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協調

Bernstein (1896-1966) 提出關於人體自由度的問題,探討人體動作的協調結 構,指出動作者在從事新的動作時,會凍結身體多餘的自由度。因為個體為達成 目標動作的要求,必須掌握的是千百條肌肉的收縮、放鬆與各骨骼關節於其能轉 動的軸向活動等相當複雜且龐大的變數。透過將自由度凍結降低至較容易掌控身 體的動作,透過學習後再慢慢釋放各個關節,將自由度增加而可以控制,因此B ernstein (1967) 認為「運動中身體的控制,是要能管理多餘的自由度」,而且建 立各元素之間的關係是降低自由度的方法之一。在運動技能學習中常遇見的問通 常有很多,特別是在身體協調的部份,因為它是控制著學習及掌握動作的第一 步,在運動中,運動員身體與運動相關的各器官和系統,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裏 密切配合,並合理有效地完成動作的能力稱協調能力。良好的協調能力是能適度 地控制自己動作的能力稱為協調能力(胡延彬;徐浩;陸清,2005)。協調能力 是運動員在運動時機體各器官系統各運動部位配合一致按空間、時間、節奏等要 素完成練習的能力是形成運動技術的重要基礎也是運動員在運動時,各器官系 統、各運動環節配合一致完成動作的本領,是有機體各種能力的一種綜合表現,

而協調能力是少年兒童學習運動技術、技能的基礎(陸明輝;王偉,2001;周智 強;馮景昌,2002)。

肢體協調是個複雜且重要的工作,從日常生活到運動員的表現等,都與協調 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人從一出生開始,即能利用身體各肢段、關節等身體構 造,如走路、遊戲到一般運動員與優秀運動員的表現等,都與協調能力有著密切

的關係。動作協調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完全發揮該項運動應有的技術水準,並達到 預期的目標(林緯志,2004)。

陳俊忠(1995)研究提出六到九歲是一般性動作的協調能力發展最重要的階 段。兒童前期為神經系統發達量最多的時期,協調性的運動能力快速發展,反應 時間隨年齡而變快,到十二歲時已接近成人發育狀態在兒童早期發展動作平衡、

協調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吳慧君,2002)。我國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動作能 力卻沒有相對地顯著成長。協調能力是否是其中影響因素,值得探討。(許義雄;

陳全壽,1997;林貴福,2000;謝秋雲,2003)。

二、動力系統理論

從Bernstein 的問題開始,對於建構協調結構的概念協調也陸續提出具體的 敍述與研究方法,其中,針對降低自由度方面,Bernstein 認為透過建立自由度之 間的連結來減少多餘的自由度的說法,也讓協調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陳述。

人是個自由度相當龐大的組合體,而中樞神經沒有可能逐項控制肌肉、關節 與可能的動作型態,因此個體會將動作自由度壓縮到最小、最容易控制的單位,

即稱為協調結構(成戎珠,1994)。個體是如何達到降低自由度?使原本各自獨 立的元素在同一條關係函數上,就能轉換成協調結構的型態並達到降低自由度的 效果(陳秀惠,2005)。建立元素間的關係即能降低自由度形成協調結構。Kugl er,Kelso and Turvey(1980)為將協調、控制與技能三者加以區別,把文字的定義 化為數學函式說明協調、控制與技能三者之間關係 (Newell,1985):

(一)協調:是一個將各種變數 (A, B, C, .... X, Y, Z) 限制在一定範圍並且賦 予變數間關係的函數形式,可以用f (A, B, C, .. X, Y, Z) 的函數意義來表示協 調的意義。

(二)控制:在既有協調結構上確定方向、速度、力量等控制參數,可用f (Ai, Bj, Ck….Xr, Ys, Zt) 函數形式來表示控制的意義。

(三)技能:是f (Ai, Bj, Ck……. Xr, Ys, Zt)之間各個變數與參數值的關係達 到最佳化,以符合該技能項目的最理想型態,達到最有效率的作功。

以方程式表現為:f(Ai, Bj, Cl , Dm …………, Yr, Zt),以實際的 動作表現正手擊球為例,生手與熟手皆有正手擊球的「動作型態」,但是在控制 影響擊球變數的時間、落點、線索上而有所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控制。技能是在 特定協調型態下達到最佳值的情形,完成最適切(optimal)的動作表現。

三、三角限制

Newell (1986)認為動作協調的獲得是由於有機體的限制(organismic constr aint-s)、環境限制(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及工作限制(task constraints)

三者交互作用而產生。在各種不同的工作限制(task c-onstrain)下會產生不同的 動作型態,可以被解釋為由協調和控制而浮現(emerge)的功能,在很多運動中 都有運用到以三種限制的運動如李村棋(1999)以用力性投擲及準確性投擲為工 作限制外,再加上六種5 至 15 公尺不同的投擲距離作為環境限制,記錄 24 名國 小高年級男學童的手球投擲動作因素的層次、投擲動作的穩定性、投擲動作的速 度,和投擲動作的準確度等四項的動作成績表現,結果發現在投擲動作因素的層 次和穩定性方面,不同的工作與環境限制達顯著水準;翁精蔚(2008)以國小二、

