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與體類新異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與體類新異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三學年度 博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何寄澎教授.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與體類新異研究.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沈秀蓉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v.

(2) 摘要 黃庭堅的古文歷來少有人關注,其實其古文作品的數量與唐宋八大家相比, 僅次於蘇軾,黃庭堅活動年代又正值古文運動的鼎盛時期至逐漸衰微的轉折期 間,故其古文實有探討與研究的價值。以詩聞名於當代的黃庭堅,古文風格是否 受到作詩習性的濡染而呈現出不同於其他古文家的特質,為本論文關注的第一個 焦點;黃庭堅於特定體類中表現的新異之處,使這些體類於宋代有何新的面向與 發展,為本論文關注的第二個焦點。 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包括詩化傾向、瘦硬奇澀、清雅餘韻。以此與宋文改革 的主流風格並比,可以發現同少異多,故黃庭堅古文於當時並不十分受到重視。 但黃庭堅於題跋、尺牘和字說中所展現的新異之處卻建立起該體類的書寫典型, 亦對後人影響深遠,題跋與尺牘透露的真、雅與實用的建言更使之受到明代文人 喜愛。 本論文以風格特質與體類新異為角度切入,歸結出黃庭堅古文的價值與定 位,發現其古文風格特殊,不當單一地被歸入傳統守舊或是革新改變,更近似自.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成一格的第三勢力;雖為蘇門人士,卻長於短文小語而非議論,而且於小品的成 就為宋人的標竿;為文運用才學,重視方法,願意將創作的心得、途徑與人分享, 實為金針度人的典範。.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與體類新異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12.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3. 立. ‧ 國. 第一節. 創作理念及其形成緣由. 學. 第二章. 政 治 大. 創作理念………………………………………………………15. ‧. n. er. io. sit. y. Nat. 一、以修養為根本……………………………………………………15 二、強調個人學識……………………………………………………17 三、追求會心入神……………………………………………………19 四、重視文章法度……………………………………………………21 (一) 依循古人為文「語約而意深」……………………………22 al v i (二) 效法司馬遷以凸顯主旨為前提……………………………23 n Ch engchi U (三) 學習韓愈數度轉折,逐層深入……………………………25 五、應作不俗之文……………………………………………………26 六、無意而意已至……………………………………………………27. 第二節. 創作理念形成的緣由………………………………………29. 一、家學親友背景………………………………………………………29 (一) 看重修養德行與不俗……………………………………30 (二) 偏愛《莊子》與韓愈……………………………………31 (三) 講究學識與為文方法……………………………………34 二、道統文統體認………………………………………………………35 (一) 分列道統與文統,行道先於為文…………………………35 (二) 「足以為治心養性之鑒」的道統…………………………36 (三) 「法度粲然,可講而學」的文統…………………………37 -1-.

(4) 三、宦途境遇起伏………………………………………………………39 (一) 貶黔州前:研擬各體類創作典範,歸納創作路徑…………39 (二) 貶黔州後:提出平淡文學觀,讚賞無意而意已至…………40. 第三節. 第三章 第一節. 小結……………………………………………………………43. 宋文改革中的風格特質 風格特質………………………………………………………45. 一、詩化傾向…………………………………………………………45 (一) 抒發性情……………………………………………………45 (二) 用語凝鍊……………………………………………………47 (三) 拗意曲折……………………………………………………48 二、瘦硬奇澀…………………………………………………………51 三、清雅餘韻…………………………………………………………54. 立. ‧ 國. 學. 第二節. 政 治 大. 風格特質形成的緣由………………………………………56. ‧. 一、詩、文創作的共通處…………………………………………56 (一) 錘鍊語句,經營架構………………………………………57 (二) 善取意象,切入精準………………………………………62 (三) 語意曲折,層次明顯………………………………………66 (四) 點鐵成金,奪胎換骨………………………………………67 (五) 取徑杜韓,兼學詩文………………………………………70 al v i 二、側重韓愈古文瘦硬奇崛…………………………………………74 n Ch engchi U 三、追循魏晉文人語少意密…………………………………………76 四、要求書、畫、文之「韻」………………………………………79 五、「作不俗之文」的影響………………………………………80. n. er. io. sit. y. Nat. 第三節. 與宋文改革主流的異同……………………………………82. 一、共相………………………………………………………………82 (一) 尚理重議論…………………………………………………82 (二) 抒情以動人…………………………………………………85 (三) 平和且曠達…………………………………………………89 二、殊相………………………………………………………………90 (一) 文句詩化,有別於常用虛字………………………………91 (二) 瘦硬奇澀,有別於順暢自然………………………………94 (三) 奇巧工麗,有別於平淡平易………………………………96 -2-.

(5) 第四節. 第四章 第一節. 小結 …………………………………………………………100. 新異的體類:題跋、尺牘、字說 題跋…………………………………………………………103. 一、前人題跋的樣貌…………………………………………………103 (一) 題跋的流變…………………………………………………104 (二) 題跋盛於宋代的緣由與意義………………………………109 二、黃庭堅貶黔前後的變化…………………………………………111 三、黃庭堅的新異…………………………………………………113 (一) 納入政事,提供國是建議…………………………………113 (二) 以外在依據取代主觀論斷…………………………………115 (三) 以曲折語意塑造人物形象…………………………………118 (四) 具備文人雅致與運用才學…………………………………120. 立. ‧ 國. 學. 第二節. 政 治 大. 尺牘 …………………………………………………………125. ‧. 一、前人尺牘的樣貌………………………………………………125 (一) 尺牘的流變………………………………………………125 (二) 尺牘盛於宋代的緣由與意義……………………………127 二、黃庭堅貶黔前後的變化…………………………………………129 三、黃庭堅的新異……………………………………………………131 (一) 針砭來信者得失並提供建言……………………………131 al v i (二) 顯現且落實忠信孝友的修養……………………………134 n Ch engchi U (三) 承繼王羲之而來的文士清雅……………………………135 (四) 書寫佛教義理對己身的影響……………………………140. n. er. io. sit. y. Nat. 第三節. 字說 …………………………………………………………144. 一、前人字說的樣貌…………………………………………………145 (一) 字說的流變…………………………………………………145 (二) 字說盛於宋代的緣由與意義………………………………147 二、黃庭堅貶黔前後的變化…………………………………………152 三、黃庭堅的新異……………………………………………………153 (一) 增添儒家典籍以外的取字依據……………………………153 (二) 以「受字者」為主體的新寫法……………………………155 (三) 開展字說「關心抒情」的風格……………………………161. 第四節. 小結…………………………………………………………162 -3-.

(6) 第五章 第一節. 典型與影響 古文典型……………………………………………………164. 一、運用才學,體現經典與學問……………………………………164 二、化用前人字詞、文意的代表……………………………………171 三、融入詩作特色與技巧的古文……………………………………173 四、文士清雅且評論專業的題跋……………………………………175 五、提供治學、寫字訣竅的尺牘……………………………………176 六、可對應至特定受字者的字說……………………………………178. 第二節. 古文影響……………………………………………………179. 政 治 大. 一、後學落實黃庭堅屬意典範及作法………………………………179 二、將「奪胎換骨」過渡至古文領域………………………………182 三、仿效抒發性情、鍊字、曲折語意………………………………185 四、學習黃庭堅題跋評論角度與用語………………………………188 五、藉尺牘指出後學缺點或給予建議………………………………190 六、延續字說專屬於特定對象的寫法………………………………192. 立. ‧. ‧ 國. 學. 第三節. 小結 …………………………………………………………194. io. sit. y. Nat. 結論――黃庭堅古文的價值與定位. er. 第六章. al. n. v i n Ch 古文價值……………………………………………………197 engchi U. 第一節. 一、融鑄典實並賦予新語新意………………………………………197 二、拓展「古文詩化」的面貌………………………………………198 三、成就明人推崇的題跋尺牘………………………………………199 四、奠定字說寫作要項與意義………………………………………199. 第二節. 古文定位 ……………………………………………………200. 一、瘦硬奇澀、清雅餘韻的非主流風格……………………………200 二、蘇門擅長短文小語而非議論的特例……………………………201 三、宋代清雅小品的代表……………………………………………203 四、金針度人的典範…………………………………………………204. 參考文獻…………………………………………………………………209 -4-.

