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造力與科學創造力的本質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成共五節探討相關文獻,以做為本研究之理論支持:第一節將探討創 造力、科學創造力的本質;第二節針對培育創造力與科學創造力的方法提出說 明;第三節述明CPS 創造性問題解決之歷史沿革及適合國小學生的教學方法;第 四節提出創意思考策略等。

第一節 創造力與科學創造力的本質

現代心理學家對創造力(creativity)的性質、過程、因素等研究和培養等問題 日趨重視,愈益引起社會國家的重視。但如果從心理學史的演變過程來看,創造 力的研究是長期受到忽視。

壹、創造力

一、創造力在心理學發展過程:

在創造力心理學研究的前三十年,社會和學校教育並未受到重視,自 1950 年Guilford 提出創造力一詞,人們把它視為一組特殊的人格特質如動機、擴散思 考等,後二十年才開始注意到環境因素如家庭學校對創造力的重要(Niu &

Sternberg, 2003)。

二十世紀初,心理學研究重點是心理過程,如感覺知覺、反應等。到了1920 年,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在「創造性思惟」一書中分析兒 童、成人和名人如愛因基坦的創造性思惟後,才逐漸受重視。30 年代,人格心理 學興起,美國社會心理學米德和奥爾波特把自我(self, ego)概念引入人格心理學 後,有關人性中創造力的研究就更引人注意。50 年代,創造心理學脫離人格心理 學,成為獨立一支。美國心理學家Guilford 於全美心理學會發表就職講話的題目,

即創造力。60 年代,把以往智力測驗多為低級思惟記憶問題,少用高級思惟的概 括類推問題,忽視發現新情況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這種情形,由美國芝加哥大學

對創造力做系統對比研究,首先制定創造力測驗,用以探明大學生、青少年的創 造潛能。從此創造力的研究、培養等方面,遂益引起社會重視。目前,世界各國 學術界對創造心理學的研究正處於深化過程中(吳福元,未知)。

二、創造力的意義和內涵:

創造力和智力一樣,它是每個人都有,如同智力低是愚笨,創造力低是普通。

智力測驗檢定出的天才很少,高創造力的人也是如此。Guilford 認為創造力是我 們多元智力領域中,任何一個領域中的最高運作層次。

創造力高的人兼具有擴散思考(divergent thinking)、聚歛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二種能力。擴散思考有三個特點: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在創造性 活動中,是沒有現成答案的。Guilford 認為擴散思考是創造力重要部分。但也有 人認為擴散思考和聚歛思考兩者同樣重要,擴散思考較優異者,無充分證據顯示 較具創思能力(簡茂發,2000;吳福元,未知)。

創造力是現代教育經常被討論主題,自1950 年全美心理學會會長 Guilford 倡創造思考研究以來,有關文獻大量增加,但仍對「創造」一詞定義莫衷一是。

主要有二種說法:視創造為「能力」或「歷程」

2-1-1 創造力定義之整理(整理自簡茂發,2000) 代表人物 主 張

J. P. Guilford 思考分成擴散和聚歛。前者與創造力有關,解決問 題,能多方面思考。

J. W. Getzels 與 P. V. Jackson

創造是一種認知形式,即修正已知,探索未知,並 進而組成的能力傾向。

能力說

D. W.

Mackinnon

創造者記憶與應用能力均超出常人,能明辨事理,

相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適當,並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 而加以應用。

G. Wallas 科學、藝術創造過程可分為四階段:準備、醞釀、

豁朗、驗證

I. A. Taylor 創造歷程必經四階段:暴露、潛伏、豁朗、執行 G. F. Kneller 五階段:洞察、準備、醞釀、豁朗、驗證

歷程說

Torrance 創造思考是一序列過程:

1. 包括問題的缺陷、知識的鴻溝、遺漏的要素及 不和諧之察覺。

2. 進而發覺困難,尋求答案,做推測及假設 3. 對假設求證、再求證或修訂假設,再求證 4. 將結果提出報,傳達於人

Treffinger 等人 (2000)認為適應力(adaptability)、創造力、小組合作和想像力 是成功和生存的必要條件。創造力和發明的研究,對個人、小組、組織都是非常 重要的。

Csikszesntmihalyi 提出創造力產生的三個面向:穩定文化領域(domain),含 有文化的系統符號(如物理學、心理學領域等)、社會學門(field),決定選擇那些 創造的事物,以及個人,產生點子或產品。所以創造力是依賴環境的,在個人、

學門、領域三因素間交互作用,驅使文化演化。並認為創造的發生不是具有多少 創造的天才而已,也牽涉到符號系統的進入難易度、社會系統接受度等,使創造 實現的是社會不是個人(Niu & Sternberg, 2003;吳靜吉,2001;李乙明、李淑貞 譯,2005)。

黃鴻博(2000)認為判斷一件事物的創意應首先考量創新、實用及改良的效 果。詹志禹(2005)認為從思考歷程來看,創造力比較仰賴擴散思考而非聚歛思考;

