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正手擊球動作

第二節 正手擊球動作 一、桌球正手擊球動作型態(一般性)

(一)正手拉攻在桌球比賽應用特點理論是現代乒乓球運動當中爭取主動和獲 得勝利的重要技術之一(洪永年,1984),也是攻擊技術的基礎(張惠欽、蘇坎,

1994),桌球拉攻特點是動作小、速度快、線路靈活,是桌球運動員的必備技術

(邱鍾惠&莊家富等,1992、唐鑫森,2002、張惠欽&蘇坎,1994、廖學勇,19 89、蔡繼玲&吳修文等,1999)。在比賽中,正手擊球技術可打出各種不同落點

(邱鍾惠&莊家富等,1992、蔡繼玲&吳修文等,1999)。由以上文獻探討可知,

桌球比賽中正手擊球是爭取主動和獲得勝利的重要技術,是對付每一種球最常用 的進攻性技術,其原因是命中率高、攻擊力強,在比賽中有主動權,桌球優秀運 動員的主要技術(郭嘉民,2006)。

正手擊球首先是在發力與調整發動時機的姿勢,其次是能夠於快速發力時保 持姿勢穩定的動作,最後是能夠控制空間的型態,將這些要素統整成桌球正手擊 球的關鍵技能分析,這對正手擊球的動作也有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幫助,以下是學 者對一般正手擊球動作的詳述解說:

研究者 年代 正手擊球肢段順序

蔡繼玲、

吳修文等編著 1999

腳(左腳稍前)-重心移至右腳-腿-腰、軀幹-前臂隨腰、腿右 轉稍-前臂發力(向上大於向前)為主-手腕發力為輔。

邱鍾惠、

莊家富等 1992

動作手臂在上身右前方-前臂略下沉-擊球時前臂向前-手 腕同時向前向上用力轉動球拍擊球。

趙亭章 1989 兩足開立-重心要低-屈膝-上體稍前彎。

張惠欽、

蘇坎 1994

站位在球台中間或偏左-身體離球台約 50-60 厘米。左腳 稍前-重心放在右腳上-兩膝微屈稍向右轉-擊球時前臂-使 拍面稍後仰-擊球時上臂-前臂向左前上方-腰-髖向左轉動 -迅速還原成準備姿勢,動作過程中,身體重心從右腳移 到左腳上。

蕭存沂 1996 右肩低-左肩高的姿勢-執拍手後擺後-腕關節平直(自然)

-身體左旋-肩關節前擺-收肘關節及腕關節-持拍上揚的力 量向前用力-重心由右腳移至左腳;揮拍擊球後隨勢至左 眼前方高度,上半身自然轉到正前方。

張博 2003 兩腳平行開立-屈膝提踵-擊球時-重心放在兩腳之間(偏 前)-重心軌跡在人體縱向轉動軸上-兩腳蹬地,身體繞縱 軸-轉腰-手臂的揮動擊球-球拍再作用於球上-各關節的動 量傳遞的加速作用。

張曉蓬(2001)大陸知名桌球技術動作研究學者將正手擊球方程式分:準備、

判斷、移步、引拍、迎球、觸球、順勢揮拍、還原八項。正手攻球(以右手持拍 為例)與持拍手同側的脚稍後。攻球時:1.用力方向,球拍置于腹前,重心在兩 腳之間,膝關節略有彎曲,稍向前傾以利於起動。2.重心移動時全腳掌略靠前外 側,發揮向左前上方蹬地。3.引拍:在重心移動的同時,球拍經腹前向右斜後下 方移動。肘關節幾乎始終與手在一條直綫上,如果在前後方向上超過手的位置,

那說明引拍就有問題,順序是前臂帶動肘關節移動。4.發力:由較的關節向較小 的關節傳遞,由身體的下方向上方傳遞,由身體的近端向達端傳遞。以右腳的外 前側向前上方蹬地開始,重心(踝關節)逐漸向上抬,由小腿(膝關節)大腿、

髖關節、腰、肩、肘、手腕、手指,最後作用於球拍擊球的一瞬間。在這個時候 髖關節要適當往前頂,腰部和腹部收緊,前臂和腕在擊球一瞬間要有內收動作,

手指在擊球一瞬間抓緊球板,使力量集中作用到球板上。5.擊球點擊球,手臂揮 動的加速度,因力臂最長,容易發力。從生物力學拍攝動作軌跡來看,正手擊球 拉球的手臂運動軌跡是向內傾斜的半弧綫,由右後下方向左前上方用力的過程,

這一點從優秀運動員的肘部運動軌跡就可看出,它是一個由內向外再向內的小半 圓形,肘部不要前後移動,影響日後提高階段的拉球質量。6.隨勢揮拍:球離開 拍後,手臂還要繼續揮動一段距離,其作用可以連貫和自然,重心偏向左側,這 樣整體動作比較協調,再接下一板正手擊球時還原重心就要偏向右側。

二、桌球正手擊球動作型態(優秀選手)

為使正手擊球動作建立時可以以世界級桌球優秀選手動作研究分析來評估 選手在學習動作後的姿勢與優秀動作的差異做為參考修正。東月(2000)解析王 勵勤正手拉球動作,認為其正手拉球動作流程為(一)準備動作:雙腳張開約與 肩同寬,膝蓋彎曲,身體重心微微前傾。(二)引拍動作:持拍手向後引拍,右 肩下沉,重心置於右腳上,腰部與肩膀跟隨重心轉動。(三)揮拍擊球動作:擊 球時,上臂帶動前臂向前揮拍,身體重心逐漸轉移至左腳上,擊球瞬間迅速收前 臂。擊球動作完成後,迅速還原至準備動作階段。