(7)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內容主要闡明選擇論文題目的原因、預計探討的核心議題,並整理目前 學界的研究成果,作為本論文研究的起點與輔助。此外,說明本論文採用的研究 方法與預期達成的目的,最後分述論文各章的架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古文運動的發展於北宋到達高峰,宋代古文改革開始產生明顯的影響應是於 嘉祐二年(1057A.D.),歐陽脩(1007A.D.-1072A.D.)權知貢舉以古文為取士標準, 至元祐年間(1086A.D.-1094A.D.),蘇軾(1037A.D.-1101A.D.)與蘇門人士位居館閣 時,古文的寫作已蔚為風潮。在歐陽脩採取行動之前,宋真宗(997A.D.-1022A.D. 在位)、宋仁宗(1023A.D.-1063A.D.在位)均曾下詔導正西崑體帶來的浮華文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仁宗甚至於天聖七年(1029A.D.)、景祐五年(1038A.D.)二度下詔勉勵士人學古,1但 真宗的詔書成效有限,2而屬仁宗天聖七年的詔書影響最大,歐陽脩曾數度提及 此道詔書的成效:. n. al. er. io. sit. y. Nat. 先輩少年志盛,方欲取榮譽於世,則莫若順時。天聖中,天子下詔書,勑 學者去浮華,其後風俗大變。. Ch. i n U. v. 天聖之間,予舉進士于有司,見時學者務以言語聲偶擿裂,號為時文,以 相誇尚。而子美獨與其兄才翁及穆參軍伯長,作為古謌詩雜文,時人頗共 非笑之,而子美不顧也。其後天子患時文之弊,下詔書諷勉學者以近古, 由是其風漸息,而學者稍趨於古焉。. engchi. 真宗的詔書可見(元)脫脫等: 《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 年 9 月),卷 7〈真宗本紀〉 ,頁 140。石介〈祥符詔書記〉亦有詔書內容的相關記載: 「近代以來,屬辭多弊,侈靡滋甚,浮豔相 高,忘祖述之大猷,競雕刻之小巧。……今後屬文之士,有辭涉浮華,玷於名教者,必加朝典, 庶復古風。」見(宋)石介: 《徂徠石先生全集》 ,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 《宋會要輯稿》(臺 獻出版社,1988 年),卷 19,頁 764。仁宗的二道詔書分別見(清)徐松纂輯: 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年 10 月), 〈選舉〉三之十六、三之十七,頁 4255、4256; 〈選舉〉三 之十九、三之二○,頁 4257。 2 真宗所下祥符詔令的目的是查禁諷刺時政、宮闈的文字,並無真正落實禁止浮靡。且祥符八年 至天聖五年的考試,多為西崑體大家知貢舉,故此道詔令不該視為古文改革的徵兆。見馮志弘: 《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4 月),第五章〈天聖「申戒浮文」詔 的背景和意義――兼論北宋古文革新的徵兆〉 ,頁 150、151。 1 1.

(8) 往時自國家下詔書戒時文,諷勵學者以近古,蓋自天聖迄今二十餘年,通 經學古、履忠守道之士,所得不可勝數。. 自天聖以來,古學漸盛,學者多讀韓文,而患集本訛舛。3. 官方力量削弱了西崑體的勢力,使得士子趨古、學古。景祐五年的詔書亦有其功 效,歐陽脩的長子歐陽發(1040 A.D.-1089 A.D.)追述先公事蹟時曾說:「及景祐 中,在西京,與尹公洙偕為古文。已而有詔,戒天下學者盡為古文。獨公古文既 行,遂擅天下。」4即指這份詔書,當時歐陽脩的文章已經名滿天下。而 20 年後, 歐陽脩權知貢舉時欲掃除的已非雕鏤尚藻的西崑體,而是文風怪僻的太學體。蘇 軾說過:.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聖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詔天下,曉諭厥旨。於是招來 雄俊魁偉敦厚朴直之士,罷去浮巧輕媚叢錯采繡之文,將以追兩漢之餘, 而漸復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過當,求深者或至於迂, 務奇者怪僻而不可讀,餘風未殄,新弊復作。大者鏤之金石,以傳久遠; 小者轉相摹寫,號稱古文。紛紛肆行,莫之或禁。……伏惟內翰執事,天 之所付以收拾先王之遺文,天下之所待以覺悟學者。恭承王命,親執文柄, 意其必得天下之奇士以塞明詔。5.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仁宗本來反對西崑體的浮巧輕媚而下詔阻扼,卻無意間增長了太學體的普遍流 行,改由歐陽脩出面導正風氣。蘇軾的這段話正好見證了二種文風弊病在時間點 上的交接,亦點出歐陽脩的貢獻:打擊太學體的蔓延盛行。6歐陽脩自天聖七年 起,於將近 30 年期間的確見證了學者不尚浮華,開始學古,但是亦產生矯枉過. engchi. 四則引文分別見(宋)歐陽脩: 《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8 月),卷 47〈與荊南樂秀才書〉 ,頁 343、卷 41〈蘇氏文集序〉 ,頁 311、卷 110〈薦布衣蘇洵 狀〉 ,頁 847、卷 141〈唐田弘正家廟碑〉,頁 1125。 4 見(宋)歐陽發: 〈先公事迹〉 ,收入(宋)歐陽脩: 《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附錄卷 5, 頁 1285。 5 見(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 《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11 月),卷 49, 〈謝歐陽 內翰書〉 ,頁 1423、1424。 6 曾棗莊認為歐陽脩於嘉祐二年打擊的是太學體,葛曉音繼此探討太學體主要指慶曆以來,石 介、孫復、胡瑗等人在太學復古過當所造成的流弊。何寄澎亦指出歐陽脩改革的文體正是「古文 的變體——太學體」。分別見曾棗莊: 〈北宋古文運動的曲折過程〉《文學評論》(1982 年),第 5 期,頁 83-90。葛曉音: 《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年 11 月), 〈歐陽修排 抑「太學體」新探〉 ,頁 208-214。何寄澎: 《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1992 年 8 月), 第四章〈古文運動發展的歷史(上)——從開始到成功〉,頁 216-228。 2 3.

