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反應力量之相關研究

Komi (1984)指出反應力量是肌肉在極短的時間(<200ms)動員神 經與肌肉組織,做出伸和縮的循環,它表現在不同運動項目的起跳(跳 遠、跳高、排球、籃球),大約 170ms 及徑賽短距離的每步接觸地面 時間(大約 110ms),它是依據最大力量與快速的肌肉收縮能力。陳小 平(2004)認為反應力量是肌肉由離心式拉長到向心式收縮時,利用 彈性能量在肌肉中的儲存與再釋放,以及神經反射性調節所爆發出的 力量。即由於收縮形式及其機制的不同,Erschoshanskij (1972)提 出反應力量在歐美等國家被認定為與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 同等的且為相對獨立的一種力量能力。到目前為止,許多學者對反應 力量作出研究可分為幾類:

一、反應力量可塑性的機轉試驗: Viidik(1973)、Woo(1981)、 Ettema, Huijing, Van Ingen Schenau, & Haan. (1990)利用動物實驗證明,

訓練可使受試動物與反應力量有關的肌肉-肌鍵系統在構造形態或生 理功能方面發生變化。

二、運動員反應力量訓練的研究: 最具代表性的形究成果為,

Schmidtbleicher, Frick, and Wiescmann (1990)、Gollhofer (1986)、Tegtmeier (1987)、 Mester, Bruggemann, Ritzdorf, (1989)

對成年運動員的反應力量訓練進行的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系 統和專門的訓練可以提高反應力量能力。

三、青少年運動員反應力量訓練的研究:原東德 Bauersfeld 等人 (1992)、Gundlach (1987)等從 80 年代初開始對青少年運動員問題進 行研究。他們認為,反應力量不僅對成年運動員,而且對青少年運動

第四節 跳躍訓練之理論

一、跳躍訓練的理論

跳躍訓練也是增強式 (Plyometric)訓練方法之一。Plyometric 首先由蘇聯田徑教練 Yuri Verohoshanski 於 1968 年以衝擊法 (shock method)這個名詞提出。在 1975 年美國田徑教練 Fred Wilt 開始從事科學研究,因而確立各項原則與方法, plyometric 意指一 個快速且力量大的動作。 Norman and Komi(1979);Komi(1984)在許 多的運動中,身體肢段不斷的受衝力作用,此時肌肉先離心收縮,接 著隨即向心收縮,此種先離心再快速結合向心工作肌肉收縮方式,稱 為牽張-縮短循環(Stretch Shortinig Cycle, SSC),SSC 動作可分 為三個階段,即離心收縮階段、償還階段和向心收縮階段(陳敦禮,

1996)。

(一)離心收縮階段 (eccentric phase):指肌纖維在收縮狀態下被 伸展拉長。

(二)償還階段(amortization phase):指肌肉收縮從離心收縮階段 至肌肉向心收縮前,有及短暫的時間稱為償還階段。

(三)向心收縮階段(concentric phase):指肌纖維在收縮狀態 下長度縮短。

SSC 在產生力量的大小,主要有二個機制:1、牽張反射 (stretch reflex);2、肌肉彈性能(mechanical efficency)。茲就這兩種機制 分述如下:

1、牽張反射 (stretch reflex)

牽張反射是 SSC 的重要機制,此一機制能快速車接離心神經和 向心神經,利用身體的本體感受器的刺激,以最短時間內增加運動單 位的徵召。人體的動作活必需藉由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從本體感受器,利用感覺回饋來調整,身體的本體感 受器包括了肌梭,高爾基腱和關節囊,而肌肉產生 SSC 動作的主要 本體感受器為肌梭(muscle spindle)及高爾基腱(gologi tendon organ)。

a. 肌梭(muscle spindle)

肌梭是位於肌纖維之間,其提供中樞神經系統有關肌肉長度變化 的資訊(林齊宣,1997)。當肌肉收縮時,肌梭的中央部位便成伸展狀 態,且 Ia 傳入纖維開始產生衝動;但當肌肉處於靜止狀態時,肌梭 仍持續產生放電訊號,沿傳入神經傳到中樞神經(周先樂,2001)。而 肌梭本身是處於永久的伸展狀態,使 r 傳出神經保持啟動,才能使

高爾基腱器分部於肌肉和肌腱交接處,其是由許多腱小束

(Tondon fasciles)所組成,外包薄膜與肌肉的結締組織或肌腱相連 (林齊宣,1997)。高爾基腱器的功能在於控肌肉收縮產生的張力,本 質上,它是一個安全的裝置,可協助防止肌肉收縮時產生過度的力 量,一旦啟動時,高爾基腱器會傳送訊息到脊髓的感覺神經元,其輪 流興奮抑制神經元。這種抑制性的突觸反射,幫助防止肌肉過度收縮 提供更精細地控制骨骼的移動(Scmidt and Thews,1983)。

