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培育創造力與科學創造力的方法

再加上個人人格特質與思考特性不同,而有不同層次的科學創造力表現 (洪文 東,1998,2000,2002)。

洪文東(2003)提出以「產品」定義科學創造力,從演化「變異」和「選擇」的 觀點,也就是「新穎」和「價值」的兩個向度,定義青少年學生創造性產品的必 要條件。

簡言之,科學創造力就是在既有的科學知識、科學過程技能上,加以創 新研發,產生新的科學概念或製造出新奇事物的能力(黃鴻博,2000)。

小結:綜合以上,研究者認為在自然科學領域內,學生運用自然科學知識及 技能,解決科學的問題,解決的歷程或結果表現出獨創性、流暢性、適切性,是 為「新穎」和「價值」,即為科學創造力。

第二節 培育創造力與科學創造力的方法

以下分一般的創造力及在科學上的創造力共二節探討培育的方法。

壹、培育創造力的方法

在提升創造力運動的過程中,「教育」是最基礎的力量(吳靜吉,2001)。學校 是培育創造力的基本教育途徑,教育者對於兒童創造力培養的教育觀點、學校的 管理和班級編排及培養兒童創造力所需的教師素質等都是基本因素,對兒童創造 力培養具有重大影響。如改變成注重兒童主動性的教學法、建立新型師生關係,

鼓勵大膽質疑與創新、透過實際活動、建立安全自由的團體氣氛等,都可以培育 學生的創造力(董奇,1995)。

創造力的發展,根據大多研究顯示,是後天環境和教育的結果,人類創造發 明所需的擴散思考,是可以經由練習和教學予以增加(陳英豪、吳鐵雄和簡真真,

1994)。Amabile 認為社會環境如教室氣氛、學校校環境都能幫助或抑制個人創造

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應被視為重要的教育目標,甚至應在學生的週課表中排進 教如何是創造的創造力和創造思考教學(Niu & Sternberg, 2003)。

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02)提出推動創造力教育的原則,如「全觀 原則」─人人皆能創造,開發大眾創意潛能;個別與集體的創造力並重;創造力 教學應情意、知識、技能並重;創造力的評鑑,應結果與過程並重;「銜接原則」

─各階段教育對象不同,教材也應隨學生與環境改變而調整;「動機原則」─讓 學生樂於創意學習,以激發內在動機為終極目標;「體驗原則」─應強調體驗,

從做中體驗,享受創造之樂趣。使學習者親身體驗創造之樂趣、創造的歷程與創 造的意義;「融入原則」─創造力課程與教材應融入各科教學,視不同教育階段 之情境與需求,設計課程,並考慮當地文化,就地取材,發現當地之創意元素,

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體驗並發揮創意等。

吳靜吉(2001)認為創造力的培育需要親自體驗,必須在開放自由、分享互動 的氣氛中體驗,體驗過程也需要紀律與堅持、團隊合作。詹志禹(2003)認為小學 生要能創造出自己前所未有的產品及珍惜自己作品,這二個階段是不可或缺的學 習歷程。而要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獨特產品及獲得社群認同是參與社會文化創造 的開始,是前二階段長期培養演化的結果。洪蘭(2005)認為要提升創造力應從大 量「閱讀」增加背景知識做起。

黃鴻博(2000)認為學校教育要能「製造創意思考的環境」、「培育創造能力的 教學方法」,改變傳統評量、指導學生遇有問題要多獨立思考提出超常的觀念。

升學考試被中學教師與學生評為創造力頭號殺手,從演化論觀點,它也是最具支 配性的一個選擇壓力(詹志禹,2003) ,在現實升學掛帥的台灣教育體制下,如果 可以建立起公正客觀評量指標,讓創造力訓練及培育理論可以真正落實到教學,

使創意成為所有領域的課程核心(吳思華,2003;鐘蔚文,2005)。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吳福元,未知)也提出培育創造力的方法有:激發求

知欲和好奇心,培養豐富想像力、善於發現問題能力,重視思維的流暢性、變通 性、獨創性,發散聚歛二種思考都要培養,因為創造活動全程需要經此二種思考 多次循環才能完成等。

站在教育立場,創造力人人皆有,是可以經由適當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加以 培育(洪文東,1997,2003)。創造思考的教學模式有 Willians 創造與情意教學模 式、Guilford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Parnes 創造性問題解決 CPS 教學模式、泰勒發 展多種才能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創造思考教學三段模式、陳龍安愛的「問想做評」

(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陳龍安,2005,2002;洪文東,1998)

小結:研究者同意「創造力是可以培育的」,所以嘗試融入現有課程的以培 育小學生的創造力。研究者除營造自由開放教學氣氛外,也規定學生閱讀相關主 題之科學讀物。除鼓勵學生親自體驗、動手做外,還要在解決問題的點子、方法 上不斷使用地使用擴散思考、聚歛思考,以激發科學的創意。最後表現在科學作 品或解決科學問題歷程,與自己過去不同或與其它人不同上。

