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新異的體類:題跋、尺牘、字說

第一節 古文典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4

第五章 典型與影響

本論文第三章梳理了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第四章探討黃庭堅有新異的古文 體類。而本章欲基於前面論述的基礎上再行深入研究。第一節欲探討黃庭堅的古 文建立起何種典型,足以代表某種文章體類的特性或是建立起書寫的標準形式。

而第二節即尋求黃庭堅的古文典型對於後人有何影響,其古文所呈現的內涵與樣 貌,後人側重於哪些層面?他們又是如何解讀並加以發揮?而黃庭堅古文典型與 古文影響之間的關連與落差又反映出哪些涵義?可以由此觀察黃庭堅作為一位 古文家的形象在歷代之間的變化。

第一節 古文典型

黃庭堅的古文作品中,有哪些作法足以代表其個人特色或是凸顯某種文章體 類的特性,並成為後人認同的準則或是學習的典範?此為本節討論的重點所在。

一、運用才學,體現經典與學問

「重視學識」是黃庭堅創作理念當中的一項,其亦的確將才學運用於古文各 個體類中,建立了體現經典與學問的典型。究竟他如何於古文呈現其長久積累而 成的才學?

黃庭堅時常勸人治學需以經典為先,也曾經列出具體的書單,包括《易》、《論 語》、《孟子》、《左傳》、《莊周》、《韓非》……等經典,廣泛而言,研讀的大原則 是「以日常諸事驗證經典義理」:

治經之法,不獨玩其文章,談說義理而已,一言一句皆以養心治性。事親 處兄弟之間,接物在朋友之際,得失憂樂,一考之於書,然後嘗古人之糟 務而知味矣。(卷 25〈書贈韓瓊秀才〉)

足下誠勤督不忘,探經術以致其深,考史傳以致其博,雖觀先王之言,而 以事明之,古人不難到也。(別集卷第 17〈與子智帖之二〉)

他強調不該只將經典視為古人的文字,應於待人接物之中體會古人的經驗與教 誨。在書單中,黃庭堅特別指出《易》、《論語》、《孟子》均需由落實於人事的角

物論〉,頁 55-57;雜篇第二十四〈徐無鬼〉,頁 1003;外篇第二十二〈知北遊〉,頁 883、884;

雜篇第二十三〈庚桑楚〉,頁 942、943。唯〈徐無鬼〉與〈知北遊〉用「槁骸」一詞。

第四卷,〈九章‧涉江〉,頁 162-168;第五卷,〈遠遊〉頁 214-2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8

多的貪念。前人作楚詞會開闢另一個空間安置己身,作為文章的轉折,黃庭堅亦 以之作為自己獲得啟發的開端。

此外,前人的楚詞亦會於書寫人、事、物的轉換處來開啟轉折,例如:宋玉 的〈九辯〉: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 送將歸。……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481

〈九辯〉內容為一離鄉背井的貧士求職不順利,既悲嘆又不知何所往。文章一開 始以秋日蕭瑟之景暗喻貧士的憂愁,再帶出貧士於寒冷之中,淒愴遠離的景況,

而後敘述他因一事無成、前途茫茫而夜晚無眠。黃庭堅將此「景─人─事」的轉 折運用至為元配孫蘭溪書寫的〈悼往〉(正集卷第 20)中:

西風悲兮敗葉索索,照陳根兮秋日將落。髣髴兮夢與神遇,顧瞻九原兮豈 其可作。俄有悲秋之羽蟲兮,自傷時去物改,擁舊柯而孤吟。……目煢煢 而不寐兮,夜亹亹而過中。雖來者猶不可待兮,恐不及當時之從容。

同樣以西風敗葉,寂寥的秋季景象為開頭,妻子已葬在墓地,爾後只能於夢中相 見,黃庭堅以羽蟲比喻自己,雖然人事已非,仍眷戀著尚存的事物,過了午夜仍 不眠,未來不能預期,尚且懷念過往的回憶。先寫景,再以蟲的行為暗喻自己的 心情,最後點明要面對的人生課題。情感的成分越來越濃重。

