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特殊需求幼兒溝通不良造成之問題行為

由於溝通不良經常會衍生出許多的問題行為,智能障礙者或是發展遲緩 幼兒常伴隨不良適應行為問題,例如攻擊他人、自我傷害、習癖動作、破壞 性行為、干擾行為…等,這些問題行為導致他們在學習、工作、社交、社區 等環境裡被孤立及隔離(林惠芬,2001)。許多行為分析學家認為對智能障礙 者或是發展遲緩者而言,其實問題行為的背後是具有某種複雜的溝通意義和 社會功能(引自林惠芬,2001)。換言之,問題行為含有溝通的意圖,只是此 種表達的方式可能是不適當的或是會干擾他人,甚至是傷害自己的,所以在 此節討論特殊需求幼兒之問題行為。

一、問題行為之定義

根據 Elgie 和 Hastings 的看法,所謂問題行為是指行為的表現不僅對障礙 者本身有不良的結果,對於身旁照顧他的人也會造成不良影響與結果的行 為,就是問題行為(引自林惠芬,2010)。問題行為可分為內向性(如害差、

焦慮、固執等)與外向性(如攻擊、過動、破壞等)。而身心障礙學生常見 的問題行為大致可分為為八類:(一)身體上的攻擊性行為;(二)自我傷害

的行為;(三)破壞性的行為或是對物品的攻擊;(四)擾亂的行為;(五)

消極性的攻擊或干擾;(六)無意的走失或故意的逃學和離家出走;(七)反 覆而固定但未具意義的身體動作; 8.情緒或是社會行為不當的表現(引自候 禎塘,2003),另外林惠芬(2010)將行為問題之種類分為:攻擊⁄傷害他人、破 壞、自我傷害、干擾行為和刻板⁄固著等五種。我將以上問題行為種類統整 歸納出下列幾項:

(一)攻擊性行為(含身體上的攻擊與破壞性行為或對物品的攻擊):攻擊行為可 分為身體上或口語上的攻擊,常見有推、抓、捏人、咬人、亂摔東西等。

且研究指出攻擊行為伴隨課程難度上升而出現(陳碧純、李芬容、黃宗藝,

2004)。

(二)不服從行為或干擾行為:不服從行為普遍有配合度差、不喜被要求等問 題。國內學者施顯烇(1998)指出不服從的原因包括:不能也非不為也(如 ADHD 小朋友無法安靜坐在椅子上實為生理問題)、溝通問題、過去經驗、

認知與態度等。

(三)固執行為:指的是持續以固定而重複的方式做一件事,而這種方式常常是 奇特的、怪異的(張正芬,1999)。其具有逃避困難、減輕焦慮、挫折或阻 斷外界刺激的功用。

(四)自傷行為:較常見的自傷行為有打自己頭或身體、咬自己身體部位、抓摳 皮膚等。陳碧純等人(2004)指出自傷行為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為獲取快感、

減輕焦慮、引起他人注意或逃避學習等原因。

統整上述,問題行為是指行為的表現對自身有不良的結果,對身旁照顧 者也會造成不良影響與結果的行為。問題行為的產生,是源自於自身溝通能 力不足,而藉由問題行為達到與人溝通的目的。

二、問題行為的溝通功能

Evans &Mayer 提出問題行為的功能或目的可能有以下(引自候禎塘,

2003):社會溝通(social-communicative)作用:

(一)行為問題的呈現,可能代表下列種種訊息:

1.工作太難而不願意做、不喜歡或討厭某人、想安靜獨處或疲倦;

2.引起別人的注意與需要別人的照顧關心;

3.被要求停止喜愛的活動事物等。

(二) 自我調節(self-regulatory)的作用

(三) 以不當行為表現對環情境中過度刺激、衝動、或生理疲倦的調適。例如 以紛擾的行為表現對有趣的事情的注意,又如以無聊的行為,呈現他疲 倦時的狀況。

(四) 自娛或遊戲(self-entertainment or play)的作用

當獨處時常呈現的不當行為,可能是一種自娛的反應。另外如以打人、

嘲笑做為欲與他人遊戲玩耍的策略。

此外,莊妙芬(2001)也將問題行為誘發因素歸納如下:

(一) 社會性注意(social attention):某此問題行為是來自於他人的注意或關注。

(二) 實物增強(tangible consequence):某些問題行為是來自於實物的增強。

(三) 逃避不利情境(escape from unpleasant situations):某些問題行為是為避嫌惡 的情境。

(四) 感官回饋(sensory feedback):某此行為帶來本身感官的刺激快感。

綜合以上,問題行為具有溝通的功能,其功能為取得外在刺激(如獲得他 人關注或物品)、取得內在刺激(如感官刺激、自我調節)、逃避外在刺激(如 逃避挫折、工作)、逃避內在刺激(如逃避疼痛、疲倦)。問題行為的形成是由 學習而來的,如何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仍需從溝通方面著手,提升溝通能 力,建立溝通管道使特殊需求幼兒能以適當方式表達需求。

三、溝通不良而引起問題行為之相關研究

國內探討問題行為與溝通能力相關的論文有三篇,李甯(1999)以功能溝 通訓練促進無口語自閉症兒童溝通行為之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功能溝通訓 練,能有效增進無口語自閉症兒童之溝通行為,問題行為之發生率稍降,但 未達顯著效果。莊妙芬(2001)探討以替代性溝通訓練介入,對低功能自閉症 兒童溝通能力與行為異常之影響,其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替代性溝通訓練後,

異常行為出現次數顯著減少,且主動溝通行為次數明顯增加。郭慧仙(2006) 運用功能性溝通訓練介入國小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結果 顯示在學校、家庭及社區中主動溝通次數有明顯的增加,問題行為的發生則 明顯的減少。

綜合上述,身心障礙者確實由於溝通能力的限制,以致產生行為問題,

對溝通能力有限者而言行為問題可能是行為個體用來表達他需求的最有效

工具。而功能性分析是有效的策略。特殊需求幼兒之行為問題,含有其欲表 達之需求與目的,故身為教師的我更應隨時檢視自己能否正確的解讀特殊需 求幼兒所發出的訊息,並教導其使用正確的行為或方式進行溝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