2、肌肉彈性能(mechanical efficency)

肌肉的彈性能依動作形式而有所不同,我們可將一整條肌肉視為 由許多不同彈性係數之彈簧串聯及並聯而成,其中與可收縮之肌纖維 平行的組織有肌膜等結締組織,而與其串聯有肌腱等。在 SSC 動作 時,離心收縮的彈性能儲存對於向心收縮所作的功有著相當的影響,

而離心末期力量除了意味向心期的起始力量,也代表著彈性能儲存能 力;因為肌肉伸展時部份肌肉張力由串聯的肌肉彈性組織所取代,同 時儲存更多的彈性能,其中串聯的肌節彈性組織也包含了許多的肌凝 蛋白和肌動蛋白的橫橋共同作用。當這些彈箕被拉長時,便會儲存彈 性位能於其中,到了向心收縮期便與收縮之力一同釋放出來,而彈性 能力的大小也會因負荷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動力是速度與肌力的結合,是所有運動競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有關動力訓練的研究報告指出,增強式(plyometrics)訓練對運動 員之動力有顯著之效果,它能有效地增加運動員爆發性動力

(explosive power),而在橄欖球先進國家如南非、澳洲、紐西蘭、

英格蘭等國,也將這種訓練方式,列為訓練計劃中的重要部份。目前 從國內、外有關增強式訓練的研究當中證實,增強式跳躍訓練對垂直 跳能力的增進有顯著效果。Henson 的研究指出,愈是需要爆發性運 動項目,透過 Plyometruic 的訓練,能增進專項運動表現。從相關研 究結果推論,增強式訓練可能對橄欖選手的動力有很大的幫助。

第五節 間歇訓練

Powers&Howley(2001)認為間歇訓練牽涉到的時間及運動強 度,是依據運動員期望達到目的的成就而定。李永祥(2002)指出間歇 訓練是一種當之前運動負荷效果未完全消失時,又加上運動負荷的一 種訓練方法。實施時運動期與休息期須相互交替的訓練,運動後有休 息,休息後繼續運動。但在休息時並不是完全的靜止狀態,而是採用 緩和的動態性休息方式。

間歇訓練是在實施時加上一段休息間隔時間的訓練方法。間歇訓 練是利用各種運動的強度,配合好休息間隔的時間,反覆刺激的一種 方法。運動與運動中選手並沒有得到完全的恢復,教練可以利用心跳 率法來計算休息間隔的時間,也可利用時間與確切的距離設定反覆的 次數,訓練所需要加強的運動能力。為了使訓練效果更有效率,應該 結合下列三種間接訓練方法:

(一)介於15秒和2分鐘之間的短距離間歇訓練,主要是用來發展無 氧耐力。

(二)2至8分鐘的中距離間歇訓練,可以用來發展兩種能量產生系統。

(三)8至15分鐘的長距離間歇訓練,主要的訓練效果在於改善有氧能 力(劉立宇,2001)。

第六節 循環訓練

根據訓練的方式與目的,以各種不同的動作與器材建立若干訓練 站,運動員按照既定的順序,依次完成每站的練習,來達到預定的訓 練效果(謝坤裕,1989;陳和睦,1994)。教練可以藉由專項訓練項目 的選擇與運動持續的時間及運動強度,針對運動員的特殊體能需求,

設計出八至十二站的循環訓練,這種訓練方式可以提高肌力、柔軟度 與耐力等各種體能(林正常,1978;國立體育學院叢書編輯委員會,

1989)。林正常(1986)指出循環訓練被用來發展全身性肌肉和心肺效 率,以充當進入特殊訓練前的基礎訓練,許多運動員發現循環訓練是 一種相當出色的季外體能訓練手段。循環訓練的優點包括:

1.可以同時有多位選手進行訓練;2.排定訓練順序選手較不會偷 懶和受傷,且管理方便,增加訓練效果;3.可以同時訓練多種的運動 能力;4.彈性非常大,可隨時依不同的需要做變化和調整;5.較能充 分利用不足的場地,也可以彌補重量訓練器材的不足(許武雄,

1996)。而輝兆雲(1998)更認為接受循環訓練還可使訓練者較不易感 到傳統訓練方式的枯燥無聊與自悲感等。

江孟珍(2000)以高中女子籃球隊為對象研究發現,實施八週速

組16人)進行不同方式等張收縮的重量訓練。結果發現循環組在握 力、十公尺四次折返跑、30秒仰臥起坐、立定跳遠、五十公尺衝刺快 跑、一千公尺耐力跑等均有顯著的訓練效果。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