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積極推行創造性戲劇融入教學,首推美國伊立諾州伊文斯登小學,他們 邀請任教於西北大學戲劇系的教授溫妮佛‧伍爾德女士(Wini fred Ward)到學 校進行戲劇與課程融合,她首先將教室中的戲劇課程與表演式的舞台戲劇分 開,強調以「過程」為主的戲劇教學模式,並發展出一系列的戲劇活動。

一、創造性戲劇的定義

Davis & Behm 於 1978 年將創造性戲劇定義為是一種即席、非表演、且以 過程為主的戲劇形式。其中, 由一位「領導者」帶領一群團體, 運用「假 裝」的遊戲本能, 共同去想像、體驗、且反省人類生活經驗(林玫君,2005,

p4)。其「組成人員」包含一位引導者和一群團體;「內容」則是即席的故事 或意象;「地點」可以在教室或任何地方進行; 而「觀眾」同時也是參與者。

在「本質」上, 它也強調參與者「自發性」的即席創作及重「過程」不重 結果的特色(林玫君,2005,P9)。

二、創造性戲劇課程的內涵

創造性戲劇之內容以「人類的生活經驗」為主(Davis & Behm, 1978),舉 凡個人情感、經驗或生活等所有內容,都是它探討的目標(引自林玫君,

2005,P77)。創造性戲劇課程在本質上含有「課程統整」之意涵,然而在不 同戲劇專家的帶領,在活動目標、內容以及方法上有所不同,創造性戲劇的 課程也出現了多元的教學模式。國內學者林玫君(2005)整理各種創造性戲劇 課程教學模式,提出三種較具代表性的課程模式分述如下:

(一)學習有關戲劇之概念(learning about drama)

這類課程之設計以「科目教材為中心」,其目標在「對戲劇藝術的 學習與欣賞」。此模式的代表人物溫妮佛·伍爾德,她認為戲劇藝術可

以促進參與者個人與社會之全方位發展,在方法上她重視將戲劇藝術 之內涵與技巧運用於課程中。之後其門生喬瑞汀‧喜克絲( Siks, 1983 ) 和楠妮‧馬凱薩林(McCaslin,1986;1990)分別於其著作中闡述戲劇教育 之目的,除了一般教育之目標外,應以培養參與者對戲劇的知識與概 念之了解為重點。喬瑞汀‧喜克絲( Siks, 1983 )將教學架構分為三部 分,第一部分是「兒童為戲劇之參與者」,其課程包含肢體放鬆、集中 注意力、信賴感、身體動作、五官感受、想像情境、即席口語、人物 刻畫等六項單元。第二部分是「兒童為戲劇之製作者」,其中包含劇情、

人物、主題、對話、聲音韻律及其他特殊劇場效果等六項單元,最後 的部分為「兒童為戲劇之觀眾」,其中包含感受、反映及反省評析等三 種能力的統整學習。另一位楠妮·馬凱薩林(McCaslin,1986;1990)她延續 相同的觀念,並提出戲劇教學之三項重要元素:第一元素為「身體與 聲音的表達與運用」;第二元素是「創造性戲劇(戲劇創作)」;第三元素 為「透過戲劇之欣賞來增進審美的能力」。總而言之,此類課程發展以 漸進的方式,將戲劇的相關概念由簡單而複雜的原則,一一介紹給參 與者,課程分為三階段,在單次教學的發展上,非常重視「準備」、「呈 現」、「回顧」等三個階段層次。

(二)透過戲劇認識自己(learning about self through drama)

這類課程之設計強調個體的自我概念、自我實現及自我的體認。英 國的布萊恩·魏為其代表學者,本身為一位著名的演員兼導演與作家。

魏氏的教育哲學是在發展「個人」而非「戲劇」,因此不強調戲劇藝術 概念的獲得,而是強調「全人發展」,提倡以過程為主的即席戲劇活動,

他認為透過戲劇而產生的學習,萌發於七個領域中:「專注力」、「五官 感受力」、「想像力」、「肢體」、「語言」、「情感」與「思考能力」,內容 上與許多傳統戲劇遊戲重疊,但其重點是透過戲劇活動發展參與者對 自我的認識與了解,特別強調用「參與者舊有的經驗」作為活動之基 礎,在方法上是一種「圓形的循環」,用跳接的方式,在一個領域或數 個領域中循環出現。課程活動的內容與程序都相當彈性,課程中包含

「準備的階段」強調「想像」的重要;「呈現的部分」認為每天短時間 的活動比偶爾長時間來戲劇表演,對參與者的幫助更大;「回顧之階段」

強調參與者對當下自身經歷的戲劇活動之反省,以及如何類推到平日 的生活情境中。

(三)透過戲劇來探討相關的議題(learning through drama)

這類課程設計是以「問題為中心」,希望透過不同的戲劇情境來引 發參與者自我或社會之「相關議題」的深層體驗,並為其中議題提出 解決之道。以朵若思·希斯卡特為代表人物。她認為戲劇是統整個人學 習的媒介的方式,其課程目標是把戲劇當成媒介來發展個人或其他相 關之議題。在內容上以歷史、時事新聞或「同理主題」為戲劇題材。

方法上以「全面直觀的方式進行即席的創作活動,沒有暖身或準備活 動。」

此三類課程模式各有其不同的教學目標,第一種教學模式著重於戲劇藝 術的學習,課程的架構由簡而繁;第二種教學模式強調對自我的認識與了 解,以舊經驗為活動之基礎,活動內容與程序有彈性;第三種教學模式是以 問題為中心,直接進行即席創作。由於本研究之對象為特殊需求幼兒,考量 其在抽象思考、溝通表達方面之能力較弱,對自我的認識與了解較缺乏,故 參考第一種類與第二種類課程模式,期望透過創造性戲劇活動提升與人溝通 能力與意願。

