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礙於本研究僅接觸到有限的電視台購片人員,因此資料分析結果無法涵蓋無 線台中視、華視的美國影集購買歷史。而最大的限制還有有線電視台的部分,有 線電視正式合法之後,1994 年至 2005 年這段期間有許多境內外衛星頻道及有線 電視頻道曾播出許多美國影集,但這些頻道至今日有些已退出台灣電視市場、或 轉型更名、易主,期間所屬集團或頻道家族歷經複雜的更動,因而本研究在有限 的研究時間及資源的情況下,僅能盡量接觸訪談目前還在市場上的業者,部分業 者為境外衛星頻道在台灣的分公司,他們大部分代表的是外商公司的營運思維;

無線台的部分中視、華視、及公視的受訪對象則僅能代表所屬頻道目前對於在台 灣經營美國影集及購買外國節目的想法,含括的年代落在 2006 年至 2011 年間。

若未來研究能夠接觸到本土有線電視頻道商對於在台灣經營美國影集的經營想 法,則能夠補足美國影集在台灣的播映脈絡歷史圖像。

96

中文參考書目

MIMIKO(2002)《五年級青春紀念冊》。台北:圓神。

NOWnews今日新聞網(2010.12.8)〈怒!八點檔變下午檔 觀眾砲轟電視台「給 誰看」《NOW news日新聞網》,上網日期:2010 年 12 月 9 日,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0/12/08/11490-2671400.htm。

丹扉(1970.3.18)〈兩家電視〉《聯合報》,第 9 版。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76)。《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78)。《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84)。《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86)。《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88)。《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90)。《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92)。《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94)。《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徵信所與中興大學舉辦 電視機與娛樂節目調查〉(1970.4.17)《經濟日報》,第 6 版。

公視企劃部(2009)《公共電視節目收視分析季報告(2008 年第四季)》。上網日期:2011 年 3 月 26 日。取自公視網站http://info.pts.org.tw/open/data/prg/08tv_rating_q4.pdf。

公視企劃部(2010)《公共電視節目收視分析季報告(2009 年第四季)》。上網日期:2011 年 3 月 26 日。取自公視網站http://info.pts.org.tw/open/data/prg/09tv_rating_q4.pdf。

公視企劃部(2011)《公共電視節目收視分析季報告(2010 年第四季)》。上網日期:2011 年 3 月 26 日。取自公視網站http://info.pts.org.tw/open/data/prg/2010tv_rating_q4.pdf。

《文化研究月報》(2007 年 8 月 25 日)〈文化批判論壇第四十六場:冷戰、東亞、電視〉 《文化研究月報》,第 71 期。

王梅香(2006)。《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 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蘭(2008.12.29)。〈AXN 燒 2000 萬 長江七號來囉〉,《聯合報》,第 D2 版。

台視二十年」編輯委員會(1982)《台視二十年》。台北: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視四十年」編輯委員會(2002)《台視四十年》。台北: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吉見俊哉(2001.07)〈慾望/忘卻「美國」的日本戰後─「基地」與「消費文化」的錯 綜關係〉《現代思想》,29(9):44-63。

朱 衣(1994)。〈不穿絲襪〉,楊澤(主編)《七○年代懺情錄》,207-209。台北:時 報文化。

朱心儀(2005)。《台視 1962~1969 節目內容的演變》。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 所碩士論文。

朱梅芳(1997.08.23)。〈與 SONY 合作下月推出 AXN 時間 動感影集一籮筐 超二要你 看好戲〉《聯合晚報》,第 10 版。

97

江聰明(1995.09.17)。〈影集沒中文字幕不太懂 衛視:涉及版權權利 很抱歉〉,《聯合 報》,第 23 版。

江聰明(1996.05.26)。〈溝通時間大家談 衛視合家歡影集 無法中文字幕〉《聯合報》 第 23 版。

何 凡(1965 年 11 月 6 日)。〈播璃墊上 我們缺乏喜劇〉,《聯合報》,第 7 版。

余 意(2006)《台灣單身都會女性主體分析─以《慾望城市》閱聽人為主》。國立政治 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何國華(2003)。《無線電視組織變革之挑戰─以台視視聽資料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何貽謀(2002)。《台灣電視風雲錄》。台北:商務。

吳心惠(2005)《流動的影音科技消費與複製─從錄影帶到光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 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智(2005.07.08)。〈慾望師奶首播 90 分鐘看個夠〉,《大成報》

吳峻安(2004)《有線電視產業的「地方─全球」之爭:跨國(媒體)集團進入台灣市 場的競爭與合作》。世新傳播所碩士論文。

李 瀅(2011)。《衛星電視綜合性頻道定位與轉型研究─以緯來育樂台黃金時段節目 策略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李 瞻(1971)。〈我國電視節目內容之統計分析〉《廣播與電視》,19/20:19-33。

李丁讚、陳兆勇(1998)〈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 聞學研究》,56:9-34。

李明璁(2003)。〈這裡想像,那裡實踐〉《媒介擬想》,2:42-73。

李衣雲(2008)。 〈1990 年代台灣哈日風的基礎--日本大眾文化的積累作用〉《台灣風 物》,58(2):135-162。

李天鐸、何慧雯(2002)〈遙望東京彩虹橋 日本偶像劇在台灣的挪移想像〉,《媒介 擬想》。台北:遠流,頁 15-49。

谷玲玲、劉幼琍(2011)〈我國公共電視體製的現況與未來〉《廣播與電視》,32:

109-139。

汪 琪(2011)。〈全球化下的在地電視觀眾〉,《傳播與社會學刊》,18:17-44。

周康玉(2008)《閱聽人品牌忠誠度與品牌認同、品牌形象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 MTV 頻道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岩渕功一(1998)〈日本文化在台灣 全球本土化與現代性的『芳香』《當代》,125:

