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在本研究中,將資料的產生、蒐集與分析,視為一個動態互動的整體來 考量,一面收集一面分析,持續進行,多元收集比較。採用三種方法收集資 料:(一)當學生概念圖有誤時、研究者想深入了解學生對活動等想法、與其 它自然教師進行 CPS 教學理念討論、觀察教學,會進行非正式的會話訪談 (informal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及一般性的訪談導引法式(general interview guide approach)(見附錄十二)(二)直接參與觀察(direct observation),教學 互動對話錄音、照相及 DV 攝影,以及(三)書面文件如學習單、習作、作 品、教師每次教學活動後的研究日誌、評分表、教學活動設計教案、學生聯 絡簿之心情日記、概念圖、網路自然教師行動研究社群互動討論及 E-mail 往 來之電腦電子檔案等。

壹、資料蒐集

一、訪談

1. 本研究利用訪談來了解生概念構圖時出現錯誤如寫錯字、階級錯、連 結時等立即性的訪談,由於學生人數少藉著實物投影機可在課堂全班 一起討論,由社會互動建構科學概念的共識。為非正式會話訪談,於 課堂上自然進行被詢間,減少學生戒心,並精簡時間,如有需要如構 念圖出現錯誤,才使用到學生下課或午休前的時間,單獨先問一次 S4,其它人再一起問,避免 S4 人云亦云。由 DV 攝影或 MP3 錄音進 行收集。

雖然概念圖在初探時即教學生使用過,但因考慮「概念」對小學 生仍顯抽象,他們未必完全沒有學習到該學會的概念,只是不懂什麼 是「概念」,又晤談比較花時間,卡片製做不方便,所以利用學習單,

研究者事見寫好「關鍵概念」,讓學生「有範圍」的畫出來。最後逐 漸加進前後測的使用,在一上課就可以讓學生對「關鍵概念」先寫已 知的部分,下課的前五分鐘再寫出,經這堂 CPS 教學學得到的「關鍵 概念」情形(見附錄十三)。

研究重點雖在發現 CPS 融入教學的困難處及培養學生興趣和科學 創造力,但真實教學同時也要顧及科學概念的學習,所以使用「概念 圖」來輔助,確定學生有學會科學概念。如果概念學習(概念圖)出現 不正確觀念會了解原因,事後訪談為之做補救教學。因礙於研究的深 度與廣度不易得兼,故本研究最後以做為研究倫理補救教學,了解學 生概念學習是否正確,不另呈現結果及深入討論 (見附錄十三)。

2. 邀請任教自然的教師進行教學後觀察,及美術老師評分「月亮想像 圖」、二年級學生共同評分「舊遊戲新玩法」創意遊戲、縣自然科輔導 員家長主任校長等共同評分「運輸工具科學創意競賽」(見附錄九),

利用晤談、錄影、錄影或文件記錄收集這些不同人員的意見(如附錄十 一),希望共同參與而降低研究被干擾性及破壞性,此也是三角校正多 重觀察者之一。

二、觀察

1. 由教學者教學後立即將上課觀察到的情形及感想簡要記錄下來(研究日 誌),並重新觀看教學 DV,以檢視真實情況,找出教學缺點、放大學生 細部反應。

2. 教學時,於初探半年前即在教室前方架設錄影機,一方面降低降低霍桑 效應(Hawthorn effect )一方面利於檢討、分析教學活動實施狀況,客觀 真實記錄教學過程。

3. 因為研究者兼教學者,參與教學活動,與被觀察的學生互動頻繁,深深

涉入其中,為避免單一觀察者有選擇性的知覺之誤差,陷入自說自話險 境,故邀請自科所同學及數學研究員 P1 以旁觀者身分事後觀察教學活 動錄影光碟,給予意見。

三、文件蒐集

本研究所蒐集的書面文件資料,除了訪談轉成文字稿、教學觀察轉成記 錄以外,還蒐集如下多樣的資料,以減少分析上的誤差。

(一) 教學日誌

研究者在整個研究歷程裡頭,對於每次教學活動大綱記錄在筆記上,

實施完後立即進行反省,電腦打字存檔。內容除了日期、地點、情境(教學 活動概要)、省思(論述與反省改進)等。這些札記,是日後研究分析時的重 要依據。最後將教學活動整理再次修改訂案(簡案),以建立做為 CPS 融入的 教學模式之參考。

