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內容主要闡明選擇論文題目的原因、預計探討的核心議題,並整理目前 學界的研究成果,作為本論文研究的起點與輔助。此外,說明本論文採用的研究 方法與預期達成的目的,最後分述論文各章的架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古文運動的發展於北宋到達高峰,宋代古文改革開始產生明顯的影響應是於 嘉祐二年(1057A.D.),歐陽脩(1007A.D.-1072A.D.)權知貢舉以古文為取士標準,

至元祐年間(1086A.D.-1094A.D.),蘇軾(1037A.D.-1101A.D.)與蘇門人士位居館閣 時,古文的寫作已蔚為風潮。在歐陽脩採取行動之前,宋真宗(997A.D.-1022A.D.

在位)、宋仁宗(1023A.D.-1063A.D.在位)均曾下詔導正西崑體帶來的浮華文風,

仁宗甚至於天聖七年(1029A.D.)、景祐五年(1038A.D.)二度下詔勉勵士人學古,1但 真宗的詔書成效有限,2而屬仁宗天聖七年的詔書影響最大,歐陽脩曾數度提及 此道詔書的成效:

先輩少年志盛,方欲取榮譽於世,則莫若順時。天聖中,天子下詔書,勑 學者去浮華,其後風俗大變。

天聖之間,予舉進士于有司,見時學者務以言語聲偶擿裂,號為時文,以 相誇尚。而子美獨與其兄才翁及穆參軍伯長,作為古謌詩雜文,時人頗共 非笑之,而子美不顧也。其後天子患時文之弊,下詔書諷勉學者以近古,

由是其風漸息,而學者稍趨於古焉。

1 真宗的詔書可見(元)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 年 9 月),卷 7〈真宗本紀〉,頁 140。石介〈祥符詔書記〉亦有詔書內容的相關記載:「近代以來,屬辭多弊,侈靡滋甚,浮豔相 高,忘祖述之大猷,競雕刻之小巧。……今後屬文之士,有辭涉浮華,玷於名教者,必加朝典,

庶復古風。」見(宋)石介:《徂徠石先生全集》,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 獻出版社,1988 年),卷 19,頁 764。仁宗的二道詔書分別見(清)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臺 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年 10 月),〈選舉〉三之十六、三之十七,頁 4255、4256;〈選舉〉三 之十九、三之二○,頁 4257。

2 真宗所下祥符詔令的目的是查禁諷刺時政、宮闈的文字,並無真正落實禁止浮靡。且祥符八年 至天聖五年的考試,多為西崑體大家知貢舉,故此道詔令不該視為古文改革的徵兆。見馮志弘:

《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4 月),第五章〈天聖「申戒浮文」詔 的背景和意義――兼論北宋古文革新的徵兆〉,頁 150、1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往時自國家下詔書戒時文,諷勵學者以近古,蓋自天聖迄今二十餘年,通 經學古、履忠守道之士,所得不可勝數。

自天聖以來,古學漸盛,學者多讀韓文,而患集本訛舛。3

官方力量削弱了西崑體的勢力,使得士子趨古、學古。景祐五年的詔書亦有其功 效,歐陽脩的長子歐陽發(1040 A.D.-1089 A.D.)追述先公事蹟時曾說:「及景祐 中,在西京,與尹公洙偕為古文。已而有詔,戒天下學者盡為古文。獨公古文既 行,遂擅天下。」4即指這份詔書,當時歐陽脩的文章已經名滿天下。而 20 年後,

歐陽脩權知貢舉時欲掃除的已非雕鏤尚藻的西崑體,而是文風怪僻的太學體。蘇 軾說過:

聖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詔天下,曉諭厥旨。於是招來 雄俊魁偉敦厚朴直之士,罷去浮巧輕媚叢錯采繡之文,將以追兩漢之餘,

而漸復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過當,求深者或至於迂,

務奇者怪僻而不可讀,餘風未殄,新弊復作。大者鏤之金石,以傳久遠;

