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模擬程式都分別從兩種座標系模擬物體運動,其一為慣性座標系(見圖 4)(如:

桌面、太陽系),其二為非慣性座標系(見圖 5)(如:轉盤、地球)。

本研究開發之程式基本架構如下:

1. 初始化:創建慣性及非慣性座標系、繪製輸出數據所需圖表、定義相關物理參數、

定義相關函數以及創建目標物體。

2. 設定參數:由使用者設定基本參數,如:單擺擺角、緯度值等,進行實驗模擬。

3. 使用者操作:使用者可即時調整轉速、拋射方向以及切換觀察者所在座標系等。

4. 計算受力:分別用「相對運動法」及「公式法」計算慣性坐標系及非慣性座標系 中物體的受力情形,求得每個物體的瞬時加速度。

5. 計算模擬數值:對每個物體,依照前述遞迴式分別計算其速度及位移,同時旋轉 非慣性座標系。

6. 視覺化輸出:用計算結果更新所有物體的視覺輸出並更新數據圖表。

7. 重複 3.~6.

圖 4:程式中的座標系(平面) 圖 5:程式中的座標系(球面)

以相對運動法進行科氏效應之視覺化模擬

29

一、 模擬在旋轉平面上丟球

本程式介面包含一個主要顯示區(見圖 7)、誤差圖表(見圖 8)及物體於旋轉座標系 所觀測到的軌跡(見圖 9)。主要顯示區上方(a)數字為程式模擬時間(秒),真實執行時 間 1 秒對應程式模擬時間 1 秒,此程式採用 . 1,因此每秒運算 1000 回;主要顯示區 左方(b)為模擬參數,包含:目前轉盤旋轉速度(rpm)、目前發射方向(度)。本程式採 用單位為公分、秒,圓盤半徑 10 cm,物體初速 5 cm/s,物體飛行 5 秒或距圓心超過 5 倍圓 盤半徑後自動清除。此程式中的誤差定義為:

D 相對運動法和公式法的距離

相對運動法已移動的路徑長× 1 %

誤差圖表之橫軸為時間,縱軸為誤差百分比,誤差的大小及成因分析將在後續討論。使用者 也能以鍵盤及滑鼠進行操作(見表 1)。

程式中,藍色物體為「公式法」之結果;其他色彩物體為「相對運動法」之結果,並且 誤差圖表及軌跡圖表中的曲線顏色和所代表的物體顏色相同,以示區別。

按下滑鼠後,慣性座標系中的物體(彩色物體)從起始點(綠色金字塔)發射,具有初 速度:

𝑣

⃑⃑⃑⃑⃑( ) ⃑⃑ + 𝜔⃑⃑⃑ × 𝑟⃑

其中, ⃑⃑為使用者自行設定的發射速度向量,𝜔⃑⃑⃑為旋轉平面相對於慣性座標系旋轉之角速度向 量,𝑟⃑為軸心指向起始點之向量,之後此物體不受任何力作用,其加速度為:

𝑎

⃑⃑⃑⃑⃑( ) ⃑⃑

而在非慣性座標系中的物體(藍色物體)從起始點發射,則具有初速度:

𝑣

⃑⃑⃑⃑⃑( ) ⃑⃑⃑⃑

其中, ⃑⃑⃑⃑為使用者自行設定的發射速度向量於非慣性座標系中的投影,之後此物體受假想力 作用,假想力由公式(10)計算而得,物體加速度為:

𝑎

⃑⃑⃑⃑⃑( ) −𝜔⃑⃑⃑ × (𝜔⃑⃑⃑ × 𝑥⃑⃑⃑⃑⃑( )) − 2𝜔⃑⃑⃑ × 𝑣⃑⃑⃑⃑⃑( ) 圖 6:程式主架構流程圖,藍色對應「公式法」

紅色對應「相對運動法」

圖 7:「旋轉平面丟球」主要顯示區

圖 8:「旋轉平面丟球」誤差圖表 圖 9:「旋轉平面丟球」物體軌跡

以相對運動法進行科氏效應之視覺化模擬

31

表 1:「旋轉平面丟球」使用者操作方式

操作 說明

滑鼠 左鍵 發射物體

右鍵並拖曳 自行轉動視角(僅當觀察者視角位於慣性座標系時可用)

中鍵並拖曳 調整觀察者視角距離

鍵盤 方向鍵-左 使轉盤沿 y 軸正向加速(僅當沒有移動中物體時可用)