四、六年級共91 名兒童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投擲距離、投擲指示的工作限制 下,對兒童投擲準確度表現上的影響,結果發現在要求速度的投擲指示下,球速 會跟著增加,而在要求準確度的投擲指示下,球速會因而降低;近距離的投擲較 遠距離投擲準確。不同大小的球以壘球和棒球投球動作會因棒球體積小我們可以 較小的手臂投擲動作來完成擲球,而壘球的體積大空氣阻力也大,所以自然就會 以全身來配合投球,因此這二種運動顯示出工作限制為了滿足三種限產生了協調 型態重要的概念因此個體會因為目標、器材、規則而自然產生不同的動作型態。

工作限制也是一種存在於有機體外的限制,如工作目標(goal)、規則(rule)、

道具(i-mplements or machines)的不同等。Burton, Greer, 與 Wiese(1992)以不 同技能水準的男女為實驗參與者,探討不同大小球體對肩上投擲技能型式的影 響,其主要是以六種不同尺寸大小的保麗龍球為工具,結果發現隨著球體直徑的 變大,技能表現的層次會逐漸降低,尤其球體超過實驗參與者的手掌寬度時更為

明顯。Strohmeyer, Williams, 與 Schaub-George(1991)以 72 名 5-12 歲之兒童 來測試接球運動發展的程序。結果發現:實驗參與者在技能型式上顯現出不同的 表現,其原因是採用不同的工作限制與難度;另外個體在其發展上,隨著年齡的 增長,會隨之出現成熟的技能型態。Liu(1997)以不同性別的成年人為實驗參 與者,藉由真實比賽情境使用之籃球與飛鏢的投擲技能,操弄其不同的距離及條 件,以探討不同工作限制對投擲技能的影響情形。結果發現不同的投擲距離與條 件,會影響投擲的技能型式與穩定性。賴世炯與卓俊伶(2000)以最大力量及適 當力量作為工作限制,探討其對20 名男性大學生之飛鏢投擲表現的影響,結果 發現以最大力量或適當力量進行飛鏢投擲動作,不會影響此一動作表現的動作準 確度,但動作穩定性會隨著飛鏢投擲力量的增加而無法維持在同一水準。林耀豐

(2002)以不同技能水準三組及 9 種球拍型態的工作限制探討網球正手拍擊球,

研究結果指出,不同技能水準與不同工作限制,對網球正手擊球之技能表現結果 與品質,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且各動作成分之間的發展並非同步。即工作限制討 論的焦點著重於因目標所產生的行為,其中以特殊的向度,如工具的大小或寬窄 及對動作者知覺其為內含物或排斥物為劃分依據運用等。利用工作限制對動作者 知覺影響及工作間協調產生最適宜之動作型態,則是後續才被討論的。

四、自我組織

系統中的子系統 (subsystem):不能忽略的各個小元素之間交互作用,組成 一個子系統,不同的子系統產生的互相影響,再構成整體系統的表現,非線性動 力系統的概念由此衍生;活生生的人即為一系統運作的表現,最小的元素若由基 因算起,不同的基因顯型製造不同功能的細胞,細胞又分化為不同的組織構造,

例如血管、肌肉等,不同功能的組織衍生器官,各種器官互相作用組成人體系統,

使人可有正常的生活機能。自然界中俯拾即是的自我組織,使人不得不發出驚 嘆,當觀察蜂巢,會發現每個蜂巢皆是由許多六角形小格組成,原因並非蜜蜂知 道要用六角形的形狀築巢,而是若要使多個球體沒有空隙的連結,球體間自然形 成的接觸面就是六角形,因為六角形是最有效益的連結,此即一種動力的概念,

且必須當存在著適當的動力時,自我組織的情形才會發生。當其中任何一個部分 無法正常運作,即會對整個系統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這些因子的交互作用又從 何而來?這些動力系統中小系統互相影響的情形,稱為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 n) (江涵芸,2006)。

五、小結

從一般性的協調性(coordination)到動作協調及發展成為運動協調能力的定 義上說明了掌握學習上控制動作為使運動各部位能配合一致、迅速準確且合理的 達到最省力效果並在空間、時間、節奏上完成各項練習而形成運動技術基礎,進 而體現在運動技能的表現上獲得最佳成績。而動作協調能力發展從年齡小開始在 全身性的協調型態就需把握其關鍵期,並予以重視,而動力系統中的協調是探討 多肢段的動作時,片段的研究結果無法觀察到各肢段相互間的連結,從限制下的 概念來看協調型態的形成,對於研究方向與焦點,訓練的設計都有別於傳統的研 究取向與訓練觀念。

第二節 正手擊球動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