(9) 正的後果:太學體因此被合理化地扶植成長,必須由他來整頓此弊端。古文在歐 陽脩的大力宣導之後,士子由驚訝、無法接受轉為遵從、習作,7加上歐陽脩門 生、友人的齊力創作,加以推廣,於是平易暢達、意味平淡逐漸成為當時流行的 古文風格,亦多為文人士子仿效。 目前學界的研究,就古文運動的發展而言,即集中於此段期間:宋初到嘉祐 年間(1056A.D.-1063A.D.),8或有延伸至蘇軾主導文風的元祐年間,9但是對於蘇 軾逝世之後的古文發展並無太多著墨。就專家論而言,學者研究集中於宋代古文 六大家:歐陽脩、曾鞏(1019A.D.-1083A.D.)、王安石(1021A.D.-1086A.D.)、蘇洵 (1009A.D.-1066A.D.)、蘇軾、蘇轍(1039A.D.-1112A.D.),10對於其後的作家較少 關注。前文已言,元祐是古文興盛之時,蘇軾繼承歐陽脩推行古文的使命,帶領 蘇門諸子造就古文書寫的新高度,但之後古文勢力衰退的轉折亦值得注意,方能 整體地了解北宋古文運動的始末。11. 政 治 大. 蘇軾、蘇轍之後,古文創作最受矚目的是蘇門弟子,以四學士為首:. 立. ‧ 國. 學. 初歐陽氏以文起,從之者雖眾,而尹洙、李覯、王令諸人,各自名家。其 後王氏尤眾,而文學大壞矣。獨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始終蘇氏,. ‧. 陳師道出於曾而客於蘇,蘇氏極力援此數人者,以為可及古人,世或未能. n. al. er. io. sit. y. Nat. 蘇軾描述當時的情況: 「方是時,士以剽裂為文,聚而見訕,且訕公者所在成市。曾未數年, 忽焉若潦水之歸壑,無復見一人者,此豈復待後世哉。」見(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 《蘇軾文 集》 ,卷 64〈太息一章送秦少章秀才〉 ,頁 1979。 8 例如:馮志弘研究古文運動的形成,便探討宋初諸家,包括柳開、王禹偁、楊億、范仲淹,直 至歐陽脩對於古文運動形成的影響,而以地域觀念討論曾鞏、王安石、三蘇所代表的江西文風與 四川士風於慶曆、天聖年間與古文運動的互動關係。張興武則集中探討王禹偁主盟的太祖和太宗 時代,由楊億為文壇領袖的真宗時代,以及歐陽修領導詩文革新的仁宗時代。二書對於神宗(1068 A.D.-1085 A.D.在位)、哲宗(1085 A.D.-1100 A.D.在位)、徽宗(1101 A.D.-1125 A.D.在位)時期的文 學變化則無涉及。見馮志弘: 《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 、張興武: 《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北 京:中華書局,2009 年 5 月)。 9 例如:何寄澎由歐陽脩以前的古文運動討論至成功以後的繼續演變,以蘇軾對於古文的變化與 程學的打擊為古文衰微的原因作結。而曾棗莊以歐陽脩權知貢舉的嘉祐二年為起點,細細追究當 年名列進士的文人們及其家族日後對於古文發展的貢獻或是影響,當中提及蘇軾兄弟及其友生。 祝尚書則由宋初古文為始,將古文運動最終完成訂於元祐文壇的蘇門古文家身上,但對於蘇門諸 弟子只以一節的篇幅介紹。見何寄澎: 《北宋的古文運動》 ,第四章〈古文運動發展的歷史(上)—— 從開始到成功〉 、第五章〈古文運動發展的歷史(下)——成功以後的繼續演變〉 ,頁 145-287;曾 棗莊: 《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貢舉考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年 1 月),第十章〈反 變法的蘇軾兄弟及其友生〉 ,頁 338-521;祝尚書: 《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12 年 2 月),頁 226-244。 10 除了集中於六大家之外,這期間因為曾為范仲淹召開研討會,故相關研究的論文亦不少,但 多圍繞於〈岳陽樓記〉討論,對范仲淹的文風亦缺乏整體的觀察。見張高評:〈五十年來唐宋文 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漢學研究通訊》(2001 年 2 月),第 20 卷第 1 期,頁 13。 11 馮書耕、金仞千敘述北宋古文運動的進程,即以蘇門四學士作為完結: 「宋代初年,西崑體盛 行,而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之最。在歐、蘇、曾、王前,有柳開、穆修、尹洙等出而排斥西崑, 頌法唐之韓、柳,而文皆未至。後有蘇門四學士。」見馮書耕、金仞千: 《古文通論》(臺北:雲 天出版社,1971 年 5 月) 第十一章〈文章體性〉,頁 1078。 3 7. Ch. engchi. i n U. v.

(10) 盡信。然聚群作而驗之,自歐、曾、王、蘇外,非無文人,而其卓然可以 名家者,不過此數人而已。12. 元祐極人才之盛,道學則有二程、張邵,政事則有溫公、潞公,文章則有 蘇、黃、晁、張。13. 葉適(1150A.D.-1223A.D.)推崇四學士皆為古文大家之外足以卓然名家的文人,陸 心源(1834 A.D.-1894 A.D.)更精確地指出元祐為各領域人才薈萃之時,更以黃庭 堅(1045A.D.-1105A.D.)、晁補之(1053A.D.-1110A.D.)、張耒(1052A.D.-1112A.D.) 承蘇軾之後,足見黃、晁、張為蘇門之後的重要名家。而黃庭堅又為四學士之中 現存古文數量最多的一位,約有 2800 餘篇,於宋六家中僅次於蘇軾。14於當時 能親炙東坡治學、論文,又留下為數不少的作品,想必黃庭堅對於古文創作該有 一番心得,實應細加研究。但是前人的研究提及黃庭堅時,或述其文名為詩名所.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掩,或詳述其詩作成就,而簡略帶過古文作品,甚至不述及古文,15殊為可惜, 同時亦證明黃庭堅的古文研究尚有開發的空間。. ‧. 「黃庭堅文不如詩」的說法大多依據其自言「余自謂作詩頗有自悟處,若諸 文亦無長處可過人。予嘗對人言:『作詩在東坡下,文潛、少游上。至於雜文, 與旡咎等耳。』 」(別集卷第 11〈論作詩文〉)16或陳師道(1053 A.D.-1102 A.D.)《後 山詩話》所載: 「世語云: 『蘇明允不能詩,歐陽永叔不能賦。曾子固短於韻語, 17 黃魯直短於散語。』 」 如此的判定不致有誤,但不該據此等同黃庭堅古文成就.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見(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 10 月),卷 47,頁 698。 13 見(清)陸心源: 《儀顧堂集》(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0 年 3 月),卷五, 〈重刊《師友雜志》、 《紫微雜說》序〉 ,頁 199。 14 楊慶存亦曾依據(宋)黃庭堅著,今人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統計過黃庭 堅現存的古文數量,約有 2600 餘篇,如果加上《乙酉家乘》的 223 篇,則有 2800 餘篇,於宋六 家中僅次於蘇軾傳世的 4300 餘篇,不過此結果未納入該書〈補遺〉的部分,而徐建平將其納入 統計,結果約有 2873 篇。見楊慶存: 《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年 3 月), 第八章〈北宋中葉的散文演進與體派鵲起(下)〉 ,頁 183-186。徐建平: 《黃庭堅散文研究》(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 年 4 月),第一章〈黃庭堅散文研究綜述〉 ,頁 20。 15 劉維崇歸納黃庭堅詩文特色時,幾乎全以詩為例。曾棗莊側重黃庭堅的詩學成就,只以一段 的篇幅介紹其古文。黃寶華《黃庭堅評傳》各以一章敘述黃庭堅詩學與書法成就,並無提及古文。 見劉維崇: 《黃庭堅評傳》(臺北:黎明文化,1981 年 3 月),第五章〈作品〉 ,頁 303-327。曾棗 莊: 《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貢舉考論》 ,第十章〈反變法的蘇軾兄弟及其友生〉 ,頁 468-472。 黃寶華:《黃庭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 4 月)。 16 本論文引用黃庭堅文主要根據《豫章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 年 9 月),為避免繁雜,即在引文後註明卷次、篇名,不另加註。唯此書未收之篇章,便依 據(宋)黃庭堅著,今人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 《黃庭堅全集》(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年 5 月),於引文後註明卷次(正集、外集、別集、續集或補遺)、篇名,不另加註。 17 見(宋)陳師道: 《後山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 《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年 10 月),第二冊,頁 1025。 4 12. engchi.