小者轉相摹寫,號稱古文。紛紛肆行,莫之或禁。……伏惟內翰執事,天 之所付以收拾先王之遺文,天下之所待以覺悟學者。恭承王命,親執文柄,

意其必得天下之奇士以塞明詔。5

仁宗本來反對西崑體的浮巧輕媚而下詔阻扼,卻無意間增長了太學體的普遍流 行,改由歐陽脩出面導正風氣。蘇軾的這段話正好見證了二種文風弊病在時間點 上的交接,亦點出歐陽脩的貢獻:打擊太學體的蔓延盛行。6歐陽脩自天聖七年 起,於將近 30 年期間的確見證了學者不尚浮華,開始學古,但是亦產生矯枉過

3 四則引文分別見(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8 月),卷 47〈與荊南樂秀才書〉,頁 343、卷 41〈蘇氏文集序〉,頁 311、卷 110〈薦布衣蘇洵 狀〉,頁 847、卷 141〈唐田弘正家廟碑〉,頁 1125。

4 見(宋)歐陽發:〈先公事迹〉,收入(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附錄卷 5,

頁 1285。

5 見(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11 月),卷 49,〈謝歐陽 內翰書〉,頁 1423、1424。

6 曾棗莊認為歐陽脩於嘉祐二年打擊的是太學體,葛曉音繼此探討太學體主要指慶曆以來,石 介、孫復、胡瑗等人在太學復古過當所造成的流弊。何寄澎亦指出歐陽脩改革的文體正是「古文 的變體——太學體」。分別見曾棗莊:〈北宋古文運動的曲折過程〉《文學評論》(1982 年),第 5 期,頁 83-90。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年 11 月),〈歐陽修排 抑「太學體」新探〉,頁 208-214。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1992 年 8 月),

第四章〈古文運動發展的歷史(上)——從開始到成功〉,頁 216-228。

(1009A.D.-1066A.D.)、蘇軾、蘇轍(1039A.D.-1112A.D.),10對於其後的作家較少 關注。前文已言,元祐是古文興盛之時,蘇軾繼承歐陽脩推行古文的使命,帶領 A.D.-1085 A.D.在位)、哲宗(1085 A.D.-1100 A.D.在位)、徽宗(1101 A.D.-1125 A.D.在位)時期的文 學變化則無涉及。見馮志弘:《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張興武:《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北

心源(1834 A.D.-1894 A.D.)更精確地指出元祐為各領域人才薈萃之時,更以黃庭 堅(1045A.D.-1105A.D.)、晁補之(1053A.D.-1110A.D.)、張耒(1052A.D.-1112A.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低落,少有價值。黃庭堅曾數度讚美晁補之的文章,例如:指其有單篇佳作:

往未識晁旡咎時,見所作〈安南罪言〉文辯縱橫,〈跋遮曲〉典雅奇麗,

常恨同時而不相識。其後得相從甚密。今不見遂十五年,計其文章學問皆 當大進,恨隨食南北,不相見耳。(外集卷第 23〈書韋深道帖〉)

近見旡咎作〈慶州使宅記〉,大為佳作,未有別本,有即奉寄。彼土亦有 士人可與共此者乎?(別集卷第 19〈與潘邠老帖〉)

黃、晁二人最晚結識於元豐二年(1079A.D.),18經過近 15 年的時間,黃庭堅仍舊 熟記晁補之的舊作長處,且時時注意其文章,例如:作於元祐三年(1088A.D.)的

〈慶州新修帥府記〉,19並自始至終肯定晁補之的文章成就。此外,又言其整體 文章的優點:「補之又好學,用意不朽事,其文章有秦漢間風味,於是可望以名 世。」(卷 23〈晁君成墓誌銘〉)有秦漢古樸之風,足以名世,甚至推崇「比來作 文章,無出無咎之右者,便是窺見古人妙斲」(卷 27〈題李漢舉墨竹〉),譽其文 章為時人之冠。以此再看黃庭堅自道為文程度約與晁補之相等,想必亦有可觀之 處。而王楙(1151A.D.-1213A.D.)則曾對《後山詩話》的記載加以詮釋:

後山詩話載世語云:「蘇明允不能詩,歐陽永叔不能賦,曾子固短於韻語,

黃魯直短於散語。蘇子瞻詞如詩,秦少游詩如詞。」苕溪漁隱引蘇明允「佳 節每從愁裏過,壯心還傍醉中來」等語,以謂後山談何容易,便謂老蘇不 能詩,何誣之甚!僕謂後山蓋載當時之語,非自為之說也。所謂「明允不 能詩」者,非謂其真不能,謂非其所長耳。且如歐公不能賦,而鳴蟬賦夫 不佳邪?魯直短於散語,而江西道院記膾炙人口,何邪?漁隱云,爾所謂 癡兒面前,不得說夢也。20