從產物來看,必須 具有「新穎」和「價值」兩大條件;從人物來看,人人都具 有創造,只是程度、領域不同而已。陳龍安(2005)歸納各家說法認為創造最重要

概念是「不同」和「更好」。雖創造力定義好幾種,但當創造力的結果、歷程、

人、環境等分開考慮,許多衝突就不見了(李茂興譯,1998)。

小結:研究者認為,在小學生階段最起碼的創意是要能做出與自己過去不同 的作品,並珍惜該作品的價值,進而發展出與大家不同的獨創性。所以在教學過 程中,儘量鼓勵學生多動腦思考,增加點子的數量(流暢性),從中找出適切性(解 決方法)及獨創性(與自己過去、與其它人不同)的點子。

貳、科學創造力

創造力是很難下定義的,所以也沒有統一的定義。許多研究者結合二種或更 多的創造的過程、創造的產品、具創造性個人及創造性的環境來定義創造力,Hu

& Adey(2002)以前面創造力一般項目來定義科學創造力。

Einstein 較喜愛心理符號,認為是較語言(文字口說)能「複製」和聯結「想像」。 認為「想像」和「創造性思考」是科學創造力過程的面向之一(Hu & Adey, 2002)。

Hu & Adey(2002)把科學創造力定義為一種智力或能產生獨創性有自己或社 會價值產品的能力,必需仰賴於科學知識和技能,是一種固定和連續發展的結 構,所以青少年和成熟科學家有相同科學創造力心智結構。認為科學創造力之不 同於一般創造力,是因為有創造性的科學實驗、創造性的科學問題發現和解決、

創造性的科學活動。他分析文獻中科學創造力的概念和意義,建構出科學創造力 結構模型(Scientific Creativity Structure Model, SCSM)。分成過程(思考和想像)、特 質(流暢性、獨創性、變通性)、產品(技術性產品、科學知識、科學問題、科學事 蹟)三面向。

洪振方(1998)則分為從心理學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社會建構論等觀點探討 科學創造力,認為「問題的發現與探索」是啟動科學創造性思考的動力,「豐富 的舊有知識」是科學創造性思考的能源,「靈感、想像、與直覺」所產生的頓悟

是科學創造性思考的精華,而「邏輯地論證」是科學創造性思考具有適切性的保 證。科學創造性思考的成果,並不是既存知識的再生(reproduction),而是既存知 識的重組(restructuring)。思考實驗(thought experiment)與類比方法是科學工作中進 行創造性思考普偏採用的方法。

洪文東(1997,2002,2003,2005)認為創造力在不同知識領域,會有不同領 域的創造力。科學上的創造力,除具有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等,再從創造的 個人、歷程、產品、環境分別做討論,認為科學的創造者,依科學素養,用適切 思考方法,經歸納演繹假設之邏輯推理歷程,理性客觀進行實驗探究與驗證,發 現新的理論發明等。所以科學創造力,一般人都有,只是層次高低不同,如小學 生從顯微鏡發現水滴中有草履蟲,對他而言是創造的表現,因為是第一次、前所 未有;但相對於牛頓發現「地心引力」對人類生活的幫助,當然是有明顯差異。

但因為科學的創造力之不同於一般創造力,主要在其科學探究過程中強調的「邏 輯性」,透過「科學的問題解決過程」才能突顯科學創造力的獨特性。科學創造 力必須根植於既有的科學專業知識上,透過基本的科學過程和適當的科學態度,

進一步創新,想出別人想不到的,做出別人做不到的新奇事物的能力,如此才是 有意義、適切、有價值的。

洪蘭(2005)認為科學創造力除了包括想像力、邏輯推理能力、背景知識、觀察 力外,還有「正確解釋」現象的能力及設計實驗的能力。如果細分,複雜思考研 究的科學家與複雜思考教學的科學家,兩者人格有明顯差異,前者被認為具掠奪 性,後者則溫和群居(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Sternberg & Lubart(1995)認為人 類的成就無不從思考而來,運用適切思考方式是發展創造力必要條件,科學創造 力更涉及思考特性如流暢性、獨創性、變通性等,其中以流暢性(點子總數量)、適 切性(中肯切題)、獨創性(適切又與眾不同)最為具代表性。每個人科學素養不同,

再加上個人人格特質與思考特性不同,而有不同層次的科學創造力表現 (洪文 東,1998,2000,2002)。

洪文東(2003)提出以「產品」定義科學創造力,從演化「變異」和「選擇」的 觀點,也就是「新穎」和「價值」的兩個向度,定義青少年學生創造性產品的必 要條件。

簡言之,科學創造力就是在既有的科學知識、科學過程技能上,加以創 新研發,產生新的科學概念或製造出新奇事物的能力(黃鴻博,2000)。

小結:綜合以上,研究者認為在自然科學領域內,學生運用自然科學知識及 技能,解決科學的問題,解決的歷程或結果表現出獨創性、流暢性、適切性,是 為「新穎」和「價值」,即為科學創造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