(11) 低落,少有價值。黃庭堅曾數度讚美晁補之的文章,例如:指其有單篇佳作:. 往未識晁旡咎時,見所作〈安南罪言〉文辯縱橫,〈跋遮曲〉典雅奇麗, 常恨同時而不相識。其後得相從甚密。今不見遂十五年,計其文章學問皆 當大進,恨隨食南北,不相見耳。(外集卷第 23〈書韋深道帖〉). 近見旡咎作〈慶州使宅記〉,大為佳作,未有別本,有即奉寄。彼土亦有 士人可與共此者乎?(別集卷第 19〈與潘邠老帖〉). 黃、晁二人最晚結識於元豐二年(1079A.D.),18經過近 15 年的時間,黃庭堅仍舊 熟記晁補之的舊作長處,且時時注意其文章,例如:作於元祐三年(1088A.D.)的 〈慶州新修帥府記〉,19並自始至終肯定晁補之的文章成就。此外,又言其整體.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文章的優點: 「補之又好學,用意不朽事,其文章有秦漢間風味,於是可望以名 世。」(卷 23〈晁君成墓誌銘〉)有秦漢古樸之風,足以名世,甚至推崇「比來作 文章,無出無咎之右者,便是窺見古人妙斲」(卷 27〈題李漢舉墨竹〉),譽其文 章為時人之冠。以此再看黃庭堅自道為文程度約與晁補之相等,想必亦有可觀之 處。而王楙(1151A.D.-1213A.D.)則曾對《後山詩話》的記載加以詮釋:. sit. y. Nat. n. al. er. io. 後山詩話載世語云: 「蘇明允不能詩,歐陽永叔不能賦,曾子固短於韻語, 黃魯直短於散語。蘇子瞻詞如詩,秦少游詩如詞。」苕溪漁隱引蘇明允「佳 節每從愁裏過,壯心還傍醉中來」等語,以謂後山談何容易,便謂老蘇不 能詩,何誣之甚!僕謂後山蓋載當時之語,非自為之說也。所謂「明允不 能詩」者,非謂其真不能,謂非其所長耳。且如歐公不能賦,而鳴蟬賦夫 不佳邪?魯直短於散語,而江西道院記膾炙人口,何邪?漁隱云,爾所謂 癡兒面前,不得說夢也。20. Ch. engchi. i n U. v. 王楙以為如果非得在詩、文之中擇其一,黃庭堅較擅長作詩,但並不表示其不能 為文,仍有佳作流傳於世。北宋後人為黃庭堅所作的〈家傳〉即並尊其詩、文: 據《山谷年譜》,二人於元豐二年即有詩歌贈答。見(宋)黃㽦:《山谷年譜》 ,收入吳洪澤、尹 波主編: 《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 月),卷 9,頁 3009;卷 10,頁 3010。 19 黃庭堅所言〈慶州使宅記〉,應為今晁補之文集中〈慶州新修帥府記〉,文末自署作於元祐三 年九月。此文見(宋)晁補之: 《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四部叢刊初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 9 月),卷 29,頁 193、194。 20 見(宋)王楙:《野客叢書》 ,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卷 6,頁 55。 5 18.

(12) 元祐間,蘇、黃並出,以碩學宏材鼓行士林,引筆行墨追古人而與之俱。 世謂李、杜歌詩高妙而文章不稱,李翱、皇甫湜古文典雅而詩獨不傳,惟 二公不然,可謂兼之矣。然世之論文者必宗東坡;言詩者必右山谷,其然, 豈其然乎?山谷自黔州以後,句法尤高,筆勢放縱,實天下之奇作,自宋 興以來,一人而已。21. 認為蘇、黃兼擅詩文,而黃庭堅自從被貶黔州(今四川彭水)之後,古文成就愈高。 此外,金代元好問(?-?)將宋文的巔峰定於元祐,認為之後古文的影響力逐 漸削弱,於政和(1111A.D.-1118A.D.)、宣和年間(1119A.D.-1125A.D.),空虛無用 之文又起;22而一向強烈批評黃庭堅的金代王若虛(?-?),引用其舅父周昂(?-?) 的說法,將宋代文章由盛轉衰的時間點逕自定於黃庭堅身上,23雖說帶有個人情 緒或是過當之處,24但亦可知元祐之後,古文的傳承的確有了變化,如果能以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庭堅的古文為觀察視角,細究其風格特質與有新異表現的體類,藉此窺知元祐之 後古文的發展概況並確認黃庭堅古文的價值與定位,不論就古文運動或是專家論 而言,均可填補相關領域所留下的空白。故本論文欲以「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與 體類新異研究」為題,主要探討的核心議題如下:. io. sit. y. Nat. 第一、黃庭堅古文的創作理念為引導其古文風格的重要方向,其創作理念的 具體內涵為何?又是如何形成?創作理念與實際創作之間的契合情況如何?此 情況又反映出哪些意義?例如:「學識」為黃庭堅創作的重要憑藉,究竟他如何. n. al. er. 積累與運用學識?他開設的經典書目與提出的為文方式,其本身落實的程度又為 何?當中的出入代表何種意義?.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黃庭堅古文風格有何特質?形成的原因為何?將其諸項特質置於整個 大時代古文改革的主流文風來看,黃庭堅的古文又具備哪些改革主流的共相,或 是呈現出哪些殊相?身處古文運動的高峰期,更精確地說,在古文勢力漸趨消退 見(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 年 2 月),第 233 冊,卷 236,頁 111。馬端臨言此段文字引自〈家傳〉,劉琳、李勇先、王蓉貴則考 證此傳作於北宋徽宗之時。見(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 《黃庭堅全集》 ,頁 2363。 22 元好問: 「宋有古文,有詞賦,有明經,柳、穆、歐、蘇諸人,斬伐俗學,力百而功倍,起天 聖,迄元祐,而後唐文振。然似是而非,空虛而無用者,又復見於宣政之季矣。」見氏著:《遺 山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8 月),卷 17〈閑閑公墓銘〉 ,頁 172。 「宣 政」指政和、宣和年間。 23 王若虛記載: 「善乎吾舅周君之論也,曰:『宋之文章,至魯直已是偏仄處,陳後山而後不勝 其弊矣。』」見氏著:《滹南遺老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8 月),卷 39〈詩話〉 ,頁 201。 24 日人高橋幸吉指出王若虛和雷淵的關係不佳,而雷淵喜歡黃詩,二人由各持己見到彼此中傷, 故王若虛批評黃庭堅或有指桑罵槐之疑。見氏著: 〈金末元初文人論黃庭堅〉 ,收入黃君主編: 《黃 庭堅研究論文選》(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年 10 月),卷 2,頁 961。 6 21.

(13) 的關鍵時刻,黃庭堅扮演了何種角色,以什麼樣的姿態開啟之後的變化? 第三、詩為黃庭堅的當行本色,其作詩與為文之間有無共通之處?如果有, 黃庭堅將哪些詩作特色與技巧過渡至古文創作中?造成其古文創作產生哪些特 殊的趣味與面貌?是否又構成黃庭堅不同於一般古文家的個人特色? 第四、宋代數以萬計的作家,25不太可能只以守舊與改革二種標準全部清楚 地區分、絕對切割,在舊制仍存與改革聲浪之外,其實存在著其他聲音,這樣的 聲音代表了什麼意義?黃庭堅又如何面對、處理自己的與眾不同? 第五、在眾多古文體類之中,黃庭堅是否有特別擅長、成就突出、不同於時 人書寫舊習的體類?創作這些體類特別得心應手的原因為何?對於這些體類,黃 庭堅有哪些貢獻與新異? 第六、黃庭堅的古文建立起什麼樣的典型,使某種作法成為書寫的標準模式 或是發展成某項文章體類固定的特色?其古文典型又對後代產生什麼影響?典 型與影響之間的關連與落差象徵著何種意義?. 立. 政 治 大. sit. y. Nat. n. al. er. 文獻回顧. io. 第二節. ‧. ‧ 國. 學. 本論文主要探討黃庭堅古文的「風格特質」與「體類新異」,既歷時性地觀 察黃庭堅上承的學習典範以及對於後代的影響,亦將其風格特質置入時代的大背 景深入析探,共時性地比較與當代文風的異同,企盼能了解黃庭堅的古文於當時 的定位與抉發其價值,亦希望以小窺大,較為明瞭當時古文發展的樣貌。. Ch. i n U. v. 長久以來,學界對於黃庭堅的關注多在詩與書法上,26古文的研究有可再著 力之處,目前臺灣相關的黃庭堅古文專著有馬君怡《黃庭堅題畫文學研究》、蓋 琦紓《黃庭堅的散文藝術》、鄭雅文《黃庭堅散文及其文藝理論研究》。27. engchi. 而大陸方面,1985 年於江西省舉辦了「紀念黃庭堅誕生 940 周年學術討論 張海鷗以《全宋文》為 20 世紀宋文出版最重大的成果,收宋代文章 10 萬餘篇,作者萬餘人。 見氏著: 〈宋文研究的世紀回顧與展望〉 , 《文學評論》(2002 年),第 3 期,頁 50。陳友冰亦採用 此項統計資料。見氏著: 〈中國大陸宋文研究綜論(1979-2006)〉 , 《漢學研究通訊》(2007 年 2 月), 第 26 卷第 1 期,頁 1。 26 傅璇琮說黃庭堅為首形成江西詩派,故其詩歌研究成為宋詩研究的一個樞紐;而黃庭堅又為 宋書法四大家之一,對元明以降的書法影響,勝於其他名家,尤其他從創作到思想建構的完整書 學體系,是對中國書法史最重要的貢獻。見氏著:〈黃庭堅研究論文選序〉,收入黃君主編: 《黃 庭堅研究論文選》 ,頁 2。此書共有四卷,黃庭堅詩學研究占了二卷,書學研究占了一卷,第四 卷為詹八言與凌佐義對黃庭堅的研究論文集,當中亦有詩學、書學的討論,可見詩學與書學為黃 庭堅研究的大宗。 27 馬君怡: 《黃庭堅題畫文學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7 月)、蓋琦 紓《黃庭堅的散文藝術》(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 年 9 月)、鄭雅文《黃庭堅散文及其文藝理 論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年 8 月)。 7 25.