(二)歷程檔案資料

因為電腦網路開始成為推廣研究重要方式,如電子郵件可以隨時隨地與 合作對象或具批判的友人進行意見交換,並排除郵件往返曠日廢時的缺 點,對忙錄的且不同校教師,是比較有效的時間利用方式(夏林清等譯,

1997;蔡美華譯,2004),所以本研究除了使用並收集電腦網路 E-mail 電子 信件,還有發表在頑皮猴網站互動討論文章照片等,以及教學前的教學活 動設計及筆記、教師閱讀的補充書籍資料,研究者依來源、單元、媒體等 項分類整理,可能為電子檔(如影像檔、聲音檔、圖片檔、文字檔)或紙本(如 學習單、習作、心情日記等),為避免遺失,原稿大都影印保存及掃描存在 電腦裡,電腦檔案都至少複製存成二份保存在不同硬碟裡。在撰寫報告時,

可供反覆檢閱,進行綜合性的分析與解釋。

(三)學童習作及作品

學生的 CPS 記錄補充單、心情日記(聯絡簿)、習作、概念圖、學習單、

成品,分別以影印、掃描、照相方式蒐集,作為研究資料之比對與分析。

學生作品創作評比,因不同任務需求請其它年級學生或其它老師、

家長共評,記錄評分結果。

貳、資料整理分析

研究者將與學生、研究所同學、自然輔導員等訪談錄音、觀察、省思札 記資料轉成文字稿,並依教學活動、時間順序編碼、分類放置資料夾中。且 以研究者的研究日誌建立資料索引,以此為經線,所得其他資料為緯線,使 大量複雜的資料脈絡分明、有跡可尋。

一、持續的比較

研究者在研究資料分析上,先釐清研究者所處的情境、所欲解決的問 題及研究者個人所持的理論與信念。再將這些理論與信念放諸於行動方案 中,透過反思與比較的歷程,建構發展的教學模式,然後再計畫下一步的 行動。因此每一筆的資料的獲得,都成為下一次行動的參考資料,在這樣 持續比較的過程中,使研究者能找出小學生更適當融入課程的模式及恰當 的支持理論。

二、三角校正

依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中提到的要去除研究者自 己理論的預設和障礙,可與具批判性的旁觀者討論,所以研究者邀請不同 評鑑人員如自然科輔導員、學校同儕、自科所同學及學長等,提供不同意 見,讓研究者更察覺自己的有色眼光,澄清自己想法。這同時也是不同理 論觀點、信念的理論--觀點(Theory-perspective)人員的三角校正詮釋資料。

資料來源多種,如學習單、習作、作品、教學日誌、錄影、錄音等來銓釋

分析同一組資料,進行資料的三角測定。藉由以上多種三角校正,降低研 究者投入研究情境偏見的錯誤,來提高本研究資料詮釋的可信賴度。

三、資料的代碼說明

先資料來源用中文字表示如教學日誌、訪談等,後六碼為阿拉伯數 字,二碼年份四碼日期,因為資料來源多種,故以教學日誌為主軸,再配 合各單元資料夾、 MP3 數位錄音資料夾、網路 E-mail、數位錄影光碟,內 置有活動照片、習作、學習單等資料。

表 3-4-1 資料代碼及說明

代碼 代碼說明

教學日誌 2005-09-19 2005 年 9 月 19 日之教師省思日誌

晤談 V001-S1 或教師 T1-940919 94 年 9 月 19 日之訪談學生 1 號或教師 T1 流水號 V001 (註:P1 表特殊身分之教師) 心情日記 S2-940919(觀月) 94 年 9 月 19 日學生 S2 夜晚觀月之心情日

記 習作或學習單或概念圖等

S1-940919

94 年 9 月 19 日之學生 1 號習作或學習單 或概念圖

上課教學錄影 G-940919-1-M 或 W 94 年 9 月 19 日之上課數位錄影資料流水 號 1 及母片(M)或工作片(W)

閱讀口頭報告照片─940905,自 然教室

94 年 9 月 5 日之活動名稱「閱讀口頭報告」

照片,地點「自然教室」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