李惠芬(2000)針對蔣澎龍正手拉球動作解析,認為蔣澎龍正手拉球速度快 且旋轉強的原因是揮拍速度快與充分使用腰、手臂、前臂及手腕力量,特別是最 大極限的運用手腕可動角度的力量;在準備擊球時球拍的拍頭自然放鬆,擊球時 用力,擊球後迅速回復到最初的準備動作。以上述研究指出世界級桌球優秀選手 王勵勤(橫拍)、蔣澎龍(直拍)二位的正手擊球動作一致性相當高,特別是最 大發力時手腕做出的可動角度力量。

三、型態的力學基礎(控制與技能)

丘鐘惠、吳煥群、莊家富、劉建和(1992)針對桌球運動之特質提出,桌球 運動基本上它是由雙方運動員的制約,最終是通過擊出球的速度、旋轉、力量、

落點及弧線這些運動學參數來實現的。廖學勇指出(1997)桌球運動力學所用的 速度(velocity)、加速度(acceleration)、時間(time)、力(force)、功(work)…

等彼此間均有連續相互關係,皆可透過力學上長度、質量、時間的三種單位來探 討。郭學眾(2004)針對桌球技術分析提出桌球揮拍須符合根據力學原理:力=

質量×加速度(F =ma),桌球的加速度(a)就跟作用力(F)成正比,作用力越大,加 速度亦越大,。想加快揮拍時的速度,必須有一個較長的加速距離,才能使揮拍 的速度增加得快。增加力臂,力臂越大,擊球的力量越大。桌球運動力學(mec hanics of Table Tennis)是應用科學的一種,它在探討人體運動位置及使用器材 擊球在空氣中產生變化的科學。以下是國內外學者對桌球正手擊球之力學相關研 究:

(一)國外學者

Kasai & Mori(1992)研究桌球正手拉球(drive-stroke)的三維空間之運動 分析,以六位桌球選手遠台與近台的正手拉球動作(其中三位職業桌球選手,有 十年以上的球齡;另外三個業餘選手),研究結果指出:1.在準備階段時,肩膀 與軀幹有些微轉動。2.未持拍的手屈曲置於腰際附近。3.向前揮拍擊球時,肩膀 與髖關節朝來球方向旋轉。4.經由側面來看,實驗參與者向球擊球階段膝蓋屈 曲;在擊中球至跟隨動作期間,實驗參與者膝蓋有伸展的現象產生。而膝蓋的伸

展有助於控制揮拍穩定性的與增加擊球速度。

Neal(1991)利用 8 名選手(4 名為國際頂尖中國運動員,另外 4 名為澳大 利亞優秀青少年運動員)做桌球的正手弧圈球與殺球的力學研究,在線性速度方 面:遠端肢段速度大於近端肢段的速度,並且最大速度值是產生於遠端肢段和來 球碰撞時,結果符合動力鏈的傳遞方式。而在上肢肢段中,上臂為最早達到最高 速度的部位。

Yoshida、Sugiyama 和 Murakoshi (2003)分析桌球正手擊球的時間與肌肉傳 遞現象,實驗參與者為五位大學代表隊學生,其中一位為國際級優秀選手,結果 亦指出正手回擊來球時不會造成擊球時間的差異。

(二)大陸學者:

吳修文(1995)運用 SMC-70GP 計算機電視形象創作系統和肌電測試法,

針對三位優秀運動員的正手拉球做分析,結果顯示:拉正手前衝弧圈球時,身體 側向球的後方,持拍手臂自然放鬆,球拍擊球後前臂迅速內屈。

曾慶國(2002)運用生物力學原理,對桌球正手拉弧圈球技術中,髖關節的 轉動加以分析與研究,結果顯示髖關節的轉動對於正手拉弧圈球有兩方面之意 義:1.在擊球時若無髖關節的加速轉動,則擊球動作完全是由手臂帶動所完成。

2.髖關節轉動能使上臂獲得一個初速度,結論是擊球時若轉動髖關節,擊球效果 會較佳。

柳天楊(1995)利用三度空間的概念,以 DLT 之方法研究大陸桌球優秀選 手劉國梁正手攻打前衝弧圈球技術的運動學變異情形,在引拍與揮拍擊球階段,

各關節達到最大速度的時間先後順序依次為右肩、左肩、肘、腕及球拍,與人體 生物力學原理相吻合,其中擊球瞬間球拍的最大值為8.62 公尺/秒。

柳天楊、王新、王家正(2003)研究以大陸桌球優秀選手孔令輝(世界級優 秀選手)正手反拉前衝弧圈球技術的運動學分析,三維空間標定採用輻射式標定 框架,且利用 DLT 之方法將三維數據轉換,重建三度空間座標;研究結果:孔 令輝正手反拉前衝弧圈球技術在引拍與揮拍擊球階段,各關節達到最大速度的時

間先後順序依次為右肩、左肩、肘、腕及球拍,符合生物力學的發力原理,其中 擊球瞬間球拍的最大值為8.34 公尺/秒。

(三)國內學者:

梁世建(2005)桌球正手抽球動作三度空間之運動學分析研究桌球正手抽球 動作引拍期、揮拍擊球期、隨勢揮拍期、還原期共四期之揮拍時間距離位移速度 及人體關節角速度及人體重心速度位之運動學參數,實驗參與者為女子優秀選手 四位(二位成年國手及二位少年國手)。研究結果:正手抽球動作分期時間:引 拍期佔 29%,迎球揮拍期佔 10%,隨勢揮拍期 17%,跟隨期佔 39%。2.揮拍瞬 間球拍均速11.00±1.30 公尺。

郭嘉民(2006)優秀桌球選手正手拉球之運動學分析研究比較正手拉弧圈球

郭嘉民(2006)優秀桌球選手正手拉球之運動學分析研究比較正手拉弧圈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