyi(1996)相信生長環境深刻影響了一個人的創造力,他認為 創造性人物是由互相矛盾的環境中生成,一個是本能上自保、追求省力、強化自 我的保守傾向,一則為享受冒險、釋放好奇心的開闊傾向。在此兩種缺一不可的 力量互相激蕩之下,容易引發人突破自我的能力。

除此之外,亦有許多學者研究特別著重於創造性人物的個人發展經驗,無論 是家庭背景、學業或者其他生活歷程。Gardner(1993)在探討了 7 位如畢卡索、

甘地、葛蘭姆等創意傑出的代表,認為孩提時代是創造力的重要來源,並經歷成 長以及專業訓練,在反覆尋找解答的過程中由衝擊產生火花,遂成創造力的大 師。

(3) 「人格特質」觀點

在 Guilford 於 1950 年的重要創造力演講中,就特別提出創造性人格應受到 學術上的重視,他認為具有高創造力之人物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特質。Amabile 在 1998 年時訪問過 120 位科學家,藉此歸納出影響創造力高低的十項關鍵因素,

其中以人格特質位居首要位置(陳文玲,2002)。至於何種人格特質突出的人會 具有較高的創造力,依據實驗方法跟分類方法的不同眾說紛紜,以下為各家學者 的說法。

心理學家 Sternberg(1988)所提出的「創造力三因模式」中,將人格特質 列為創造性表現的主要因素之一,並且在 1996 年與 Lubart 合力撰寫的「創造力 投資理論(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中整合了他人研究的創造力人格特質,

其中包含:願意以新的角度看待問題、願意克服障礙、願意嘗試合理的冒險、可 以接受各種不同的意見、保持經驗開放之態度、對於自己在完成工作上有一定的 自信、願意成長並擁有勇氣。

24

Gough(1979)曾經編製創造力人格量表(CPS,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

運用 18 個正向形容詞與 12 個負向形容詞來檢測人格特質,其結果與創造力表現 具顯著關聯性,後續亦有不少國內外學者使用此一量表作學術研究,其中正面題 項的形容詞包含能幹的(capable)、有信心的(confident)、有自信的(self-confident)、

自我中心的(egotistical)…等;負面題項形容詞則有保守的(conservative)、有 禮的(mannerly)、真誠的(sincere)、順從的(submissive)…等。正面題項得分 扣除負面題項,若總和分數愈高表示其創意人格特質傾向愈明顯(莊椀馨,

心理計量理論(Psychometric Theory)一派的學者(如 Guilford、Torrance 等),他們認為創造力如同智力一般是可以被測量的,而且創造力絕不等同智力, 討個人層面,Sternberg 及 Lubart(1999)就曾指出創造力不能只用傳統性的測驗,

還必須考量到各種情境及外在因素,於是他們指出評價創造力不應著重於個人,

而是以作品為主要評論個人創意的對象(姚亭琇,2006)。

以下舉出幾個較廣受使用的創意衡量指標。

25

三、 創意衡量指標

(一)TTCT(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ity Thinking)

Torrance 在 1966 年根據 Guilford 智力結構模式中的發散性思考測驗,發展 出 TTCT 創造力思考測驗,由於受測者不需要有專業背景或特殊知識,僅需仰靠 日常生活經驗即可作答,適合於幼稚園到研究所為止的各種年紀,每個年齡層皆 有常模,所以後續受到十分廣泛的應用(姚開屏等人,1984)。

此測驗依從 Torrance 所歸納出的創造力四要素:流暢力(fluency)、變通力

(flexibility)、獨創力(originality)、精進力(elaboration)為評量指標,測驗的 形式分為語文(verbal)與圖形(figure)兩種版本,每種版本又有 A、B 兩式複 本以行後測之用。國內則由吳靜吉等人(1981)根據 TTCT 翻譯並修訂成創造性 思考測驗甲式與乙式,常被應用於心理研究、資優教育等範疇。

語文部份的測驗內容包括七項:提出問題、推理原因、預測結果、思考改良 方式、思考不尋常的用途、思考不尋常的問題以及提出設想;圖形部份則是提供 受測者未完成或抽象的圖案,要求他們將圖案作畫完成並付予其一個意義,圖分 別為三種形式:幾何線條圖、未完成圖形、平行線條或圓圈(簡茂發等人,2000)。

然而無論是根據語文內容或圖形內容評分,都難免受到分析者的主觀感知所 影響,至今仍然存有可信性之疑慮。

(二)CAP (Williams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Williams(1980)為了配合創造性教學,以測驗觀察學生的成長狀況,設計 了一套創造力評量工具,包括了三種不同的測驗方式:1.創造性思考活動:根據 TTCT 的圖形測驗修訂而來,讓受測者完成 12 種未完成圖形,評分指標同 Torrance

Williams(1980)為了配合創造性教學,以測驗觀察學生的成長狀況,設計 了一套創造力評量工具,包括了三種不同的測驗方式:1.創造性思考活動:根據 TTCT 的圖形測驗修訂而來,讓受測者完成 12 種未完成圖形,評分指標同 Torranc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