三、適合特殊需求幼兒進行之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

「肢體與聲音之表達與應用」是美國公立幼稚園及國小戲劇課程與架構 中之基本層次。由於幼兒的發展與學習多是透過感覺與動作,許多戲劇專家 在帶領戲劇活動時, 也以此為幼兒進入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之初階課程。

這類活動多半以簡短的方式呈現, 為促進參與者肢體或聲音之感受力及表 達力而設計( 林玫君,2005)。幼兒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的運用,宜由簡單 的活動開始,一般在幼稚園中較常運用兒歌、童謠、故事、幼兒律動、肢體 遊戲、即興創作、專家入戲、偶劇(手指偶、棒棒偶)等方式配合音樂、音效 融入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吳昭宜, 2002)。

國內學者林玫君(2005)於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一書中將幼兒創造性戲 劇中之「肢體與聲音之表達與應用」分為以下五類活動:

(一)韻律動作:指隨著特定「韻律」而創造的肢體表達動作,其目的為透過節 焰來引發參與者的「想像」,並藉此創造「角色人物」與「戲劇想像」。 可依下列三項來源創造教案:1.由「身體或物體之韻律」而引發的創意。

2.由「樂器之韻律」而引發的創意。3.由「音樂旋律」而引發的創意。

(二)模仿動作:參與者對於某些特定的人物、動物或靜物仔細觀察及了解後,

運用自己的肢體動作或聲音口語把這些人物或動物的型態和特色表達出 來的活動。設計教案時可從下列四個方向來考慮 1.對「人物」的模仿。2.

對「動物」的模仿。3.對「物品」或「符號」的模仿。4.對「自然」的模 仿。

(三) 感官動作:透過默劇、遊戲及各戲劇活動來加強參與者五官及情緒知覺 的敏銳度,以增加其想像與表現的能力。許多活動特別針對感官知覺、

感官回喚、情緒回溯三項而設計。

(四) 聲音與口語練習:聲音與口語的訓練可以幫助孩子流利地溝通與表達,

且助其控制自己的聲音與語調,在學齡前階段多半透過聲音模仿及對白 模仿來進行。

(五)口述默劇:老師用旁白口語的方式把戲劇的情境帶出,並引導兒童透過默 劇動作來呈現劇情的原貌。其重要的關鍵是故事的選擇及改編的技巧。

另外薇歐拉‧史波琳( Viola Spolin )在「劇場遊戲指導手冊」一書中將遊 戲分為熱身運動、韻律遊戲、空間漫步遊戲、轉化遊戲、感官遊戲、整體的 一部份、鏡子遊戲、地點遊戲、人物遊戲與事件遊戲、語言的溝通、聲音的 溝通、多重刺激遊戲、木偶戲、為媒體(廣播、電視、電影) 所設計的遊戲、

即興演出與編故事、說故事與故事表演等。

還有伊麗莎白‧彭妲考芙( Elizabeth Koehler-Pentacoff )於「上課好好玩」

一書中將戲劇遊戲分為充滿知覺的感官世界(感官探測)、神奇的聲音(音樂、

樂章、律動與聲音)、啞劇的魔奇力量(默劇)、天才戲子(角色扮演及人物性 格發展)、具有想像力的動作(即興表演)、一同來演出(短劇、場景、講故事) 等。

因研究對象為特殊需求幼兒,研究者歸納出以下適合特殊需求幼兒進行 的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類型:

(一)感官知覺活動:

特殊幼兒在感官知覺上較遲鈍,此類活動可以加強感官的敏銳度,希望 藉由此類活動,提昇特殊需求幼兒對環境的觀察與探索行為的增加。

(二)聲音遊戲:

特殊需求幼兒對音樂性活動顯得有興趣,於繪本欣賞活動中,會模仿 動物的叫聲,希望籍由此類活動,提昇特殊需求幼兒對聲音的覺察、

區辨與模仿。

(三)肢體遊戲:

於肢動性的活動中,特殊需求幼兒會運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對人、事、

物的認知,希望藉由此類活動,提昇特殊需求幼兒的表達能力。

(四)口述默劇:

於教學活動中觀察特殊需求幼兒在有具體道具的支持下,較容易參與活 動,希望藉由此類活動,增加特殊需求幼兒的想像力。

綜合上述,我希望透過創造性戲劇活動提昇特殊需求幼兒對環境覺察、探索、

模仿、抽象思考的能力,進而增進主動溝通行為的發生。

四、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與學前特殊需求幼兒之相關研究方面

國內運用戲劇融入殊教教育的相關文獻有吳白琦(1997)以話劇、音樂 劇、紙偶劇和布袋戲等融入國文課的教學,結果能成功引發國中啟智班學生 練習口語表達能力的動機。黃家杰(2002)以戲劇融入特殊教育教學,其對象 為中重度啟知班之國小學生,研究結果認為戲劇的表演過程能促進孩子們在 表達能力的訓練、增進肢體動作的豐富、增加自信心的建立等。吳佳蓉(2007)

國內運用戲劇融入殊教教育的相關文獻有吳白琦(1997)以話劇、音樂 劇、紙偶劇和布袋戲等融入國文課的教學,結果能成功引發國中啟智班學生 練習口語表達能力的動機。黃家杰(2002)以戲劇融入特殊教育教學,其對象 為中重度啟知班之國小學生,研究結果認為戲劇的表演過程能促進孩子們在 表達能力的訓練、增進肢體動作的豐富、增加自信心的建立等。吳佳蓉(200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