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九節 研究實施

本研究的主要實施進程計有 10 項,茲將內容分別敘述如下:

一、資料蒐集及文獻探討

本研究自 96 年 4 月起,針對研究主題廣泛蒐集相關資料,再 根據資料內容所呈現的理論加以分類及彙整,以進行相關文獻的 探討。

二、建立理論基礎及研究架構

本研究自 96 年 7 月至 9 月,建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同時決 定研究對象、研究工具、教學單元及進行實驗設計,以建構本研 究的研究架構。

三、發展教學活動

本研究自 96 年 8 月至 11 月,根據簡單機械教學單元所涵蓋 的主概念、次概念進行教材分析、教學分析等步驟,來發展本研 究所需的教學活動。同時,將教學活動設計內容徵詢專家意見作 修訂。

四、發展研究工具

(一)本研究自 96 年 10 月至 12 月,根據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彙整結 果,發展實作評量表及標準、學習意見調查表、訪談大綱等初 稿,再徵詢專家意見作修訂。

(二)本研究自 96 年 10 月至 97 年 1 月,發展簡單機械成就測驗的 預試試題 108 題。然後於 97 年 01 月 20-23 日針對台東縣復興 國小 25 位六年級學童,及 97 年 1 月 27-30 日針對台東縣東海

篩選工作,以決定出簡單機械成就測驗之前測、後測試題。

五、教學前準備工作

本研究自 96 年 10 月至 97 年 2 月 12 日,就教學進度與原任 課教師協商,同時決定實驗組及控制組的班級,再依照教學活動 所需的教學媒體、教學資源及實作材料等作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六、實施前測

本研究自 97 年 2 月 14-15 日,分別對實驗組學童、控制組 學童實施簡單機械成就測驗前測試題、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

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等前測工作。

七、進行教學實驗

本研究自 97 年 2 月 18 日至 3 月 28 日,依照教學進度及課表,

實驗組實施樂高教學方案教學,控制組實施傳統教學。同時,對 實驗組及控制組兩組學童的實作作品進行創造力實作評量工作;

及在課餘時間,對同意訪談的實驗組學童進行的訪談工作。

八、實施後測

本研究自 97 年 3 月 31 至 4 月 3 日,分別對實驗組學童、控 制組學童實施簡單機械成就測驗後測試題、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 動、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等後測工作。同時,讓實驗組及控制 組兩組學童進行學習意見調查表的填寫工作。

九、資料分析

本研究自 97 年 4 月至 5 月,將研究所得的資料及數據進行統 計與分析,以獲得研究的發現。

十、撰寫論文

本研究自 97 年 5 月至 7 月,依研究發現內容,歸納出研究結 論,將研究所得內容撰寫成論文。

第十節 資料分析

一、量的分析

本研究量化之資料,藉由 SPSS 13.0 for Windows 套裝軟體進 行資料的分析。除「基本資料」和「學習意見調查表」採取描述 統計外,本研究之各依變項除實作評量未實施前測者,進行「t 檢 定分析」。

同時為減少實驗的誤差,以學生在各依變項之「前測」得分 為共變數,針對「後測」分數進行「共變數分析」統計處理,以 考驗各項假設。前測係指學生實驗處理前在「簡單機械總結性成 就測驗」、「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創造性思考活動」以及「威廉斯 創造力測驗-創造性傾向量表」上所得之分數為依據。

進行共變數分析時,必須進行各組組內迴歸線是否平行的檢 驗,一般稱為迴歸係數同質性檢驗。這個檢驗的目的在於,希望 確認實驗組/控制組的分組及前測分數,不會產生交互動作用,

不會共同影響後測分數的效果。假若此各組組內迴歸線的迴歸係 數同質性檢驗達顯著差異時,則表示迴歸線並不平行,此時無法 進行共變數分析,必須使用詹森-內曼法(Johnson-Neyman)進 行統計分析(林清山,1996)。有關詹森-內曼法在 SPSS 13.0 for Windows 套裝軟體沒有提供相關的統計模組,因此本研究使用鄭 承昌(2006)所開發的「雙組前後測實驗分析:Johnson-Neyman 法(1.1 版)軟體」進行相關的統計分析。本研究在各項統計考驗的 α值,採用.05 顯著水準。

二、學習意見的分析

本研究透過「學習意見調查表」和「訪談」來蒐集資料,瞭 解學生們的感受。學習意見調查表於課程的最後一週實施問卷調 查,然後就所得資料進行分析,以作為改進實施樂高教學方案教 學之參考。

其次,進行不定時的訪談,訪談時研究者在事先徵得受訪者 同意後,將訪談內容予以錄音,於訪談後再加以詳細紀錄整理,

但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仍會針對受訪者所作回答內容作重點式 的記錄。在訪談結束後,將所有訪談的結果轉錄成文字資料,再 將所得資料進行歸類和分析,並將其與理論和量化所得之資料相 互印證,以補充量化資料之不足。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樂高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童創造力的影響,在此 呈現本研究統計分析的結果與討論,以驗證本研究之假設。在實驗設 計中,自變項為教學方法,依變項則為學習成就、創造力實作表現、