王楙以為如果非得在詩、文之中擇其一,黃庭堅較擅長作詩,但並不表示其不能 為文,仍有佳作流傳於世。北宋後人為黃庭堅所作的〈家傳〉即並尊其詩、文:

18 據《山谷年譜》,二人於元豐二年即有詩歌贈答。見(宋)黃㽦:《山谷年譜》,收入吳洪澤、尹 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 月),卷 9,頁 3009;卷 10,頁 3010。

19 黃庭堅所言〈慶州使宅記〉,應為今晁補之文集中〈慶州新修帥府記〉,文末自署作於元祐三 年九月。此文見(宋)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四部叢刊初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 9 月),卷 29,頁 193、194。

20 見(宋)王楙:《野客叢書》,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卷 6,頁 5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元祐間,蘇、黃並出,以碩學宏材鼓行士林,引筆行墨追古人而與之俱。

世謂李、杜歌詩高妙而文章不稱,李翱、皇甫湜古文典雅而詩獨不傳,惟 二公不然,可謂兼之矣。然世之論文者必宗東坡;言詩者必右山谷,其然,

豈其然乎?山谷自黔州以後,句法尤高,筆勢放縱,實天下之奇作,自宋 興以來,一人而已。21

認為蘇、黃兼擅詩文,而黃庭堅自從被貶黔州(今四川彭水)之後,古文成就愈高。

此外,金代元好問(?-?)將宋文的巔峰定於元祐,認為之後古文的影響力逐 漸削弱,於政和(1111A.D.-1118A.D.)、宣和年間(1119A.D.-1125A.D.),空虛無用 之文又起;22而一向強烈批評黃庭堅的金代王若虛(?-?),引用其舅父周昂(?-?) 的說法,將宋代文章由盛轉衰的時間點逕自定於黃庭堅身上,23雖說帶有個人情 緒或是過當之處,24但亦可知元祐之後,古文的傳承的確有了變化,如果能以黃 庭堅的古文為觀察視角,細究其風格特質與有新異表現的體類,藉此窺知元祐之 後古文的發展概況並確認黃庭堅古文的價值與定位,不論就古文運動或是專家論 而言,均可填補相關領域所留下的空白。故本論文欲以「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與 體類新異研究」為題,主要探討的核心議題如下:

第一、黃庭堅古文的創作理念為引導其古文風格的重要方向,其創作理念的 具體內涵為何?又是如何形成?創作理念與實際創作之間的契合情況如何?此 情況又反映出哪些意義?例如:「學識」為黃庭堅創作的重要憑藉,究竟他如何 積累與運用學識?他開設的經典書目與提出的為文方式,其本身落實的程度又為 何?當中的出入代表何種意義?

第二、黃庭堅古文風格有何特質?形成的原因為何?將其諸項特質置於整個 大時代古文改革的主流文風來看,黃庭堅的古文又具備哪些改革主流的共相,或 是呈現出哪些殊相?身處古文運動的高峰期,更精確地說,在古文勢力漸趨消退

21 見(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 年 2 月),第 233 冊,卷 236,頁 111。馬端臨言此段文字引自〈家傳〉,劉琳、李勇先、王蓉貴則考 證此傳作於北宋徽宗之時。見(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頁 2363。

22 元好問:「宋有古文,有詞賦,有明經,柳、穆、歐、蘇諸人,斬伐俗學,力百而功倍,起天 聖,迄元祐,而後唐文振。然似是而非,空虛而無用者,又復見於宣政之季矣。」見氏著:《遺 山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8 月),卷 17〈閑閑公墓銘〉,頁 172。「宣 政」指政和、宣和年間。

23 王若虛記載:「善乎吾舅周君之論也,曰:『宋之文章,至魯直已是偏仄處,陳後山而後不勝 其弊矣。』」見氏著:《滹南遺老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8 月),卷

23 王若虛記載:「善乎吾舅周君之論也,曰:『宋之文章,至魯直已是偏仄處,陳後山而後不勝 其弊矣。』」見氏著:《滹南遺老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8 月),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