方向鍵-右 使轉盤沿 y 軸負向加速(僅當沒有移動中物體時可用)

a 使發射方向逆時針旋轉 d 使發射方向順時針旋轉

i 將觀察者視角切換至非慣性座標系中 o 將觀察者視角切換至慣性座標系中 r 將物體運動軌跡資料輸出成.csv 檔

二、 模擬在旋轉平面上施放單擺

本程式介面包含一個主要顯示區(見圖 10)、誤差圖表(見圖 11)及擺錘於旋轉座標 系所觀測到的軌跡(見圖 12)。主要顯示區上方(a)數字為程式模擬時間(秒),真實執 行時間 1 秒對應程式模擬時間 1 秒,此程式採用 . 1,因此每秒運算 100000 回;左 方(b)為模擬參數,包含:目前轉盤旋轉速度(rpm)、單擺初始擺角(度)。本程式採用 單位為公分、秒,圓盤半徑 25 cm,擺長 50 cm。此程式中的誤差定義為:

D 相對運動法和公式法擺錘的距離

單擺擺幅(擺長 × sin(初始擺角))× 1 %

誤差圖表之橫軸為時間,縱軸為誤差百分比,誤差的大小及成因分析將在後續討論。初始擺 角可於初始畫面輸入,使用者也能以鍵盤及滑鼠進行操作(見表 2)。

程式中,藍色物體為「公式法」之結果;紅色物體為「相對運動法」之結果,並且軌跡 圖表中的曲線為「相對運動法」之軌跡。

按下滑鼠後,慣性座標系中的物體(紅色擺錘)從起始點(使用者設定之起始角度)釋 放,具有初速度:

𝑣

⃑⃑⃑⃑⃑( ) 𝜔⃑⃑⃑ × 𝑟⃑

其中,𝜔⃑⃑⃑為旋轉平面相對於慣性座標系旋轉之角速度向量,𝑟⃑為軸心指向起始點之向量,之後 受重力及繩張力作用,其加速度為:

𝑎

⃑⃑⃑⃑⃑( ) ⃑ +− ⃑ 𝑚

其中, ⃑為地表重力加速度(9.80065 m/s2),− ⃑為虎克定律算出之彈力, 值取 500000,𝑚為物 體質量,而在非慣性座標系中的物體(藍色擺錘)從起始點釋放,則具有初速度:

𝑣

⃑⃑⃑⃑⃑( ) ⃑⃑

其中,之後此物體受重力、繩張力及假想力作用,假想力由公式(10)計算而得,物體加速度 為:

𝑎

⃑⃑⃑⃑⃑( ) ⃑ +− ⃑

𝑚 − 𝜔⃑⃑⃑ × (𝜔⃑⃑⃑ × 𝑥⃑⃑⃑⃑⃑( )) − 2𝜔⃑⃑⃑ × 𝑣⃑⃑⃑⃑⃑( )

表 2:「旋轉平面單擺」使用者操作方式

操作 說明

滑鼠 左鍵 釋放單擺

右鍵並拖曳 自行轉動視角(僅當觀察者視角位於慣性座標系時可用)

中鍵並拖曳 調整觀察者視角距離

鍵盤 方向鍵-左 使轉盤沿 y 軸正向加速(僅單擺釋放前可用)

方向鍵-右 使轉盤沿 y 軸負向加速(僅單擺釋放前可用)

i 將觀察者視角切換至非慣性座標系中 o 將觀察者視角切換至慣性座標系中 r 將擺錘運動軌跡資料輸出成.csv 檔

圖 10:「旋轉平面單擺」主要顯示區

圖 11:「旋轉平面單擺」誤差圖表 圖 12:「旋轉平面單擺」擺錘軌跡

以相對運動法進行科氏效應之視覺化模擬

33

三、 模擬在旋轉球體上丟球

本程式介面包含一個主要顯示區(見圖 13)、誤差圖表(見圖 14)及物體於旋轉座標 系所觀測到的軌跡經等距圓柱投影變換之結果(見圖 15)。主要顯示區上方(a)數字為時 間(小時),真實執行時間 1 秒對應程式時間 0.1 小時,此程式採用 . 1,因此每秒 運算 1000 回;左方(b)為模擬參數,包含:目前轉速和地球實際轉速的比例、發射點所在 緯度(度)、目前發射仰角(度)、目前發射方向(度)、地球半徑(km);軌跡圖表中之 黑線為大圓線,即當球體無自轉時物體理論上會遵循的移動軌跡。本程式採用單位為公里、

小時,地球半徑 6371 km,物體初速 25000 km/hr,物體接觸地面或飛行時間超過 2.5 小時或 距地心超過 5 倍地球半徑後自動清除。此程式中的誤差定義為:

D 相對運動法和公式法的距離

相對運動法已移動的路徑長× 1 %

誤差圖表之橫軸為時間,縱軸為誤差百分比,誤差的大小及成因分析將在後續討論。發射地 點緯度值(正數代表北緯,負數代表南緯)可於初始畫面輸入,使用者也能以鍵盤及滑鼠進 行操作(見表 3)。

程式中,藍色物體為「公式法」之結果;其他色彩物體為「相對運動法」之結果,並且 誤差圖表及軌跡圖表中的曲線顏色和所代表的物體顏色相同,以示區別。

按下滑鼠後,慣性座標系中的物體(紅色物體)從起始點(綠色金字塔)發射,具有初 速度:

𝑣

⃑⃑⃑⃑⃑( ) ⃑⃑ + 𝜔⃑⃑⃑ × 𝑟⃑

其中, ⃑⃑為使用者自行設定的發射速度,𝜔⃑⃑⃑為地球自轉之角速度向量,𝑟⃑為軸心指向起始點之 向量,之後此物體受重力作用,其加速度為:

𝑎

⃑⃑⃑⃑⃑( ) ⃑

其中, ⃑為重力,由公式(9)計算而得,而在非慣性座標系中的物體(藍色物體)從起始點發 射,則具有初速度:

𝑣

⃑⃑⃑⃑⃑( ) ⃑⃑⃑⃑

其中, ⃑⃑⃑⃑為使用者自行設定的發射速度於非慣性座標系中的投影,之後此物體受重力及假想 力作用,假想力由公式(10)計算而得,物體加速度為:

𝑎

⃑⃑⃑⃑⃑( ) ⃑ − 𝜔⃑⃑⃑ × (𝜔⃑⃑⃑ × 𝑥⃑⃑⃑⃑⃑( )) − 2𝜔⃑⃑⃑ × 𝑣⃑⃑⃑⃑⃑( )

表 3:「旋轉球體丟球」使用者操作方式

操作 說明

滑鼠 左鍵 發射物體

右鍵並拖曳 自行轉動視角(僅當觀察者視角位於慣性座標系時可用)

中鍵並拖曳 調整觀察者視角距離

鍵盤 方向鍵-左 使球體沿 y 軸正向加速(僅當沒有移動中物體時可用)

方向鍵-右 使球體沿 y 軸負向加速(僅當沒有移動中物體時可用)

w 使發射仰角提高 s 使發射仰角降低 a 使發射方向逆時針旋轉 d 使發射方向順時針旋轉

i 將觀察者視角切換至非慣性座標系中 o 將觀察者視角切換至慣性座標系中 b 將觀察者視角切換至跟隨最後發射之物體 r 將物體運動軌跡資料輸出成.csv 檔

圖 13:「旋轉球體丟球」主要顯示區

圖 14:「旋轉球體丟球」誤差圖表 圖 15:「旋轉球體丟球」物體軌跡

以相對運動法進行科氏效應之視覺化模擬

35

四、 模擬在旋轉球體上施放單擺(傅科擺)

本程式介面包含一個主要顯示區(見圖 16)、誤差圖表(見圖 17)及擺錘於單擺底座

(旋轉座標系)所觀測到的軌跡(見圖 18)。主要顯示區上方(a)數字為時間(小時),

真實執行時間 1 秒對應程式時間 0.1 小時,此程式採用 . 1,因此每秒運算 100000 回;左方(b)為模擬參數,包含:目前轉速和地球實際轉速的比例、單擺所在緯度(度)、

單擺初始擺角(度)、地球半徑(km)。本程式採用單位為公里、小時,地球半徑 6371 km,

擺長 10 km。此程式中的誤差定義為:

D 相對運動法和公式法擺錘的距離

單擺水平擺幅(擺長 × sin(初始擺角))× 1 %

誤差圖表之橫軸為時間,縱軸為誤差百分比,誤差的大小及成因分析將在後續討論。單擺設 置地點緯度值(正數代表北緯,負數代表南緯)及單擺初始擺角可於初始畫面輸入,使用者 也能以鍵盤及滑鼠進行操作(見表 4)。

程式中,藍色物體為「公式法」之結果;紅色物體為「相對運動法」之結果,並且軌跡 圖表中的曲線為「相對運動法」之軌跡。

按下滑鼠後,慣性座標系中的物體(紅色擺錘)從起始點(使用者設定之起始角度)釋 放,具有初速度:

𝑣

⃑⃑⃑⃑⃑( ) 𝜔⃑⃑⃑ × 𝑟⃑

其中,𝜔⃑⃑⃑為地球自轉之角速度向量,𝑟⃑為軸心指向起始點之向量,之後受重力及繩張力作用,

其加速度為:

𝑎

⃑⃑⃑⃑⃑( ) ⃑ +− ⃑ 𝑚

其中, ⃑為重力,由公式(9)計算而得,− ⃑為虎克定律算出之彈力, 值取 500000000,𝑚為 物體質量,而在非慣性座標系中的物體(藍色擺錘)從起始點釋放,則具有初速度:

𝑣

⃑⃑⃑⃑⃑( ) ⃑⃑

其中,之後此物體受重力、繩張力及假想力作用,假想力由公式(10)計算而得,物體加速度 為:

𝑎

⃑⃑⃑⃑⃑( ) ⃑ +− ⃑

𝑚 − 𝜔⃑⃑⃑ × (𝜔⃑⃑⃑ × 𝑥⃑⃑⃑⃑⃑( )) − 2𝜔⃑⃑⃑ × 𝑣⃑⃑⃑⃑⃑(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