(14) 會」 ,主辦單位後來將會議中發表的 18 篇論文集結成冊出版,但當中沒有一篇是 針對黃庭堅的古文所發。研討會的成果主要揭示了黃庭堅於詩論、作詩、書法、 繪畫、填詞的創作上都有新變,28但是對其古文研究並無明顯的推進。相隔 20 年,又於江西省召開了「紀念黃庭堅誕辰 960 周年學術研討會」,會後由黃君檢 索 1949 年以來於報刊、會議、著作中有關黃庭堅的研究資料,挑選出 130 餘篇 論文,編成《黃庭堅研究論文選》,共有四卷,其中收錄與古文有直接相關的論 文只有 3 篇。29而搜尋統計各種體類研究論著數量的《宋代文學研究年鑑》,於 2002 年至 2007 年,6 年內研究宋代古文的論著約有 531 篇左右,當中以黃庭堅 古文為主題的論著只有 6 篇。30研究黃庭堅古文的論文數量之少,讓整理黃庭堅 相關研究的綜述文字都無法立出一節以介紹,例如:王亞華曾經收集 1932 年至 1986 年於報刊上發表關於黃庭堅的研究論文,共有 150 餘篇,分為生平思想研 究、文學創作研究(又分文藝思想及詩論、黃庭堅詩研究、詞)、書法研究、其它, 當中並無提及研究其古文的論著。31凌佐義整理了 1986 年至 1995 年大陸學者對 於黃庭堅的研究,分成創作理論、詩歌創作、詞、家世與生平思想四個面向論述, 亦無涉及古文的相關研究。32唐潔、戴永恒則是整理 2003 年至 2012 年大陸學者.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對於黃庭堅的研究,亦分成思想、詩學理論、詩歌創作、詞四個部分來說明,33 對於古文研究的介紹仍然付之闕如。可見黃庭堅的古文研究為人忽視已久,實有 開拓深究的必要性。唯近幾年來可見諸本著作、碩博士論文問世,開啟了黃庭堅 古文研究的路徑,例如:楊慶存《黃庭堅與宋代文化》以一章篇幅討論山谷古文。 34 毛雪《蘇軾、黃庭堅題跋文研究》(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5 月)、陳善巧 《黃庭堅入蜀及蜀中創作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4 月)、賴琳《黃 庭堅題跋文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5 月)、徐建平《黃庭堅散文研究》. sit. y. Nat. n. al. er. io.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 年 4 月)、林鶯《《世說新語》對黃庭堅詩文創作 及人格的影響》(寧波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1 月)、賴仕賢《黃庭堅貶謫時期尺 牘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等。. Ch. engchi. i n U. v. 可參見孫民: 〈山谷詩的時空觀、價值觀初探〉、孫乃修: 〈黃庭堅詩論新探〉、余悅〈黃庭堅 畫論發微〉 ,收入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選編:《黃庭堅研究論文集》(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9 月),頁 61、頁 29-34、頁 45。 29 見黃君主編: 《黃庭堅研究論文選》 。3 篇論文分別為第一卷王訶魯〈山谷散文立意的思維方法 簡識〉,頁 282-288、 〈論山谷題跋的審美魅力〉頁 461-469;第二卷楊慶存〈山谷散文及其人文 精神〉,頁 780-820。 30 見劉揚忠、王兆鵬、劉尊明主編: 《宋代文學研究年鑑》(2002-2003)(武漢:武漢出版社,2005 年 1 月)、 《宋代文學研究年鑑》(2004-2005)(武漢:武漢出版社,2007 年 5 月)、劉揚忠、王兆鵬 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年鑑》(2006-2007)(武漢:武漢出版社,2009 年 10 月)。 31 見王亞華: 〈黃庭堅研究資料索引〉 ,收入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選編: 《黃庭堅研究論文集》, 頁 233-244。 32 見凌佐義:〈十年來黃庭堅研究綜述〉 ,《文學遺產》(1997 年),第 4 期,頁 117-125。 33 見唐潔、戴永恒: 〈近十年黃庭堅研究綜述〉 , 《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 年 10 月), 頁 82-85。 34 見楊慶存:《黃庭堅與宋代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九章〈山谷散文 及其人文精神〉 ,頁 238-281。此文亦收錄於黃君主編:《黃庭堅研究論文選》中。 8 28.

(15)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學者對於黃庭堅部分體類的古文特別感興趣, 尤以題跋受到矚目。毛雪認為題跋到了蘇軾、黃庭堅手中,拓展了題材,形式自 由不拘,表達方式多樣化,呈現了情趣與理趣。35賴琳整理的黃庭堅題跋特色不 出毛雪所言,但其指出了題跋於蘇、黃之後的發展:題跋的體製和表達方式沒有 明顯的突破,只有因為時代不同而加入了其他題材,例如:南宋的陸游、辛棄疾 有悲嘆國勢的題跋作品,而乾嘉之際的題跋轉向學術考證。36 關於黃庭堅書寫題材的相關研究,馬君怡探討黃庭堅的題畫文學(包括題畫 詩、題畫賦、畫跋),以「論書畫當觀韻」、「禪、莊與畫」二個角度,結合其人 生經歷,觀視黃庭堅如何評論畫作。在宋代之前,「韻」已經是畫家、論畫者公 認的鑑賞標準,但黃庭堅更以「韻」來審度創作者的氣質見識,認為作者、韻與 作品之間互有影響。黃庭堅於哲宗紹聖元年(1094A.D.)被貶黔州之前,多描寫畫 家在創作時流露的氣質,偏愛山水小景畫,透露出對故鄉山水的懷想,被貶黔州 之後的題畫詩文便多寄寓個人的自我心境,多是身處官場的疲憊、對故人的感 懷。37而林鶯注意到《世說新語》對黃庭堅詩文創作及人格的影響,其整理出黃 庭堅詩詞中引用《世說新語》典故之處,導致黃庭堅行文簡約凝鍊、語言機智詼.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諧,對其人格則有淡泊名利、崇尚隱逸、顯現真性情、孤高傲視的影響,其性格 與《世說新語》傳達的魏晉風度有內在精神上的契合。38其題目為《《世說新語》 對黃庭堅詩文創作及人格的影響》,但只檢閱了詩、詞用典的部分,在行文中卻 出現《世說新語》對黃庭堅古文影響的論述,故如能將古文中引用《世說新語》 的典故一併歸納出來,39論述會更有力。. y. Nat. sit. 亦有關於黃庭堅特定時期文學創作的研究。黃庭堅於紹聖元年因編修《神宗. n. al. er. io. 實錄》失實的罪名,被貶為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安置黔州,之後被移置戎州 (今四川宜賓),到元符三年(1100 A.D.)才被赦免。涪州、黔州、戎州皆位於蜀地, 陳善巧就黃庭堅於蜀地 6 年之間的交游、詩論、詩作、詞、古文,歸納出「蜀中 創作」在黃庭堅整體創作中的特點。「山谷散文,總的說來,評價歷史、議論時 政之類的政治性、現實性很強的長篇大作較少,而多記日常生活與談藝論道,篇 幅則短小精悍。他蜀中的散文也同樣如此」,40可知蜀地古文在黃庭堅整體的古 文創作中沒有太特殊的呈現,唯題裁比較豐富:談論道藝、當地特產、山水遊記;. Ch. engchi. i n U. v. 見毛雪:《蘇軾、黃庭堅題跋文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5 月)。 見賴琳:《黃庭堅題跋文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5 月)。 37 見馬君怡:《黃庭堅題畫文學研究》 。 38 見林鶯《《世說新語》對黃庭堅詩文創作及人格的影響》(寧波:寧波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1 月)。 39 例如《世說新語‧品藻》的「一丘一壑」在〈題意可詩後〉(卷 26)、 〈題七才子畫〉(卷 27)、 〈答 蕭子孝書〉(別集卷第 17)有出現;《世說新語‧規箴》的「阿堵」亦存在於〈題洪駒父家江干秋 老圖〉(卷 27)、 〈跋法帖〉(卷 28)。 40 見陳善巧: 《黃庭堅入蜀及蜀中創作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4 月),第 三節〈黃庭堅蜀中的文學創作〉,頁 80。 9 35 36.

