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雖然師資培育歷經多次修法與政策轉變,修習過程必須經歷層層關卡,通 過實習、檢定與地方教師甄試方有任教的可能,但是不斷提升師資的專業素養與 品德卻是眾人的共同期望與重視議題。現行師資培育的發展現況與爭議問題主要 包括(王瑞壎,2008;吳宗立,2004;吳清山,2003;吳清基、黃嘉莉、張明文,

2011;周祝瑛,2009;林新發、王秀玲、鄧珮秀,2007;邱垂堂,2003;翁福元,

2008;高壎芳,2004;教育部,2012b;曹翠英,2003;陳寶山,2011;楊深坑,

2002;賴清標,2003;NCATE,2012):

一、師資培育機構與學門認可

教育部起初核准大學設立教育學程的校數,私立大學多於公立大學,其 中科技大學所占的比例不少;如就核准班級數與招收學生數而言,也是私立 大學多於公立大學,此點就師資、設備、資源與學生素質而言,引起不少爭 議(翁福元,2008)。但不論意見多分歧,師資培育機構的核准,除了考量 培育師資的教育專業外,也應思考該學門領域的頂尖度與認可度,避免所培 養師資的領域知能不足,無法為國家的發展開創新的遠景。

二、缺乏公費保障與素質低落

傳統師範大學與教育大學學生由於缺乏公費的誘因與保障,新生入學成 績每況愈下,平均素質大幅滑落,從91學年度最低309.14分降至94學年度 209.80分(楊銀興、林政逸、劉健慧,2007)。雖然教育部已結合卓越師資培 育獎學金試辦計畫,試辦教學碩士專班以及鼓勵縣市政府提報公費名額,為 地方解決用人需求(教育部電子報,2011;教育部,2012a);但地方政府早 已反應老師太 多,公費 生的 分發 已 是沈重 負擔 (臺灣 立報,2003);且 此案參與者多為傳統師範院校,在近親繁衍的呵護下,難保壟斷批評,有違 開放社會的精神。因此,公費保障只能吸引短期的優秀學生,如不能搭配完

善的大學師資、設備與資源,強化「學門領域」的競爭力,則入學學生的表 現將有所侷限。

三、人才甄選方式與教育熱忱

一般大學師資生自二年級起方可修習教育學分,且需經過校內甄選,錄 取率相當低,常為各系優秀學生,甄選方式有筆試、口試、試教、作文、讀 書計畫、即席演講、甚至心理人格等測驗,可謂五花八門。但不論各校選才 方式為何,若無法甄選才德兼俱的學生,則師資培育的起頭便隱含問題,尤 其具教育熱忱的人師難覓,僅由筆試或單一管道甄選人才,其作法堪慮。

四、修業情形寬鬆與品質控管

師範院校擁有多年師資培育經驗,兼顧理論與實務,堪稱執教育界之牛 耳;而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則因各校成立歷史不同,所強調的重點也不盡相同,

有的具備專業知名度(如台大、清大、交大),有的具備不同類科(如表演 藝術、餐飲管理、職能治療),對中小學師資培育注入新的活水。但不管各 校特色為何,若不能把握「畢業從嚴」的品質控管機制,則師資培育的第二 關易產生「一流學生、二流表現」、「營養學分或口袋學分」、「過度保障、

過度糜爛」的問題。

五、臨床實習效果與專業發展

多數師範院校基於傳統皆設有實習輔導處,處理實習就業問題,可謂專 職專責;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雖設立實習輔導單位,但限於人力多由教師兼任。

但不論實習輔導機制為何,各地中小學的參與是影響實習品質的關鍵,各校 在尋覓合作學校時,應有嚴格的篩選機制,找到有理念與實務經驗的學校與 專家教師,建立「培用合作」的機制,協助實習教師完成專業發展;否則將 焦點放在一年或半年、有津貼或無津貼,則實習的品質與內涵常被忽略。

六、檢定考試方向與多元評量

未來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的畢業生,需通過檢定考試方可取得教師資 格。唯考試方式幾經各界爭辯,由考專門科目與教育專業科目或進行試教與 教案設計,轉變為僅考國語文能力與教育專業科目,原因不外乎專業科目與 試教等技術問題待克服。但是,就多元評量而言,紙筆測驗有其限制已是不 爭之事實,且不論其專門知識充沛與否,僅看教育知識是否充足,不免有所 缺憾(重教育輕專業)。反觀美國的師資培育品管機制(NCATE,2012),

不僅結合州政府的「學科與教學知識測驗」與「證照測驗(包括知識與技能)」,

也委請 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發展「教師證照測驗」,相形之下 更加多元與嚴謹,值得我國借鏡。

七、教師甄試激烈與供需問題

師資培育多元化後,由於各大學培育師資的數量供過於求,再加上品質 把關機制有名無實或畢業從寬的流弊,導致取得合格師資的候選者紛紛投入 教師甄試的行列,創下錄取率歷史新低的紀錄。此現象產生所謂「流浪教師」

之新名詞,主管機關也飽受各界的批評與壓力,不得不緊縮與調控師資培育 的數量(教育部中教司,2004)。唯師資培育不應重回一元培育,而應就品 質控管的機制進一步深入探究,以便數量與質量保持適度的平衡;切勿因數 量的問題而忽略質量的提升,或因退場機制的設計不良而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八、人口結構轉變與師資調適

由於我國家庭人口結構的急劇轉變,高齡化與少子化問題日漸明顯,再 加上隔代與單親教養、外籍配偶子女教養、教師編制減少等問題,師資數量 的供給調適與多元文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受到重視(王瑞壎,2008;周祝瑛,

2009)。因此,師資培育政策需即時因應此變革,藉由降低班級人數規劃精 緻化教育、引進具多元專長的師資、幫助教師瞭解他國民族的語言、文化與 價值觀、欣賞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懂得尊重各國文化的差異…等措施,讓 教育所呈現的內容與面貌更加多樣化。

九、師資培育評鑑與多元面貌

教育部為確保師資培育單位的培育品質,1996年起陸續實施師培單位的 訪評,2006年發布《大學校院師資培育評鑑作業要點》,2005年起委託財團 法人臺灣評鑑協會、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辦理多期評鑑工作,強調自 我評鑑的重要,以落實改善工作,將評鑑結果做為增減師培名額的依據。唯 制式且僵化的評鑑也會有負面效應,像是過度強調標準化的過程易使單位窮 忙於表面資料的抄錄而忽略創新,受限於評鑑委員的意識型態而無法呈現多 元面貌。因此,如何兼顧多元創新的價值與專業品質的要求則是評鑑時所必 須留意的。

綜合上述可知:雖然師資培育多元化打破過去單一壟斷與過度保護的師資 培育過程,讓真正有心從事教職者有其管道,無心從事教職者有其他專長轉換跑

道(師範院校與教育系所亦可選擇其他出路),但是「多元」並不等於「卓越」,

部分大學陸續停辦教育學程4。但1994-2011年期間教育部協助一元化時期師資培 育校院歸併與整合,其中轉型為一般大學為台南大學、台東大學,整併為一般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