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美國影集」電視商品,從唯一的選擇到最後一個選擇

Until the program airs, it is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predict its success--sunk cost are high, and so is the risk of failure.

Magder, T., 2009 一、無線電視時期美國影集始與末:1962-1993

六○年代至九○年代無線三台共播映過的美國影集尚能夠從國家或學術界 所建立之資料庫蒐集整理,但當年在電視台負責購買美國影集的購片人員,其隸 屬的「影片組」,早已經在各電視台因應產業環境變動而進行組織變革的過程中 消失了─購片的業務大部分已整併至節目部或購銷中心底下,例如中視或華視,

而台視則從 2000 年將原本隸屬於節目部的影片組及資訊中心資料組合併改組為 視聽資料處、2002 年又將視聽資料處改名為影音事業處(何國華,2003)。

(一)1962-1969 時勢下的邂逅:台視與美國影集

研究台灣電視歷史發展時,不斷重複的是 1962 這個數字,這是台灣第一家 電視台「台視」成立的年份,所有事情也都會從 1962 年開始說起。許多學術界 的前輩著作已說明,首先,電視是在 1950 年代「大美國主義」所主導的國家建 設概念引進台灣(程宗明,2002;轉引自柯裕棻,2008),開播初期台視僅有兩 架攝影機,在設備有限的情況下,1962-1969 這段時間,播出的節目類型共分為 現場轉播和影片兩類(見表七),再將此和播出語言交叉比較後發現,使用國語 和閩南語的節目比例加總後,約略等於現場轉播節目的比例、使用英語的節目比 例也約略等同於影片的比例,換言之,可以說當時的影片節目幾乎就是美國的影 集;這些播出之英語影片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來自當時的台北美國新聞處及美國 影片發行商,前者主要提供英語教育影片例如【學習英語】(Let’s Learn English),

後者則主要為卡通、劇情片或紀錄片。

表七:1962-1969 年台視播出節目的語言及類型比例

年度 使用語言(百分比%) 節目製作方式(百分比%)

國語 英語 閩南語 現場轉播 影片

1962 62.86 31.43 5.71 68.55 31.45

1963 64.26 26.10 6.64 70.9 29.1

1964 57.3 30.47 12.23 69.53 30.47

1965 52.29 36.07 11.64 59.18 40.82

43

1966 53.43 33.64 12.93 62.62 37.38 1967 52.54 33.28 14.18 63.73 36.27

1968 57.3 30.08 12.62 65.76 34.24

1969 58 30 12 67.7 32.3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電視年鑑》,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76。

本研究製表

1945 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走了,很快地,1950 年韓戰爆發,全球 形成美國和蘇聯對峙的冷戰格局,台灣被納入象徵自由與進步的美國那一方,

「1951 年 5 月 1 日成立的美軍顧問團,負責對台的經援與軍事援助。美軍協防 司令部在中山北路三段成立,將近一萬美籍人士帶動當地經濟消費,隨美軍所帶 來的消費與文化,從中山北路沿線擴展開來」(殷寶寧,2000),透過冷戰時期的 軍援、經援,美國的流行與消費文化進入台灣,那是一種仰望的眼光,形塑出台 灣社會對於美國夢發芽的開端:

台灣會在 1950、60 年代將目光投注到美國,除了因為與本土文化 的斷絕、政治意識與歷史的空白之外,我認為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認 同的失敗─台灣對於日本殖民統治者的認同與心理投射,在日本帝國主 義者離去之後,經歷 228 事件而無法成功轉移到國民黨統治政權上,

因此轉而投射到美國帝國主義上。(殷寶寧,2000,頁 175)

