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叁、無所不在的美國,曖昧不明的美國性 一、難以成為對象:美國在傳播研究中的位置

在試圖找尋能夠回答美國影集在台灣的歷史與過去發展的解答時,我很驚訝 的發現這部份的學術研究非常缺乏,然而透過資料的爬梳發現美國影集確確實實 存在的證據卻是那麼的難以抹滅。搜尋台灣傳播研究中具有權威地位的學術期刊

《新聞學研究》和《廣播與電視》後發現,以美國為研究主題的論文並不算少,

但是這些研究卻總是與台灣沒有「直接」發生關係,而有關於影視產品、流行文 化、音樂和傳播媒體的討論也非常少。(見附錄三、四)因此我先檢視了美國在 既有的台灣傳播研究中,佔據了怎樣的地位,以及研究者是以何種方式碰觸美 國。

(一)鉅觀美國:美國作為研究中的歷史形構脈絡

在許多分析台灣的傳播活動或文化機制17(cultural institutions)的歷時性研究 中,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殖民台灣、及冷戰皆是研究者用以當作重要研究脈絡的 歷史事實。而任何針對在地文化生產與消費的分析及研究都必須與全球地理政治 結構(geo-political structure)做連結才可能完整(Chen, 2000)。相關研究當中,為 了分析研究對象何以形構成為今日既存的樣貌,爬梳過去的歷史事件及當時的社 會脈絡便成為研究者重要的取徑,於其中,冷戰時期美國對台灣、乃至於整個東 亞的影響在這些研究中占據重要的位置。換言之,美國本身並不是這些研究的研 究對象,而是構成研究的重要分析脈絡之一。例如KTV在今日仍是台灣重要且熱 門的流行文化活動,但形構KTV成為目前的樣貌、機制和消費方式(ways of consumption)卻與台灣殖民史密不可分,這是陳光興(Chen, 2000)探究台灣KTV 現象的形成脈絡與消費時,發現日據時期由日本帶來的那卡西(nakasi)文化、卡 拉OK機器(karaoke)及八○年代中期Movie TV(MTV) 受惠於盜版工業的猖獗而成 為當時重要且受歡迎的娛樂形式,且隨後美國音樂錄影帶(Music TV)進入台灣,

這些異質的元素交織演變而發展為今日的KTV。

在爬梳 KTV 的發展過程中,陳光興將美國於其中的角色及影響視為重要的 分析脈絡。在這裡,「脈絡」(context)本身成為被分析的對象之一,是構成研究 者探究主要研究對象 KTV 的次要分析對象。就如同 Chen(2000)總結道,如果 僅是將 KTV 文化視為是全球化的同質化力量下的產物,這樣的觀點就會是缺乏 歷史感的。台灣 KTV 文化的特殊性與台灣曾被日本殖民、及因冷戰結構受到來

17 Cultural institutions 亦有譯為文化機構,是指語言系統、家庭環境、教育體制、傳播媒體、法 律規範與宗教團體等等。其功能在於將價值觀念滲透到社會環境中,決定好與壞、美與醜、對與 錯的分辨標準,從而產生主導的意識形態(王梅香,2006)。

28

自美國的影響密不可分。若非仔細地檢視 KTV 的發展過程,美國在這之中看似 短暫的出場或許會被日本殖民史及卡拉 OK 所掩蓋。Chen(同上引,頁 172)認 為:

從文化上來看,美國成了台灣人被置放、檢視、合法化或對抗的 凝望對象。這種文化想像力自冷戰起,持續地在發展,而終於成為一 種日常生活化的無意識事實,存在於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不被發 現。

美國引進的音樂錄影帶、MTV 形式的包廂式娛樂視聽空間、卡拉 OK 及電 視螢幕這些日後成為組成 KTV 的元素,陳光興藉由爬梳戰後台灣的相關歷史,

順時地依序介紹這些元素的出場,並佐以分析它們對於構成日後 KTV 的全部實 踐(repertoire)所占據的文化意義,也因此,在該研究中有一部分重要的研究發現 是美國成為台灣人民日常生活之中無意識存在的事實。美國從「研究脈絡」逐漸 轉變為「研究對象」,在脈絡化的過程中,陳光興同時在問題化美國(to problemize American),或者說,台灣政府因其與中國的兩岸關係而從 1945 年已降保持親美 的立場,美國並未實際殖民或軍事占領過台灣,反倒是日本殖民台灣的那段歷史 讓台灣一直清楚地意識著日本的存在及影響,因此卡拉 OK 及那卡西(nakasi)反 倒是清楚地與 KTV 做聯結,而美國卻被遺忘了。當陳光興指出「美國作為一個 外來的存在,在台灣並未被有意識地指認出」此一問題時,他變同時開始著手美 國在冷戰時期對台灣及東亞形成的深遠文化及意識形態影響的問題。

美國之所以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無意識、甚至在知識生產中無法 成為研究對象,從歷史的洪流來看似乎變得比較清楚。自從台灣被納入新自由主 義的冷戰陣營、及親美的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以美國為遙望標準的台灣對地球 彼端的那個西方國家似乎一點都不陌生,有趣的是,此種對美國產生的熟悉感其 實只是一種「想像」,而正因為此種想像才讓美國如無意識般存在台灣人的日常 生活之中、乃至於知識生產者的預設,所以,當韓劇被指為「入侵」台灣電視時,