至於賦的典範,黃庭堅曾敘述如下:

作賦要讀《左氏》,《前漢》精密,其佳句善字,皆當經心,略知某處可用,

則下筆時,源源而來矣。(正集卷第 19〈答曹荀龍〉)

作賦須要以宋玉、賈誼、相如、子雲為師,略依倣其步驟,乃有古風。(正 集卷第 19〈王立之承奉〉)

481 見(漢)王逸:《楚辭章句》,第八卷,宋玉〈九辯〉,頁 246-2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9

據筆者查考,黃庭堅的賦中幾乎未曾引用《左傳》與《漢書》,但《漢書》倒是 為諸多前人賦作用語的出處,例如:揚雄〈蜀都賦〉「橘林銅陵」,銅陵於《漢書‧

佞幸傳》、《漢書‧貨殖傳》皆有記載,指以山中的銅來鑄錢。「金馬碧雞」為物 品的名稱,〈地理志〉與〈郊祀志〉皆有記載,指金形似馬,碧形似雞。〈甘泉賦〉

「詔招搖與泰陰兮」,招搖、泰陰均為星斗之名,分別見於《漢書‧天文志》與

《宋書‧天文志》,482黃庭堅亦曾言:「凡人修學,惟節略今人文字,似無益於用。

不若熟讀班固《漢書》,自首至尾,不遺去一句,然後可見古人出處。」(別集卷 第 11〈論作詩文五〉)告訴王觀復「存中博極群書,至於《左氏春秋傳》、班固《漢 書》,取之左右逢其原,真篤學之士也。觀復下筆不凡,但恐讀書少耳。」(卷 26

〈題王觀復所作文後〉)故《左傳》與《漢書》之於作賦的功能,在黃庭堅看來 應較近似用典的工具書,惟其自身的落實亦不明顯。

此外,黃庭堅所舉諸人賦作的寫作步驟,大多於刻意鋪述之後,帶出文章的 主旨。例如:宋玉〈風賦〉於描述大王之風與庶人之風的樣貌後,勸諫楚襄王應 體恤百姓生活之苦;賈誼〈服鳥賦〉詳述見到服鳥的時間、地點以及論述禍福相 倚而生的道理,最終以隨順自然,無累不憂自許。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

極力描述楚、漢國君打獵排場之盛大,技巧之高超,實欲揭示國君不該獨自享樂 而忘卻國家政事。揚雄〈甘泉賦〉記漢成帝(33B.C.-7B.C.在位)至甘泉宮郊祀之 事,文中描述車騎隊伍之盛大,以及甘泉宮、泰壹臺的華麗,而後提及祭祀前需 屏玉女、卻宓妃,以遠離女色為勸。而黃庭堅的賦作比其他體類的作品以更多筆 墨描述事件,例如:〈江西道院賦〉(卷 1)於開頭記述道院的地理位置、風俗以及 柳子宜為筠州太守的政績,而後提出仍有不足之處:「堂密有美樅,而未聞處士 之節;岑蔚有於菟,而不見墨客之文。豈其龜藏而自畀,蠖屈而不伸者邪?公試 酌樽中之淥,謝山川之神,為予問之。」即是勸諫柳子宜應標舉士人之節操,振 興為文的風氣。〈煎茶賦〉(卷 1)先敘述茶的顏色、味道以及相關的用途,而後引 出大匠與善於治國的人能夠善用材料與人才。故黃庭堅作賦的進程類似宋玉等人

「先鋪述,後勸諷」的步驟。

最後為議論文,其典範如下:

學作論議文字,更取蘇明允文字讀之。(外集卷第 21〈與洪駒父之二〉)

至於論議文字,今日乃當付之少游,及晁、張、無己,足下可從此四君子 一二問之。(卷 19〈與秦少章書〉)

482 揚雄賦語之出處見(漢)揚雄著、張震澤校注:《揚雄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8 月),頁 7、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0