當時台視所播出的美國影集平均約佔總節目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1965 年 時甚至達到百分之四十,明顯超過了當時的中華民國廣播電視法(1965)中「自 製節目不得少於百分之七十」的規定,同時,美國影集在一天當中的播映時間幾 乎都落在晚間六點至九點的黃金時段,30儘管這實在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在當 時,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電視供應商,就連英國也有類似的現象:1955 年英國 獨立電視台(ITV)成立的第一年,就包辦了倫敦地區收視率前二十的排行榜:其 中五個節目是美國進口節目、四個是根據美國遊戲節目格式(format)改編的英國 影集;1960 年代初期美國電視Dr. Kildare是BBC最多人收看的電視節目(Rixon, 2003)。ITV的成立是為了不讓獨佔英國電視許久的BBC失去競爭力,但ITV也為 了填滿電視時段大量引進美國節目,讓美國電視文化有了進入英國螢幕的管道。

開播初期,台視的收視區域僅侷限於北部地區,中南部與東部地區尚未設立 轉播站,到了 1965 年 10 月完成中南部轉播站後,台視營運才逐漸步上軌道(朱 心儀,2005)。在這段時間,許多美國影集已成為電視觀眾最喜愛的節目,例如

【我愛露西】(1962.12.9~1966.7.25)、【勇士們】(1964.6.12~1967.6.23)、【三代同 堂】(1964.9.13~1965.8.29)、【蓬車英雄傳】(1964.8.2~1967.12.17)。1965 年自美

30 當年詳細的節目時間表請參考朱心儀(2005)的附件。

44

國返台的學者徐鉅昌研究了美國電視影集之後,認為當時美國影集的趨勢是喜劇,

建議國內自製的電視戲劇也應該多拍喜劇(《聯合報》,1965 年 8 月 25 日),當 報紙報導了這樣的觀點之後,立刻有觀眾投稿副刊回應:

我個人和我們全家對這項「建議」十分贊同…有部國產片就因為 用兩個人痛哭鏡頭做廣告而使我倒了胃口…目前台灣電視的節目,固 不乏很精采的,但取材陳舊,哭哭啼啼的還是很多。我們無法拍出像

「勇士們」一類的電視影片,但如拍「我愛露西」這種家庭裏夫婦間 的喜劇,似乎並不太難。(《聯合報》,1965 年 8 月 31 日)

「我愛露西」之成為美國電視劇最受歡迎的一個,就是因為它的 逗樂兒。據最近從美國回來的人說,美國電視節目,也是偏重喜劇…

晚間我在屋裏工作,聽見外屋孩子們因看洋電視節目而歡樂,不由得 也為他們高興,因為這是對他們的健康有益的。但是換上國產劇目時,

大家卻默不作聲,只聽到電視機上的吵鬧與啼哭。(何凡,1965 年 11 月 6 日)

隨著台視播放的各類型美國影集逐漸受觀眾接受喜愛,開始出現希望能夠將美國 影集進行「國語配音」的聲音,台視為回應觀眾,試辦了兩個月的國語配音,但 配音所需的成本比加上中文字幕要高出三分之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試辦之後台 視收到來自觀眾的 429 封來信,其中 371 封表示反對(何貽謀,2002),因此儘 管當時其他國家都將採取外片配音的方式(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76;《經濟日 報》,1969 年 4 月 25 日),但是真正將美國影集全面國語配音仍要到八○年代才 開始。

1962-1969 年期間,台視的美國影片選片少部份是由當時的總經理周天翔挑 選,大部分則是交給節目部主任何貽謀負責,據何貽謀(2002,頁 91)指出,

這段台視仍為一支獨秀的時期,「片名全由鄭炳森翻譯,選擇的原則,一是使用 男女老幼的觀眾都有的影片,一是各類的影片兼備」。當時美國影集的選片及購 片流程,多半是由好萊塢各大影片公司在台的代理商居間,由這些代理商介紹駐 派在澳洲的遠東區代表與台視進行交易,美國方面也會寄宣傳品及樣帶(pilot film) 至電視台,電視台對樣帶感到興趣或決定購買之後,才開始進行議價。當時美國 三大電視網的電視片銷售部門及獨立電視製片公司都曾至台視推銷他們的產品