(16) 藝術特色則是多書信體,少議論文,平淡意深,也有幽默瀟灑的文字。41同樣也 是探討貶謫時期的作品,賴仕賢關注在尺牘上,黃庭堅貶謫之後,詩作減少,尺 牘增加,一生中超過三分之二的尺牘作於貶謫時期,當中以與親友往來饋贈問候 最為頻繁,也有談論藝術、教誨後學、面對疾病的態度與交流食譜、藥方的主題。 這些信件可以看出黃庭堅面對貶謫的心路歷程,由心有餘悸、隨緣曠達到勤學修 德,也包含山谷晚年的詩學理論與對於禪宗的感受;風格則是莊諧並重、結合駢 散、簡淡有味。42但是此論文並未將貶謫之前的尺牘一併討論,便看不出貶謫對 於黃庭堅尺牘寫作的影響,此為筆者可加以補足之處。 近年來對黃庭堅整體散文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出現,楊慶存先提出黃庭堅的 古文往往與詩結合而論或是與詩對比,或與當代的作家如陳師道並比,總之缺乏 全面的考察。而他就黃庭堅的賦、序、書簡、題跋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說明該 體類的特色,再歸結出其古文的人文精神,包括有深厚廣博的文化底蘊和努力創 新的進取精神、精於意而得於體、篤於情而深於理、博於識而巧於辭。此為最早 注意到黃庭堅整體古文的研究,點到其學識淵博、用詞精細等特色,但因篇幅所 限,只有一章,無法更深入地探討。.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徐建平儘量將黃庭堅近 2900 篇散文繫年並分為游學期、下僚期、館閣期、 貶謫期,作歷時性的觀察。再由作品梳理出黃庭堅古文理論的重點為「治心養 性」、「師古獨創」、「講究作文」。他統觀黃庭堅整體古文的藝術特徵為「本以新 意」、「必謹布置」、「工於語辭」,最後分別就辭賦、序跋、雜記、書簡、碑志、 銘文、字說等體類,標示其創作特色。43徐建平下了很多工夫:作品繫年、細讀 文本以及參考時人、後人的評論,尤其在討論作品時,往往能簡述創作的背景,. sit. y. Nat. n. al. er. io. 為後人的研究打下穩固的基礎。但沒有以時代整體的文風趨向為背景,較不易看 出黃庭堅有別當代文學主張之處,此外,就各項體類的探討比較偏向凸顯黃庭堅 的功勞,而少於縱向地追尋源流或敘述其影響,導致有意欲彰顯其價值,但佐證 較為不足,此為筆者可以更深入討論之處。. Ch. engchi. i n U. v. 蓋琦紓《黃庭堅的散文藝術》探討黃庭堅各古文體類主要書寫的內容及演 變,包括書牘、雜記、贈序、序跋、辭賦、箴銘、贊頌、碑誌、哀祭,再集中焦 點探討尺牘、字說、雜著的美學意義、文化意涵或寫作手法,由尺牘中發現黃庭 堅「以詩為文」,在字說創作也強化了其文學性,而雜著有「小品」的特質。最 後從文學史角度審視,就唐宋古文創作傳統的傳承與變革而言,從唐宋「古文」 至晚明「小品」,山谷古文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此書對黃庭堅各體類作品有詳 細的分析,如果能夠再宏觀地統整黃庭堅全體古文的特色會更為完備。 鄭雅文《黃庭堅散文及其文藝理論研究》先梳理北宋的文化與文學發展概. 41 42 43. 見陳善巧:《黃庭堅入蜀及蜀中創作研究》 ,第三節〈黃庭堅蜀中的文學創作〉,頁 90、91。 見賴仕賢:《黃庭堅貶謫時期尺牘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見徐建平:《黃庭堅散文研究》 。 10.

(17) 況,制度層面包括右文、理學、科舉,文人則展現了尚理、尚氣、尚人格的氣質; 文學概況以古文運動恢復先秦兩漢的創作精神為主,而詩文的典範為陶淵明與杜 甫。其次,抉發黃庭堅古文的文藝思想中有三教融通的體悟。再者,探討古文的 創作方法與寫作特色,整理黃庭堅古文中透露的文藝理論,包括閱讀、書畫及詩 學理論。此論文整理了黃庭堅對於文藝創作的觀念與態度,但比較看不出來這樣 的想法在當時有何影響及特色。 前人研究由黃庭堅古文各種體類的個別觀察,延伸至整體古文的特色歸納, 但是黃庭堅以詩見長且聞名於當代,其強烈的詩人特質對於他創作古文的影響實 應更加受到關注,故黃庭堅古文的風格特質仍有深入探索的空間。另外,前人已 注意到黃庭堅宦途的變動影響其特定體類作品數量的增減,尤以題跋與尺牘最為 明顯,在貶謫之後數量增加,成為黃庭堅古文創作數量最多的二種體類。徐建平 曾經統計過黃庭堅各個體類的文章數量:44. 體類. 書簡. 序跋. 立 日記. 數量. 1199. 640. 字說. 祭文. 50. 38. 政 治 大 銘. 贊. 碑志. 雜記. 230. 127. 121. 105. 101. 87. 70. 辭賦. 表狀. 疏. 論說. 啟. 策. 箋注. 傳. 29. 26. 21. 12. 11. 3. 2. 1. ‧. ‧ 國. 雜著. 學. 頌. sit. y. Nat. n. al. er. io. 總計有 2873 篇作品,但要加以說明的是:第一,徐建平統計的「序跋」包括題 跋、詩文集序與贈序,如果單看題跋,應除去 15 篇詩文集序與 3 篇贈序,為 622 篇。第二,「雜著」中收有〈李攄字說〉、〈字韓氏三子〉、〈蒲大防字元禮〉、〈張 愨字士節〉 ,此 4 文應歸入字說,另外, 《黃庭堅全集》的編者將〈臻師字序〉歸 入「贈序」 ,其實亦屬字說,故字說應增加 5 篇。第三, 《黃庭堅全集》的「雜著」 中收有 1 篇銘、8 篇說、16 篇疏,此當分別歸入「銘」 、 「說」 、 「疏」等體類,但 徐建平亦將其納入雜著的統計數量之中,故雜著的實際數量實不足百篇。. Ch. engchi. i n U. v. 由表格可以看出雖說黃庭堅古文涉及的體類眾多,但可見他集中心力於部分 體類的創作上,尤以尺牘與題跋的作品數量特別突出,而日記指其逝世前一年所 作的《乙酉家乘》,其他體類所佔的比例相去不遠,頌、贊的內容有不少為佛教 相關的人事物所作,銘則以書齋與文房四寶為主要內容,此在當時不算獨特,但 黃庭堅的字說數量為宋人之冠,故就數量而言,尺牘、題跋、字說在黃庭堅創作 的諸多體類中實有特殊的地位。如果能探究黃庭堅於此三種體類所展現的新異, 例如:為該項體類增添新的面貌甚至開拓新的書寫樣式,應當更能標誌出黃庭堅 古文的價值。筆者於前人研究已然奠定的基礎上,可以再前進的是,觀察黃庭堅 44. 見徐建平:《黃庭堅散文研究》 ,第一章〈黃庭堅散文研究綜述〉 ,頁 20。 11.

