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區域經濟整合之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區域經濟整合之理論基礎

美國政治經濟學者 Balassa(1961)發表之經濟整合理論,為全球的區域經濟 整合建立了理論基礎。根據其定義,所謂經濟整合(economic integration),是指 國與國之間消除彼此在商品、服務以及生產要素上流動的限制與障礙,使商 品、服務及生產要素的市場逐漸合而為一的過程。又一般而言,參與經濟整合 的國家大都是由地理上或區域上相鄰的國家所組成,因此經濟整合又被稱之為 區域經濟整合(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後世的文獻中,依據實際發生的全球經濟成長以及區域經濟整合,延伸發 展了 Balassa(1961)提出的經濟整合循序漸進的五個階段。關於不同的經濟整合 階段,以下以整合程度由淺至深討論如下:

(一) 優惠性貿易協定

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或優惠貿易協定(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 PTA),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藉由簽署此類協定結合在一起,單 方面或相互之間降低或移除關稅、配額及其他貿易障礙。

(二) 自由貿易區

數個國家的結合,成員國彼此相互消除全部或大部分的關稅及非關稅貿易 障礙,但每一個成員國對貿易區之外的非成員國仍然保有獨立自主的貿易政 策。

(三) 關稅同盟

7

數個國家結合在一起,成員國間的商品貿易完全消除關稅,且對同盟之外 的非會員國採行共同一致的對外關稅。

(四) 共同市場

成員國彼此消除貨物的關稅以及對非成員國採取共同的對外關稅,並且允 許生產要素(如人員、資金等)在成員國之間自由流動。至此,商品、服務及生 產要素皆整合為一共同市場。

(五) 經濟同盟

成員國除了符合上述共同市場之全面開放商品、服務及生產要素的自由流 動之外,彼此並協商制定共同之貿易、貨幣、財政等政策,甚至發行共同貨 幣。

蓬勃發展的區域經濟整合來自於各國不同的多元動機,其成因不只限於經 濟層面,同時也包含了政治、戰略、區域安全等層面,根據 Brown(2005)提出 之分析,整理常見因素如下:

(一) 尋求市場及貿易機會

經濟整合擴大了市場,實現規模經濟效果,並可加深專業化生產,以及吸 引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以促進經濟成長。

(二) 戰略及政治因素考量

區域經濟整合同時建立於經濟利益的交換,也穩固了政治、戰略與安全方 面的發展,例如穩定移民問題及區域安全。

(三) 保障貿易市場

一國與大國或是占其出口比例大宗之國家簽訂貿易協定進行經濟整合時,

8

可保障該國的出口市場,使之不受到保護主義或其他國際競爭等威脅。

(四) 提升集團議價能力

數個國家進行經濟整合,進而組成經濟同盟時,若在國際經貿甚至政治協 商時採取一致的立場和行動,則相較於個別國家將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和協商 地位,並能在國際社會中爭取到更大的發言權。

(五)隨著全球性貿易組織 WTO 會員數的增加,達成多邊協商的難度也隨之提 升,進而促使會員國轉向與自身重要的貿易夥伴簽訂優惠貿易協定,進行經濟 整合,已達成貿易自由化的目標並享受其成果。

(六)實現多邊協商的未竟之處

許多在多邊協商無法達成之議題或目標,在區域經濟整合的會員可完成並 實施,並作為未來多邊協商的基礎。

(六) 更易達成之國際協商

相較於國際多邊協商,在區域經濟整合之下,會員可以選擇協商的國家或 區域以及協商之議題,參與協商之會員更容易理解彼此的立場、政經制度以及 開放市場後可能的造成影響,協議之成果較容易預估,因此也較容易達成使彼 此都受益的方案。由於協商結果較易評估,會員也可針對開放市場後須採取的 配套政策、補償及替代方案等有充分的溝通及安排。以上種種皆使區域經濟整 合比多邊協商更容易達成。

(七) 防禦

隨著全球越來越多國家透過簽訂優惠協定建立區域經濟整合,原先未加入 或進行經濟整合之國家和區域為免於被排除在外,也開始積極找尋與貿易夥伴

9

洽簽協定之機會。

(八) 落實經濟政策及改革

若一國正朝向開放市場、貿易自由化的方向推行政策及改革,區域經濟整 合將可達成並強化此目標。

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