(同上引,頁 32-33)。綜觀當時所播映的美國影集,內容豐富可分為許多類型,

例如以婦女觀眾為主要對象的【神仙家庭】、【妙叔叔】、【太空仙女戀】;西部片 類【蓬車英雄傳】、【鐵腕明鎗】;戰爭片【沙漠之鼠】、警探類【七海遊俠】、【洋 場私探】、【妙賊】;奇情類【法網恢恢】、【醫林寶鑑】;以及綜藝類【蘇利文劇場】

等(同上引,頁 93)。

45

美國影集在台灣初試啼聲,頗能夠受當時電視觀眾喜愛,推論是因為當時由 於技術、資金的缺乏與不成熟,自製的電視節目的品質及效果實在無法與電視先 進美國相比。在台視草創的艱辛時期,開啟了美國影集與台灣電視觀眾的意外邂 逅。到了 1969 年 10 月 31 日中視開播,對於已經成立七年的台視來說,打開了 競爭的局面。為了因應中視全面播出彩色電視節目而帶來的可能衝擊,台視搶在 中視開播前一個月不定期地試播彩色影片節目。然而,真正為台視─以及美國影 集─帶來衝擊的並非彩色或黑白的播出形式,而是「國語連續劇」風潮的到來。

(二)1970-1979:中視、華視成立,連續劇的逆襲

1969 年 11 月開始至 1970 年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台灣兩家電視公司台視 與中視有了白熱化的競爭,而這樣的競爭遂影響了隨著台視成長了七年的美國影 集。1970 年開始至 1975 年,台視播出的電視節目當中,使用英語的比例大幅下 降至百分之二十左右 (見表八),較前一階段(1962-1969)減少約五成,影片節目 的比例平均約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顯見這個時期台視已經開始增加自製的影 片。

表八:1970-1979 年台視播出節目的語言及類型比例

年度 使用語言(百分比%) 節目製作方式(百分比%)

國語 英語 閩南語 現場 影片 錄影 轉播

1970 48.33 32.9 18.77 64.43 35.57 1971 62.53 22.25 15.22 69.52 30.48 1972 65.1 21.1 13.8 70.8 29.2 1973 73.35 17.05 9.6 75.75 24.25 1974 71.31 19.07 9.62 79.57 20.43 1975 66.83 20.14 13.03 78.29 21.71

1976 72.38 17.11 10.51 20.04 21.65 54.55 3.76 1977 73.96 13.65 12.39 19.98 18.12 57.40 4.50 1978 77.29 12.92 9.79 18.12 18.18 58.50 5.20 1979 71.87 15.38 12.75 16.92 21.17 58.16 3.75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電視年鑑》,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76、1978。

本研究製表

中視為了要能夠與已經成立七年的台視相抗衡,首先打出了節目彩色化的策 略,其次,當時台視雖然有國、台語戲劇節目,但都是非連續性的單元劇形式,

因此中視首創連續性節目,亦即連續劇。誠如前述台視獨佔的七年時期,自製節 目比例一直不高、美國影集又以英語發音、中文字幕的形式播出。台灣社會在迎

46

來中視之後,報紙輿論、立法委員及學術期刊開始出現有關討論與批評台視及中 視的聲音,認為兩家電視台在競爭之下使得節目播出內容品質下降,相關問題叢 生。立法委員首先認為「方言節目」播出比例太高。根據當時文化局的定義,除 了國語以外的語言,一概列為方言,因此使用英語的美國影集也列在其中:

電視節目遭受批評的癥結…方言節目太多、肉麻歌曲及暴戾鏡頭 太多,商業性廣告及低級性趣味節目過多…所謂暴戾鏡頭太多,也與 過多播映美國影片有關…如果中視及台視大量放映這些充滿暴力的西 部犯罪及偵探影片,勢必產生不良影響。減少外國影片之放映,是根 本方法。(楊尚強,1970)

電視節目遭受批評的癥結…方言節目太多、肉麻歌曲及暴戾鏡頭 太多,商業性廣告及低級性趣味節目過多…所謂暴戾鏡頭太多,也與 過多播映美國影片有關…如果中視及台視大量放映這些充滿暴力的西 部犯罪及偵探影片,勢必產生不良影響。減少外國影片之放映,是根 本方法。(楊尚強,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