(18) 的創作理念與實際作品的契合情形,推敲其中蘊含的意義,亦探究黃庭堅擅長的 詩與古文之間的創作原則有無共通處,此又造成古文的何種特質?或許可以發現 前人研究尚未觸及的層面。此外,更可集中心力於探討黃庭堅古文的風格特質與 體類新異,推敲其風格特質的成因,並將其風格特質與宋代古文的主流特色比較 異同,呈現殊相與共相,以利尋求黃庭堅古文的定位;而就有代表性的新異表現 思索黃庭堅古文樹立起的典型,並尋求其對於後代的影響,黃庭堅古文的影響至 今仍缺乏具體的追蹤,此為筆者可以著力之處。.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推行古文運動為宋代古文革新成功的關鍵,主要以歐陽脩、蘇軾為領袖,黃 庭堅既為蘇軾的學生,正處於提倡古文書寫的年代,其對於古文運動的訴求與創 作想必不陌生,故欲探討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與宋文改革主流的異同,需先大致 了解當代古文運動發展的過程與特色,因此筆者先閱讀研究古文運動的專著,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立相關背景知識。由宋初柳開(947A.D.-1000A.D.)、王禹偁(954A.D.-1001A.D.)、 穆修(979A.D.-1032A.D.)等人的推行,到歐陽脩大刀闊斧地改變,而後由於三蘇、 曾鞏、王安石的支持而羽翼漸豐,成功開創新局。雖說三蘇、曾、王的古文各有 特色,但他們一致認同歐陽脩以平易的文字、暢達的條理來復古的主張,齊力以 質量俱佳的作品擴大古文的書寫空間,提高其欣賞價值。歐陽脩之後的文壇領袖 以蘇軾為首,二人均樂於提拔後進,且有意將推行古文的使命傳承下去。45由於 歐、蘇為古文運動的中流砥柱、古文改革的文風象徵者,故筆者亦閱讀二人文集,. io. sit. y. Nat. n. al. er. 希望對歐、蘇風格有較為具體的掌握,等同了解當代文風的主流趨勢,以便在體 會黃庭堅古文風格時,可以比較其異同,亦有依據以判讀三人之間「傳承」或是 「新變」的部分。此外,與黃庭堅同稱為四學士的秦觀(1049A.D.-1109A.D.)、張 耒、晁補之,46再加上陳師道、李廌(1059A.D.-1109A.D.)稱為六君子,六人約略 為同一時期領受蘇軾文藝心得的弟子,故其他五人的文集亦在筆者的閱讀範圍 中,可以並觀黃庭堅的創作理念、作品風格與其他蘇門弟子的異同,有助於了解 元祐之後古文共時性的情況,並作為歷時性研究的參考。. Ch. engchi. i n U. v. 歐陽脩〈與梅聖俞〉 、蘇軾〈太息一章送秦少章秀才〉均提及歐陽脩有意拔擢蘇軾傳承己任。 而蘇軾於〈答張文潛縣丞書〉 、 〈答李昭玘書〉 、 〈答李方叔十六〉表示黃庭堅等人將繼自己之後, 使時人得見古人之大全。諸文分別見(宋)歐陽脩: 《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卷 149, 頁 1210。(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 64,頁 1979;卷 49,頁 1427、1439;卷 53,頁 1581。 46 之所以稱為四學士,是因為四人有一段時間均在館閣任官,而當時擔任館職者皆可稱為學士。 錢大昕說: 「黃魯直、秦少游、張文潛、晁無咎,稱蘇門四學士。宋沿唐故事,館職皆得稱學士。 魯直官著作郎祕書丞,少游官祕書省正字,文潛官著作郎,無咎官著作郎,皆館職,元豐改官制, 以祕書省官為館職。故有學士之稱,不特非翰林學士,亦非殿閣諸學士也。唯學士為館閣通稱, 故翰林學士特稱內翰以別之。」見(清)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臺北:廣文書局,1968 年 1 月), 卷 7〈蘇門四學士〉 ,頁 21,總頁數 410。 12 45.

(19) 其次,筆者梳理黃庭堅的生平時,除了關注其成長過程、來往的師友、宦途 起伏……等,更聚焦於黃庭堅創作理念形成之過程中可能具有影響力的原因。創 作理念為成就黃庭堅古文風格的重要因素,亦能以此作為基準點,觀察黃庭堅一 生古文風格的演變,如果風格產生變化,原因為何?又是如何改變?企盼能夠較 為清楚地反映出黃庭堅各個階段創作心得的動態歷程,並非只限定於一時的風格 而一言以蔽之。 再者,筆者詳細研讀黃庭堅的古文,特別注意其提出的文學主張與實際作品 的創作手法,就筆者對當時文風的了解,思考黃庭堅有何突破與新異。筆者發現 黃庭堅對於行之有年的體類,較循規蹈矩地創作,反而對新興於宋代的題跋、字 說,以及形式與內容較無限制的尺牘多所突破,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更應深入探 討黃庭堅此三種體類的作品及其新異之處,方能確切了解黃庭堅古文的特色所 在,亦有助於觀察黃庭堅古文所樹立的典型。. 政 治 大. 最後,對於重要的古文作品,筆者會根據文中提供的線索、參考年譜與前人 研究,確定其繫年,以便在論述時確定該篇作品產生影響的時間點。筆者的閱讀. 立. ‧ 國. 學. 範圍亦旁及黃庭堅的詩詞與其他作品,其中特別關注詩、文創作方法的異同,可 藉此較為全面地掌握黃庭堅的創作特質。. ‧. 透過細讀文本,配合其生活經歷,輔以當代、後人相關的評價及學界既有的 成果來進行本論文的研究。筆者先梳理黃庭堅古文的創作理念及其成因,以作為 了解其風格特質的鋪墊,探討古文風格特質的內涵與成因之後,再關注有新異表 現的體類,而後連同風格特質歸結出黃庭堅建立的古文典型及對於後人的影響。 希望能歷時性地呈現黃庭堅古文特色的「成因」 、 「內涵」及「影響」的完整發展. io. sit. y. Nat. n. al. er. 脈絡,藉此了解以往作為詩人被熟悉的黃庭堅,其古文的價值、定位與特色所在。. 第四節. Ch. 研究架構. engchi. i n U. v. 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目的在於介紹本論文的整體規畫。除了說明選題的原 因、欲探討的核心議題,並梳理前人相關論著,了解學界研究概況。在盡力掌握 既有成果之餘,亦提供筆者斟酌撰寫論文時切入的角度與設定探討起點之參考。 此外,更敘述各章的架構安排、進行研究時採取的方法,以及預計完成的目標。 第二章〈創作理念及其形成緣由〉,黃庭堅創作理念的形成與其學識養成過 程、看待道統文統的態度、外在境遇的變化息息相關。本章先梳理黃庭堅創作理 念的內容,其次,關注對黃庭堅的學識導向有所左右的親友,他們本身的喜好、 專長,對於黃庭堅寫作古文的想法有何影響?而黃庭堅看待道、文的態度與其宦 13.