美國影集的收視卻無法受到關注。從爬梳歷史的過程中將美國從「研究脈絡」轉 變為「研究對象」,在柯裕棻(2008、2009)的研究中亦可以發現。

柯裕棻(2008、2009)研究 1962 年開始至 1964 年之間電視機在台灣社會初 期的發展狀況。同樣地,在研究電視此一傳播機制的歷史脈絡過程中,也將美國 從脈絡變成問題。首先,Raymond Williams 在《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Williams, 1974/馮建三譯,1992,頁 32)書中一開始便闡明他自己對科技與社會兩者之 間存在已久的爭議命題的看法,他認為:「科技條件能夠滿足社會需求到什麼樣 的程度,更主要的因素,並不取決於需求本身,而是這樣一個需求,在當時的社 會形構(formation)中,佔據了怎樣的位置。」而柯裕棻(2009)研究六○年代台 灣電視的設置過程時,承接了 Williams 對科技條件、社會需求與社會制度之間

29

關係的看法,從當時台灣社會所處的脈絡下,了解電視此一特定科技的發展意向 (intention),包含發展時的目標和期待,來理解電視的社會角色及帶來的影響。

六○年代,仍處於冷戰架構下的台灣,電視設置過程受到東亞區域間的政治互動 及美軍在台顧問的影響,其中複雜的角力因素包含台灣被日本殖民的文化經濟經 驗、國府的反日民族主義情結、與共產中國的外交和軍事競爭、美國在東亞的軍 事布局、及國民黨自我肩負的反共使命(柯裕棻,2008,頁 226)。

從結果來看,台視是中日合資的成品,台灣的電視設置最終主要是依賴日本 的資金及技術、甚至進口日本規格的電視機,然而,細究日本發展電視的路徑,

當時日本通商產業省(The 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 MITI)欲引 進美國技術推動電視產業,因此合力與當時擁有《讀賣新聞》的正力松太郎向日 本政界施壓攏絡,促使美國研發的電視系統程為主導市場的規格;日本松下電器 的國際牌(National)當時與飛利浦簽訂技術專利、早川電機、三菱、東芝和日 立也分別與夏普(Sharp)、美國西屋電器及美商 RCA 購買電視機技術專利(Partner, 1999, p.112;轉引自柯裕棻,2009)。換言之,台灣的電視設置雖然最終主要是 依賴日本的資金及技術、並進口日本的電視機,但是既然日本本身又是仰賴及參 照美國的技術及規格,則應該將「台灣電視設置技術及經濟依日」的說法改為「美 國的二次翻譯」,是改良自日本的美國電視技術,亦即可以說,台灣的電視設置 是依循一條「美國─日本─台灣」的路徑。

從柯裕棻(2008、2009)的研究來看,日本因其作為台灣的前殖民者角色及 東亞最早創設電視台的國家,使得在分析六○年代台灣電視設置的過程中,成為 重要的分析及脈絡因素。首先,從當時台灣的電視社會論述來看,由於殖民遺緒 使民間社會對日本親近與友好,再加上國府退守台灣後發生二二八事件,使得國 府更像是另一外來政權,因此社會上有關電視的論述彌漫著一股「文化反日、經 濟依日;國家反日、民間親日」的氣氛(柯裕棻,2008,頁 225-26);然而,「美 國」在這份研究中卻是扮演著連接日本與台灣關係的角色、並作為串起整篇研究 的軸線之一:柯裕棻在研究的一開始便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先進國家美國的電視廣 播發展過程,指出在 1950 年代初期電視便取代了戰前的壁爐和鋼琴,成為美國 新的家庭中心點,而在很短的時間內,電視成為主要的文化形式,並且是以商業 化為主要發展原則。

美國電視商業化及私有化(privatization)的走向跳過日本而直接連結到台灣,

柯裕棻檢閱分析當時的《聯合報》、《中央日報》、《台灣新生報》,及《電視週刊》18 當中的論述,認為(同上引,頁 218-19):

18 《電視週刊》為電視引入初期即由台視文化事業公司發行的消費刊物,自民國 51 年 10 月發 行首刊,至民國 88 年 1 月 27 日停刊,共發行 1895 期。

30

從報章上的文章多以美國作為參照基準看來,雖然「電視示範表演」

的技術層面是由日本支援,「日本」此時卻幾乎從台灣成為電視社會展望 的討論中消失,只有在實際執行過程的專業分工時,日本技師的團隊合 作精神才被提及。即使當時電視機在日本已經非常普及,但日本不是報 端輿論所想像的進步電視社會,美國才是終極的參照標準。在電視示範 表演中,「日本」的機器雖然是主角,卻在主流言論中被隱匿了。「美國」, 才是普遍、儼然在場(almost there)的想像對照點。

事實上,美國成為台灣社會電視論述的主要角色並不意外。柯裕棻在描述「電視 機是在日本的夢想機器」及「日常生活中的電視機」等段落中,將報刊雜誌裡實 際對美國的嚮往及參照夾雜其中,顯示出日本雖然是電視機技術及器材等硬體的

事實上,美國成為台灣社會電視論述的主要角色並不意外。柯裕棻在描述「電視 機是在日本的夢想機器」及「日常生活中的電視機」等段落中,將報刊雜誌裡實 際對美國的嚮往及參照夾雜其中,顯示出日本雖然是電視機技術及器材等硬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