創造力認知表現、創造力情意表現、學習意見。本章依照依變項的順 序,依將自變項對學習成就、創造力實作表現、創造力認知表現、創 造力情意表現、學習意見的效果,說明如下:

第一節 不同教學法對學習成效的影響

本節為探討樂高教學方案、傳統教學等兩種不同教學法對學童學 習成效的影響,針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簡單機械」教學單元的學習 成就測驗的分數進行共變數分析。

一、簡單機械學習成就測驗的分析

在教學實驗結束後,將所收集之「簡單機械學習成就測驗」

前、後測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兩組學童在「簡單機械學習成就測 驗」上所得「分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 4.1 所示。

表 4.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簡單機械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之平均數及標 準差

組別 前後測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驗組 前測 35 59.06 13.37

後測 35 82.83 10.35

控制組 前測 35 55.80 12.36

後測 35 65.80 17.93

依共變項分析的基本假設,在進行共變數分析之前,需先考 驗組內迴歸係數是否具有同質性的假定。因此,先將實驗組與控 制組在「簡單機械學習成就測驗」的分數進行迴歸係數同質性考 驗,結果如表 4.2 所示。

表 4.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簡單機械學習成就測驗總分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摘要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 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值 顯著性 p

前測 618.83 1 618.83 3.19 .080 實驗處理 1710.84 1 1710.84 8.81 .004 前測*實驗處理 119.08 1 119.08 0.61 .440

由表 4.2 可以看出,兩組之組內迴歸係數並無顯著差異,F(1, 66)

= 0.61,p > .05。表示兩前測的迴歸線的斜率相似,亦即兩組所受 的共變量(前測)影響之程度相當,符合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的 基本假定,於是進一步進行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 4.3 所示。

表 4.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簡單機械學習成就測驗總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 變異來源 離均差平

方和 SS

自由度 DF

均方

MS F 值 顯著性 p 前測 1650.90 1 1650.90 8.56 .005 實驗處理 4287.99 1 4287.99 22.22 .000

誤差 12929.67 1 192.98

由表 4.3 的分析結果得知,在排除總分前測分數之影響後,實 驗組與控制組在學習成就測驗後測的總分分數達到顯著差異,

F(1, 67) = 22.22,p < .05。表示經過實驗處理後,實驗組在簡單機械

學習成就測驗顯著優於控制組,亦即接受樂高教學方案教學比傳 統教學更有助於提升學童簡單機械認知領域的學習成效。

二、研究發現與討論 (一)研究發現

在本研究的實驗過程中,以簡單機械學習成就測驗進行學 習成效的前、後測。經研究發現: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後測總分的分數,經過共變數分析後所 得到的結果為 F(1, 67) =22.22,p < .05,已達顯著差異。表示有經 過本研究所設計的實驗處理後,實驗組學童在簡單機械成就測 驗的表現會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童;換句話說,接受樂高教學方 案教學,會使學童在簡單機械認知領域的學習成效提升相對較 傳統教學有效。

(二)結果討論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的資料顯示,實驗組學童在「簡單機械 學習成就測驗」分數的平均數考驗均達顯著水準,即樂高教學 方案的教學的確能顯著提升學童簡單機械的學習成效。

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建造論強調:1.學習是主動的歷程,

即是學習者從經驗中主動建構知識,2.當學習者熱衷於對個人 具有意義的事物時,他對新知識的建構是特別具有效率

(Resnick,1996)。還有,Wu(2002)的研究發現:在 LEGO Mindstorms 的教學環境中可促使學童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願

意積極投入相關的教學活動之中。

再者,對照學習意見調查表的結果發現:就實驗組而言,

有 97.1%學童認同樂高教學方案的教學可讓他們對簡單機械具 有基本的概念;有 88.6%學童認同樂高教學方案的教學可讓他 們覺得簡單機械很重要;有 77.1%學童認同樂高教學方案的教 學可讓他們認真作課堂的作業。這些項目皆與控制組學童的填 答是有顯著差異。

由上述內容可知,在樂高教學方案的教學中,可提供實驗 組學童較高的學習動機,並且認為簡單機械單元是重要的新知 識,願意認真去完成課堂的作業,主動積極從學習經驗中去建 構自己的知識,以使學習具有較佳的成效。本研究的結果與上 述內容相符合,即實驗組學童具有高學習動機、覺得學習單元 重要、願意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因此在簡單機械學習成就的表 現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童。同時,此一結果與文獻探討中,有關 樂高相關研究對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的結果是相同(林智皓,

2007;高惠玲,2007;許雅慧,2005;劉洲,2004;Wu,2002)。

第二節 不同教學法對創造力實作的影響

本節為探討樂高教學方案、傳統教學等兩種不同教學法對學童創 造力實作的影響,針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實作評量」的分數進行 t 檢定考驗分析。

創造力實作評量包括「旋轉娃娃」、「塔式起重機」等二項作業。

在教學實驗結束後,將所收集之「實作評量」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即

在教學實驗結束後,將所收集之「實作評量」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