黃庭堅說過蘇洵與陳師道為文均有「關鍵」:「此蘇明允弄筆所成,猶有文章關鍵。」

(別集卷第 7〈跋老蘇先生所作王道矩字說〉)「陳履常正字,天下士也。……至 於作文,深知古人之關鍵。其論事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時輩未見其比。」(正 集卷第 18〈答王子飛書〉)「關鍵」應指論事時能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例如:

黃庭堅看過蘇洵的〈木假山記〉後,欲詢問其作文關紐何在,〈木假山記〉開頭 言樹木多不幸,或殤或夭,幸而長成能為棟樑卻被砍伐;或遭受強風拔除、洪水 漂浮而破折腐爛,無受此禍的樹木卻為人所採,最幸運的樹木是為好事者移取栽 種。而後提及自家有三樹,全無上述禍害,且中間的樹魁岸穩重,二邊的樹如同 臣服於它,卻無阿附之意,誠為可敬。483不僅內容前後呼應,且帶出中流砥柱與 心悅臣服但不諂媚的道理。而陳師道〈羆說〉開頭說晉人以五隻犬追逐一隻羆,

羆兇猛力氣大,能與之抗敵的皆是天下強而有力的動物,但犬敏捷靈活,羆撲搏 不得,二者追逐過了十數里,羆感疲憊,犬便進而殺之。文末再次言及羆確有勇 力,但須防備群小,484亦是內容前後呼應,最終帶出主旨。

黃庭堅古文有運用類似結構的作品,例如:〈閬州整暇堂記〉(卷 17)先為整、

暇下定義:「無事而使物,物得其所,可以折千里之衝,之謂整;有事而以逸待 勞,以實擊虛,彼不足而我有餘,之謂暇。」文末引《詩經》之言說明魚仲修治 理閬州能整亦能暇:「《詩》曰:『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 民,或敢侮予。』可謂能整矣。又曰:『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飲御諸友,炰鄨 繪鯉。侯誰在矣,弓仲孝友。』可謂能暇矣。」前以作戰為比喻,因為建整暇堂 之人為閬中太守,而當時的太守亦需帶兵守關;後以《詩經》呼應,因為魚仲修 不僅能帶兵,更是個重視學問、恭儉的儒者,全文環環相扣。又如:〈洪州分寧 縣藏書閣銘并序〉(卷 13):

蓋在官常曰:獄訟之不得其情,賦租之不登其時,簿書朱墨之不當其物,

寇盗發而不輒得,是吾憂也。若勤學養士,二千石之任也。……至於興學 聚書,則雖萬室之邑,以為非職之憂者,何哉?此可謂有為民父母之心,

知發政之先後之序者乎?

為官之人知道獄訟、賦租、簿書、寇盜諸事為職務所在,卻不包括勸學。黃庭堅 於一開始即提出勸學為官吏之責任,再於文末呼籲興學聚書是父母官之職責。黃 庭堅會於文末總結或是聚焦前文提出的重點,使全文的主題更為明顯,符合「首

483 〈木假山記〉見(宋)蘇洵:《嘉祐集》(四部叢刊初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8 月),

卷 14,頁 54。

484 見《全宋文》第 123 冊,卷 2667,頁 331、3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1

尾呼應」的作文關鍵。

二、化用前人字詞、文意的代表

「用典」為黃庭堅詩文的特色之一,其作品富含的典實反映其豐厚的學識。

而且其不僅學習前人作品與援引典故,更會加以改變古人既存的用語或文意,再 運用至作品當中,取其意新、語新或是意、語皆新的感受,使其古文不僅單純地 運用才學,亦成為化用前人字詞、文意的代表。

之所以產生此作法,亦是源於黃庭堅「強調個人學識」的創作理念,他認為 需琢磨前人寫作用意之處並加以學習,而他除了留意整體文章的架構安排與設立 主旨之外,更注意到用詞與文意之間的關係。杜甫、韓愈為黃庭堅學習文章的典

之所以產生此作法,亦是源於黃庭堅「強調個人學識」的創作理念,他認為 需琢磨前人寫作用意之處並加以學習,而他除了留意整體文章的架構安排與設立 主旨之外,更注意到用詞與文意之間的關係。杜甫、韓愈為黃庭堅學習文章的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