14-38。

岩渕功一著、蘇宇鈴譯(2000)〈日本文化在亞洲:全球本土化現代性的「芳香」?〉 《重繪媒介地平線》。台北:亞太,頁 305-340。

林純秀(2008)《冷戰現代性的國族/性別政治:《今日世界》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 展所碩士論文。

林瑞端(2000)《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世新大 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98

林積慶(2006.06)。〈「六人行」(Friends)與我同在:以生活風格觀點探討台灣觀眾對美 國影集「六人行」之在地消費與解讀〉「2006 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北,台 灣大學。

林積慶(2008)《跨國電視,在地消費─論台灣青年觀眾之美國影集收視經驗》。國立政 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雲(2006)。〈威權主義下台灣電視資本的形成〉《中華傳播學刊》,9:71-111。

〈持平以論電視節目內容之爭〉(1970)。《廣播與電視》,15:30-32。

柳 珊(2010)〈媒介迷群與中國中產階級的文化認同─以美國電視劇《越獄》的中國 網絡社群為個案〉《傳播與社會學刊》,14:75-102。

柯順智、林彥慧(2006)〈媒介消費中商品意象消費的初探性研究〉《廣播與電視》 27:57-80。

柯裕棻(2008)〈電視的政治與論述 一九六○年代台灣的電視設置過程〉,《示威就是傳 播:台社傳媒讀本》。台北:台社,頁 203-230。

柯裕棻(2009)〈電視與現代生活:電視普及化過程中的「國」與「家」,1962-1964〉,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3:1-38。

祈容玉(2006)。《韓劇影音的流動與下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 文。

胡幸琪(2002)。〈虛擬的日本 翻版的台灣:日劇的跨國經驗〉,《文化研究月報》,14。

唐在揚(1990.10.22)〈休管反彈 公視 ‘撥雲見日 好影集分享觀眾 三台眼紅又何奈’〉 《聯合報》,第 14 版。

唐在揚(1990.11.10)〈 ‘撥雲見日’之後證明好戲不寂寞 公視周一推出謎語情淚〉《聯 合報》,第 14 版。

唐在揚(2005.08.17)。〈衛視合家歡 重返台灣了〉《聯合晚報》,第 6 版。

孫 青(1995)。〈公共電視國外節目播映之初探〉《廣播與電視》,2(1):25-41。

徐亞鈴(2004)《慾望城市》與女性情慾的探索》。台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所碩士 論文。

徐孟延、邱琬淇(2006.06)〈紀實娛樂頻道魅力何在?探析閱聽人的收視過程:選擇、

接收與詮釋〉「2006 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北,台灣大學。

徐鉅昌(1967)。〈美國電視影片外銷總檢討〉《廣播與電視》,2:95-101。

袁櫻珊(2003)。《華語地區無線電視產業競爭策略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 士論文。

張文輝(1996.04.18)〈美國頗受歡迎的「六人行」「急診室的春天」,收視成績不若已 重撥三次的「霹靂遊俠」《聯合報》,第 22 版。

張時健(2005)。《台灣節目製作業的商品化歷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張惠慈(2007)《慾望城市》的流行政治與超現實紐約〉《英美文學評論》,10:175-216。

張惠蘭(2008)。〈擬仿時代?真人實境節目下「過度的」閱聽人--以《超級星光大道》

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8-1:85-123。

99

張曌菲(2004)〈徘徊於「慾望城市」內的維多利亞女性〉《中外文學》,33(6):105-24。

粘嫦鈺(1993.11.23)〈瑩幕東洋禁解除:日據戰爭 隱然開打 港劇首當其衝遭殃〉,《聯 合報》,第 22 版。

粘嫦鈺、陳希林(1993.11.20)。〈影視生態起變革:東洋禁解除了 電視偶像劇場 爆笑綜 藝 率先出擊!〉,《聯合報》,第 22 版。

郭力昕(1990)。《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台北:時報文化。

陳一香(2005)。〈電視劇節目〉《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正中。

陳子軒(2008)〈公共電視運動轉播與國族認同建構─以公視王建民與 CBC 的【Hockey Night in Canada】為例〉,《新聞學研究》,96:213-59。

陳世敏(1990)。〈台灣民眾對美國大眾媒體之反應〉《新聞學研究》,43:135-52。

陳光興(2001)。〈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41-110。

陳光興(2007)。《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

陳依秀(2004)。《打造電視觀眾:台灣韓劇市場興起之歷程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輝(2003)。《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交通大學文化社會政策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炳宏(2002)〈跨國媒體集團在台經營衛星電視頻道之節目「在地化」分析〉《全球 在地文化探討─通識觀天下》。桃園:元智大學通識。

陳美靜 (2010)《國家作為與不作為─1949-2010 台灣公眾視聽政策的發展樣貌與分析》。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

陳清河(1996)。〈衛星電視的本土化經營屬性之研究〉《廣播與電視》,2-3:59-90。

陳森諒 (2004)《產品置入對消費者態度與購買意願之影響─以美國影集慾望城市為例》。

銘傳大學管科所碩士論文。

殷寶寧(2000)。「中山北路」:地景變遷歷程中情慾主體與國族認同建構》。國立台灣 大學建築於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 芸(2004)。《匯流時代的電視產業及觀眾》。台北:五南。

彭 芸、鍾起惠(1997)〈多頻道與觀眾節目類型〉《有線電視與觀眾》。台北:廣電 基金,頁:21-54。

彭 芸、鍾起惠(1997)〈多頻道與觀眾節目類型〉《有線電視與觀眾》。台北:廣電 基金,頁: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