(20) 途境遇的變動又對於其創作理念有何影響? 第三章〈宋文改革中的風格特質〉 ,本章先梳理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的內容, 其次,探討風格特質形成的緣由,此處特別著重於黃庭堅詩、文創作之間存在哪 些共通性,欲探究此在於古文造就了何種風格特質。而後將研究所得的風格特質 置於宋文改革的主流風格中,觀視黃庭堅的古文與宋代古文主要特色有何異同。 第四章〈新異的體類:題跋、尺牘、字說〉,在黃庭堅創作的古文體類中, 不論就數量或是新意來看,不難發現他有特別偏好、擅長的體類,包括題跋、尺 牘與字說。本章即以黃庭堅的題跋、尺牘與字說為對象,先梳理三種體類於黃庭 堅創作之前的發展概況,探究其興盛於宋代的緣由及意義,再探討黃庭堅貶謫黔 州前後書寫三種體類的變化,亦宏觀三種體類整體的新異之處,並尋求其題跋、 尺牘受到明人歡迎的原因。. 政 治 大. 第五章〈典型與影響〉,探討了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以及新異的體類,本章 欲據此歸結出黃庭堅建立的古文典型,並以此作為觀察黃庭堅古文影響後人的主 要依據。. 立. ‧. ‧ 國. 學. 第六章〈結論〉,本章綜合前述觀察所得歸結出本論文的成果:黃庭堅古文 的價值與定位。其次,簡述日後研究的方向。.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1) 第二章. 創作理念及其形成緣由. 創作理念為形成黃庭堅古文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且黃庭堅為文十分重視方 法,他曾提供後學諸多治學與創作的路徑,因此探討黃庭堅古文創作理念的內容 實有必要,況且掌握其創作理念對於進一步了解其古文的風格特質當有助益。黃 庭堅古文的創作理念陸續於他治學、創作的過程中成形,故生成的緣由應當受到 成長環境、學識背景與外在遭遇的影響,當中傳承的脈絡究竟如何連貫?又有哪 些啟發的契機?此為本章欲探討的重點。本章首先關注黃庭堅古文創作理念的具 體內容,包括其認為的文章根本、看待與運用學識的態度、所重視的法度的內涵、 其屬意的文章審美標準與最高境界……等。其次,探討黃庭堅創作理念形成的原 因,包括早年親友們的熏染,而道與文之間的關係為古文運動的重要課題,黃庭 堅如何看待二者於古文創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又對於其創作理念的生成產生 何種作用?再觀察身處新舊黨爭期間,外在宦途的變動對於黃庭堅的創作理念又 有何影響?本章預計梳理出黃庭堅創作理念的內容,並往上追尋形成的原因,使 黃庭堅古文創作理論的歷史脈絡清楚呈現。. 立. ‧ 國. 學. 創作理念. ‧. 第一節. 政 治 大. sit. y. Nat. 學問工夫紮實又講究為文方法的黃庭堅,在累積廣博學識與創作經驗的過程 中,逐漸形成哪些創作理念?本節先探討他認為的作文根本為何,再觀察他如何. n. al. er. io. 看待學識與法度,在方法之外又有何畫龍點睛的巧妙之處應該追尋,以及對於文 章的審美原則為何,最後指出其認為文章的最高境界。. 一、以修養為根本. Ch. engchi. i n U. v. 黃庭堅認為創作首要之務是鞏固文章的根本,正如同種植植物,根本穩固, 枝葉自然繁茂,植物的生命才會長久。而且根本的氣質會影響枝葉,更要謹慎地 培養。故他提醒王秀才「氣宇甚裕,竊揣量之,但從師取友之功少,讀書未及根 本耳。深根固蒂然後枝葉茂,導源去塞後川流長。」(別集卷第 15〈答王秀才書〉) 告知秦少章: 「文章雖末學,要須茂其根本,深其淵源,以身為度,以聲為律, 不加開鑿之功,而自閎深矣。」(別集卷第 18〈答秦少章帖之五〉)要求作者本身 言行符合法度再來為文,即是培養根本之意,如此一來,文章自然源遠流長,如 果未用此工夫,便成就衰餒,無法行之久遠。又評論郭英發的作品: 「惠示四頌, 詞意高勝,欽嘆不已。然似插無根花滿園,非不照曜風日,但不耐久耳。要須且 下十年工夫,識取自己,則有根本。凡有言句,皆從自根本中來。」(續集卷第 4 〈答郭英發〉)亦言花自根本而來,郭英發的文章雖然詞意高勝,但深意不足, 15.

(22) 不耐反覆咀嚼,需下十年工夫,紮實根本。 那麼何為黃庭堅所言之「根本」?即是「心性修養」。他讚美范子功「不學 則已,學則必以治心養性為本」(別集卷 7〈跋牛頭心銘〉)而鞏固文章根本的方 法有三:閱讀六經、實踐忠信孝友、使心安定。47首先,閱讀經典可以藉此由學 習古人的言行舉止涵養自己的心性。其次,黃庭堅相信文如其人,作者如果具備 君子的特質,其文亦會散發類似的風範,即「生珠之水砂礫潤,生玉之山草木榮。 觀君詞章亦如此,諒知躬行有君子」(外集卷第 6〈走答明略適堯民來相約奉謁故 篇末及之〉),故需以忠信孝友修養心性。再者,古人以「定」治國,故黃庭堅 認為心定亦可固本,即推之為修養心性的方法之一。因此黃庭堅建議王秀才需結 交師友、秦少章的言行需合於法度,皆是由修養自身來改變其文章風格。 雖說黃庭堅相當重視以道德修養心性,但此觀念並非新創,韓愈 (768A.D.-824A.D.)曾言:「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 藹如也。」48同意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聯,亦認為應以仁義修養根本。而宋代有 類似觀念的文人更多,宋初的趙湘(959A.D.-993A.D.)亦曾提出類似的看法:「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乎物者文也,固乎文者本也。本在道,而通乎神明,隨發以變,萬物之情盡矣。…… 聖與賢不必在古而在今也。彼之狀亦人爾,其聖賢者心也,其心仁焉、義焉、禮 焉、智焉、信焉、孝悌焉,則聖賢矣。以其心之道發為文章,教人于萬世,萬世 不泯,則固本也。」49道德可以鞏固文章的根本,以道德修養己身的作者,其文 自然有教化之功,能流傳久遠。後來的歐陽脩、劉敞、曾肇(1047A.D.-1107A.D.) 也都有類似的議論:. er. io. sit. y. Nat. al. n. 君子之於學也務為道,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後履之以身,施之於 事,而又見於文章而發之,以信後世。50. Ch. engchi. i n U. v. 以忠信孝友修養心性的建議可見:「觀斯舉詩句,多自得之,他日七八少年,皆當壓倒老夫。 但須得忠信孝友,深根固蒂,則枝葉有光輝矣。」(別集卷第 18〈答何斯舉書〉)「學問文章,如 甥才器筆力,當求配於古人,勿以賢於流俗遂自足也。然孝友忠信,是此物之根本,極當加意養 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後枝葉茂爾。」(外集卷第 21〈與洪駒父〉)而說明讀經亦是固本的 方法可見: 「要是讀書數千卷,以忠義孝友為根本,更取六經之義味灌溉之耳。」(外集卷第 21 〈與韓純翁宣義之二〉)。使心安定的建議則見「我將推此以為養心之術。木之能茂其枝葉者, 以其根定也;水之能鑑萬物者,以其塵定也。故曰能定然後能應。不審以為如何?」(外集卷第 21〈與王立之〉)黃庭堅為王立之的書房命名為「求定齋」 ,期許王立之以定固本,再以此從事學 問作文。 48 見(唐)韓愈著、(宋)朱熹校定: 《朱文公校昌黎文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 年 9 月),卷 16〈答李翊書〉 ,頁 133。馮書耕、金仞千詮釋此文: 「此言立德為文章之根本, 欲蘄至於古之立言者,非先立德不可。欲求立德,則必行之乎仁義之余,游之乎詩書之源,此為 其為文立論之出發點。」將立德視為作文的出發點,與黃庭堅所見略同。見馮書耕、金仞千: 《古 文通論》 ,第 12 章〈古文流別〉 ,頁 1107。 49 見趙湘:〈本文〉 ,收入《全宋文》 ,第 8 冊,卷 171,頁 371、372。 50 見(宋)歐陽脩: 《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卷 66〈與張秀才第二書〉 ,頁 499、500。 16 4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我們堅信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而且在智能方面,各有所長 。 因此,擬

來自加拿大世界知名的太陽劇團成立不過數年,靠著創新與堅持締造了無數佳績與成

為麥樹堅散文集《對話無多》作序的葉輝指出,收錄 於集中的另一篇作品《家訪》,曾獲 2002 年中文文學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Intel-NTU Connected Context Computing Center)成立於2011 年。這是英特爾實驗室( Intel Labs)與世界頂尖大學進行的「英特爾合作研究機構(Intel

之這樣的大書家,楊義所作亦非庸手。陳墫跋惲南田臨《黃庭內景經》時即曾說:「《黃庭