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整體效益如下述(黃郁宜、楊世瑞、黃士哲、鄭鈺樺、張慧瑩,2010):

1. 將原不透水之水泥磁磚舖面舖面改為透水岩面植草磚舖面,面積達300

㎡,岩間鋪設韓國草,雨水將可滲流至地下層,增加基地之保水性。

2. 因施作區域內原有7 棵楓香、1 棵印度紫檀(文化保護老樹)、4 棵油 加利,新作石頭緣石樹穴加以保護,藉以改善樹木生長環境。

3. 因本工程改善後全校區綠覆率面積增加400 ㎡,不但校區環境更顯天然 友善、增加空間綠化效果,整體景觀也變得更加美麗。

案例8-2:透水性鋪面(臺南縣仙草國民小學)

該校前庭全部是柏油路面,基地保水及透水功能很差,不利於土壤保

20

水及基地永續,對於環境保護破壞很大,若是能改為透水鋪面,人車分道,

則學校環境會較易維護;學生、家長、社區民眾來學校會更加安全和方便,

對於環境教育的實施和推廣更容易更具體,也更符合永續校園經營理念。

學校前庭透水性鋪面施工,從原先不透水之鋪面經挖土機具將鋪面鑿 除,而鑿除之鋪面回填再把鋪面整平,將透水磚材料一一鋪設於施工範圍 內,由審查人員查核報完工。可由下圖所示,清楚了解施工之程序。

1.不透水鋪面 2.鋪面剷除

3.鋪面回填 4.鋪面整平

5.鋪設透水磚 6.鋪設完工

3.透水管路設計

為了要提升建築基地的保水性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保留最多的裸露地 面,或者是舖設透水鋪面,使地面能夠有良好的透水性,在降雨來時能夠充

21

分的入滲,防止過量的地表逕流。在都市高密度開發地區,往往無法提供足 夠的裸露地入滲及透水鋪面入滲,便需要人工設施來幫助降水,此手法即稱 為「人工輔助入滲」利用多孔性路徑來設計,常見的方法有:

1. 滲透管:(水平式)將基地來不及自然入甚排除之降水集中到排水管在 慢慢往土壤內入甚至地表中。

2. 滲透陰井:(垂直式)利用透水涵管容納土壤中飽和雨水,待土壤中含 水量降低時在緩緩排出。

案例 9:滲透管(臺南市忠義國小)

滲透管(水平式)

資料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11) 100 年優良綠建築貢獻獎。

案例 10:滲透陰井(臺南市億載國小)

22

滲透陰井(垂直式) 資料來源:劉木賢(2005a) (二)貯留滲透設計

1. 貯集滲透空地

雨水的貯留設施,有如湖泊、水庫、池塘、沼澤的功能一樣,是將雨水 暫時截留於種種窪凹的空間上,再讓其慢慢滲透循環的作法。假如每一建築 基地開發均能留設雨水貯留設施,則我們的大地就有如充滿無數的小水庫、

小湖泊一樣,利用低窪地區做為暴雨來時的雨水儲留空間,如滲透良好的運 動場、滲透良好的運動場、校園、公園、社區之低處綠地,使其自然成為淹 水的區域,待雨停後再入滲至地下,或將多餘之雨水排至下水道。

資料來源:黃振東(2009)

案例 11:地面貯集滲透(彰化縣新民國小)

該校配置低層簇群式建築及干欄式通橋相連的概念,以最少原地貌改 變,保留最多自然生態為綠建築規畫的基本態度。利用原下陷之 2 米的地形,

再不打算興建建物的部分填卵石、客土,維持既有良好之透水層,再利用回 填區邊緣塑造自然草坡,引水至中央下凹處創造景觀水池兼滯洪滲透功能。

23

資料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11) 100 年優良綠建築設計獎。

2.地下礫石滲透貯集設計

本設計手法基本上為一個土壤孔隙比的地質改良,亦即在裸露土地的下 方填入礫石等材料,讓雨水暫時貯集於孔隙中並自然滲透至土壤。

資料來源:黃振東(2009)

案例 12:地下礫石 (宜蘭縣凱旋國中)

24

戶外空間除必要的硬舖面外,大量採用能夠透水呼吸的材料,如高壓 混凝土磚或植草磚等,除了避免日光反射熱外,在基地保水和雨水循環上也 有益處。200m 跑到內部以地下礫石滲透貯集設施,延長雨水停留於地表時 間,使雨水有足夠時間滲入地下。

3.花園土壤雨水截留設計

這裡所謂的花園並非指自然裸露土層上的花園,而是指屋頂、陽台及有 地下室的地面等人工地盤上的花園。而所謂「花園雨水截留設計」是在人工 地盤上設計花園以截留雨水的設計,置於建築物屋頂、陽台及有地下室地面 等人工地盤上的花園植栽槽,採用截留雨水的設計,以達到部分保水的功能。

案例 13:花園土壤雨水截留(臺北市志清國小)

改造前 改造後

2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