貳、培育科學創造力的方法

我們認為兒童具有創造力,卻不能與成人一樣可以進行科學的創造發明。他 們的特點有:不斷發展變化、較為簡單初級、表現領域廣泛、自發性強、創造性 想像為主。雖然兒童創造的產品不具什麼社會價值,但對兒童整生而言,它是未 來創造的基礎;可以使兒童獲得滿足和樂趣,對人格發展有正面影響;增強領導 能力(董奇,1995)。

傳統中國教育不鼓勵創意,孩子被教導成沒有自己的看法,安份守己、中規 中矩的環境,阻礙了科學的真正進步。必須對科學原創力重視的重要,才能擺脫 一直用外國科技的創造發明,而沒有真正追趕過去(洪蘭,1999)。 近二、三十年

來,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已成為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趨勢(洪文東,2000)。

洪振方(1998)認為創造力不必是要去評估它多寡或宣稱某種教學法會增益 它,認為應是要把握激發科學創造力原則,營造創意空間。而激發的原則有如發 展豐富的科學知識基礎、尋找相似問題、警覺習慣想法的限制、突破習慣的想法、

嘗試並列兩個看似無關的理念,並尋求兩者的關係及其意義、認知見習科學家探 索問題的思考過程、從互動的反思討論中激發創造力等。提供科學創意故事或介 紹閱讀科學家傳記或帶領參觀科學創意展覽,提供適當思考問題、激發學生變通 性、對問題的敏感性、集中全力探索發現反思討論來解決疑難得知識,是可以增 進學生科學創造力的。

適合培育青少年科學創造力的教學模式,應包括想像其它觀點等激發學 生創意的技能、示範創造力與創意教學評量等支持創意的環境、容忍曖昧發 揮優勢等人格特質的培養(Sternberg & Williams, 996,引自洪振方,2003)

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最根本要從學校教育著手,擺脫傳統教學的束縛,

提倡各種激發科學創造力的教學策略。汪榮才(1998)認為創造需要長期培育,所 以應在正常教學情境中,讓學生有較長時間去收集資料、醞釀靈感、執行計畫等 進行創造性問題解決。王千倖(1999)則認為「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是 培養學童科學創造力的最佳策略。在此之前需要先培養科學教師的創造性教學能 力,營造有利創造的環境和使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唐偉成、江新合(1999)提出 以Vee 圖理論結合科學過程技能與科學知識的教學模式,參與教師認為對提昇學 生的科學創造思考能力是有幫助的。何偉雲(2000)強調多練習對既有知識的「修 正─重組」,可提升學童的科學創造力。李賢哲(2001) 及李賢哲、李彥斌(2002) 認為培養學童「動手做」的興趣,可以增進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所以於紙飛機創 造性教學活動的動手做過程中,並加重科學過程技能的訓練,來培育科學創造 力。黃萬居(2001)以 STS 設計開放式教學活動,提供學生多元、多角度思考及多

元解題方式之情境,培育科學創造力。連啟瑞、盧玉玲(2005)以「心念構圖」及

「語詞句型」提升學生探究性問題的能力及品質,也提升了科學創造思考的能力。

洪文東(1997)認為提供合適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好奇心,引導探索自然,動 手操做,並且老師要能計畫提供科學創造性活動,運用適切教學策略,啟發學生 思考及培養科學創造力。又於2001 及 2000 提出修正 CPS 成為 RCPS(修正的創 造性問題解決法 revised creaive problem solving)或保留 RCPS 的擴散功能及 CSTS(創造性 STS 教學模式 creative STS teaching model)的「探索」、「解釋」功 能,形成整合的科學創造教學模式SCT,可以提升學生科學創造力。他在 2003、

2005 年提出可經由學童問題解決歷程培養科學的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需具 備的三種思考能力:創造思考力、批判思考力與推理思考力,可以RCPS 教學模 式有效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和科學創造力。

第三節 創造性問題解決及教學策略

本節先對創造性問題解決一詞與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做比較,既而對 它的歷史發展和精神更進一步的說明,再與探究做區別,使更清楚了解CPS。最 後述明CPS 的教學法,及整理分析現有 CPS 融入教學的文獻。

壹、創造性問題解決

先嘗試定義「問題」、「問題解決」及「創造性問題解決」,最後二者再加以 比較。

一、問題解決和創造性問題解決

(一)問題:「問題」是一種心理狀態。即指一個人在事情發展過程中,意識 到新目標或情境不如預期或有新的因素介入引發改變,而產生企圖求處理、解決 的心理狀態。

它與question 不同。problem 是指疑難問題,不是用「是」或「否」簡答方 式就可以解答的。依據問題的表徵來分析其性質,有明確或不明確、有靜止或動 態、想解決困惑、有答案固定或不固定 、有取得資源、有時間短不覺存在、有 長時間、有較困難等種類。(張春興、林清山,1992;黃茂在、陳文典,2004)

(二) 問題解決:指人們運用既有知識技能等來處理問題,使達到預期狀態的 心智活動歷程。

(二) 問題解決:指人們運用既有知識技能等來處理問題,使達到預期狀態的 心智活動歷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